各位评委老师好!我的教学技艺综述是说课。主要是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一个简单的讲解。接下来我将展开来说。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教学进度的问题,我只能选用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整整差了一年,所以我在教学时做了适度的调整,难度降低了一个层次。 一、温故知新,直奔课题。
在导入环节,我选取了平均分一个物体和平均分一些物体的两个例子,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分数的产生:当结果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但是分数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平均分一些物体,结果是整数却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为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
(1)小组活动。
简单的复习之后,我立即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四人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单位“1”的素材进行了丰富,一个物体我细分成了一个图形和一个实物,一个计量单位我选取了1米和1升做为代表,一些物体则是选取了桃子和鸡蛋这两种生
活中比较常见的实物。另外,我所呈现的分数也不单单局限于教材上的,丰富的素材为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生小组活动之后,我让他们把图片分类,顺势引出单位“1”的概念。认识单位“1”之后,我让学生回头找之前图片中的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当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了这样的几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一个突破。学生既进一步巩固了对单位“1”的理解,又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整个这个大环节是我这节课的第一个亮点,也是我认为对教材处理得比较细腻的地方。
2.认识分数单位。
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之后,紧接是分数单位的教学。这一知识点我没有采用教材上分糖果的例子,而是另辟蹊径。先出示这幅图,让学生猜蓝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学生一开始肯定是凭感觉猜,而后我给出提示:其中的一份是,再让学生猜。学生这次都会猜八分之几。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明白这一份是很重要的,每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一份组成的,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相信同学们经历了这个过程,对分数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我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
1814三、 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新授环节之后,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有梯度的练习来达到一个巩固应用,深化理解的效果。
(1)首先是选取了小学生的近视问题和长江干流水污染问题两个例子,让学生说出每个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在巩固新知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分数和生活的紧密相关,另外也渗透了相应的生活教育和德育:爱护眼睛,保护环境。 (2)捐款问题。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捐款的例子,通过让学生讨论李老师和胡老师谁捐款捐得多,感知两个所表示的意义一样,但是由于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数值不同。学生的思维得以第一次拓展提升。
(3)在数轴上找到相应的分数。
最后我是设置了一个拓展练习:让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表示,
2121及的点。引导生发现:和在同一个点,也就是它们的大小相42421414等,但它们的分数单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意义是不一样的。
也正是有了这几个小拓展,本节课变得更加饱满了。
以上是我对整节课的构思。但是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几个比较困惑的点,借此机会正好向各位老师请教一下:
1.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是否需要像教材一样呈现?我的理解是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已经了解过了,在这里就没有必要刻意去展示。
2.1升和1米这两个计量单位的呈现方式是否得当?我的想法是这样呈现比较直观,当然有待考究。
3.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分类时,没找到精准的提问方式,开始几次是问:你能根据平均分的对象给这些图片分类吗?结果学生理解不了,所以后面我干脆不指明分的标准,直接放手让他们去分,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得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