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000972612

2023-10-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要热闹还是要冷静—有感于杜郎口中学的10+35教学模式袁洁菲(临沫县临沐镇中心中学,山东临沐276700)近期,观看了山东教改名校杜郎口中学的一节语文课,感慨颇多。上课伊始,这位语文教师简单地交代这是一篇散文后,就布置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于是,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形式很是热闹:有写诗作词的,有朗诵的,有说相声的,有吹笛子的,有用图画展示才华的,还有两个女生拉小提琴(而小提琴弹奏的乐曲与课文的意境很不相称)。此时教师只是到处走走看看,并未作任何指导。然后是学情展示,于是乎,学生们你来我往,你谈我唱,甚是热闹。而教师呢,则成了配角,躲在僻静的一角,只是静静地听学生说、拉、谈、唱,并不表态。教师在一节课45分钟内,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或者说完全不涉及对教材内容的陈述,活动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全由学生自己主宰。乍一看,这节课与传统的语文课相比,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师生关系开放,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和谐,教学过程开放,变“被动接受”为“自由学习”,学生学得热闹、有趣。但是,这种繁华热闹的教学形式,总让人感到很忧虑,它缺少了什么呢?一、首先.恐怕是对新课标“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错误理解。有些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倡导自由,提出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下位,可以喝水,可以蹲着,也可以站着,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这分明是鼓励个体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盲目倡导自由性,在现行的集体课堂授课的形式下,这样的教育形式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尊重。殊不知“以人为本”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二、其次,是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不够,对教师自身定位不准。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实行角色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共建者。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价值应该既体现在课前的“导”,又体现在课中的点拨释疑,还体现在课结尾处的升华,将学生散乱不羁的行为引人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的高效轨道。教师和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双主体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达成相互理解,共同提升。帮助和引导学生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学习经验的欠缺和思维水平所限,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116和能力,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规律和方法,提升思维,发展智慧。教师作为“平等中首席”,意义在于: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脉搏。课堂上学生的“活跃”,往往容易与正常的教学规律相脱节,这时,教师就要有处理课堂“旁逸斜出”现象的教学机智,使课堂在既“活跃”又“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况且,学生在预习中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发现的新问题尚处于原生态,还需要进一步的理.t反思、总结、升华和规范,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话,进一步展开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达到一元与多元交融互补的目的。而在杜郎口中学的这节语文课上,教师完全摒弃了知识性语言的陈述,成为学生学习的旁观者。于是,语文教学从教师的满堂问转变为学生的满堂说,把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异化为专业地位上的平等,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究竟有多少收效?对学生的帮助究竟有多大?三、是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整节课上,学生唱歌、说相声、画图、吹笛子、拉小提琴,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试问: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来展现,是不是不伦不类?这是真正的走进文本吗?如果是,那这样解读文本的程度到底有多深?繁华热闹的形式掩盖不住对文本解读的浅薄。“文以载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体味揣摩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语文学习,就是要“咬文嚼字”,语言的学习永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永远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味与赏析”上来学习语文,要重视文本,重视双基,而其他非语文的东西就要少讲或者干脆不讲。刘国正先生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替代的。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点。”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是搞创新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矫枉不能过正。面对新课标,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吸收传统语文教学精华并注人更新鲜更科学的血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