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第5卷 第6期
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热”的原因剖析
谭 林
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摘 要:近几年来,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态势,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掀起了一股“马拉松热”。2018年全国更是举办了1581场马拉松赛事,平均每天举办4.3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社会科学作为切入点,通过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视角对我国 “马拉松热”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关键词:马拉松赛事 社会 心理 经济 政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0)6—0122—04
1 前言
1981年,我国首次城市马拉松比赛在北京成功举办,拉开了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序幕。此后在中国大地上每年都举办着大大小小的多种类型的马拉松赛事,但数量不超过10场。在当时,中国的马拉松赛基本上都是为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参与度很低。
从1997年开始马拉松比赛不再只是专业运动员的竞赛项目,它开始向广大民众逐步开放,并且普通大众和专业运动员可以在一个比赛中同台竞技。2010年,全国共举办了13场马拉松赛事,2011年有22场,2012年有33场,2013年达到39场,2014年共举办了51场。201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了《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1月中国田径协会宣布取消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制度以来,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发展态势,全国掀起了一股“马拉松热”,马拉松运动真正成为了全民运动。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达到134场,而2016年在田协认证和没有认证的赛事达达到了993场,2017年有1102场,2018年达到1581场,参赛人数共有583万。
研究以社会科学为切入点,通过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对我国“马拉松热”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为我国马拉松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我国“马拉松热”的原因2.1 社会需求是前提
功能论(functionalism)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都有某种程度的贡献和功能;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认为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都有着一定的目的,
[1]
也就是要获得酬赏。根据这两种理论再结合当前的“马
拉松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是因为马拉松赛事有着多种功能作用,所以政府部门热衷于举办这样的赛事;
二是马拉松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赛事运营商、赞助商都乐于举办;
三是人们参加马拉松比赛都有着一定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他所想要的酬赏,这个酬赏是多方面的。人们认为他参加马拉松比赛只需付出汗水和身体的疲劳就能获得他想要的成就感和身心愉悦。风靡全国的“马拉松热”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体育社会现象都有一定的强制性。[2]但马拉松赛事虽然对参赛人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比如要求人们准时要到达赛场,要遵守哪些行为规范和规则等等,但同时也有一定的非强制性,比如参赛人员要遵守一些文明行为准则,但有少部分也不遵守;可按要求完成比赛,亦可随意退出比赛。再加上普通大众参加马拉松比赛没有名次和成绩上的压力,所以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在参赛。
跑步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融合了人类的两种原始冲动:恐惧与快感。人类天生就具有奔跑的欲望,需要做的只是将它释放出来。[3]无论你是要缓解压力还是碰到了高兴的事,你都有可能选择去跑步。中国
作者简介:谭林(198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2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由于现代性和结构转型所带来的信仰真空、人情异化、主体性危机导致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而马拉松的出现可以释放焦虑情绪,引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2009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出版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此书在文化上引起了我国急需运动、渴望运动,却不知道如何运动的各阶级人群的共鸣。
从现象学的符号理论上讲,参加马拉松的意识源自于长跑的经验,是运动空间客观结构本身进阶的产物。[5]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是经过一套了解与解释的动态过程。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会问:“吃了吗?”。当那些举办过马拉松赛事的城市的居民见面时会问:“你今天马拉松了吗?”。参加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这样一种简单行为的变化反映的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这种社会现象既然在人们的心中已经生根发芽,那么举办这样的赛事就是顺应民心。马拉松赛事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比赛,而是政府有需求、市场有需求、市民有需求的多功能赛事。2.2 心理原因是动力
压力的程度和应对压力的方式都关乎着人们的生理健康,有许多极端的例证显示,压力对人们的健康会有极大的影响。自动化思维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6]
现代社会人们因为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压力较大,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导致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人们也慢慢开始注重自己的健康问题,受到自动化思维的影响,人们会把马拉松和健康自动的联系起来,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想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或是释放压力而参加马拉松。在生活中有着一个共同行为目标的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个体就能组成一个群体,一个人往往处于不同的群体里。群体里的任何一个个体的行为会对群体里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心理学上,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从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做“从众”。[7]
作为个体的人都有一个从众,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随大流”以及爱凑热闹的心理。人们都知道,参加马拉松的人群是在短时间内组成的一个非常大的群体。既然是群体,那么群体里的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就会相互关联和影响,[8]也会对他所在的其他群体里的成员产生影响。社会影响往往非常强大,经常超越人们在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成为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社会影响有两种:情绪影响和行为影响。当准参与者具有共同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时,社会影响最有可能发生。1998年北京国际马拉松参赛人数突破了万人,以后每次马拉松赛事的参赛人数都非常多,基于从众和社会影响心理的影响,很多人会参与到下一次的赛事中。一个人如果决定要参加马拉松,定然会影响他周围的人群,那些还游走
[9]
在是否要参加马拉松边缘的人也必然会决定加入马拉松大军。在当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移动智能设备被广泛使用,有相当一部分路跑者往往通过智能手机、手环向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展示自己的运动成绩,向好友“炫耀”自己的运动轨迹和步数,以此获得好友的点赞,在虚拟的网络平台找回自己的“存在感”,满足了自己网络社交的需求。对网络社交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马拉松发展的热度。
马拉松最近几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种新闻媒介的广泛宣传,使得从未接触过体验过马拉松的人们对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人们对其有着一种新鲜感。众所周知,马拉松运动是一项长距离田径项目,赛事包括全程(42.195公里)、半程、10公里、5公里等类型。普通大众乐于参与马拉松又体现了挑战自我的定律,特别是对有一定难度的新鲜事物更是乐于挑战。实现自我是人类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挑战自我能够帮助人实现这一需要。2.3 经济效益是关键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10]当前我国体育赛事市场运作主要是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型,市场运作型。[11]单纯依靠政府或者市场来配置资源,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12]所以在46号文件的指导下,我国现阶段马拉松赛事组织主要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形式开展,[13]也就是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模式。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合作、互动、协同来整合体育资源, 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社会公众提供和生产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人们日益
[14]
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按照国际通行研究的标准,
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会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趋势,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马拉松作为营销价值非常好的一个项目,它的井喷式发展也是情理之中。
2017年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鼓励政府机构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等大型群众性赛事,充分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性以及创造力。社会资本开始大量注入马拉松赛事,以市场的力量来举办马拉松,能够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平时很少能有一场活动能让数万普通民众同时参与,一般的竞技体育赛事都是各项目运动员的舞台。而马拉松赛事可以让少则几千人多则数十万人同场竞技,这对城市、赛事主办方的管理、组织、服务保障等都是一场考验。一场马拉松赛事实际上就是赛事的主办方政府部门和赛事运作部门之间首先进行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整合,组成组织领导小组,以便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23
于更好的开展工作;其次就是城市的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如体育、文化旅游、公安、气象、医疗、工商、环卫等部门的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优化这些部门资源,再借助马拉松赛事这一平台,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体育的需求,提升全民健康,助力全民小康,检验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的机制。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不仅能够实现城市价值的提升,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培养人民群众终生体育的理念和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做事都讲究经济性:是否有利润、是否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通过举办马拉松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政府或是运营商、民间组织通过较少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能够获得较大的回报,包括经济利润、城市宣传、赛事品牌建设、商品宣传等;
对个人而言,跑步对场地、技术、装备要求较低,是一种容易上手,又容易达到锻炼效果的项目,个人通过一定的财力、体力付出就能收获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健康。马拉松赛事产生的综合效益中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一场马拉松赛事的报名费,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
跑步在人们眼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长期坚持跑步且要求达到一定层次的人都知道,一套合适的装备对于跑步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一套较齐全的运动装备包括:遮阳帽、墨镜、运动服、运动鞋、护膝、背包、毛巾、运动APP、GPS定位仪等等。马拉松赛事有力的推动了这些相关跑步装备的市场销售。直接关联的企业也非常乐于赞助马拉松赛事,因为通过赞助,可以在长达42.195公里的赛道上为自己的企业做宣传,在短时间内能让直接参与的选手和市民看到,如果有电视转播,则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通过电视转播,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商。
除了这些直接关联的企业赞助外,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赞助商还覆盖了金融、房地产、汽车、家用电器、通信、交通、酒店、餐饮、旅游等多个行业。作为体育赞助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赛事赞助凭借广泛的受众人群、较高的媒体曝光率、丰富的赞助回报以及普遍的影响力,当仁不让成为赞助商的首选。[15]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相对一部分人都是异地参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交通、酒店住宿、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物流业的发展。所以一场马拉松赛事能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发展。2015年厦门马拉松赛事给厦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达到2.55亿元;到了2016年厦门马拉松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3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3.25亿元,总计达到5.55亿元。基于马拉松赛事巨大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和投资商都非常乐于举办这样的赛事。
2.4 政治环境是保障
“马拉松热”是一个社会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这么多的马拉松赛事,主要前提是借助政治力量、手段的干预,从监管到后勤保障无一没有政府的身影。当前社会多个领域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中央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和支持大型群众性赛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政治素质和工作实绩。[16]工作实绩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党的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这些都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举办马拉松赛事是践行党的各种文件政策的有力措施,是达成以上部分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政府提高政绩的途径之一。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城市人文环境的各个层次中。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规划进行理性和抽象的表达,体现了人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文化形式和特征。[17]马拉松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手段和窗口,对城市形象、文化传承、品牌建设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是城市迅速提高知名度、关注度的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这也是众多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原因之一。
《国发[2014]46号》文件首次将“全民健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且提出“简政放权”的政策要求。国家体育总局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同年12月出台《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一律取消”。2017年《发改社会(2017)1294号》文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大型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马拉松赛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的促进了马拉松运动的发展。
马拉松是一个参与人数众多的项目,通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以此来提升全民的体质健康。各城市健康步道不断增多,早晨和晚上,健身的人群不断增加,为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众所周知,一个好的马拉松赛事品牌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厦门马拉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马拉松赛事的筹备,通过吸收财政专项拨付的资金进行道路交通、绿化覆盖、市容整治、空气质量改善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借机解决老城区改造、环境治理等棘手问题。[18]3 结语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各种健康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
12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民健身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基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马拉松赛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马拉松风暴”,“ 席卷”着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马拉松热”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当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赛事的主办方、承办方和参与方共同进行深入思考,才能让马拉松赛事健康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1]蔡文辉,李绍嵘.社会学概要[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天生就会跑[M].严冬冬,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9.
[4]于显洋,林超.“马拉松热”的社会学隐喻[J].体育学研究,2018(5):61-68.
[5]易剑东,任慧涛.《长跑、马拉松以及体育的哲学向往——从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谈起》[J].体育与科学,2014(06):14—20.
[6][9]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7]朱彤.改变人类生活的心理定律全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4.
[8]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10]陈世清.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11]王熙尧.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
[12]靳英华.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13]刘舒鹏,李延超.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6):44-49.[14]沈克印.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地方实践与推进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1):13-19.[15]白莉莉,冯晓露.我国马拉松赛事赞助市场的现状、特征和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18(4):3-11.
[16]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12.
[17]王靖涵,刘俊一.马拉松文化价值生成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5):36-40.
[18]杨毛元.我国马拉松“感性”背后的“理性”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6):58-62.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athon
Events Fever in China
Tan Lin
(School of P.E and Health,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marathon events in China.And in 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raised a \"marathon fever\". In 2018, there are 1,581 marathons hosted in China, an average of 4.3 games a da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s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s insertion points is social sciences,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athon events fever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psychology, economics, politics.
Keywords:marathon events society psychology economy politics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