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家池莉:女儿是她最好的作品

2024-01-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家池莉:女儿是她最好的作品

作者:燕怡心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16年第05期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她的代表作《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作品一经搬上荧屏就成为观众热烈追捧的收视热点,取得了艺术和市场的巨大成功。其实,对池莉来说,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女儿吕亦池。

亦池15岁赴英读书,后考取伦敦大学经济统计专业,现在伦敦政经学院攻读社会与文化心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亦池出版了她的首部译作《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令池莉大吃一惊:“完全超过我的想象,她虽然没有从文,但是她的译笔很文学。”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她还成为了腾讯网伦敦奥运会报道团成员。 以身示范感染孩子

女儿出生后,原本争强好胜的池莉,悄然放下个人的写作事业,每天为女儿换尿布、洗澡、喂食,对她微笑,和她说话……在女儿一岁前后,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频频获奖,每次去领奖,她大都不会坚持到会议结束,因为牵挂家中的女儿。她久别重逢般地抱起孩子,与她面对面,用手指抚摸她的小脸,对她轻言细语。尽管小亦池无法听懂,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要给她一种感受,因为她是妈妈最亲的人!

池莉发现,亲密看护孩子的母亲,事实上就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你本着什么精神、什么感觉来对待她、照料她,她就很容易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和表现。如此,池莉成了女儿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老师和第一个闺中密友,引领孩子走到学习深处。 池莉喜欢做菜,小亦池经常窥探妈妈在厨房的行动,并且跃跃欲试。 池莉发现之后,就会把她唤到身边,向她展示厨房美好的、富于艺术的一面。

在亦池五岁多的时候,有一次跟着池莉下厨房,她正起劲地学习把鸡蛋磕破,并用筷子在碗里打鸡蛋花。忽然,她随口问:“妈妈,你刚才放进锅里的是什么?”

池莉说:“是油和盐。”她就说:“啊,我知道了。妈妈,胡椒味精盐,酸甜苦辣成,这就是押韵吧?”

听孩子一说,池莉很惊喜,这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学习的好机会。池莉告诉女儿:“押韵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了就会朗朗上口,就像吟唱一样,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小亦池手里还玩弄着青菜叶子,就接着吟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许多时候,池莉经常会被孩子的热情感染,会和她一起吟唱儿歌,回答女儿种种好奇的问题,带着她在地球仪上旅行,寻找每个国家的位置和首都。

这就是教育与学习。这些看似无厘头的笑笑闹闹,其实却充满了无尽的学习和探索意趣。 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

池莉不喜欢强迫孩子背单词、记公式,在日常生活中,她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一是让小亦池尽情地与小朋友相处和玩耍。池莉认为,一个人最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就是与人相处,这是人生一辈子的功课。这门功课如果成绩优异,那么她的生命就会拥有更多的自如和快乐。这是孩子广泛地识人阅世的难得机会。

第二是从孩子天性出发,让她在最欢喜最开放的状态中接受自然启蒙。亦池酷爱大自然,平常日子里,只要有可能,池莉都会带孩子去户外。在动物园,面对老虎、大象,耐心地守候,任由小亦池指手画脚地与动物尽情说话聊天。看蚂蚁搬家、蚯蚓钻地,听鸟儿鸣唱,闻花的芬芳,这些美好的事物,池莉都带领女儿一一领略。

第三是为孩子讲故事和阅读。池莉给了孩子一个坐拥书城的家庭环境和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她常常买书回来,然后陪孩子一起看,一起笑,一起乐。

亦池喜欢的玩具有很多,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书籍也是她心爱的宝贝之一。在她走路都还不够稳当时,就喜欢大部头的书籍。她常常会一屁股坐在地上,胡乱又认真地翻阅,有时居然还念念有词。许多字,就这样在不断翻阅中自然学会了读、写和运用。 选择快乐生活方式

亦池在玩耍中渐渐长大,快乐的领域也在扩大,她从捉迷藏、丢手帕、叠纸鹤,逐渐玩到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拍皮球,再到溜旱冰、骑自行车、打羽毛球……亦池的学习成绩也一直缓缓进步,比成绩更令池莉高兴的是亦池的品德,在12岁至15岁之间,亦池健康地走向成熟,一如既往地如她儿时那样,温良、清纯、厚道、安稳,少言寡语,绝不显摆招摇,对他人充满善意,富有合作精神。

池莉知道,这才是女儿将来理想有望实现、事业有望成功和生活幸福的最根本条件。果然,在申请英国C.C高中的时候,亦池便凭一己之力完成了学校选择、和校长沟通、网上应考、准备签证材料的一条龙工作。

池莉这样总结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我并没有帮孩子找到什么,我只是和孩子建立了一种我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孩子在这种生活方式里非常快乐,孩子只要快乐就会更加聪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她自己就会拥有战胜现实困难的力量。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每个家长也就都有可能从自己孩子的特点出发,去营造最适合孩子的生活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