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说课稿第【1】篇〗 一、太白印象,故事入题
1. 李白,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你知道他吗?学生自由交流。(出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 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会背上几首李白的诗,自由说说他的作品——(《古朗月行》 《静夜思》 《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夜宿山寺》 《望天门山》 《朝发白帝城》……)。在上个单元的语文园地,我们就学过他的《独坐敬亭山》,一起背诵。
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诗人,小时候和所有淘气的孩子一样逃过学,你知道关于他逃学的这个故事吗?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文言版的《铁杵成针》。
4. 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起这个故事,会在这四字中加上一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字吗?(磨)请你结合故事特点,就这个“磨”字,提几个问题。(为什么磨?怎么磨?磨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在原文的阅读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二、初读课文,要素入手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字音、句读指正。 重点字音:逢、媪、卒
句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 故事一般包括哪些要素?根据阅读,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时间:无
地点:象耳山下磨针溪 人物:李太白 老媪 起因:李太白读书未成弃去 经过:逢老媪磨针 结果:还卒业
4. 蹊跷的第一句,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1) 你觉得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什么不太一样?(学生自由发现) (2) 时间的空缺:说明这个故事的“无根”。 (3) 对比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在象耳山下有条磨针溪。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突出了“磨针溪”,将其作为主要描写的对象。
(4) 思考:这个故事和这条溪的名字哪个先有的? 5. 小结:如此开头,引出的故事只能是一个“世传”。 三、深读课文,环节入胜
1. 再读课文,找出故事三要素对应的句子。 2. 品读起因。出示: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 运用组词法理解带点的词。(传:传说;成:完成;弃:放弃)
(2) 理解“弃去”,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司马光》)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请用句式说一说:( )放弃( ),离开了( )。 “弃去”是什么意思?(放弃后离开)
(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世间传说李太白就在这座山中读书,还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学堂。)
(4) 你有什么想问李白或是替李白回答的吗?(你为什么不继续学习?你准备去哪儿?你为何要放弃学业?你最喜欢什么……作业太多、老师太严厉、我想散散心……)
(5) 看来儿时的李白和我们一样顽皮,有各种各样想要逃学的理由。
3. 品读经过。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1) 过渡:这象耳山可有太多太多值得欣赏游玩的地方了,李太白遇到了一件蹊跷事儿。
(2) 读一读书中对“是”和“方”的解释,和我们平常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何不同?
文中:是——这;方——正在。
常见:是——与“否”相对;方——表示形状。 (3)你还能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 逢——换字帮助理解:遇、碰…… 老媪——老奶奶。 欲——想,准备。
(4) “问之”,这里原本应该有对话的,却被省略了,哪个字起到了这个作用呢?(之)这个“之”指什么?(老媪,问老媪的话)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一下:
太白问:老奶奶,______ ___________?
(您这是在干什么呀?您为什么要磨铁杵呀?您想做什么……) 白问:“老人家,汝_____ ___________?”
(作甚?为何磨杵?欲何为?欲作甚……)
(5) 根据老媪的回答“欲作针”,判断一下哪种问句比较合理,进行角色表演朗读。
(6) 还可能有第二次对话,会说些什么呢?同桌结合补充内容,
进行角色表演朗读。
(7) 集体读原文。
4. 品读结局。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 过渡:李太白就是李太白,遇到了这样有趣的一件事,聪明的他得到了点化。
(2)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李太白深深地被她的意志所感动,返回学堂完成学业)
(3) 你认为李白所感的是一种怎样的“意”?(意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
四、人物品味,情境入诗
(1) 找人物。读完故事,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人:李太白,老媪。请你找一找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A. 直接出现:李太白、太白,老媪 B. 代词出现:之、其——老媪
李太白除了会“问之”,还有可能( )之。李太白除了“感其意”,还有可能“ ( )其( )”。
C. 发现隐身:(李太白)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李太白)问之。
虽然隐身,还是被大家火眼金睛看出来了。文言文中这样的省略主语的现象很常见。
(2) 请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磨针溪,在( )。世传( )读书山中,未成,( )。过是溪,逢( )方( )。問之,曰:“( )。”太白( ),还( )。
(3) 感“文”意。
A. 读过这个故事,你有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吗? ——神秘的“老媪”
——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情:“磨杵成针”
——老媪真的为了得到一根针?一根针用得着用铁杵来磨? (李白家的亲人特意安排的,老师安排人扮演的,神仙变化的……)
B.“世传”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孩子完成学业,不可半途而废) C. 你曾经放弃过什么追求吗?读了这篇文言文,你又感何意呢?
(4) 句式训练:
( ),未成,弃去。读《铁杵成针》,感其意,( )。 五、作业:
1. 尽量用文言讲述故事。
2. 收集古代好学故事,与大家交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说课稿第【2】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
关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出示,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
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3.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4.句式理解。 5.绘声绘色讲故事。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六、教学反思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说课稿第【3】篇〗 一、故事引入,初识文意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几篇文言文,知道了学习文言文主要用各种读得方法:我们今天继续用这种读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铁杵成针》,你知道这个故事是讲了关于谁的故事吗?(出示课件,简介李白)
2、引伸学习:
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现在,故事浓成了很短的文言文,让我们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时代,看看你能不能准确地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呢?
二、断句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原文)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用“/”划出朗读节奏。并用小窗发语音。(检查纠正读音。注意“还”的读音。)
2、课件出示断句,学生对照。
3、谁来读读试试?(指名朗读,把握节奏)。读文言文,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也需要适当读出停顿,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发语音。
5、我们接力来读读试试吧?看谁读音准确,读得流利,朗读过程中注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降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度,同时,故事内容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大意,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借助故事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达成本课的训练目标。借助注释,理解内容。】
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1、文章的节奏感读好了,下面请你借助注释读一读,看看能理解课文吗?
2、请同学们小组群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你从文中理解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可以说文章的出处,或者词语的意思)小窗发语音到群交流。
3、活动检测自学效果。
活动1、下面老师出一个词,你会解释吗?(出示课件词语解释,提问:你是怎样知道它的意思?借以总结理解文言文词语方法:借助注释;组成词语;借助经验)
活动2、你能理解这句的意思吗?发语音解释一下吧?(课件出示句子)
活动3、下面请大家互相考核,一人读原文,请另外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理解。
预设
铁杵:用来捣米或者捣衣的铁棒。大家看,“杵”,本来是舂米或
者捣衣的铁棒,要把它磨成缝衣服的针,得需要多长时间?多大的耐心啊,作者正是借用此意,来激励人们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这,它和现代文中的“是”意思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词?
方:正在,也和现代文意思有较大差别。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感:被感动。
媪:妇女的统称,这个我们在第一课《清平乐村居》一文学过。我们可以借助经验理解
弃:放弃(从“弃”字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李白不能坚持学习的做法)
卒业:完成学业。指导书写“卒”
4、通过这的.故事,我们可以提炼一个词语:铁杵成针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检测的方式。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积素词语,溶实本课朗读课文,表达感悟。】
四、指导朗读,加深感悟
1、请大家再次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2、谁来朗读一下?大家评一评,他读的怎样? 3、你还想试试吗?(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通过朗读表达文意,同时积累语言关联文本,拓展提升。】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谈话引入:像“铁杵成针”这样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看篇《司马光好学》这则文言文故事,用我们学到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1、断句读;2结合注释理解读;3、品读感悟读,自己读明白这则文言文。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患:担心。 ②若:如。 ③游息:玩耍休息。 ④迨:至,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 ⑦尝:曾经。 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
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
六、分层布置作业
A、读熟课文《铁杵成针》,并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B、诗仙“李白”一生诗作颇丰,请搜集其中一首,进行诗配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