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基本内涵探析
2023-04-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0卷第2期 2009年2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bl-30 NO.2 Feb.20o9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基本内涵探析 周新桥 (湘南学院社会科学系,湖南郴州42300) 摘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体系选择、技术选择、制度安排、产业体系选择、 外部条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中国国情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221 9(2009)02-0095—02 多数国家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因此,现在许多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决定>) 都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弄清这条道路的基 本内涵,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党的有关文献、理论界研究成果 和国内外农业现代化成功经验,试图对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 作简要分析。 非常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农业自然资 源相对短缺,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 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也很脆弱,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占国土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速度在加快,每年损失 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因此,必须把促进农业可持 一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续发展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目标。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体现在中国特色农业现 代化的目标体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 二采用适合中国实际的 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物质装备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的目标体系:一是浅层次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水利化、 机械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规模化、科学 化、集约化等,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二是深层次的 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 进可持续发展 ,…体现了农业的基本功能。笔者在这里仅 就深层次目标体系作简要分析。第一,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 给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 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 一般规律,我国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但是,在现代农业科 学技术选择上,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确立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优先发展的技术。首先要重点发展土 地替代技术。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会愈来愈稀缺,因此,应重点发展土地 替代技术,这类技术主要包括良种技术、生物遗传与基因技 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永远是事关中国社会稳定和经 济发展的基础,必须立足国情实现食物基本自给。从目前看, 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实现了供求平衡,但从长远看,随着我国 人口每年新增1000万左右和将来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农 产品需求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第二,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 为我国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因为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国 术、灾害防治技术、耕作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土地 产出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靠这些技术大幅度地提高 了农产品的单产量,解决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问题。但 是目前我国土地产出率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比如,我 国粮食单产量虽然达到了4953公斤,公顷,但低于发达国家 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 利润最大化。又因为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的国家,即使 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O.6o%,也会有七八亿人口仍 600O公斤/公顷的平均水平,我国草地载畜量只有新西兰的 8%,美国的20%。因此,要重点发展土地替代技术,要“重 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和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 康和富裕。第三,必须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农业 现代化又一个基本目标。从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看,20 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 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 。其次,要加快发展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这类技术主要包括节约型 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低毒高效农 药等新型农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节约资源,保护农业 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大 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快发展农业增 收稿日期:2008~12--23 殖技术,这类技术包括农产品加工技术、贮藏保鲜技术。这 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第四,逐步 95 作者简介:周新桥(1968--),男,湖南祁东人,湘南学 院社会科学系(马列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研究。 发展劳动替代技术。这类技术包括动力与工具技术、工程技 术与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时间,这类 技术的发展应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适应,不能过快,否 则,影响农民收入。 三发展立足中国国情的 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合适的制度安排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我国农业 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土地制度、经营制度、组织制度的安排 是否合适,主要看它们是否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 否有利于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物质装备,是否有利于农 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率的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 通过农业合作化道路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生产资 料集体所有制,建立了在政府直接干预下的农业集体生产经 营制度。这种生产经营制度与计划经济相适应,虽然有利于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和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合 理配置和利用率的提高。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建 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 制。其中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基本的经营方式,不但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且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正 是因为这个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大中型农场仍采用家庭经营 方式。实践证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结合起来,并不排斥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的运用,“不仅适 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 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 l(P ”。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民成为 市场主体迈出了第一步,由于现阶段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规 模普遍过小,农民难以进入市场,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也 难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必须把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 化经营结合起来。从20世纪8O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地方出 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方式“不动 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 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规模经营等 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 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3](p562)o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 能够与小规模农地家庭经营相结合,也能够与适度规模农地 家庭经营相结合。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将成为我国未来 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与这种经营方式相应的组织形式 主要有三种:一是“公司十农户”这是最初的组织形式;二 是“公司十专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十农户”;三是专业合作社 和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这是比较典型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形式,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较成熟的组织形式。这 三种组织形式都不改变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农民仍是独 立的商品生产者,其中,第二种和第三种组织形式将成为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大力发展第二种和第三 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有着不同于国家和集体的社会化服务 组织以及私人服务企业的制度优势,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 营方式的发展。总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 经营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主要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四 建立反映中国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必须在农业结构调整、 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作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选择。一是要以保证 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我国人口众多, 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把“发展粮食 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在保证粮食安 全的前提下,开发农业在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 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功能,最终形成一个以食品保 障功能为主体、多种功能得以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 是要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实际,依 托现代科技、借助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因地制宜, 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一个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区域布局合理、 产业形态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根据我国产业结 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相对落后、以及农产品生 产、加工、流通有所脱节的实际情况,应按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产品加工 业、流通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终形成一个 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五创建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 外部条件和保障机制 从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 以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为前提条件,以建立国家对农业的 支持保护制度为保障机制。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充 分利用这些条件和保障机制,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一是要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工业在提供物质技 术装备、吸纳农业剩余劳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 用。二是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小城镇虽然在经济效益上低于城 市,但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进小城 镇建设。三是要建立和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农 业是经济效益比较低下而社会效益较高的弱势产业,在市场 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许多国家对农业实行支持保 护政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灾害较多、农业经营规 模较小的国家,使得农业社会效益更高而经济效益更低,这 就更需要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 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阶段,为我国发 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作用,加大国家对农业的 支持保护力度,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要尽快地改变城乡 二元体制,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立“以 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 方针,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贾乃新.解析现代农业IN].吉林日报,2007—04—21,(7).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13报,2008—1 0—20,(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f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