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2021-11-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ICS13.100

G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1933-2011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2011-11-22发布2012-1-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协会、济南艾克斯博特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新军、赵华、张革成、朱殿卿、潘国军、赵国忠。

引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在分析和汲取大量有限空间伤亡事故教训及事故预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实际状况编制而成。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规范我省工贸企业在生产及检修作业过程中发生的有限空间作业,强化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安全防范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最大限度地降低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风险,保障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职责要求和《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工贸企业的有限空间作业。其他行业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标准的,执行其行业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787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T3805特低电压(ELV)限值

GB3836.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3869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T4200高温作业分级

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T13869用电安全导则

GB/T14440低温作业分级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AQ3022-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AQ3025-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有限空间

指封闭或部分封闭,未被设计为常规作业场所,自然通风或照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分为密闭半密闭设备、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三类。

其中密闭半密闭设备指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地下有限空间指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纸浆池(井)、下水道等。地上有限空间指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罐)、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3.2有限空间作业

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4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4.1企业应针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4.2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

a)作业空间小,工作场地狭窄,通风不畅,照明不良,工作人员出入困难,不利于工

作监护和施救;

b)作业空间内湿度较大,易发生电器设备设施漏电触电事故;

c)作业空间温度较高,作业人员能量消耗大,易疲劳;

d)存在酸、碱、易燃、易爆、有毒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气体和蒸汽、烟、尘等或存在缺氧或富氧环境,易引发窒息、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e)作业场所位于地下时,受地质条件影响,存在冒顶、坍塌等危险有害因素;

f)作业场所进行高处作业或机械施工时,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g)作业场所位于交通道路上时,存在车辆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h)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5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先准备、后检测、再作业”的原则。

5.2有限空间确认与标识

5.3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

5.4进入前准备

进入有限空间前,应进行清理、清洗。清理、清洗有限空间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清空;

——清扫(如冲洗、蒸煮、洗涤和漂洗);

——中和危害物;

——置换。

a)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浓度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有害物质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等;

b)凡是有可能存在缺氧、富氧、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等的有限空间,事前应进行气体检测,注明检测时间和结果;

c)取样和检测应由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检测仪器应在校验合格有效期内,每次使用前后应检查;

d)取样应有代表性,应特别注重人员可能工作的区域,取样点应包括空间顶端、中部和底部,取样时应停止任何气体吹扫,测试次序应是氧含量、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气体;

e)当取样人员在有限空间外无法完成足够取样,需进入空间内进行初始取样时,应制定特别的控制措施,获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

f)进入有限空间期间,气体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时,应进行气体监测。气体监测宜优先选择连续监测方式,若采用间断性监测,间隔不应超过2h,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连续检测仪器应安装在工作位置附近,且便于监护人、作业人员看见或听见;

g)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应重新进行监测分析,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有限空间或在有限空间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时,应连续监测分析,并采取强制通风措施。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并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a)有限空间的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含氧量应为18%~21%,在富氧环境下不得大于23.5%;若空气中含

氧量低于18%,应有报警信号。当必须进入缺氧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符合GB8958的规定;

b)有限空间的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应符合GBZ2.1的规定;

c)不论是否有焊接、敲击等情形发生,有限空间内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挥发物的浓度都应满足以下条件:

——当爆炸下限≥4%时,浓度<0.5%(体积);

——当爆炸下限<4%时,浓度<0.2%(体积)。

同时还应考虑用于作业的设备是否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或挥发性气体。

d)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接触限值时,不得进入或应立即停止作业。

作业前30分钟,应对有限空间内氧含量和有害物质浓度采样,经分析合格且办理《作业证》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如作业中断,再次进入有限空间前应重新进行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施工作业中涉及到其他危险作业时应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5.5安全与防护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指定专人监护,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作业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现场或做与监护无关的事情。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应明确联络方式并始终保持有效的沟通。进入特别狭小空间作业,作业人员应系安全可靠的保护绳,监护人可通过系在作业人员身上的保护绳进行沟通联络。

烟门进行自然通风,必要时应采取强制通风,严禁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管道送风前,应确保风源清洁,进入期间的通风不能代替进入之前的吹扫工作。

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佩戴软管面具时,应仔细检查气密性,并防止通气管被挤压;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

对有限空间内阻碍人员移动、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影响救援的设备(如搅拌器),应采取固定措施,必要时应移出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内可能会出现坠落或滑跌,应特别注意有限空间中的工作面(包括残留物、工作物料或设备)和到达工作面的路径,并制定预防坠落或滑跌的安全措施。

根据作业中存在的风险种类和风险程度,依据相关防护标准,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正确佩戴。

为防止静电危害,应对有限空间内或其周围的设备接地,并进行检测。

作业前后应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具、材料。作业结束后应再次核查和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具、材料,以防作业人员、作业工具和使用剩余的材料遗留在作业现场。

5.6电气设备与照明安全

5.7机械设备安全

按照DB37/T1080-2011《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8区域警戒与消防

按照DB37/T1080-2011《封闭场所作业安全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9其它要求

6安全管理

6.1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6.2安全培训教育

6.3职责要求

6.4应急救援

7《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7.1《作业证》由作业单位负责办理。

7.2《作业证》所列项目应逐项填写,安全措施栏应填写具体的安全措施。

7.3《作业证》应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

7.4一处有限空间、同一作业内容办理一张《作业证》,当有限空间工艺条件、作业环境条件改变时,应重新办理《作业证》。

7.5《作业证》一式三联,一、二联分别由作业负责人、监护人持有,第三联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存查,《作业证》保存期限至少为1年。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式样)

单位:编号:

有限空间所在单位负责项目栏有限空间所在单位:有限空间名称:检修作业内容:有限空间主要介质:作业时间:年月日时起至年月日时止隔绝安全措施:

确认人签字:负责人:

年月日作业单位负责项目栏作业单位:作业负责人:作业监护人:作业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作业安全措施(包括抢救后备措施):负责人:年月日采样

分析分析

项目有毒有

害介质可燃气氧含量分析标准取样

时间取样

部位分析人分析

数据审批意见:

批准人:年月日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应急预案制定指南

B.1救援组或外部救援服务评估

在成立救援组或寻求外部救援之前,评估分为以下两种:

初始评估:确定潜在的救援组或外部救援是否经过足够的培训,是否有足够的装备,是否能在装置内进行有效的救援,以及是否能及时应急响应。

表现评估:衡量救援组或外部救援在演习期间的表现。

B.2应急预案

可以事先做好一份书面应急预案,但应针对本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作进一步完善。书面的预案应当优先考虑实施非进入救援的可能性。在编制预案时,应考虑以下关键要素:

a)准确地辨识空间的危害,比如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内部结构等;

b)报警装置和详细的信息沟通途径,包括监护人使用什么沟通工具,或最近的报警按钮;

c)用于救援的装备应在进入口(点)或位于其附近,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配备到位且所有人员都能正确使用;

d)在进入前,把应急预案的副本交给救援组;

e)确定救援的方法时,要考虑危险的特性、任何要避免的要素和救援组可能面临的任何特殊危害;

f)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习,辨识并且改正在程序、装备、培训或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应确保参加此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救援人员都进行过救援演习或者在作业前再进行一次针对性演习;

g)救援人员的选择至关重要,应要选择合格的救援人员,包括救援人员对救援方法、急救技能的掌握等均须经过评估,因此,应当在平时就有所准备,经常开展此类培训。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有限空间安全施工方案编制指南

编制的有限空间安全施工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C.1施工项目名称

C.2施工单位名称

C.3施工项目概况

说明施工项目位置、施工目的、施工内容等。

C.4施工步骤

说明为完成施工内容应采取的施工先后顺序。

C.5施工期限

说明施工起始时间及预计完成时间。

C.6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全面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严重程度。

C.7安全防范措施

应包括施工前安全准备、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及应急保障条件等。

C.8施工方案其他信息

说明施工方案的编制人、审核人及批准人,并注明相应日期。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培训指南

D.1作业批准人

作业批准人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职责;

b)进入原则的应用;

c)进入准备工作;

d)危害因素评估(如化学、机械、热量、气体、坠落和任何其他特殊危害);

e)监测装备、进入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的确定与使用;

h)进入和进入许可证终止的程序;

i)撤离误进入人员的方法;

j)移交进入行动职责的方法;

k)保持进入行动符合进入许可证条件的方法;

l)评估、验证外部救援方法;

m)救援程序。

D.2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职责;

b)危害因素评估(如化学、机械、热量、气体、坠落和任何其他特殊危害);

c)危害隔离和验证的程序;

d)进入准备;

e)危害表现的形式、征兆(或症状)和后果;

f)终止进入的条件;

g)个人防护装备的确定与使用;

h)进入装备的使用(如测试、监测、通风、通讯、照明、坠落预防、障碍物清除、进入方法和救援装备);

i)与监护人双向沟通的方法;

j)终止、撤离时机的选择与确定(即监护人命令作业人员撤离时、发现有暴露危险的征

兆或症状时、或觉察有受禁止的条件时、或发出撤离报警时)。

D.3作业监护人

作业监护人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职责;

b)危害因素评估(如化学、机械、热量、气体、坠落和任何其他特殊危害);

c)人员受到危害影响时的行为表现;

d)终止进入的条件;

e)随时掌握作业人员数量的正确方法;

f)辨别作业人员的方法;

g)监督空间内外活动和提醒作业人员的方法;

h)监督作业人员及提醒其撤离的方法;

i)撤离程序的启动时机和实施;

j)救援联络方法;

k)救援过程中的职责;

l)预防、劝阻误进入人员的方法,通知作业人员已有误进入人员的方法;

m)交接的时间和内容;

n)其他注意事项,如不做职责之外的其他工作。

D.4检测人员

参与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评估的人员,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辨识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包括危害特性和预警点的设置);

b)采样过程中的危害、预防措施,包括从有限空间内取样的适当方法和开始取样的许可条件;

c)测试仪器的选择、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d)采样点的确定及数量;

e)采样的代表性(如氧、易燃性、毒性或生物危害);

f)确认采样设备的状态并满足样品的体积要求;

g)辨别样品是否存在其他危害种类和仪表误差;

h)遇到异常结果时采取的措施;

i)取样结果确认;

j)在许可证上附取样结果。

D.5救援人员

救援人员应就如下内容接受培训:

a)与作业人员相同的培训;

b)救援责任;

c)在进入施救时可能面临的危害(如化学,机械,热量,大气,坠落和任何其他特殊危害);

d)危害隔离及验证的程序;

e)危害因素表现的形式、征兆(或症状)和后果;

f)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g)进入和救援装备的使用(如测试、监测、通风、通讯、照明、坠落预防、清障、进入方法和救援装备);

h)联络方式;

i)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其他基本急救技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