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张爱玲的现代性虚无感——以《散戏》为例

2024-09-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学与艺术 第二卷第四期 论张爱玲的现代性虚无感 ——以《散戏》为例 朱新伟 上海200400) (复旦大学【摘既是第三者叙述的 要】张爱玲的《散戏》是一篇高度象征性的小 这实在令人恐惧。紧接着描写夜晚的环境,说。本文通过细读文本,试图阐释她的虚无感及其现代 口气,又是南宫口主观观看的角度。夜空像“无底的深沟……无 原本温暖 性。在虚无与孤独感的观照下,个体、情感、婚姻乃至生 底的阴沟里浮起了阴间的月亮”由于个体被抽空了。 命,都失去了传统所维系的意义。张爱玲所展现的现代性 的家也就失去了归宿的意义。回家成了惊悚之旅。然后叙述者说.南宫口是恋爱结婚的。自由恋爱原本是五 体验,已经不同于源发于西方的乔伊斯式的现代悲剧,而 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乔伊斯;虚无感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散戏》1,让人立刻想到乔伊斯的《都柏 林人》所展现的现代性体验。下面我将细读《散戏》详细阐释张 爱玲的现代性虚无感.然后加以比较。 小说起笔第一句就寓意深刻:。闭幕后的舞台突然小了一 圈。”女主人公南宫口的职业是演员.戏剧的舞台可以模仿、包 容整个世界,但正如标题所示.一旦。散戏”以后.整个世界瞬间 消失,只剩下自我。实际上,此时南宫口没有脱离和外部世界的 联系。因为周遭其他演员正在忙碌地化妆。但舞台灯光熄灭的 一刹那.从明亮到昏暗迅速转换,只有一盏“硬黄的灯光”照在 她身上,这种情绪上的;中击让她猛地一下子感受到了人的孤 独。而孤独是真实的,演员脸上的妆容总得在散戏后卸去,“纸 糊的门”不可靠,远看是一扇门.在舞台的灯光小了一圈、聚焦 点拉近之后,它是那么的脆弱,一戳即破。 张爱玲多次运用把外部世界与狭/J ̄[J几乎喘不过气来的 个人世界对比的手法,比如《连环套>:“外面越显得寂静,帘外 的两个人越显得异常渺小。”2.《倾城之恋)则是把城市与城市 人分割开来,对照叙述城市的倾覆与人的倾覆。这是一种典型 的现代人的体验,卡夫卡的把这一体验夸张到了极致,他在把 个人比拟为一只躲在洞穴的鼹鼠,每时每刻准备提防着外部世 界的入侵。3李欧梵在论述郁达夫小说的现代性时说:“他的 ‘零余感’,他的‘疏离感’.与现在西方社会上所惯有的‘疏离 感’并不尽相同.20世纪西方工业社会、机器自主阴影下的知 识分子甚至所有不算麻木不仁的人所感受的‘疏离’,是由于个 人与物质环境间关系的变迁而造成的,在大都市中,人已不是 人。人的价值已被机器所取代,每一个人自身成了孤岛,无法与 他人沟通,遂有‘疏离感’……他的‘零余感’.并非全出自物质 环境的变迁,而是渊源于他本人对于社会的一种自觉。 4这个 评价同样适用于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态,人物的孤独感不是源 于对社会的道德关切,而是对物质文明、对日常生活的倦怠与 无力感。 张爱玲表面上没有走到那么极致。在《散戏》的第二段.她 罕见地把人物比喻成太阳照射下的“女先知 ,突然发出一个积 极的信号:“我们这就出去——立刻! 一般来说,她笔下的人物 都是没有行动力的普通人,无法用自己的力量达成愿望,以致 造成一个个人问悲剧。解决问题终归需要行动,想法再怎么美 好也没有用。不过.这个先知的信号只维持了几秒钟,然后立刻 消失了。给予她光与热的太阳是即将隐灭的落日。接下来的两 节段落阐明同一个意思:言语是无意义的。无论说些什么,“全 然没有关系”;“不论她演的是什么戏,都成了古装哑剧。” 一切重归徒劳。 南宫口从剧院走出来.雇一辆黄包车回家。她和车夫讨价 还价车费.叙述者顺笔提到她的娘姨问她要钱换台灯。这浅浅 的一笔点出南宫口为生活所累,家庭的开销需要靠她维持。然 后.叙述者重复强调南宫口的空虚:“其他也没有什么与人不同 之处。……其他也没有什么了。”意识到个体的生存没有价值, 32 四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的理念:封建制度桎梏的包办婚姻摧残 人性,所以自由恋爱是解放人性的途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爱 情并不能保证家庭幸福与个人幸福。鲁迅《伤逝>中的涓生即是 一个标准的五四青年,但和爱人同居之后.还是摆脱不了痛苦. 最后抛弃了她。张爱玲在本篇《散戏》中没有点明五四带来的新 价值观的失败.而是以反讽的口气说,恋爱结婚演变为一场演 给外人看的戏,。到底不失为热闹”。她在写于一年前散文里也 曾提到,在中国。婚姻仿佛京戏一般.拥挤而热闹。5 “娜拉”出走并不解决问题。独立个人、自由恋爱是一场新 戏.新戏也是戏。 再热闹的戏也有散场的一刻。《散戏》的叙述者在回忆完南 宫口的家庭生活之后,第三次强调她的虚空:“总之.她在台下 是没有戏给人看了。”一份正当的工作、正当的爱情、正当的婚 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心灵的满足。这时候,黄包车夫打断了她的 思绪,车夫嫌路远,还没到南宫口的家就让她下车,于是她付给 他钱,下车自己走路回家。这段回家路程的结束方式,让我联想 到乔伊斯《阿拉比》的结尾:小男孩终于来到心目中的圣地阿拉 比,然后发现,这只是一个已经散场的集市。“两个男子正在一 直拖盘上数钱。我倾听者铜币落盘时的叮当声。……我把两个 便士丢进口袋。跟里面一枚六便士的硬币碰响。”6神圣被金钱 的声响击碎了。 张爱玲与乔伊斯不约而同地把金钱与黑暗联系在一起。 《散戏>讲完金钱交易,下一句是“街上的店铺全都黑沉沉地”; <阿拉比》讲完铜币的声响,“顿时,大厅上方漆黑一片。 7乔伊 斯的小说就此收尾,而张爱玲则兴致犹存,又添加了一个意象: 商店的橱窗里两个伙计在给展示的双人床叠被子.南宫口看一 会儿橱窗。继续走还没来得及掉眼泪.“可是已经到家了。 这个情节的设置使得‘散戏)比<阿拉比)的悲剧性更深一 层。《阿拉比)里面的小男孩在获知人生的真相以后.。眼睛里燃 烧着痛苦和愤怒”8。而张爱玲却说,我们连感伤的机会都没有。 就算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空虚,也无济于事。甚至我们不得不跟 随生命的脚步.继续生存下去.即使是做戏也得努力扮演好自 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郁金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72—74 页,以下引文不一一注明页码。 [2]第2页,《郁金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3]《洞穴》,<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叶廷芳等译.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3年版 [4]第9页,李欧梵《中西文学的徊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5]《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引自《张爱玲散文》,第11页,浙江 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第32页,《都柏林人》,乔伊斯著.孙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4年版 [7]第32页。《都柏林人》 [8]第32页.《都柏林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