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有删改)
[注] 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为蒲亭长( ) (2)枳棘非鸾凤所集( )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近 日 过 元 舍 庐 落 整 顿 耕 耘 以 时
3.翻译句子。
(1)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仇香有哪些“歪行”?请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慧庆寺玉兰记
戴名世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
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 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②幽潜:指幽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下列与“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以我酌油知之
D.投以骨
2.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何陋之有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翻译下面句子。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合并)
B.东道少回远(稍稍)
C.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
D.固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3.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廖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积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 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 yù):卖,这是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园已易主________ ②晚乃步出城东________ ③以后会未可期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此木不为人所喜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C.住憩于尚氏之第 当求之于上流
D.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以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4.本文以写小事细节见长,。且笔法细腻,读来情趣盎然。请品析文中的画线句。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以我酌油知之
C.穷当益坚/自以为大有所益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一狼仍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 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2.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及曹公克荆州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B.素非关、马之伦也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关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非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①期年出之 ②莫不然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侃少孤贫。建兴三年,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选,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②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士女③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④也!”
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⑤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①甓(pì):砖。②都督:统领。③士女:泛指百姓。④弃:放弃。⑤迄:到,至。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自劳耳(使……劳累)
B.常语人曰(告诉)
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放弃,舍弃)
D.明毅善断(善于)
2.下列选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朝运百甓于斋外
A. 其一犬作于前
B.青,取之于蓝
C. 当求之于上流
D.苛政猛于虎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常常早上把砖从书房运出去,晚上又运回来。
B.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
D.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入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臧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愍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致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 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愍( 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因取《中鉴录》_________ (2)三月卒官_________
(3)安人怜之_________ (4)病以属公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1)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 ①迥异:相差很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 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 xiāo)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______ (2)若朝华夕落 若:______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______ (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项训练卷(三) 文言文阅读
一、
1.答案:(1)担任 (2)栖息,停留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1)“为”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介词和语气词,联系语境可知这里是作为动词,担任;(2)“集”,这是引申义,表停留,“栖息,停留”的意思。
2.答案: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线的句子,其内容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近期去过陈元家,二是发现其屋内整洁,三是耕作及时。再根据内容和“限两处”的要求进行断句。
3.答案:(1)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时,注意关键词要翻译到位,找出省略的内容,将其补充完整,还要做到语句顺畅。(1)句中,以,介词,用;资,资助。
(2)句中,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4.答案:(1)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2)亲民;(3)不慕名利;(4)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当陈元母亲控告陈元忤逆不孝时,仇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亲自上门教导陈元,可见他不偏听偏信且亲民,他能劝说陈元成孝子,可见其有才能,会说服人。
[参考译文]
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虽然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二、
1.B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先明确题干中的“以”为连词,含义是“因为”。A.介词,用。B.连词,因为。C.介词,凭、靠。D.介词,把。
2.D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先明确题干中句子的句式。本题题干中的句式为被动句。A、B两项皆为倒装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被动句。故选D。
3.答案: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语句的时候,要紧扣关键词语,把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多音节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通顺流畅。本题中,把握关键词:“然”,然而;“以”,因为(或凭借);“重客”.贵客;“则”,那么;“竟”,终究。注意翻译出“太史”后省略的“身份(或名望)”。
4.答案: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所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篇文章把荒凉的慧庆寺玉兰和热闹的虎丘玉兰做了比较,名满吴中的虎丘玉兰已经枯萎了,而默默无闻的慧庆寺玉兰却在荒凉的寺院中越来越茁壮,这使作者感慨很多。揭示出认识事物要靠自己的观察,不可被表面的虚名所迷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完成人生的大使命,成就一番大事业,须任重致远。这篇散文借物喻理,以慧庆寺玉兰与虎丘玉兰作对比,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来往往,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三、
1.D“固自辞于大将军”中的“固”是“坚决”的意思。
2.C正确断句为:而是时公孙敖薪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译为: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注意要把相关的几件事情划分开。
3.A 谢:告辞。就部:回到自己的军部。
4.A B.不是战死在单于面前,而是与单于拼死一战。C.无中生有,认为李广年纪大的是汉武帝。D.不符文意,文中只提到李广“意甚愠怒”,并未说他不听将令,而且李广领军与赵食其合军东进。
5.答案:(1)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1)句,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无法有收获。(2)句,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同“耶”。(3)句,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参考译文]
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到达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领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出击配合。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的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军。于是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我从二十来岁就开始与
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可是在出发之前,卫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则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马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四、
1.答案:①改变 ②步行,散步 ③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本题中“易”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改变”;“步”是词类活用,这里解释为“步行,散步”;“期”是一词多义,这里解释为“期望”。
2.A此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明确常见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B.两个“为”,前者是介词,解释为“被”:后者是动词,解释为“成为”。C.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解释为“在”,后者解释为“到”。D.两个“方”部是副词,前者解释为“正在”,后者解释为“刚刚”。
3.A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一辨析选择项,找出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本文是北宋词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所作
的记游小品文,文中记述了苏轼与友人愉快游赏的一天,随物赋形,信笔抒意,以淡雅的笔触,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清新隽永的意境。写景小品文一般都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而不以情感变化为线索。A项中“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不妥,本文也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4.答案:这句话写“我”醉躺在小板阁上,醒了之后,听客人崔成老弹琴时的感受,优美的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通过写这样的生活小事,表现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品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句意,这句话主要写“我”小睡醒后,听到崔成老弹琴,优美的琴声感染了“我”:然后确定赏析的角度,从题干要求“写小事细节”“笔法细腻”“情趣盎然”等可以确定赏析的角度(细节、词语、修辞等)。答题时,要紧扣答题角度,联系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黄州定慧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侯,(我)必然带着许多客人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的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平凡人,但因为我,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开的花很白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卧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的琴,琴声像悲鸣的风,早晨的月亮,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人间是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出
了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进了姓何与姓韩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间作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了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客人徐先生得到那个橘子要把它带到闽中,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面,恳请我记下来,为以后所谈笑。那个时候唯有参寥不喝酒,用枣汤代替了酒。
五、
1.D A.辞别/推托。B.去,往/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C.更加/好处、益处。D.跟随,跟从。
2.答案: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根据句意,“大才”是对马援的评价,“当晚成”承接对马援的才学陈述,所以,“才”后应该断句。马援的“晚成”与“良工”之间,语句意思上有了明显变化,“良工”前面应该断句。“不示人以朴”与“且从所好”之间有着因果联系,中间应该停顿。
3.答案:因为马援(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戚旧故)。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同绕题千“为什么敬重”,概括马援的品质。(1)从马援的语言“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峰,老当益壮’”可以看出马援坚定的
志向。(2)从“后有畜数干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的内容中,可见其乐善好施的特点。
[参考译文]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所有增加的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旧故。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六、
1.答案: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能力。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然后根据文句的意义来划分。如本句的意思大致有三层: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据此可以正确划分停顿。
2.B A.“及”都是“等到”的意思。B.“素”依次为:平常/白色。C.“遂”均为“于是,就”的意思。D.“明”都是“第二年”的意思。故选B。
3.A古代调动官职叫“迁”,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迁客”指的是“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故选A。
4.答案:(1)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觳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2)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关键词“冠”“悦”等要翻译到位。“得无”,表推测,可译为“大概”等。
5.答案: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本题从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一战斩渊”等可见其为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人。荆州牧刘表任命他为中郎将,(黄忠)与刘表的侄子刘磐共同镇守长沙攸县。待曹操攻占荆州,(黄忠)代行裨将军之职,仍在旧任,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刘备平定南方各郡,黄忠遂归顺刘备,随他进军蜀地。(黄忠)在葭萌接受任命,回攻刘璋,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益州平定后,被
任命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攻打夏侯渊。夏侯渊所率乃精锐之师,黄忠率所部奋力前进,他激励士卒,金鼓震天,呐喊声响彻山谷,一战杀死夏侯渊,夏侯渊军大败,黄忠升为征西将军。这一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任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刘备说:“黄忠的名望一向无法与关羽、马超相比,如今却要他们平起平坐。马超、张飞现在附近,他们都亲眼看到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向他们解释说明;关羽远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这样做大概不行吧!”刘备:“我自会加以解劝,”于是黄忠便与关羽等人同等任职,被封爵关内侯。(死后)被追谥为刚侯
七、
1.答案:①周年,满一年 ②如此,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掌握文言字词的常用意义,再结合语境灵活解释。“期年”理解为“满一年”;“然”理解为“这样”。
2.答案:①原因: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古珍。②揭示现象: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还之。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可见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文中“还之”与“希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揭示了人们只看重事物的外表,而不在乎事物的本质的现象。
[参考译文]
有一个名字叫侨的乐器制造工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上等的琴。侨把琴献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朝廷的乐师审视它,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给他。(侨拿着琴)请漆匠在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请刻工在琴上雕刻了古代的款识,(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侨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世人错了啊!难道只有一把琴(是这样)吗?(世间一切)没有不是这样的啊!”
八、
1.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中的“遗”是“疏忽,遗漏”的意思。
2.C A.介词,在。B.介词,从、自。C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都是介词,“到”的意思。、D.介词,比。
3.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这个意思,属于无中生有。从文中分析,陶侃在生活上是个很严谨的人。
4.答案:(1)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
(2)活着的时候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好处(或贡献),死了后对于后世没有留下好名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翻译出来。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终日:整天。
危:端正地。(2)益:好处。闻:闻名,此处可译为“留下好名声”。
[参考译文]
陶侃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晋愍帝建兴三年(315),陶侃在广州史任上比较空闲,常常早上运一百块砖到书房外,晚上又把砖运回书房里。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陶侃回答道:“我正要努力去恢复中原,过于清闲安乐,以后恐怕担当不了重任,因此要使自己筋骨劳累。”
晋明帝太宁三年(325)五月,任命陶侃为征西大将军,统领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地方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互相庆贺。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营署里许多的事情,检查管理,没有疏忽遗漏的地方,也没有一定的空闲时间。陶侃经常告诉别人说:“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禹是位圣人,他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应当爱惜每一寸光阴,怎么可以只纵情游乐、过度喝酒以至大醉呢!活着的时候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好处,死了后对于后世没有留下好名声,这是在放弃自己啊!”
陶侃在军队里待了四十一年,精明果敢,善于判断,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不能欺骗他;陶侃管辖的地方很多,从南陵一直到白帝城,方圆几千里内都很太平,甚至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拾为已有。
九、
1.答案:(1)于是,就(因此) (2)死,去世 (3)怜惜,怜爱 (4)同“嘱”嘱咐,嘱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含义,还要注意通假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2.答案: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及断句能力。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并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公乃张灯幕中”是“公乃幕中张灯”的倒置。注意“乃”“寝”“令”等词的含义。结合原文的语境,弄清句子的基本意思,再根据词语之问的关系作答。
3.答案:(1)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发白种种”,究其原,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
(2)此处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有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析能力。从题干中可知,作答时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入手分析。(1)题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属于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抓住“往来凡三万余里”体会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抓住“ 十而发白种种”理解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见到此番景象后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此句明显是通过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态度对张元忭进行侧面描写,由此突出少年张元忭明辨是非和率真正直的形象特点。
4.答案:透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显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个性感悟能力。阅读选文,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文中张元忭的言行,进行分析感悟,如抓住“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入京颂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之,恩义隆备”体会张元忭的孝悌。抓住“教习内书堂……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体会张元忭的忠诚。抓住“而贩施宗党若弗及”体会张元忭的仁爱。
[参考译文]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是浙江绍兴山阴人。父亲(张)天复,兼摄太仆卿官职。隆庆戊辰年间,张天复(因罪)在云南被逮捕,张元忭前往云南服侍他父亲。张太仆被释放回家后,张元忭进京城为他的父亲诉冤。(等到)事情查得水落石出(后),他又回家安慰父亲。一年间,来往奔波总计达三万余里,他(才)年过三十(而已)却满头白发,他如此孝心,(真是)品性卓绝。辛未年,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官授翰林修撰一职。明神宗万历己卯年,在内书堂为宦官讲学授课。先生认为:“太监是伺候在天子身边的近臣,他们的好坏与否与国家的太平与动乱紧密相关。”于是拿出《中鉴录》对宦官们谆谆教导。丁亥年,他升为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隔年三月在任上离世,享年51岁。
[乙]张公(元忭)生来相貌古朴,身材魁梧,渐渐长大后喜欢读书。张公母亲怜爱他,劝他不要耽溺于勤奋苦读(而不能自拔)。于是他在(临时搭设的)帷幕中点灯,等到母亲夜里就寝后才读书,不让母亲知道(而担忧)。少年时(9-14岁之间),意气方遒,常常随口就谈论时政得失,评论人物优劣。张太仆(张公父亲)故意挫败他的傲气,(常常对他的评论)置之不理。恰巧遇到(朝廷上)杨忠愍因为直言纳谏而牺牲,张公远在家中为他写了悼词,他慷慨陈词,泪流而下,沾湿了衣襟。(见到此番景象)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张公曾经读到朱熹《格致篇》一文,对文中句子勾画并且深切思索。……张公有异母弟弟两人,张太仆病重时就嘱托张公照料他们。张公履行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对两个弟弟关心备至,恩义隆重。张公平常在家,吃掉落的米粒,衣服洗洗补补(反复穿),然而其家中所买东西分给宗亲族人时,(分给自己的)远远不及(分给)别人的。这是因为张公品性善良,德行赶得上古人的水准。
十、
1.答案:(1)固然(本来) (2)像(如) (3)完全(全部) (4)通晓(懂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需要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再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具体的含义。
2.答案:(1)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
(2)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
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答案: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的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从原文中找到关于题干问题的区间,在第一段的开头部分,找出表述理由的语句“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幼年记忆力强,印象深刻,壮年不及幼年。
4.答案:(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意。
(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该句的意思。通过上文“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可知作者认为不必也不可能读遍天下文章,不在贪多。通过“但读得一篇,必求……”可知,作者主张对好文章要精读,熟读成诵,理解内涵,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
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凋落、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意,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