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1、大班数学教案学习6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初步感知两个部分的数字可以互换位置且总数不变的规律。 2.学会正确书写数字6。 3.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4.开发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两个部分数可以交换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难度:学会用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 活动准备:
六面小旗,两团橡皮泥,每人一套1—6的数字卡片,笔 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把6面小旗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数。
1、出示6面小旗和两团橡皮泥,把这6面小旗插在两团橡皮泥上,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请给孩子们单独展示,根据两部分的数量,说出六面旗分为多少面和多少边。然后,老师指着橡皮泥上的两面小旗,让孩子们说,这六面小旗分成几面和几面,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所有的孩子找出相应的数字,老师在黑板上写下。
2、教师把一块橡皮泥上的小旗和另一块橡皮泥上的小旗合起来,几面和几面合起来是6面?
3.老师把一个橡皮泥球上的小旗和另一个橡皮泥球上的小旗互换,写出开关公式。让孩子们找出这两个通断公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总结:两部分的数量可以互换,总数不变。 4.形式同上,另外练几个点。 二、练习6的组成和书写数字6。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要枯燥要趣味。在本次活动中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
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6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初步感知两个部分的数字可以互换位置且总数不变的规律。 2.学会正确书写数字6。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开发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对两部分可以互换位置且总数不变的规律的初步感知。
活动难度:学会用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 活动准备:
六面小旗,两团橡皮泥,每人一套1—6的数字卡片,笔 活动过程:
首先解释演示,把六面旗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
1、出示6面小旗和两团橡皮泥,把这6面小旗插在两团橡皮泥上,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请幼儿个别演示,并根据分成的两个部分数量,说出6面小旗分成了几面和几面。然后教师指两团橡皮泥上的小旗,让幼儿说出6面小旗分成了几面和几面,可以用数字几和几来表示,全体小朋友找出相应的数字,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分合式。 2、教师把一块橡皮泥上的小旗和另一块橡皮泥上的小旗合起来,几面和几面合起来是6面?
3、教师把一团橡皮泥上的小旗和另一团橡皮泥上的小旗交换位置,并写出分合式,请幼儿找一找,两个分合式什么地方相同和不同。
总结:两部分的数量可以互换,总数不变。 4.形式同上,另外练几个点。 二、练习6的组成和书写数字6。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要枯燥要趣味。在本次活动中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
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5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的组成教学中,由于受内容局限,教学形式与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和程式化,幼儿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学习5的组成》的活动方案产生了。从活动教学原则出发,改变以往的习惯教法,充分运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巧妙地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形象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5 .主动参与作文探究的操作活动。
2.掌握5的构成,初步了解其开关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孩子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体验准备:孩子已经初步掌握了4的构成。以及用有用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2.材料准备:每个孩子一份操作材料(记录单、铅笔、apple学习工具)和一份数字徽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碰球游戏”复习4的组成。
1.师出示数字4,说:“小朋友看,这是谁呀?”(数字4) 2.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数字4,今天要和小朋友玩碰球游戏,要求:老师说出的数与小朋友说出的数合起来是4。如:嗨嗨海,我的1球
碰几球,幼儿答:嗨海嗨,你的1球碰3球。(幼儿边说边伸出相应的手指) 二、进行部分
1.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起兴趣,并交代要求。 秋天到了,小兔家的苹果成熟了。有一天,小兔摘了几个苹果回来(出示苹果),我们来帮小兔数数看有几个苹果?(5个)小兔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它想把苹果分给好朋友小猪和小熊分享,该怎么分呢?可以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来帮忙想办法, 试一试,在记录纸上写一遍。(为幼儿提供苹果学习工具、记录单和铅笔。)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 导。
3.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观点。(老师有目的地选择三种不同的方式让孩子谈论。) 幼儿1:按顺序分的;
幼儿2:没按顺序,随意分的;但分法正确。 4.为每种除法写出相应的数字。
5.引导幼儿分析比较,探索最佳的分离整合方法5。 师:请你仔细看看,你觉得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通过讨论:按顺序分清楚分,快速,不漏分。 6.儿童集体阅读的四种开关形式5。 7.老师讲解归纳小结:
(1)和(5)的划分导致用四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划分成两个部分。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总数不变,分为两部分,左边的数字越来越大,右边的数字越来越小。这个定律叫做增和减。
(2)交换关系:如1和4,4和1等。总结:像这样的数是一样的,位置互换,总数不变。这个定律叫做交换定律。 三、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好,帮小兔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小兔要和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请小朋友佩带数卡,我们要找的朋友要合起来是5。找对的小朋友跟我去做客。)
2.孩子们从椅子上拿到一个数字徽章,挂在胸前。 3.小朋友根据数字徽章寻找相应的号码成为好友。 4.老师巡回指导,孩子互相检查。 5.互换数卡继续游戏
老师:孩子们太棒了。他们都很好。让我们去帮助兔子分享苹果吧。
(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设置菜场、游乐场、超市,将学到的作曲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在超市,你想用5块钱买两种商品,你必须让两种商品的组合价格刚好是5块钱,不能多也不能少。)
教学反思 一、自我反思:
此活动的设计是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数学课的乐趣。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一开始没有直接点题,而是自然地引出了课题:5的组成。在情景的创设中,幼儿兴趣浓厚,一个个当起了小兔的小帮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了。在幼儿探索操作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幼儿去尝试操作,再通过集体交流,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初步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只是随意分合顺序,没有规律;有的幼儿只会分一种的;有的幼儿按顺序分的;有的幼儿有重复分的。但是经过我有意识的引导后,再次让幼儿操作,让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这样活动既得到反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得到提高。而且这个环节还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学会思考,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还通过游戏,巩固了5的组成,让幼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中体会数学课的乐趣。
二、听课老师对本次活动的评价: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探索5的四种分法。本活动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活动中,运用帮小兔想办法——通过操作得出四种分法——通过找朋友游戏与小兔去做客的一系列情节贯穿,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的探索出5的最佳分合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中注重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活动中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4、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9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把9按顺序分成两部分,感知9的分割和组合。 2、 继续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3.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4.引导孩子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9朵不同大小和颜色的花,数字,除法和组合数。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难点: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活动过程:
1.复习8的作文,学习9的作文。来解决关键问题。 “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8的分合,谁能够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几组相关的分合式。”“小朋友们你们看看黑板上都有什么?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几朵?”(引导幼儿从大小、颜色、方位上观察和讲述,如上面一朵花,下面8朵花
等)“谁谁能有顺序的把刚才讲的事纪录下来?”如(上面一朵
花,下面8朵花,9可以分成1和8等)“我们检查一下是否有序,是什么样的顺序?”“请把分合式读一遍。”继续感知两个较小数之间的互补关系。“请小朋友看看这并列的两个数”如(9/1和8,2和7)“前面多出的1是哪里的,后面少了的到1哪里去了。”
2、 让幼儿在记录分合时只要记录出4组分合就可以了。为解决难点问题。 9〈1和8,2和7,3和6,4和5。 3、 在感知互补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两组并排的分合式,让幼儿明确前面的数增加的部分,就是后面的数减少的部分。
4.孩子练习操作材料。老师做评论。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思想。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幼儿开展看、说、玩、摆、填、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注重孩子的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 2.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幼儿就会对数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幼儿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
效的教学活动,为学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幼儿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请歌星小企鹅为大家唱歌,但必须学会9的组成”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并将这一情景贯穿着节课的始终)紧紧“拴住了”幼儿的心,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竞赛为动力,引导孩子自主操作和探索。
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是孩子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佳途径,可以启发孩子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这次教学课上,我让孩子们拿出九根棍子,分成两部分。我让两个人一起干,一个人分,一个人做记录,找出有多少分,看哪一组做得最好。通过操作、合作、交流活动,让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在“摆一摆、填一填”这一环节,给了幼儿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引导不够、组织不到位,没有向幼儿讲明要求,致使有几组的活动未正常开展,没有突破难点达成学习目标。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围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的,通向这个屋子的路有许多,而老师不仅是幼儿前进路上的出谋划策者,更是一个带幼儿走向这个屋子的引路人。教师只有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才能让幼儿走向成功。
2、在“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这一环节,由于设置的内容较多,用时过长,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