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居住民俗
1、居住民俗概述
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4、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 5、外国居仕民俗 口 典型案例 口 本章小结 口 关键概念 口 复习思考题 口 实训题 口 自测题
教学目的 认识居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表现以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居住民俗,学习居住的各种类型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掌握居住民俗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居住民俗概述
居住民俗 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
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
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
居住习俗。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
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其次是生死的分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其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四它与风篱一样具有建造和比原始的风篱更进一步的是古老的帐篷,川左所的摩梭人的风篱。.
移动的特点。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仙人柱”、“撮罗子”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天幕”等。风篱与原始帐篷是巢居与后来各种居所的一种过渡形式,因此它所体现的居住民俗也就存在着前后相连的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了火塘。由于风篱与原始帐
篷不能构建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代替,而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以及文明进化程度的不同,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民间居住类型。既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石结构的;既有窑洞,也有平房;既有有顶有壁的,也有无顶无壁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对应于五彩缤纷的居住建筑,体现在居住方式上民俗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显。第一,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今并存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期 创始期 过渡期 形成期 穴居、巢居 风篱、原始帐篷 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等 原始群居 、生死分居、 不稳定 住所稳定化趋势、出现火塘 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居住方式 特点
2、居住的惯制
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这种居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和有关火的种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处所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体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②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正是因为火有如上的功用,所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便成了家庭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中心场所。
③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瑶族男尚左,女尚右,长者坐上首,晚辈坐下首。云南的普米族在火塘周围设铺,左侧为男铺,右侧为女铺,互不逾越。生活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丛其余其中一张靠近火堆的吊床是家长的卧榻,吊起几张床,林深处的威士土人则围绕火堆, 吊床为孩子所有。
④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例如在火塘的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祖先神的地方,任何人不许触动。平时不许从火塘的上方跨过去,不准用脚蹬火塘里的三角架,不许用利器(刀、剑等)捅火,不准将吸水泼人火中。
(2)住房的分配 住房的分配是居住惯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不同辈分的人,占据着不同的住室和位置。由于居住类型的不同,因而住房的分配也存在一些差别。比如,东北地区的满族,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里屋有三铺炕,南北西三面炕构成“匚'字型,俗称万字炕。西炕为贵,供奉祖宗牌位。家中来贵客住西炕,北炕为大,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南炕为小,小字辈的姑娘和媳妇住南炕。
(3)公房 公房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这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保持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云南彝族男女青年十六七岁以后就不再住在家中,而是和一些年龄相仿的同性青年住
在一起。男青年住的房子称“男公房”,女青年住的房子称“女公房',一般尽量按血缘关系同室而居。每所公房少则二三人,多则一二十人。一天劳动结束后,女青年在自己公房燃起火塘里的火,坐在火塘边聊天,等待男青年的光临。届时,男青年带着三弦、二胡、月琴等乐器踏歌而来。但是,男青年绝对不能到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青年公房去玩,也不能邀请她们到自己的男公房来玩。汉族的公房主要用以村民聚会、议事,或设社仓储粮。由村民们集资兴建。在印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公房,但他们的公房除作为谈情说爱的场所外,还是一个学习劳动技能和举行文化活动的天地,并且还有专人进行监管。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养牲畜。家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住人,其下圈养牲畜。人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人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日本有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越南的村舍正房内在中央墙壁上设有供台,供着祖先的牌位。
总之,居住惯制是居住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不论我们是去对某一民族的居住进行开发,或是去参观访问某一居所,都必须高度重视他们民族的居住惯制。 3、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居住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各式民居中我们也可探知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
(l)实用性 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由于各地人群生活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天我们大陆上,既有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还有洞穴式的窑是为人们生活的安全、它的作用是住人,但不管什么形式,竹木盖成的小屋,或用茅草、洞,
舒适服务的。因此,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只要有人的足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艺术性 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或者说,多少带有一定审美意味的文化产物)。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跟它的实用性一起存在,在我们感觉上多少要产生一些审美作用。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遵循了某些美学的法则。例如蒙古包,它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住宅。不管它的内部安排怎么样,单就它的外形来看,它那四周圆形和穹形的屋顶等,不就给观者一种美的享受吗?——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看,更是如此。至于那些较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附有各种装饰点缀的住宅,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3)伦理性 一般民居,除了体现了它的有用和美观性质外,还体现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国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有正房,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厕所、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住后房……大都有一定讲究,不能随意搞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如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在少数民族也有相似情形。谁住正房,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什居房室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的伦理观念和准则。
(4)宗教性 在传统民居中,跟它体现着审美的、伦理的性质的同时、也体现着民间宗教信仰的性质。在许多民族建筑物中.有不少是专门为宗教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如中国各地民间的祖宗祠堂、坟墓、佛寺道观以及各种神庙等。但是,在这之外,民居也大都具有这种宗教的功能。在过去汉族的建筑物中,不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其他神灵,小灶神、财神,乃至天、地、君、亲、
师的综合神位的。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汉族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虽然共属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各自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因此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居住民俗式样。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最主要的代表,在黄土高原上则有错落有致的各具特色的窑洞。南方由于潮湿多雨因而以天井式瓦房占多数,在闽赣粤三角地带居住的客家人则以大围楼而称罕世界建筑史林。汉民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因此体现着深厚独特文化内涵的居住习俗也就更加繁复与绚丽。 1、风水与民居
民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民居的建筑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如何理选民居,新居落成之后如何入住,在我国各地、各族中都很有讲究,而对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所谓“风水术”为中国之独创,在各民族中都有广泛地流行和应的“风水术”定下的一套范式。. 用,但汉族作为始作俑者乃冠各族之首。
如果从东汉后期形成开始算起.“风水术”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水术”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则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其中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l)宅基选址 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来说,居住点一旦确定,很可能终生不移,而选址时的优劣将会决定主家以后兴衰安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便依靠“风水术”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选址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住宅在自然中和在周围建筑中的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原理都是要取得和谐。‘“风水术”所谓的选址基本步骤是“觅龙”,“观砂”,“察水”,“点穴”。“龙”是“祖山”,即总山脉。“砂”是“祖山”分支绵延而下,与本宅关系最密切的山岗。“水”是从山上下来与本住宅及“砂山”最靠近的溪、河、泉水等。“穴”就是基址所在。“穴”有吉凶之分,全部由‘“龙”、“砂”、“水” 的相互位置、形态、颜色、高低等因素决定。“风水术”中的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分别代表北、南、西、东四个方向,理想的选择应是南北方向,房基地在前面水,后靠山才是好地,在风水中则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愿青龙高万丈,莫使白虎猛抬头。” (2)住宅外部布局 住宅外部布局是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住宅与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水道,风水谓此水道为“青龙”,如此,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也给住所增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出无限生机的草木。另外,在宅前还须有一便于排水的谓之“朱雀”的污地,这是住宅与水的和谐搭配。②住宅与路。道路位于住宅的右边为最贵,但切不可位于宅后。否则是“凶于主”。大路不冲门,有利于交通,又可避免干扰。③住宅与山。理想的山形是北面的主峰,西东为次峰,既有靠又有延。总之,住宅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相处乃是风水布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是古代风水所说的:“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 (3)住宅内部布局 住宅的内部布局是指住宅的位置以及住宅的功能分区,住宅的形态以及室内摆设等到情状。①住宅地势。朝南座北,院门开在东南部。住宅要北房高,南房低;东边低,西边高,这样才能是“不富且豪”。南向多开门窗,以利庭院采光和遮寒。地基要西北高,东南低,以利排水。②住宅格局。以合院式住宅为例。合院式住宅的一般格局是:1)建筑物以三合或四合排列,中围一院。2)建筑主面朝院,成一合院。以院解决通风、采光、排水、交通等需要。3)以墙、廊连系或围绕建筑,成一合院。合院对外封闭,大门尽量朝南,北面较少开口。4)一个合院规模不足,如需扩大;以重重落院相套,向纵深与横)交5面发展,如此以来,纵深形成一进一院交互的关系,横向也形成一顺一跨院的关系。.
通系统,主要随着屋檐做格子状分布,不下雨时自然可走庭院。南方有时屋内靠庭院的一边,也
形成一屋内交通系统。6)要合院群中,纵向有明显轴线意味,横向则左右大体对称。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屋则居于次轴。轴线上的闪段, 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为原则,把对外的房间与下房放在前头。7)在思想呈现方面,除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外,自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堂的设置最为独特了。 2、建房与入住
建房动工意昧着大兴土木,这是生活中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因此这不仅是房主一人的事情,也是全村人共同的目的。在建房时,全村人一同出动帮工,而房主则按惯例给帮工以吸食酒菜供应,但其中不收取任何费用,正因为新建房的重要意义,于是在建房过程中乃至以后的入住时都有许多讲究和规矩,下面按建房与入住的程序分别予以介绍。
(l)建房 按照民间建房的礼仪,一般可分为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五个步骤。 —— 择地。建房立宅,需要选好地基。选地基要根据地理、气候的环境选择迎风向阳而且有水的地势。按习惯,建房一般是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同时确定主房、配房、院门、厕所等的位置及高度。宅基的地形应为正方形或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忌讳缺角或三角形,最忌簸箕形。总之,是要选择一块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风水宝地”。这样才有利于人们采光、汲水、取暖、交通等生活起。
—— 开工。地基择好之后,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破土动工,这特别要忌讳在“太岁日”动土,因为俗云,在太岁爷头上动上,那是会招来祸患的。吉日选好后,便可以下锹破土了,但由于各地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开工仪式上是有所区别的。晋北人在这一天时要在主房方向悬挂红布,摆供燃烛,焚香敬纸,主人则以锹象征性地翻土三次。在浙南地区是在地下挖一个洞,埋下一包银、神砂和五条桃符木,然后烧纸和燃放爆竹,以便敬土和镇邪。
——上梁。上梁亦称“升梁”,流行于中国大多数地区。民间上梁一般都须按阴阳。并认为上梁顺利与否和建宅后的生活相关联,时间一般以“月圆”“涨潮” 为吉利时辰,取其合家团圆,钱财如水涨进之意。上梁日要择吉辰,鸣鞭炮。湖南、江西等地要由主持建房的师傅手捉酒壶,洒酒浇梁,口咏成套的吉祥辞令,赞扬新屋,祝贺主人,互相谦恭礼让,在鞭炮声中,抬梁木步步上升,至屋脊,将梁木安放在中间两扇中柱顶端的衔口内。屋主此时,以红布披梁木,谓之“披红”,并对工匠赠红包。在四川农村,工匠还手提一只滴着血的大雄鸡,步步高升,边走边唱吉祥语。是日主人要办上梁酒,宴请泥水匠、木匠、帮工及亲朋好友。主人要穿洁净衣服给头师傅斟酒。
——立门。立门对住宅来说,具有许多象征意义。建房到立门时,也有一定的礼仪。湖南等地的汉族居民,要举行祈祷仪式,俗称“安朝门”。河西走廊地区的汉族在立大门时,于门楼下挂筷子一双、古书一卷、内装五谷的红布袋一个,寓意招财进宝和文运兴旺。
有些地方除各地都有设酒招待工匠和乡亲、帮工的传统习俗。住宅落成后,。——落成. 设酒宴外,还有另外一些礼节。育海河湟地区的汉、藏、土、撒拉族人要选抒光洁的白石四块,置于房顶四角,称为“置白石”。
(2)入住仪式 新房落成以后的入迁,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居所,对于这种乔迁之喜,也同样有一系列的惯例相沿而成民俗。主要包括择日入住,火,祖宗神位的入屋以及进屋时的庆祝等 ——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有一个“黄道吉日”。
——火的重要性,火在入住仪式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火炉的前导、火塘的置放以及 锅灶的设置等。
——祖宗神位,这是仅次于火的入住仪式中的另一个重要点。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人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庆祝。主人要置办“进屋酒”,各地形式和名称有所区别,但实际上是一回事。陕西渭南一带称为“哄庄子'”,广西南部称“入火酒”,而中原和东北地区则称为“燎锅底”。对于客人则要送上一些礼物表示祝贺,称为“贺房”。
3、装饰
汉民族的民居装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装饰是用在表达意图、构造需要、包藏隐喻意义的地方,或用装饰把过于分散的构图联系在一起。主要人口的边框、门窗、厨房的墙上,建筑上需要强调的地方等等,把建筑装饰统一和谐地表现于建筑之中而不感到是外加上去的多余的东西。除了这种完全意义上的装饰外,其实,房屋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衔接都是装饰的表现形式。下面对装饰应用较多的门窗、梁架、墙壁、屋顶等地加以分别介绍。
(l)门窗装饰 门窗是一座屋舍整体形象的外露表现。门窗装饰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主人的身份地位,因此这是整个装饰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以晋北民居为例,根据装饰的豪华程度,其门脸大体可分为实奠方、紫蓝奠、三道管和硬山撂檩四种形式。每座房屋的门窗讲究对称。门多是两扇对开,冬天加风门,夏天挂竹帘。窗户的样式很多,有鼓乐钱式、工字式、万字式、喜字式、棋盘式等。一般下部分安玻璃,上部分糊白麻纸,逢年过节贴窗花。窗台多由砖砌,有硬条盘心和软条盘心之分(条盘心,四围突出成条盘状)。硬条盘心的中间部分也以砖砌,而软条盘心之心则用土坯南昌垒,上抹白灰,看去也很是朴素大方。
(2)梁架装饰 梁架既是建筑的功能,同时又起装饰的作用,例如梁构件之间的相互榫(sun)接,这是构造的实用功能与装饰审美的统一体。另外,在梁构架上的雕刻绘画等辅助设施同样也是一种高超的装饰艺术,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决非贫寒之士。
(3)墙壁装饰 墙壁分为屋内墙与屋外墙两种,屋内墙一般绘以各种华丽的各色图案和纹样。屋外墙由于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风火墙、女儿墙等多种,功能不同,造型也各异,在颜色上一般以白色为主。
在汉民族各地民居建筑中,除了陕北窑洞没有屋顶故没有屋顶装饰外, )屋顶装饰4(. 其他各地均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曲线屋顶是中国民居的特征,屋脊表现装饰细部,以蓝天为背景,有清晰的观赏轮廓。屋脊通常以青瓦砌,也有用砖砌的,瓦砌成钱纹等到纹样,脊用石灰做成羝鸱(chi)尾、鼻子、盘子等装饰物,有时简化到仅用脊身翘起,下面垫点装饰物作结束。脊的中装饰花样很多,有空花纹,人物,宝顶等。
(5)屋内地面及其他装饰 室内地面以方砖或条砖铺漫成麦穗状或喜字状、棋盘状,形成各具特色的地面装饰画。此外,遍布于门窗等各处的彩绘以及各色的砖雕艺术也是令人咋舌的装饰组成部分。
4、居住类型
(1)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以硬山式居多,次要房屋则用平顶或单庇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房屋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东南角。分内、外院。 内园北面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周围以走廊联系。正房左右,附有耳房和小跨院,设厨房、杂屋和厕所等。住宅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所封闭,一般不对外开窗,院内则栽植或置放盆景。室内设有炕床取暖,内外地面铺方砖。除贵族府第外,不得使用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装饰;一般住宅色彩,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二门、走廊、影壁、墀(台阶上面的空地;台阶)头、屋脊等处略施色彩或加若干雕饰。
(2)客家围楼 围楼是当地人的俗称,为土木、砖木、方木结构建筑。从其形式看,是模仿占代城堡建筑演变而来的。主要标志是,四面建有高人厚实的围墙环绕,四角建角楼,又称箭楼、炮楼。墙壁上下布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各瞭望孔和射击孔,用于监视围楼内外动态和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器抗击敢于围攻者。围屋由门厅、天井、正堂、走廊、侧厅等组成,围屋的后部由一二排或三排半圆形围屋环绕,俗称“围龙屋”。围屋的“心脏”是供有列祖列宗的正堂,也叫祖堂。这里是族人最重要的集体活动场所,各种祭祀、红白喜事均在此地进行。一般的围屋前常有一半圆形的池塘,供族人洗刷、养鱼。客家人造屋的传统建筑材料是木、瓦、三合土(石
灰、黄泥、沙土),使用土坯或古老的板筑式造墙。虽为现代的钢筋、水泥,客家工匠建造的不少房屋已历四五百年的沧桑,迄今仍坚固整齐。一般围屋有二三十间房,可住七八十人,多则七八十间房,可住二百多人,甚至还有四五百间房,可住四五百人的大围屋。
(3)窑洞 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黄土高原上,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豫西、晋中、陕北和陇东。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向纵深发展,深可达20米,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的窑洞,靠崖窑还可以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梯上下。在靠崖窑前面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地坑院,又称“天井窑”、“地阴坑”、“地窑”,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在没有垂直崖面的地区,选取黄土高岗向下挖掘深坑,坑平面为方形、长方形、丁字形等多种。坑的大小和形状都根据地形和需要而定。挖.
下去的坑即形成低于岗地的庭院。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靠崖窑相似。地坑一般深5米,在坑的周围筑上矮墙作为标志。锢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锢窑是平地上完全由人工建造的窑洞式房屋,它的布局像其他房屋一样展开。锢窑有一层、二层的,也可以构成四合院。
(4)“一颗印” “一颗印”是汉族传统居民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云南最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所以俗称“一颗印”。
【案例】 山东民居旅游
山东的村屋民居旅游,充满着胶东特有的乡土风味。游客们同村民一起,睡土炕,盖土布被子,吃小米、地瓜的乡土饭,虽上,但十分别致。到内蒙古住的蒙古包里体验民居旅游,感觉到的是草原牧民的乡俗,客人们天天饮奶茶、奶酒,吃奶食,还有奶皮子、奶豆腐、奶果子、烤全羊,名目繁多,大饱口福。辽宁的“车把式” 民居则是另有乡俗风情,接待外国游客的“车把式” 们,驾着马车,把一批批的客人用马车接到自己家里,除了包饺子、聊天之外,一有空就教客人赶马车,那些胆大心细游客一两天就学会驾驭了。夕阳西下,客人们自己驾着马车在乡村路上缓慢而行,十分悠然自得。
(资料来源 丁亚军(特色旅游、民居旅游),中国旅游报,2001-2-19) 【分析提示】
人们出外旅游的目的,就是对异乡异域风情的猎奇,居住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是适应于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因此充分挖掘现有旅游资源,利用自身的特色,让游客参与体验全新的居住习俗,使其产生一种旅游愉悦感,这是山东内蒙等地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丰富多彩,居住类型众多。 1、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满族 满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一般是三间或五问,中间开门,两旁为窗。以土筑墙,“章茅'铺顶.然后以草绳或灰泥固定。屋脊多用草编成。通常坐北朝南。室内里间北、西、南三面围炕(俗称“转圈炕'或”万字坑”),西炕供神供祖,来客不能进西炕。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满族住房的烟筒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与烟道相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满族习惯不同辈的人不同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室同炕。
(2)朝鲜族 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村内房屋面向东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片.
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屋内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平炕,一般都间成四室:寝室、客房、厨房、仓库。炕面用木纤维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而坐,席炕
而卧。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 2、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蒙古族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古时称作“穹庐”,又叫“毡帐”或“毡包”。蒙古包大小不定,一般直径45米,高4米,由木栅栏和白毛毡构成。周围的栅栏用红柳枝做成,呈斜方格,可以折叠。栅栏外用白羊毛毡包裹。圆形顶棚上开有直径约80厘米的天窗,上面覆一块可以移动的毛毡,白天打开采风和通风,晚上和雨雪天可以遮盖。蒙古包还有一扇高80厘米宽150厘米左右的小门。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南开。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小衣箱,左边柜橱、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中放炉灶,烟筒直通包顶。蒙古包分转移和固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由于蒙古包不像一般房屋那样有坚实的地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
(2)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人多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住的多是轻便而简易的毡房(又称哈萨包),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天则住土房和木屋。“哈萨包”和“蒙古包” 不同,其顶部呈弧形,四壁支杆与外面所蒙的毡之间,嵌有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哈萨包”内的陈设前半部放物品用具,后半部住人和待客,右上方是长辈的床位,左上方是晚辈的床位。右下方放置炊具和食品,左下方放置乘具、猎具和幼畜,正上方放置衣箱等。毡房内地上铺有地毯或毡,正中对天窗处有火炉或锅掌子。靠右手有专为老人设的木床,其他人不得在上面坐卧。有时床上遮挂布幔,客人切忌牵动,否则就是失礼。
(3)维吾尔族 阿以旺住宅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一种常见形式。多为土木结构平房(土坯外墙,木架,密肋),方形、矮小,向北开门,前带廊,四壁无窗,但在屋顶开有天窗,屋顶平坦,可晾晒、堆放瓜果、粮食和杂物,亦可供人纳凉。室有夏室、冬室之分。夏室在前,作起居、会客用;冬室在后,作卧室用。屋内砌土炕,三面靠墙,高30厘米左右,实心,不烧火,供起居坐卧。室内墙上挖壁阁,放置食物用品。一般以壁毯作装饰。多有庭院,呈方形,大门忌朝西开。住宅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木果树,门前往往种植葡萄,形成凉棚。
(4)回族 与汉族基本相同,多为砖木结构瓦房。较有特点的是在商店门前或一些住屋门头、客房里,时常可见用阿拉伯文字写的招牌、门额、条幅、中堂等。有的地区在屋内不挂人像,喜挂花草和山水画。
3、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白族 白族人聚居于平坝的村落之中,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就整体结构来讲,白族的建筑属于地道的东方建筑形式。斗拱重叠,串角飞檐。以东西轴线安排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线深入。大门设在东北角上,主用坐西朝东,和厢房、对厅(或照壁).
围成一封闭式院落。组合形式有“一房一廊”、“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等(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所谓‘“方”指的是三间两层的一个建筑单元。“一方一廊”是由一方带两瓦房组成的小院;“三方一照壁'是由主房和两方厢房,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所围成的封闭式院落。此外还有“四合五天井”以及由“一进两院” 和“一进五院” 的群体组成的“六合同春'的形式。 白族居民十分重视照壁和门楼的建筑。照壁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它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成,庑殿式瓦面,四角上翘,墙上饰以泥塑、彩画、书法等。照壁的整体给人以和谐、大方、精巧的美感。门楼的基本造型有“一滴水”与“三滴水'两种。“一滴水”即普通的坡屋面式,简朴大方;为一般民居通用;“三滴水” 则宏伟壮观,有精致的半拱。白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白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水平。白族人不仅讲究住房舒适,还注重环境的优美。多数人家的天井内都砌有花坛,植一两棵山茶、缅桂花或丹桂、石榴、香椽等,花香四溢、恬静幽雅。
(2)京族 房屋各地不尽相同,万尾等地多为竹结构的矮长住宅,墙壁也以竹篾编成,有的并涂上泥土,屋顶以稻草或瓦覆盖,上压石头,屋内以竹条或木条架高形成地板,离地约16厘米,上铺草席,入屋脱鞋,坐卧、饮食都在这上面。
(3)壮族 壮族的住房为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干栏”一做“干阑”,又称“麻栏”,“栏”,壮语是屋的意思。用木柱或竹柱做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造成住宅。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4)侗族 全部木质结构,多为外廊式两三层小楼房,也有四五层的大高楼。顶盖瓦或杉树皮,楼两端搭有偏厦,呈四面流水形。另有一种若干幢连在一起的大楼房,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多为一房族内的若干户同住。依坡或傍河的寨子,多建吊脚楼.吊脚高达两三丈,一般楼上住人,楼下两侧放石堆、堆柴草、杂物和圈牲口。堂屋设神龛,两侧厢房作卧室及安置火塘,也有在堂屋设火塘的。侗族的另一特色建筑是著名的鼓楼。一般为多层宝塔形,下层为方形中心大厅,大可容纳数百人。上面屋檐为六角形塔式或四边形殿式,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高达四五丈,为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场所。侗乡寨寨皆有鼓楼,大的村寨,一个族姓就有一座鼓楼,有的多到三五座。
(5)傣族 傣族的住所多为竹结构的楼房,称“竹楼”。以数十根(一般是二十四到四十根)竹干支撑,离地约七八尺处铺以楼板或竹蔑,顶上盖以茅草纺织的草排(现大多数改为砖柱瓦顶),楼下一般作关牲畜、舂米、堆柴或建小仓库用。楼上住人,进屋一堂屋,中间铺以大块竹席,是吃饭、休息或待客的的处所。堂屋中有一火塘,支三角铁架,供做饭烧茶用。往内是用木板或竹蔑编成的卧室,一家数代分室而宿,席楼而卧,外人不得入内。上 楼时先把鞋子脱在楼梯旁边或走廊上,然后赤脚进屋。.
(6)藏族 平顶狭窗的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用土石围墙。上架木料或树枝,覆盖泥土,房顶用当地风化了的“垩嘎” 土打实抹平。内室住人,外院圈牲口。另有碉房和牧区的帐篷等。碉房一般用石块砌成平顶,门窗上端用斗拱作檐。也有比较高大的楼房,底层关养牲畜,或作伙房、库室,楼上住人,楼顶平台可以晒打粮食,有高到三至五层的,四周围墙,周围是房间,中间是天井,边沿有走廊。房屋旁边皆有转经筒,屋顶插经幡。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也有木柜、矮桌等家具和火盆、炊具等物。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布或毛制的垫子上。帐篷是牧区的主要住房式样。用羊毛纺线,织成粗氆氇(藏族地区出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做床毯、衣服等),缝成长方形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饮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
(7)苗族 苗族住房以吊脚楼最具特色。一般建筑在坡斜地段,有两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其余多为平房,一般以竹编泥糊作壁,以草作顶。
(8)彝族 彝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俗称土掌房,多建于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平房分三间,正中一间开有大门,作厨房,左侧为主人内室,外人不得入内。右侧为牛栏及畜养猪、羊之所,或兼作马房、存放杂物。一般搭一简易楼台,堆放粮食或供子女就寝。也有二三层楼建筑。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9)纳西族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一般为木结构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墙壁下半截用砖石或土垒基,上半截约三分之一用木板,略呈梯形,房顶稍大,主要为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淋。多为两层楼,上面储粮,下面住人。有的门窗上雕塑着花鸟龙凤,两侧山墙各有一条写实的鱼形图案“垂鱼”。一般长80厘米,大方朴实,纳西族人视为“吉庆有余”的象征,起到盖缝及装饰作用,是区别纳西族与白族民居的明显标志。有的由三、四幢组成,二、三幢客房为男女阿注(伴侣、配偶)偶居的地方,第四一个院落,中央住人(一幢).
幢为经房,为念经或休息处所。旧式“木楞房” 也较常见。一般用圆木架起,成四方形,顶盖木板,房门低矮,进人须低头弯腰,为之“见木低头”(意为见木上司低头),传说木土司为了显示自己威严,只许穷人盖矮房,永远不能挺身抬头。中央设火塘,供煮饭烧水用。冬暖夏凉,异常舒适。
纳西族村寨都有一个平坦方整的广场称为“四方街”,这里是商业和集贸市场的中心,由此向四周延伸的小街小巷,座落着具有民族风格的纳西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式的住宅,庭院内十分重视种植果树花木或置放盆景,加之花鸟图案的木雕门窗点缀其中,整座民居清幽宜人。 (10)布依族 布依族民居多为木结构,一般称“半边楼”。依山傍水,利用倾斜地势建成,一半是楼房,一半是平房,前面低,故建成楼房;后面高,故建成平房。屋顶盖茅草或稻草,当地称为“草房”;也有盖瓦的,称“瓦房”;有盖石板的,称“石板房”。堂房内一般都设有“神龛”,左右两边分别隔成灶房、寝室、客房等。室内有火炕,以供取暖。 4、中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土家族 有典型的“吊脚楼” 式建筑,依山傍水而居,同姓十户或十户居于一村或一寨。原为“木杈房”,现多为一正两厢,中间的一间为堂屋。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之用。堂屋左右两间为“人间”,是住人的。不论大小房屋都有板楼和条楼,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是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桶子的。在伙房上面是条楼,用木条或竹条铺成有间隔的条楼。有的在正屋两头转个“马屁股”,一头按个偏屋。厢房楼上是姑娘楼、客房、书房等。
(2)黎族 黎族民居多为竹木结构的楼房或草房。金字形屋顶,上盖茅草,用竹条或树枝扎成墙架,再以泥糊。屋内间隔成厅房。旧式住宅为“船形屋”。用竹木扎构成轮廓,状如船篷,盖以茅草,成半圆筒形。屋内一般不分间隔,以藤条或竹片编成地板,分平房和双层两种,平房离地约半米,双层离地约两米,上层住人,下层养畜。按黎族人民的习惯,在“船形屋'门外插某种标志,表明屋内有特定的事情或活动。比如,门上插了荔枝树叶或龙眼树叶,说明这家生了男孩;插了菠萝蜜树叶,说明这家生了女孩,等等。
(3)畲族 畲族称住房为“寮”(即简陋的临时性民居),现代的番族住土木结构的瓦房,称“瓦寮”,由梁柱、墙等基本构件组成。瓦房的形式,最基本的是“四扇厝(方言,房屋)”,又称“四井寮”。‘四扇厝'又有“三间四扇”和“六间四扇”两种。前者的布局是;三间平列,中间为正厅,左右两间为卧房和厨房。后者的布局是:先把前者的四扇墙向后延伸一定的长度,使原来的三间隔成六间,即在大厅的中间用木板隔成前后厅,隔板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小门,前厅左门顶上贴有所敬祀的神祗名称,右门顶上安放祖宗牌位。前厅有大天井,紧接大门,为进出主要通道;后厅有小天井,接山壁。前厅为会客和敬神的活动场所,后厅作为寿终正寝安放遗体之用。左右厢房以板壁隔成四间作为卧室,左前厢房为长子所居,其余为次子、幼子所居。有的腾出一间作为厨房。后厅置一火塘,作为烤火取暖之用。卧室.
上面通常有一层小楼,高一两米,用以贮藏粮食和杂物,一般不住人。 5、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
1、香港居住民俗 香港是个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总面积只有 1074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是
岛多山多,平地少。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点土地上,却居住着近600万人,土地与人口的严重矛盾,导致了许多独特的城市景观的出现,港人一方面是填海造地,另一方面是向天争居,香港地价之贵,楼房之高,密集度之大为世所罕有。
(1)“城市积木” 香港房屋拆旧建新是家常便饭,有的楼房并不算旧,甚至刚建成不久,还没有住过人,也推倒重来。这是因为当初看得不够远,层数建少了,经济效益也就低了。在同一块地上,盖的楼越高,经济效益也越高。有一句话叫做“人往高处走”,在香港不仅“人往高处走”,楼也往高处走。而且,首先是“楼往高处走”,然后才能“人往高处走'。这种拆拆建建,说拆便拆,说建就建的情况,在世界各地现代化大都市里也不罕见,但香港比别处更迅速、更频繁。因此,有人把这种拆拆建建与孩子们玩积木相比,说这是搭“城市积木”
(2)“楼花” 香港一般在楼房建成之前,甚至建筑图纸刚刚出来,就分期分批在市场上抛售,买者预付款后就拥有将来建成的房屋的所有权,就叫“楼花”。“楼花”其实叫“楼画”似乎更确切一点,“楼画”者,画在纸上的楼也。所谓“炒楼花”,就是炒这种所有权。买卖“楼花”是香港最热门的生意之一,报纸上的“楼花”广告其重要性甚至要超过新闻。
(3)“霸王屋” 在香港的低收人家庭买不起房子,于是往往自己在水旁山边搭起简陋的木屋栖身。香港的木屋区遍布港岛、九龙、新界,特别是在新界的沙田、荃湾和屯门一带,更是成群成片。这种木屋区构成了香港一大奇特景观,往往公路的一边是巍峨壮观、风格各异的摩天大楼,另一边就是低矮灰暗、杂乱无章的小木屋。贫富悬殊的鲜明对比,使人一目了然。但是在当局的眼里,木屋的主人们却是不折不扣的霸王,他们占了归政府所有的土地,所以便给木屋取名为“霸王屋”。
(4)“攻楼” 在香港,私人楼房租金十分昂贵。香港政府多年来实行高地价政策,靠卖地皮维持庞大的开支。高地价政策养肥了地产商,苦了平民百姓。在市区,两室一厅4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带起居用具月租金一般为6 000元左右,普通收人的家庭要拿出月薪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钱付房租。如购买一套这样的住房,要花近百万元,但因可以分期付款,所以是很多中产或小康家庭的选择。即使是分期付款,也必须拼命工作.省吃俭用。因此,香港人把买楼房形象地称为“攻楼”。不拼命“攻”一阵,是买不下来。 2、澳门居住民俗
澳门住宅可分为五个档次:新式楼宇、旧楼、公务员宿舍、平民住房和非正式楼宇。由于社会贫富的极度不平衡,体现在居住上也就更为明显。澳门半岛的东南区和西南区一
带属于“高尚”住宅区,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既有西方情调的高级别墅,也有东方风外墙有呈议圆形或三角形的窗户和阳台,葡人住所其外形多为西班牙式,格的现代化楼宇。. 装饰考究,内部设施豪华。另外还有一些属于南欧风格的建筑,但外墙为粉红色者均与官方有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民所住的残旧楼房、简陋平房,以及用木头和锌铁片等搭盖的临时房屋。这些非正式房屋的居住条件极为恶劣,一遇台风、水灾,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种房屋。而那些从事渔业生产的水上人家则多是居住篷船上了。由于地少人稠,因而住房供应极度紧张。一般人均以租房解决居住问题,但随着房租的迅猛攀升,许多家庭开始采取分期付款的办法买房,澳门人称这种购买方式为“攻楼”,往往是要积数年之功才有可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近年来,澳门政府虽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离“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仍很遥远,住房问题依然棘手如旧。 3、台湾居住民俗 台湾由于受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居住上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色和风采。台湾汉族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于山凹水隈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以前悉为砖造,近年来多改为水泥钢筋。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于西式,垒砖为墙,比邻而居,前设走廊,称曰“亭仔脚”,供行人乘凉蔽阴。随着这些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快速增加,高楼大厦,形式新颖,设施完备。但由于台湾人口的急剧增长,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屋陋室之
内。
高山族的房屋则多为木结构的草房。木板围墙,上盖茅草。一般屋内要凹下四五十厘 米,环墙摆设床铺。屋分正门、后门和左右旁门。窗仅四五十厘米见方。也有的用长石架床。沿海房屋用厚木板作内墙,外墙则用卵石砌成。屋内用卵石垫地,上铺木板,地面多凹下两三米,故屋檐离地面仅一米左右,可防风暴袭击。
五、外国居住民俗
1、亚洲国家居住民俗
(1)日本 日本和式住宅有很多特点,主要是木结构、瓦片屋顶,用隔扇和位窗隔开房间,房内铺设榻榻米。榻榻米是铺在地板上的,相当于地毯。其长度一般为2米,宽1米。具体的使用方法是,在用稻草编制的厚垫子上,铺上用灯芯草纺织的榻榻米席面。在上面行走,不用穿鞋子、拖鞋。和式住宅还具有防潮、防震、防风的功能。
当代的日本,经济与文化都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是,日本各地均保留或新建有众多的民族传统式旅馆。在这种旅馆中,不仅各种设备都是传统式的,而且独特的经营项目,周到的服务方式以及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待客文化等,都是传统式的。当顾客置身其间时,无论起居饮食还是生活方式,都充满了浓郁的日本民族的古代情趣,顾客往往乐不思蜀。传统旅馆的意义,不仅是为人们提供传统式的膳宿条件,迎合顾客,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切身体味到日本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2)朝鲜 朝鲜民族的住宅有浓郁的东方特色。传统的民间住宅主要有:①单排房。由每个房间都有向外开的门,各间之间有相通的小门。里间和外间的外间和厨房组成,里间、. 屋地为一长方形的火炕。前院有篱笆院墙,正面有大门,院内的一侧有小棚子或小仓库。②双排房。由后面的正房和前面的门房组成。门房右侧为客房,左侧为畜舍。庭院有正门和侧门,来客从正门出入。③四合房。也称井字居,是一种四合式的住宅。住宅内的厨房一般有较大的锅台,装有两三口铁锅,上方固定一块横板,放置炊具,靠后壁处放一大橱柜,内放食具,水缸放在厨房的一角或锅台旁。按旧礼教,成年男人不能轻易进入厨房,客人更要尽量避免进人。厕所一般设在院子里,搭一尖顶小棚。现代化的住宅多为公寓式高层建筑或两层的小洋房。 (3)蒙古“蒙古包”是借用满语的汉语称呼,特指蒙古人居住的一种圆形尖顶毡帐。在蒙古语中称作“格尔”意为“家”或“屋”。蒙古包主要由门、“哈那”(圆形围壁)、“乌尼”(椽子)和“陶瑙”(圆形木质天窗)四部分组成。另外,还有地板(或者毡垫)、墙根围子。包外有塑料雨布保护不受雨淋,包内一般铺有地毯,牧民都睡轻便的铁床,包内陈设比以前好得多,增加了许多现代家庭用品。
(4)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人喜欢住在传统房子——单层建筑群“浮脚楼”里,浮脚楼的房顶用树叶铺盖,墙和地板用木质材料建成。地板离地数尺,可以防潮湿及蛇、鼠侵害。门口有一梯子,来访客人须先脱鞋,然后拾级而上。另外还有一种与浮脚楼相似但很长的住宅,叫长屋。长屋的居民多则几百户,少则几户,设有户长。马来西亚人也是十分注意起居礼仪的。在居住方面,祖辈、父辈与子孙各有自己的位置。在白天,假如父辈在前面,晚辈必须坐在小位上,且要坐得端端正正,不能将两脚分开,也不能翘二郎腿。姑娘更是必须如此。假如外出回家,鞋子必须脱下,端端正正放在门外。为什么必须如此?因为他们的室内是做礼拜的地方,是神圣的地方,穿鞋进室是对神灵的一种亵渎行为。所以,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谨慎遵守此俗。
(5)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的门塔韦岛居民,住房叫做“乌玛”'。“乌玛”是一种干栏式的高大建筑物,上了楼梯是一个晒台.进门是个宽敞的厅,是不住家人的,只有尊贵的客人光临时,才有资格在前厅临时搭一张床铺。前厅后面是一条通道,通道后面排列着三五个用木板隔开的小房间。一家大小,按辈分、年龄依次居住在房间里。而在印尼拉望岛南部山区的克诺伊族人,他们的生活习俗极为特殊,即在农闲时,各家各户分散巢居于树上;而农忙时,则群居在田间的大公房里。巢居生活,是由当地常年多阴雨和多毒虫所决定的。当地人各家都在大树上建有巢屋,
居住巢虽然多有不便和危险,但可防潮防虫,且采光方便。
晚上,各巢屋都点燃起“树脂灯”,宛如绕于山间的银河一般。农忙季节,众人便集居田间“公房”。“公房”很低矮,房顶与墙壁都是树叶做的,屋内搭有用剖开的竹片暂时制成“通铺”,另外还设有炉灶。人们在农忙劳动之余,便群居于此。他们男女相杂地围坐炉灶周围,一边煮吃着地瓜或肉类,一边畅谈不止。当遇到雨天而不能下田劳动时,人们就在“公房”内自制简单的竹笛而伴歌取乐。群居生活融合着自然古朴的气氛。
南方则以多北方村庄一般有竹丛环绕,越南的村舍以传统的自然村为单位。 越南)6(. 房前大多建有院落,椰为特征。越南人住房一般为土平房或砖瓦平房,房后常挖有池塘, 用以接畜饮用的雨水,洗澡间和厕所等设施。房檐下常置有一排水瓮或修有储水池,有水井、少数民族供有祖先的牌位。房前屋后常有几棵槟榔树。屋内正房中央的墙壁上常设有供台, 地区村寨中的住房以高脚屋居多,楼上住人,楼下为厨房和家禽畜栏。
屋顶与墙壁连成一体.多用竹子建成,上面铺苇 印度托达人的茅屋呈弓形,(7)印度草。这种茅屋没有门,只在前面,留有一条窄缝,人们出出进进都必须侧着身子才行。屋内 不过十几平方米,不再设隔门,极其简陋。 2、美洲各国居住民俗这种房子多用因此便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活动房。美国 美国人喜欢经常搬迁,(1)木板、铁皮盖成,漆上乳黄、苹果绿等柔和色彩,外观漂亮,里面摆设的家具齐全。这种房一辆特大的载重平板车就可搬家很方便,子售价比一般房子便宜得多,大概两万美元左右。 以连同里面摆设的家具一起整个搬走。 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部 巴西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巴西亚马逊丛林深处,)(2巴西部落里他们的房屋都建在离河很远的丛林里,并且尽可能将四周出入道路都掩蔽起来。落。另有两张吊床还各生一堆火,火旁是家长睡觉用的吊床。每个家庭分别沿墙各占一块位置,给孩子们用。吊床是用一根细绳交错地绕在两根粗绳上,拉在墙上或柱子上即成;除此外,石头和树的枝条等为原材料经过加多数工具也是木制的。有一些是土、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工制造的。如土盆为饮具、食具,石斧开火,枝条做篮子,树皮纤维和藤条编筛子、鱼网、还把树的内皮放在水中浸泡后用锤打成树皮布,用来作背带、装饰带和裤带等等。
(3)加拿大 在终年为冰雪所覆盖的北极地区,居住着60 000多加拿大因纽特人。他们的雪屋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成。建造时,用一把锐利的刀,把坚硬的积雪切成大雪砖,在选择好的平地上,用雪砖垒成半球形的圆顶,再在屋顶罩住的土地上挖个深坑,坑前开一小窗,使光线能够射人室内。窗的上方伸出板形的雪块,以便让阳光直射,使室内更觉光亮,甚至可以摄影。雪屋的门极低,外来的客人必须爬行,才能钻进雪屋。当地人长得矮小,并有灵活的身躯,所以一滑便能滑进洞去。雪屋的小室里藏有许多食物,如面粉、茶叶、兽肉等。雪屋最深处用雪筑成高台,就是他们的卧床。人们休息。吃饭都在“床”上,却谁也不会被冻坏。夜晚安寝时,全家男女老少一律钻进一只皮制的大袋中,互相取暖。遇有客人来时,则在雪床铺上一层软雪、柳枝和兽皮,很是暖和。雪屋的寿命很短,一般只能住两个月就不能再用。所以因纽特人总是忙着起造新屋,一个人一两个小时就会盖起一所雪屋。 3、欧洲国家居住民俗
在欧洲一些国家,所谓“新居”有两种:一是公寓,二是租用他人的房子。德国和法国能够很快找到“新居”,而英国、比利时、荷兰和西班牙就比较困难。欧美各国在居住方式上有种种习惯或规定,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人厌恶住宅周围有噪音,若租用他人房子午间和星期日洗德国限制在夜间、欧洲一些国家对洗濯时间加以限制。要保持室内的原状。.
东西;比利时规定不允许晚上11点至第二天早晨7点之间洗衣服。为了防“撬”房门,法国人习惯在每栋楼、每间住房、套间都上锁。比利时人在公寓的正门、车库和寝室加锁。荷兰人在放东西的壁橱上加锁。英、法两国的住宅一般无阳台,而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住宅大都有阳台。
(l)英国 英国普通传统式的楼房一般是两层,每层有两间房问,一前一后,门厅上面可能还有
一个小房间。城市中心地区的老房,往往较大,层数高。老房子中还有一种是自留一块园地、孑然独立的房舍。这种房子一般很大,都属于富有人家、还有一种半独立式的楼房,近年来很受欢迎,多为殷实住户所用。这种房子之所以称为“半独立”.是因为它是两所连成一体的小楼,两所房子并肩而立,共有一面山墙。每所各住一家,园地中间有围栏或矮墙相隔,使两家相邻而又互不于扰。而这种房子又与其他左邻右舍分开。半独立的结构,既可以保持居住情况的相对幽静,又可以适当节约地皮、减低造价。这样的房子多建在城市的边缘地区。
(2)德国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在住宅方面解决得较好的一个国家,有一种叫桁架(hengjia 房屋、桥梁等的架空的骨架式承重结构)木屋,漆上明亮的色彩,看起来很美。这种木屋有两层,也有三层的,一层比一层宽敞。德国人的住宅不仅讲究室内摆设、而且十分清洁。他们特别重视厨房、厕所、洗澡间的卫生设施,保证做到室内清洁,一尘不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许多家庭都争住公寓大楼,住室的套间也比较小,因为带有花园的住房要花很昂贵的房费。很少有像美国人那种独门独户带有花园占地盈亩的住宅。
(3)俄罗斯 俄罗斯的传统住宅是大木架结构,屋顶大多是两面斜坡。起居室、厨房和杂物的房间连在一起。与南方的住宅相比,北方住宅的地板离地面要高得多,一般高地面2-3米,这主要是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决定的。房屋的地板也是木结构,地板下面的结构称为“底层”,还用于饲养家禽家畜。在南方,要养家禽、家畜,则要另盖棚舍。
(4)西班牙 在西班牙中部的一些古老村镇中,人们至今还保存着掘洞穴居的居住方式。距首都马德里几千公里的比亚卡尼亚镇,是穴居生活典型区之一。这个小镇最盛时有1 500户人家住在地下。如今,镇上还有近50户人家住在穴屋里。这些穴屋除个别是傍依小丘掘建外,绝大部分是平地掘洞建成,一般深4米,有门厅、客厅、二至三间卧室,还有贮藏室、厨房、柴草房以及猪圈。厨房里有一口井,吃水不用出门。穴屋大小房间都是天然拱顶,客厅卧室厨房粉刷得雪白。现在穴屋区通了电,几乎家家都有电视和冰箱,但洗衣机无法使用。穴屋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夏季十分凉爽,冬季只需盖一条毛毯。住穴屋区的多属低收人家庭。如今政府不断向穴屋人家提供正式住房,许多年轻人不愿再过“地下生活”,穴屋区居民逐年减少。但不少老年夫妇不愿离开,他们说,我们在这里住惯了,觉得很舒服。
西班牙有一种“古堡式” 的旅馆供旅游者居住和玩赏。这种古堡旅馆,从外观到室内都十分注意保持古风。旅馆的建筑和内部设置都尽可能要有古代色彩,并且出租如盔甲、毛 驴、马车等等。但内部也装配了现代化的电气设备和家具,供住客使用。.
(5)瑞士 瑞士的“夏莱”一词本是法语,最早使用于瑞士西南部的瓦莱州,指的是山中简陋的农舍,原来有轻蔑的贬义。18世纪中法语向东扩散,伯尔尼和索洛图恩等城市的上层社会也说起了法语。后来卢梭等人写文章宣扬阿尔卑斯山的美景以及山民的纯朴,召唤人们重返自然。于是“夏莱” 一词就具有了令人向往的魅力。但这个词在瑞士中部及东部之间一直没有通行。乌里州或格里州的农民绝不会说他们住的是“夏莱',他们的房子叫“阿尔卑斯木屋”。真正的最早的“夏莱”,和近代的为度假而修建的“夏菜'”毫无共同之处。高山上的“夏莱” 一般都是牧人夏季的住处,往往建在人迹罕至的偏僻山坡,建筑简陋,光线阴暗,而且因为烧制干酪,烟熏火燎,空气也不清新。 4、非洲国家居住民俗
(1)苏丹 苏丹的别扎人是个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并不宽敞,但是丈夫与妻子的床铺一左一右,是丝毫不能含糊的。如果丈夫进门看到妻子睡到自己的床上,就说明妻子对自己生气了;如果妻子把丈夫的枕头拿到自己床上,丈夫就会明白,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警告,要求自己的行为有所检点了。
(2)贝宁 贝宁南部名城科托努附近,有个坐落在天然深湖诺库湖上的水上村庄。这个村庄名叫冈维埃,居住着12 000名居民,数以千计的茅草屋屹立在高出水面1米多密密麻麻的木桩上。居民们出门串户或赶集时,都要乘船。冈维埃居民依靠在诺库湖捕鱼为生,男人捕鱼,妇女负责
养鱼以及捕捞后的贮藏和加工,而后则到湖岸边的集市上出售。这个颇具“非洲威尼斯”风采的村庄,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他们乘坐机动船绕村子周围游览,他们可以在出售纪念品的商店买些东西,在木桩架起的咖啡馆喝咖啡、啤酒,如果游人愿意,还可以在设备简陋但精心安排的水上茅屋过夜。
5、大洋洲国家居住民俗
大洋洲的马克萨斯人,一般富裕人家都有五六幢房,一个接着一个紧挨在一起,各有自己的名称。有的是男主人的居室,有的是女主人的居室,有的是男仆的居室,有的是女仆的居室,有的是厨房、仓,有的是库。如果主人有几个妻子,那么每个妻子都有自己的房子。而且,男主人的房子应该在什么位置,女主人的房子应该在什么位置,决不能混淆,否则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人有一种圆棚屋。因为这里比北部冷,棚屋造得比较严实。这种房屋用茅草和树皮盖成,四面下垂。棚屋很大,可住15个人,但只有一个小门。冬季屋里放许多鸟类羽毛,比如鹊毛、白鹦鹉毛,作御寒之用。
口典型案例 闽西南“土楼奇观”
用最古老的方式建造的规模庞大的“福建土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观”。它不仅引起了建筑界的注意同时也大批海内外旅游者也人类学、民俗学等中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地理学、吸引了历史学、. 乐于专程前往,一饱眼福,使“福建土楼之旅”成了旅游热线。
(资料来源 章彩烈:《中国建筑特色旅游》,1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分析提示】
l、奇特的民间建筑能满足旅游者猎奇的心理。
2、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为奇异壮观的建筑。土楼,按其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五民楼、方楼和圆楼三种。圆楼,它依山傍水,居高俯视,环环相连,如神工造就一般,令人叹为观止。外国友人将其形象地喻为“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天上降下的‘飞碟'”。与方楼相比,圆楼对风的阻力要小得多,抗震能力要强得多,它可以获得最好的通风和采光。任何一个房间,都是圆周上的普通一点,严格的平等,有利于家庭内部的经济分配和关系上的和谐。
永定县大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是现存最大的圆楼。它于清康熙年间(1662一1722)建成,直径达73米,主楼为两圈.由外向内,环环相套。外圈四层,高11.4米,每层设72个房间,共计288间;第二圈两层,每层设40个房间,共计80间:第三圈为单层,共设32个房间。全楼共山400个房间,中心为祖堂。楼内建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整楼建筑面积约6 000平方米。内60余户,共约400余人。号称为“天下客家第一楼”。
3、奇异壮现的福建土楼,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他们既为奇特巧妙的建筑构思、粗扩古朴的艺术风格所倾倒,更被客家人淳朴敦厚、和善好客的民风所陶醉。
口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在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世界各地有着各种迥然各异的居住类型,但在居住惯制上却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因此,体现在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等四个方面。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中外各地的居住民俗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文章中重点剖析了汉族的居住民俗,同时对中国港澳台地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国外有代表性国家的居住民俗进行了分别介绍。通过这种介绍,以期能给我们的旅游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目的。
口关键概念
居住民俗 居住惯制
口复习思考题
1、居住民俗是怎样形成的?
2、风水与民居的关系如何?风水真的在民居中起决定作用吗? 3、什么是居住民俗?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
4、在居住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如果你带着一个团队去蒙古包作客,你与游客均需注意些什么? 、结合当前民居旅游的实际情况,谈谈你的想法。5. 6、利用空余时间,对学校周围或自己家乡的居住民俗做一调查。
口实训题
假如你家的房屋就是一处很有特色的资源,你如何去开发它?
口自测题
1、名词解释:居住民俗。
2、在民间要建好一幢房子,一般要经过以下几道程序:( )。 A择地 B 开工 C 上梁 D 立门 E 落成 F入住 3、“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指的是( )的居住特色?
汉族客家人E 纳西族D 傣族C 羌族B 满族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