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草的意象

2022-11-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1. 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怕风吹雨打,不畏严寒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个“惹”字表现了春草的欣欣向荣之势。

2.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3.乡思离情的触媒

自从《楚辞·招隐土》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绽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多情的诗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人”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刬尽还生。”

4.衬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盛衰兴亡之感慨

杂草丛生,常给人以荒凉之感,于是“草”就成了诗人们用于描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衰变化感慨的物象。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草”深写出了因战乱而荒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

5.表现边塞和草原风光

古诗词中常出现“白草”这一意象,白草为西北一种草,其性极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折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折” 突出了西北边塞气候的诡异:风狂天寒,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生活的豪迈气概。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6.诗人主观感情的物化

草生长在荒山野岭,自生自灭,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失意的诗人看到它们,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觉得自己就是幽草,把“草”人格化,用以自况。如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久遭雨涝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自己就有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的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于是移情于物,在幽草身上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表现出诗人安贫守节,不居高媚时的胸襟。

7.表现环境幽静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长处人迹罕至,无人践踏。因此诗人常用“草”来表现环境的幽雅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写出了环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整日在田园里铲除丛生的杂草,诗人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表现了归隐的自豪。

8.隐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

草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植物,铲除毁灭它也很容易。古诗词中常用来隐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卑微。

9.喻闲愁

野草丛生,无心修剪,或是到野外无聊地寻觅芳草,足见诗人内心的闲愁沉重!如司马光:《闲居》“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司马光赋闲在家,郁郁寡欢,而家僮们也趁主人无心料理家务之机而大偷其懒,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场春雨过后,野草蔓生,把大好春光淹没殆尽。诗人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用“缓寻芳草”来解释“归迟”,写尽闲适心情。

10.用芳草喻贤才君子和自己追求的理想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如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芳草亦用来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以芳草喻追求。文天祥《端午感兴》:“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文天祥希冀复国,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孟浩然期望归隐。

11.表现物是人非的感伤

草常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的衰败情状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他当年的住处荒凉不堪,“草”意象寄托着他对英雄人物身后萧条冷落,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深深叹惋和感伤。吴文英《夜合花》:“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词人十年前在苏州时,曾结识一位美丽的妓女,十年过去,此次重到苏州,已经物是人非,因而感伤。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南草长,碧绿如茵,以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伤痛。“草”在怀古诗中,是渲染感伤氛围的最常见的意象。

“ 草”本无情,但诗人有情,在诗人的笔下,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感情和意蕴,“草”意象背后有着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涵泳玩味,深得个中三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