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解析:A项,“畔”通“叛”,背叛。B项,“刑”通“型”,楷模,这里做动词。C项,“反”通“返”,返回、回归。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环绕。 .B.与禽兽奚择哉 .C.舜为法于天下 .D.礼人不答 .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
( )
择:选择。 法:榜样。 答:答应。
解析:A项,环:围。B项,择:区别。D项,答:回应。
解析:A项,连词,假如/代词,他;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C项,介词,给/介词,在;D项,均为介词,拿、用。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
解析:B项,一辈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古义指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古义为“……的原因”。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D项,古义是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足以畜妻子 ..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解析:D项,是故:因此,所以。 答案:D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②臣请为王言乐 .③仰足以事父母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请: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以:连词,用来/介词,用。 答案:A 7.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②⑥
解析:B项,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
( )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答案:B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社会理想的核心。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 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谏论(下)
[宋]苏洵 ..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
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论备矣 备:完备。 .B.谁欲以言博死者 博:换取。 .C.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关键。 .D.不亦鲜矣 .解析:D项,鲜:少。 答案:D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鲜:新鲜。
A.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B.《书》即《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C.“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嘉祐集》中的“嘉祐”是苏洵书斋的名字。
解析:“嘉祐”是宋仁宗在位时的年号,苏洵《嘉祐集》正是取自于此。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B.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C.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D.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解析:注意利用语气、虚词并结合文意来推断。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做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解析:A项,本文没有从臣子的角度论述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2)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参考答案:(1)君主能够接纳谏言,却不能够使臣下一定进谏,这不是真正能够接纳谏言的君主。 (2)一会儿,回头看见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怯懦的人不等(别人)告诉,就跳过这条深谷去,好像(走过)平坦大道那样了。 三、表达交流
14.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1)这两个语段,孔子和孟子都用了 的方法来倡导自己的主张。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参考答案:(1)推己及人(意思对即可)
(2)要点:孔子侧重于帮助他人践行仁德,追求人生目标;孟子侧重于从自身做起,推行仁德。(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15.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右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识,试根据这一标识,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标识。 (2)请描述该标识所象征的寓意。
参考答案: (1)“中国青年志愿者”标识的构图,总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心”中间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子的图案,大拇指像鸽头,其余四指像鸽翅。
(2)标识的寓意深刻:“心”象征着爱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美好。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世界将会更加和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