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公顷 倾斜 废寝忘食 为民请命 B.纰漏 皲裂 劈波斩浪 披荆斩棘 C.瑰丽 硅谷 规行矩步 众望所归 D.婚姻 谙熟 阴错阳差 绿草如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真谛 聪慧 独辟溪径 出奇致胜 B.馈乏 覆盖 对薄公堂 不径而走 C.苍海 酵母 趋之若骛 气慨非凡 D.针砭 肯綮 振聋发聩 一诺千金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B.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损公肥私等堪称时下腐败的流行特征。此类现象在文艺界虽不能说是一应俱全,但文艺界已遭受其“病症”的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C.辩论最忌讳的是对方一驳,我方一时语塞,成了“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有人认为,辩论前的临阵磨枪用理不如用例。有例不愁缺理,例理兼备,怎么会“失语”?
D.《三百六十五里路》的词作者看准了“365”这个数字在时间上的联想意义,得心应手地进行时空概念的转换,让听者不由得想起逐日的夸父、行吟的屈子……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强调“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对“草野智慧”的欣赏,是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它体现了执政者的宽广胸怀。
B.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教育目标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老师是应当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呢,还是应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C.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会留下伤感的东西,但如果失去名家散文,则会留下缺憾。因为,每一个大师都是生活的代言人,都是智慧的播撒者。
D.一个人所做之事,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归纳——善事恶事、好事坏事、雅事俗事、大事小事、愿意做不愿意做的事……等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某报报道,打捞挪威的“三色号”沉船难度很大,因为它的体积超过了两个足球场。
B.光明中学公告:兹定于2004年国庆节的第五天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活动。
C.某报社传达室告示:外来车辆不得入内。来访者请电话联系后在传达室等候。
D.玉景饭店的婚宴请柬:五月三日晚六时举行王刚先生、叶风小姐伉俪结良缘喜庆婚宴。
6.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一位妇女病愈出院,向主治医生连连道谢,医生赶忙回答:“不用谢,不用谢,欢迎再来。”
B.中方代表在法国举行的招商会上发言:“为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我们竭诚要求各位商家到中国投资……”
C.林小姐在公司受冷落,她向老板递上辞呈。老板挽留她,林小姐说:“感谢老板的好意和器重,但我希望多方充实后再回公司效力。”
D.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SARS横行时,野生动物的潜在危险性受到人们的注意,非洲灵长类动物与艾滋病、狐蝠与亨德拉病毒……当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与可怕的疾病联系到一起时,热衷于吃“山珍”的人们终于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野生动物? 很多人“直率”地想到了屠杀和消灭。但很快牛、羊,鸡、鸭这些早被人类“驯服”的家养动物也开始加入威胁人们生存的行列,医学的进步永远跟不上新疾病的脚步。
主妇发现,购买晚餐食品时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列为“危险”的动物越来越多。难道时至今日,这些人类诞生之初就与我们相伴的动物和病毒突然变得与人水火不容了吗?
对于一种病毒,彻底消灭它的宿主能解决问题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正当人们对各种新病毒谈之变色的时候,很多人尚不知道,其实我们人类的遗传物质中,就已经隐藏了大量的病毒“偷渡者”。
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莱德伯格曾说,对于一种病毒,它最理想的状态是无症状感染——当它入侵宿主的机体时,宿主没有什么强烈反应,也不会对它有所防范,于是这种病毒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繁殖复制,成功地成为宿主染色体中的“偷渡者”。
“它们和‘正常’的染色体之间的边界是十分模糊的:我们祖先的本质不仅仅是亚当和夏娃,而且是大量溜进我们染色体中看不见的病原体。我们的DNA中有95%可能是‘自私’的寄生者!”我们人类和病毒之间的关系其实从来就是这样亲密得“不分你我”!
历史上第一种也是迄今惟一一种被人类消 灭的病毒是天花,我们是靠什么战胜它的呢,在牛身上培育疫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种牛痘”。狂犬病到现在为止仍然不可治疗,但它已经可以预防,预防的 方法也是从病狗身上提取病毒,生产疫苗。与动物相关的疾病往往是从动物身上找到医疗的方法。 狂犬病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那我们是不是要杀死全世界所有的犬科动物?而且猫也是可以携带狂犬病的,于是全世界的猫科动物遇难。然后发现蝙蝠也是携带者,于是…当人类最终除掉了所有携带对人类有威胁的病毒的动物时,我们发现,原来人类自身的遗传物质中也携带着大量的病毒DNA。这些病毒伺机而动,谁能保证,它们在某一天不会突然变异,变成可怕的杀手呢?
如果把自然界比喻为一条河流,那么我们人类就像河中的一滴水,其他每种生物,包括病毒也都是河里的一滴水。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已经一起流淌过数不清的岁月。动物不是人类利用的工具,病毒也不见得就是人类的死敌。
SARS,禽流感,艾滋病……在重重危机面前,还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人、动物、病毒,当如何相处。
7.下列对“很多人‘直率’地想到了屠杀和消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动物和病毒突然变得与入水火不容了,必须立即消除潜在的危险。 B.与动物相关的疾病有的会传染给人类,屠杀和消灭是最简捷的方法。 C.野生动物与可怕的病毒相关联,彻底消灭病毒的宿主就能解决问题。 D.野生动物与可怕的病毒相关联,屠杀和消灭虽简捷但不可行。
8.下列对莱德伯格的最理想状态的病毒这一概念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一种病毒入侵宿主的机体时,宿主没有什么强烈反应,也不会对它有所防范,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繁殖复制,成为宿主染色体中无症状感染的病原体。 B.指一种无症状感染——当它入侵宿主的机体时,宿主没有什么强烈反应,也不会对它有所防范,于是这种病毒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繁殖复制,成功地成为宿主的染色体。
C.指一种病毒入侵宿主的机体时,宿主没有反应,也不会对它有所防范,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繁殖复制,成为宿主染色体中无症状感染的病原体。 D.指一种无症状感染一当它入侵宿主的机体时,宿主没有反应,也不会对它有所防范,于是这种病毒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繁殖复制,成功地成为宿主的染色体。
9.下列对文中列举一批携带对人类有威胁的病毒的“动物”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对携带对人类有威胁的病毒的动物无法斩尽杀绝。
B.说明随着传染病的不断增多,被列入危险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多。 C.说明动物可以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但不应该是人类利用的工具。 D.说明人类与动物和病毒应取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态度。
10.下列不能用于推断“病毒也不见得就是人类的死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只是因为医学的进步永远跟不上新疾病的脚步。
B.病毒引起的疾病有的可以从动物身上找到医疗的方法。 C.人类的遗传物质中,就已经隐藏了大量的病毒“偷渡者”。 D.人类自身的遗传物质中也携带着大量的病毒DNA。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诗》云‘刑于寡妻,以御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①,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见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显宗继位,征为尚书。永平三年旱,而大起北宫,意诣阙免冠上疏曰:“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邪?使民疾邪?宫室荣邪?女谒②盛邪?苞苴③行邪?谗夫昌邪?’窃见北宫大作,民失农时;自古非苦宫室小狭,但患民不安宁,宜且罢止,以应天心。”帝策诏报曰:“汤引六事,咎在一人,其冠履,勿谢。”又敕大匠止作诸宫,减省不急。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曳。帝以事怒郎药崧,以杖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曰:“郎出!”崧乃曰:“天子穆穆④,诸侯皇皇⑤,未闻人君,自起撞郎。”帝乃赦之。是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钟离意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臣下过失,辄救解之。会连有变异,上疏曰:“陛下敬畏鬼神,忧恤黎元,而天气未和,寒暑违节者,咎在群臣不能宣化治职,而以苛刻为俗,百官无相亲之心,吏民无雍雍⑥之志,至于感逆和气,以致天灾。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愿陛下垂圣德,缓刑罚,顺时气以调阴阳。”帝虽不能用,然知其至诚,终爱厚之。
【注】①隐亲,亲自隐恤。②女谒,通过宫廷嬖宠的女子请托。③苞苴,(这里指)行贿的财物。④穆穆,美也。⑤皇皇,盛也。⑥雍雍,和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不节邪 节:节制 B.帝策诏报曰 报:报告 C.其冠履,勿谢 谢:谢罪
D.帝性褊察 褊:狭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意独身自隐亲 B.好以耳目隐发为明 C.至于感逆和气 D.百姓可以德胜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离意劝说太守时引用《诗经》的诗句,意在说明,修明政事和教化应该由近到远,先从清理府内开始,宽恕边远县的细微过失。
B.钟离意押送刑徒时,为刑徒制作寒衣,路上让他们前往拜访亲友,约定期限返回。光武帝知道这些后称赞他用心仁慈。
C.显宗接受了钟离意暂停大建宫殿的意见,下令主管营建的官员停止宫殿的建设,并减少其他不急用的工程。
D.显宗对下属比较苛刻,大臣们常遭责骂、掷击,以至于官吏对下属和百姓也苛刻成风。对此钟离意上疏指出,对待百姓应用仁爱感化。
第Ⅱ卷(共108分)
四、(25分)
1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有人尝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 【注】簇箔,养蚕用的竹筛子。 (1)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 (2)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 (3)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 16.填空(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①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目前,全国网民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花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入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处填写)
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①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五、(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生若直木 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①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②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 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 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 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②锛子:斧的一种。
18.“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是作者对“语斧凿”的否定,文中多处提到了“语斧凿”的表现,请概括说明其中两处。(6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21.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字左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平时不断听到国人这样的言谈:某作家差一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某数学家差一点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某国足队员在“世界杯”赛上差一点踢进两个球,某科研项目差一点在国际上领先……
“差一点”是什么意思?每一天都念叨“差一点”,每件事都扯上“差一点”,是怎样一种“情结”?你是如何看待这“差一点”的? 请以“差一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三、1.C 2.D 3.B 4.D
5.C(A.“体积”应为“面积”。B.“国庆节的第五天”改为“国庆节长假的第五天”。D.“伉俪”为夫妻的通称,以“伉俪”身份“结良缘”不妥。) 6.C(A.“欢迎再来”不宜在这种场合使用。B.“要求”一词不得体,宜改为“欢迎”。D.后面两句语言色彩不合外交辞令的色彩。) 7.D 8.A 9.B 10.A 11.B 12.A 13.B 14.B
四、15.(9分)(1)曾经有人错认了司马徽的猪,司马徽就(推)让给他。
(2)现在你和他同样急用,为什么给他? (3)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愧的!
16.(6分)(1)①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②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2)答案示例:①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②梅花香自苦寒来。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10分)(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五、18.(6分)①朋友写的小说满篇都是他的苦难遭遇,骨子透出凄凉、压力。
②我怂恿朋友写表现个人受迫害的小说。 ③以前我写的那些东西,显得感情娇嫩。
19.(5分)檀木镇纸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虽经斧子劈锛子凿,内里都是坑疤,却不外露。由此感悟出“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20.(6分)下面两种看法均可,答案示例:
①这是有意安排,由物到理的衔接(过渡),从镇纸的“不语斧凿”意识到写个人苦难的小说是“语斧凿”,进而升华到人生应如“直木”,应“不语斧凿”。 ②这是生活中的“巧合”,“我”从这个偶然巧合的事——收到镇纸时正在读朋友写的个人苦难的小说,顿悟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21.(6分)答案示例:
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作者认为个人不必去炫耀自家伤痕而应该心广意宽,干净漂亮地活下去,这种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人生的境界是高尚的。 六、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