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经注重孝道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出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而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南朝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
3.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深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解析:选B。材料显示出书法和诗歌的相容性,部分文人既会作诗,也追求书法艺术,这反映了唐朝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
4.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其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 1 - / 4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解析:选C。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从得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项错误;画中净饭王等的穿着、净饭王与其夫人和儿子体现出的汉族传统的家庭关系,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表述,故D项错误。
5.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不畏艰难,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符合题意,故选C。
6.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祆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 )
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 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 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 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
解析:选A。隋唐时期,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并在西域广泛流传体现了隋唐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隋唐时期三教并存,故B项错误;外来文明传入中国体现的是对外交往的基本状况,而非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故D项错误。
7.《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解析:选C。“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是道教思想的体现,“忠心不二”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教思想的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C项正确。
8.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B.儒道思想的融合 D.道教危机的出现
解析:选B。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 2 - / 4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9.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
A.佛教盛行 C.佛寺集中化
B.“三教合一” D.佛教世俗化
解析:选A。“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
10.“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 )
A.屈原 C.杜甫
B.李白 D.柳永
解析:选B。根据“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可以判断“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11.书法家孙过庭曾评价某书法家:“且元常(钟繇)专攻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书,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该书法家的作品是( )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法家为王羲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兰亭序》是其代表作,故A项正确。
12.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解析:选C。材料表述的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
13.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解析:选B。《九国志》记载了唐哀帝时郑王番用火药武末已经在军事上使用火药,故选B项。材料中说的“飞火”,误;材料与地理大发现无关,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及火
1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右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
- 3 - / 4
器攻打城门,这说明唐并不是突火枪,A项错药传入欧洲,D项错误。 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
A.汉朝 C.唐朝
B.北魏 D.宋朝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称“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据此可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种蔬菜和粮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二 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指佛教)害政,桑门(指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振思其弱。……又感以茫目之言,惧以阿鼻(指地狱)之苦,诱以虚诡之辞,欣以兜率(指天堂)之乐……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而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范缜《神灭论》
(1)“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对封建国家有何危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缜写《神灭论》的背景和动机。 (3)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解析:(1)第一小问危害,据材料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道人……皆不贯人籍”归纳回答。(2)根据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一“还俗附农”、材料二“耕而食”“蚕而衣”归纳回答。
答案:(1)封建国家的人头税收入大减。
原因:僧、尼和白徒、养女都不在国家户籍管理之内,不承担赋税徭役。 (2)背景:佛教盛行,严重危害国计民生。
动机:从理论上反对崇信佛教,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的目的。
(3)材料一主张僧、尼还俗务农(“还俗附农”);材料二主张僧、尼自食其力(“耕而食”“蚕而衣”)。
- 4 -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