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网络谣言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2021-01-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论网络谣言的危害及其治理策略

杨东杰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谣言的传播不再单单是口口相传,而是更多的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传播。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不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网络谣言的泛滥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研究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治理对策,不仅有助于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规范网络媒体和网民的传播行为,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探讨网络谣言的内涵及特征,分析网络谣言的危害和成因,最终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网络谣言;社会危害;治理策略

谣言自古就有,但对网络谣言问题的研究却始于现代。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网络谣言成泛滥趋势,其危害性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一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谣言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外学者大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谣言的危害性,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内学者对网络谣言的研究晚于西方,他们大多数是从传播学、控制学的角度入手对网络谣言进行探讨,并由此提出解决网络谣言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网络谣言的及其治理策略作进一步探讨。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及特征 1、网络谣言的内涵解读

西方学者对于谣言的概念众说纷纭,但一般都强调了其“未经证实”这一属性。例如,被称为“谣言研究之父”的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就将谣言解释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②此外,法国学者卡普费雷的定义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即“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③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研究谣言的学者还不多,对谣言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谣言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刘建明,他认为:谣言作为舆论出现,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但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它是假的。关于网络谣言,本文认为,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

② [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原著序。

③ [法]卡普费雷:《谣言》,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1

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2、网络谣言的特征

网络谣言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且具有重大影响力主要是由网络媒体的特征决定的。与一般谣言相比,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网络谣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

二十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人类不仅能够快速分享相互间的信息而且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把当下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网民在接收信息后可以立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观点和看法通常不需要经过权威部门的审核就可以发表出来。为了吸引网民的关注,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事情的真相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湮没,最终导致了以讹传讹,网络谣言由此诞生了。

(2)传播方式隐蔽

网络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传播方式具有隐蔽性。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为网民传播不当言论提供了温床。由于不必担心因为言论不当而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隐蔽性来掩盖其真实身份,在欲念的引导下在网络上散布或传递一些谣言。比如,2010年2月20日晚,有部分网民在QQ群散布山西地震谣言,导致山西太原、晋中、长治等地倾城出动躲地震。这些不负责任的网民正是利用网络具有隐蔽性这一特点散布谣言,造成民众恐慌。

(3)传播途径多样化

除QQ、帖吧、短信等外,网络谣言还可借助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这就意味着网络谣言一旦流传开来,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迅速传播,这就为网络谣言的变异提供了可能性。例如,2013年6月17日,高陵县村民赵某通过手机微信“朋友圈”功能,在未甄别真实性的情况下发了一条谣言:“现有数名罪犯越狱到西安,短短一个月时间杀人、强奸、抢劫财物。”消息发布后,多人转发。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成因

近几年来,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公众了解时政新闻、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

2

不到的误导甚至是伤害。有些不负责任的网民出于不同目的在网络上散布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和谣言。网络谣言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1、网络谣言的危害

具体而言,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社会恐慌,扰乱公共秩序

2010年山西地震谣言使得数百万人到街头“避难”;2011年日本核辐射扩散谣言引发的“抢盐风波”;2012年的世界末日谣言引发的抢购蜡烛,这些网络谣言无形中给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山西地震谣言,地震的毁灭性危害,使得地震谣言引起了人们的极度恐慌。不久前山西大同发生的4.8级地震已让人民感到恐惧,这一次民众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纷纷上街头避难,造成交通彻底瘫痪,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 (2)误导社会主流价值认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具有滞后性,这就使得一些网民趁机对事件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刻意加工与改造,制造出种种异端网络谣言来驾驭民间舆论情绪,煽动民众的恐慌与不满情绪,使得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由于民众对于网络谣言识别能力的有限,在强大的网络舆论氛围下,原有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会被逐渐侵蚀。

(3)玷污公民名誉,侵犯他人权益

网络谣言不仅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也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一些不负责任的网民为了提高帖子关注度,扭曲事实,在网上造谣他人信息,败坏他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比如,有人曾在网络上造谣,一位全国劳动模范与贪污有关。虽然事件最终真相大白,消除了谣言,但这客观上影响了公众对劳动模范这一崇高荣誉的信任。 2、网络谣言的成因 (1)网络运营商监管不力

网络运营商是指网络的提供商,赋有监管网络正常运转的职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上网人数的日渐增多,由此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网络谣言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实行网络实名制,很多网民在网络上都是匿名发表各种言论,这就导致出现很多诽谤他人名誉、抹黑政府形象、编造公共危机

3

等言论,这些谣言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正常运转,甚至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秩序。然而作为网络的供应商却没有履行好相应的监管责任,致使谣言能够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2)公民道德和科学知识的欠缺

所谓公民道德,是指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受到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尤其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大多数公民缺乏冷静思考,道听途说、人与亦云,无形中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主体,甚至公民常常出现群体性思维,参与群体性事件,造成极坏的影响,极大的破坏性。这既不利于危机的解除,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只能加速网络谣言的传播。科学知识是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武器。公众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不高为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2007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并出席全国政协第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时曾经说过“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 (3)公众社会责任感淡薄

在网络谣言盛行的时代,公众社会责任感淡薄既是网络谣言萌芽的土壤,也是加快网络谣言传播的催化剂。网络谣言泛滥在很大程度上与造谣者满足个人猎奇、娱乐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理联系在一起。2013年7月10日12时许,网民“江寒月再现”在《百度贴吧》中发帖,称要前往北京对一家公司实施爆炸,并上传了一张前往北京的火车票照片为证,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恐慌。发现此情况后,陕西省公安厅高度重视,厅领导迅速协调指挥商洛、西安两市公安机关协同配合展开调查。7月11日凌晨,西安警方在某招待所内将涉嫌编造发布虚假信息的小李抓获,随后移交给商洛警方做进一步处理。经核实,小李系洛南县保安镇人,在即将赴外地打工之前,准备到在北京打工的堂兄那里游玩几天。为了吸引网友跟帖,他才故意编造发布了这个虚假信息,没想到却触及了有关法律法规。这是一种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纯粹是由于精神空虚而导致的无聊的个人行为,但这种行为却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公众社会责任感淡薄已经成为网络谣言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

网络谣言的危害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制定和采取一些有针对

4

性的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和措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保证。网络谣言能够得以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造谣者处罚力度不够。在国外,对网络造谣者政府将给以严厉的处罚,尤以新加坡为甚,如有网络造谣将处以鞭刑。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对网络造谣者无法在法律上给以严惩,只能是以道德感化。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当前我国迫在眉睫的事。只有有法可依,我们才能严惩那些不负责任的网民,才能净化网络环境,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氛围。 2、引入网络实名制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发表言论,致不实的谣言肆意在网民间转载传播。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后,网络中的谣言将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映,导致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难上加难。所以,在网络中引进实名制不仅可以帮助网民树立社会责任和自律意识,从而使网民在发表个人言论时,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而且可以有效防止网络谣言的产生,降低追查网络谣言来源的难度,减少网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3、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社会具有高度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给广大网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服务,但是也滋生出犯罪,一些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充斥网络。如果不加强道德建设,网络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而且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其中的活动依然是人的活动,所以应该遵守人的法则。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是一种软性控制手段,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道德和法律是规范公民行为的两大支柱。道德更多的是通过信念、传统习俗等发挥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能起到规范人的目的。因此必须加强网民道德建设,文明上网,不传播谣言。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公民责任感

在现阶段要大力加强公民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摆脱低级庸俗趣味的生活,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加强公民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其次要重视隐性教育。通过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用理性的方式对待网络谣言,并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和感染周

5

围的人。

总之,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信息爆炸,一方面开阔了群众视野,使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加速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及开放的特性,如若管理不善,会对社会产生许多的消极影响。近几年,网络谣言事件的不断发生,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公民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政府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建立一套防范和处理网络谣言事件的治理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申艳妮.网络谣言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2008.(12)

[2]左玮娜.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3]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第一期 [4]柯贵幸,迟毓凯,王波.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09.(01)

[5]刘俊.“艾滋女”闫德利事件始末 网络时代侵权悲剧[EB].南方网,2009-10-29. [6]刘国军.论网络监督及其制度化建设[J].岭南学刊,2011(1):13.

[7]李贵成.论网络社会与网民公民意识的培育[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6):79.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