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高考主题素材之文化传承
1
高考热点主题“文化传承” 在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成为了关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大事。而文化自信要求人们珍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高考作文命题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使得“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成了高考的热点主题之一。如 2021 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规矩”、辽宁卷作文题“科技改变生活”,2021 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都在引导考生思考“文化重建”的问题。在 2021 年高考作文命题中,传统文化更是大放异彩,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中的“长城”“京剧”“中华美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全国卷Ⅱ作文题“化育后世的名句”,更是以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句作为命题材料;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旗帜鲜明地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的层面来谈纽带;天津卷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肯定和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
命题方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具有超越时代的核心价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并不代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进步。在这种时候,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文化是中国
第 1 页 共 23 页
梦的魂与根,文化重建必将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民族复兴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滋养的。
(二)传统文化泥沙俱下,不能不加区别而全盘接受。
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该文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依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你的思考
2 (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停下开创新文化的步子。
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对后人的贡献,而我们同样要为我们的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吃老本”,只顾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大快朵颐,还要以未来为方向,在对传统的再解释中,寻找面向未来的新的普遍性价值。
高分论据(素材)
:
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国家的底色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 2 页 共 23 页
和办法。
传承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我不敢想象,多年以后,当过年只成为炮竹象征性的表演,当空气中弥漫的只是燃放炮竹后硝烟一样的气息,当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看星星的地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能传承些什么。
王词 中国传统文化即生活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舌尖上的中国》 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文明和解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传统文化一度断裂,但当这种转变完成,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古代的教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也正在慢慢和解。
唐文明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新文明的诞生 我们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有世界眼光。我们需要不断摄取域外的东西,激活我们固有的东西。那么两者相结合,可以在这个时代里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
孙郁 传统文化缔造国人精神基因
3 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作为文化的因子,就像血液一样流淌于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之中,通过它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才得以直立起来。
袁跃兴 非遗要传承也要创新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既保留传统文化与工艺,又善于创新融入现代社会。
第 3 页 共 23 页
尹卫国 热点素材: 《经典咏流传》:
“歌”与“诗”的时代交响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年俗‛热。孤独了 300 年的小诗《苔》在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并传播,很多人甚至将其当成自己的新年箴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支教老师梁俊和一群山区孩子用本真质朴的吟唱,将山区孩子的命运体验和小诗的情感意境紧紧交织在一起,道出了两者共同的精神之。苔花平凡的坚持与芬芳、向上的斗志与梦想,和孩子们艰难的处境与纯真的梦想相互映照,横生出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感。而四国艺术家演绎的中英文版《登鹳雀楼》更是让您直呼‚大开眼界‛,97 岁大翻译家许渊冲作为英文版《登鹳雀楼》的翻译者也被歌声感动,他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让世界文化更灿烂。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创作出无数灿烂辉煌的诗篇,唐诗宋词更是古典文学的巅峰,它们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古典诗词大都有韵律节奏,既能吟诵,还可弹唱,很多经典诗词,在古代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流行元素结合,开辟了诗歌传承的蹊径,唤起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不朽记忆,让观众沉浸在诗歌的无穷意蕴里,不由自主地为中华文化的精粹喝彩。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创意性文化节目的迅速走红让我们明白,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只靠老路子,而要不断与时俱进,用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才能助其赢得时代的认同与传扬。
第 4 页 共 23 页
《国家宝藏》:
古今对话新方式让文化自信亮起来 2021 年 12 月,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开播就获得无数好评,完结时在豆瓣上的评分为 9.2 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类节
4 目,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 27 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让节目更具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来到乾隆皇帝的梦中,他们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质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想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立足,在公众中间形成广泛的影响
第 5 页 共 23 页
力,唯有创新这一种方式可取。
东寻祖:莫让寻根成闹剧 2021 年 1 月 2 日,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京东集团创始人东发布了一条寻祖公告,称自己的家族解放前系湖南省湘潭县刘氏族人,他还报出了自己的堂号和辈分排字,希望找到自己的家族族谱。东或许没有想到,他原本为了完成父亲夙愿的举动,却引发了一场攻伐战:自称是湖南刘氏协会会长的刘冠凡和湖南汉文化研究会兼湖南省刘氏联谊会会长刘继德,在分别为东寻祖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争执,两人甚至互相指责。
此后,刘冠凡和刘继德都无心继续帮东寻祖,成规模的寻祖活动陷入停滞。而与此同时,其他的寻亲力量自发补充进来,这些人的心态朴实简单,就是想通过帮助东寻祖为当地拉来赞助。
众所周知,东有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他多次回宿迁老家,还给村里600 多名 6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过 1 万元红包,真正做到了‚衣锦还乡‛。
5 东这次寻根问祖,是想了解自己从哪里来、祖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这是朴素的情感。
事实上,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名人,不少地方政府都乐于为其操办寻根问祖之事。‚攀亲戚‛、争故里的事件,曾在各个地方上演过。虽然寻根文化现在不是热潮,但是对于这种存在于骨子里的东西,我们要好好保护,要防止朴素的寻根,被地方利益、宗族势力裹挟,变成一场攀附权贵、惊扰先人的闹剧。
第 6 页 共 23 页
中国人慎终追远,讲究家风传承,是为旌表前贤、警策后人,也是自我的身份构建,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攀附权贵、篡改家谱、冒认阔祖宗,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古火烟花”违反现代秩序,非遗传承怎么办? 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的‚五道古火会‛以燃放烟花的形式来庆祝丰收,是河北省赵县赵州镇南杨家庄村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深受当地人欢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2021 年,这一民俗活动被正式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风申老人是这一项目的传承人,负责制作活动所用的烟花。
2021 年 4 月,赵县法院以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判处杨风申有期徒刑 4 年6 个月。对于这个判决,杨风申无法理解,他提出上诉。2021 年 12 月 29 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赵县人民法院就此案宣判,79 岁非遗传承人杨风申犯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但考虑到其是‚非遗传承人‛,且‚年事已高‛‚无主观恶意‛等情况,对其免予刑事处罚。
部分您对这姗姗来迟的‚公正‛颇有怨言,认为虽然免受刑事处罚,但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定罪实在是冤。而且,经历此番风波后,杨风申唯一的徒弟也‚被吓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谁来保护与继承的问题依旧无解。
对于非遗项目或民俗活动,我们不能再一边大力保护,一边严格查处。相关部门应以法律为准绳,以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事实和需要为基础,在法律和民俗之间找到契合点,联合制定方案,推出管理措施,让民俗活动成为规定动作,让传承或参与人士有规可守。
第 7 页 共 23 页
6 当《王者荣耀》遇到传统文化:不能在游戏中学历史 多人在线实时竞技对战手游《王者荣耀》是 2021 年当之无愧的爆款游戏,然而,其对于知名人物的设定也使其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刺客荆轲是女的、诗仙李白变成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诸葛亮变成法师......且人物形象也屡遭诟病,如谋士张良成为手拿小黄书的波斯王子,皇帝嬴政成为一头白发的小混混,而战神白起也成了怪物,人物名字与形象‚穿越时空‛,人物性格也与其历史形象存在偏差,这样的设定着实颠覆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
数据显示,这款手机游戏玩家过亿,连小学生也在玩。曾有一个沉溺于《王者荣耀》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天啊,我一直以为四大刺客分别是李白、韩信、兰陵王、荆轲......在老师讲荆轲之前,我一直以为荆轲是女的。‛不少人因此认为《王者荣耀》的人物设定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历史观,几大主流媒体也纷纷发文批评《王者荣耀》歪曲历史。
将历史事实演绎成小说、影视作品、手机游戏,固然可以让很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接触历史、学习历史,但游戏的开发者也应知道,艺术演绎及形象设计应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底线,不能罔顾历史而过度创新,否则就可能改变历史的真面貌,篡改已经得出来的历史结论。这显然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甚至可能割断民族文化血脉,让文化发展迷失方向和目标。
手机游戏不仅能娱乐,它还带有文化传播、价值传导等功能。特别是取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游戏,更不能肆意歪曲乃至颠覆历史,误导受众。
少林无遮大会:用真功夫证明自己 铁砂掌不是把手插进砂里练习出来的,而是以
第 8 页 共 23 页
切、拍、砸、打、点、杵等方法击打沙袋练出来的!
2021 年 7 月 29 日,河南嵩山少林寺首届无遮大会开幕,历时 7 天。‚无遮‛取没有遮拦之意,即参与者不分贵贱、僧俗,一律平等对待。本次大会除了宗教活动,还有一些比赛活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少林‚七十二艺选拔赛‛,该赛事被称为‚武林大会‛。随着赛事的进行,这场无遮大会,也让一些‚传说‛中的少林功夫‚无遮‛起来。
窥一斑而见全豹,铁砂掌的真面目让我们明白:误解和隔阂,或许是武
7 术发展与传播的最大障碍。很多人对铁砂掌的全部了解,几乎都武侠小说或者影视剧。但铁砂掌项目胜出者张龙祥称,把手插进砂里,练不出铁砂掌,只会练得手上都是倒刺,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一基本常识,比如他有一次去电视台参加节目,节目组给他准备了一锅用木炭加热的铁砂,令他哭笑不得。传统武术和大众的隔阂之大、误解之深,可见一斑。
提起中国传统武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聊上那么几句,说出几个术语或者典故,但能准确地阐释、表达传统武术者却很少。面对镜头,面对万千观众,习艺者真实地展现自己,还传统武术以原貌,让公众零距离切实感受,没有比这更好的‚澄清‛和‚传播‛了。
让公众对武术的认知,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走出来,让公众在现场观摩武术,恰是对武术的祛魅归真。
第 9 页 共 23 页
经典素材: 鲁迅批判“郭巨埋儿”式愚孝 二十四孝,讲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方式行孝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郭巨埋儿奉母。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家境逐渐贫困。郭巨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还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妻子同意了。他们挖坑时,突然挖到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郭巨夫妇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鲁迅读后感叹:‚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鲁迅还说:‚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
8 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传统文化并非美玉无瑕,而是瑕瑜互见,我们要有鉴别能力,既不能把宝贝当垃圾,也不能把垃圾当宝贝。
五四运动究竟打倒了“孔家店”的什么 今人说起五四运动,大多把它看作一场启蒙
第 10 页 共 23 页
运动,看重的是它的新,即对西方思想的全盘接受,看到的是它的‚打倒孔家店‛,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摧毁。但胡适一直坚称五四运动应被理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胡适说文艺复兴,强调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革新而非摧毁。而启蒙运动的提法,看重的是这场运动的政治意味。
五四运动前,构成中国人价值体系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中一直有两大价值体系:一个是以‚仁‛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它蕴含了人对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理解;一个是以‚礼‛为中心的宗法伦理,它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五四运动时儒家遭遇危机,主要是因为它强调等级尊卑、人格依附的宗法伦理,这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来说是个大问题。五四运动虽以‚打倒孔家店‛为目标,但攻击的还是儒家的礼教伦理,对‚仁‛的人文与道德价值少有触碰。一些人的态度虽激进,但采取的策略无非是将‚礼教‛和‚孔教‛混为一体,避而不谈‚仁学‛这一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反省五四运动对儒家的激进态度时,陈独秀曾说:‚譬如货物买卖,讨价十元,还价三元,最后的结果是五元......社会进化上的惰性作用,也是如此,改新的主张十分,社会惰性当初只能够承认三分,最后自然的结果是五分。‛原来激进的姿态,是为了让当年儒家知识分子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中有对孔子、对儒家的误解,也给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误解。我们只有冷静地反思,解开这些误会,才能更好地面对真相。
情绪化的批判方法被一代代误读,便成了否定儒家全部思想的理由。面对传统文化,
第 11 页 共 23 页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9 时文阅读:
1 1 、 我们面对的现实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
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0 80 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 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
第 12 页 共 23 页
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 ,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 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 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
10 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 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
第 13 页 共 23 页
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
2 2 、 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一、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并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候,是否也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中国在公元前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近 200 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无休止的战乱动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二、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0 1900 年 年 2 2 月 月 0 10 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
第 14 页 共 23 页
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 造世界、‚常思将来‛、‚常
11 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0 90 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 ,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①今天有多少人还在坚持以书信传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通讯、交通甚不发达的年代,红笺小字,鸿雁千里,熏以都梁的香草,束以锦函,盛入钏盒,藏在珊瑚枕畔、玉镜台中,用芳心温存,洒以红泪。一纸情信,恻恻轻怨,脉脉情思,静静泪痕,笔墨落定,相
第 15 页 共 23 页
思衷情的时光芳香,弥散开来。
而今天,静心写情书的人越 来越少了。不知何时,仿佛在一夜之间,我们遗忘了信纸,锁死了信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拥有最为便捷的通讯方式,一通电话,一个短信,一封邮件,就能帮我们在最短的时间传递爱。爱的距离变短了,同时,爱的时间也变短了。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手写情书的耐性和浪漫,还失去了认真爱一个人的能力。
② 人情淡了,钱味浓了有人说,春节过得不是快乐,是人民币。
过年本是团圆事,却因攀比成风炫富成风,让多少思乡游子变成了恐归族。
还有被天价月饼荼毒的中秋,被商家咬住不放的七夕从生活而来的中国节,在生活中被慢慢消解。
从 小普及的天文知识,让月宫神话成了笑话;月饼粽子,也不再是珍馐美食;而登高望远,早已成了钢筋城市中,高层住宅的专利;虚拟社交取代了摩肩接踵的灯会,适龄男女再不需要这样的场所来私定终身
我们步伐快了,感情淡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幼儿园小朋友说,视频吧。
③元旦,又叫元日。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 16 页 共 23 页
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
12 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古代人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清扫家具门庭,去尘秽,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到了晚上就用香花供物迎接神灵,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此外,古代的人还会在除夕晚上桶里贮满水,米缸填满米,点长明灯,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春节来临,古人要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一家老小都要穿上新衣,端正衣冠,以次拜贺 ④ 而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短短天的清明假期,在外的游子不一定能够亲自回家扫墓,以尽后人之职。于是,便出现了雇人扫墓的奇观。看似公平的交易背后,是对清明的误读。因为祭奠,不仅仅是摆水果燃香烛那么简单,而是在祭拜中,与先人神交,感受生命繁衍的 伟大,获得行进的勇气。
⑤上元节,是光的世界,是灯的海洋,有人看到了美好的风景,有人找到了中意的情人,也有人悟出了人生的至理。无论是风景,是情人,还是哲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珍惜最美好的一切,憧憬光明,追求灿烂。物以稀为贵,当没有采光变成一件极其容易的事, 当手工制作的花灯被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替代,灯节,也渐渐从普通人的生活中退出了。取而代之的是阖家看电视晚会的节目。再也没有影影绰绰的人群,再也黄昏后的邂逅,再也没有有趣的灯谜。
一轮明月看尽了 中国人的健忘和迷茫。
我们走得太快太干脆,我们用月饼取代了中秋,用年夜饭取代了新年,用忙碌取代了端午、清明、腊八......
第 17 页 共 23 页
。
三、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如浪冲击和我们知识分子的试图摆脱。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个问题也曾经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着。李约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实际上,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对科学和创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明确指
13 出:‚中庸之道对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倡导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3 3 、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朱鲁子
第 18 页 共 23 页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
第 19 页 共 23 页
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 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 13 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
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
这一点,
14 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
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第 20 页 共 23 页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选自《中国青年》)
【述评】春节,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一直盛行。但在物质生活 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普遍发现‚过年‛的欢愉与日递减,除了吃吃喝喝,‚过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春节这个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怎样?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保持民族精髓?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春节:不能成为正在失落的传统文化样板。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考场优作 :
中国味
当机械化的数量代替了手工的精巧;当汽车的鸣笛代替了田园的宁静;当人们快速的步伐代替了漫步的悠闲;中国的味道越来越淡,这片黄土地上充斥着让人头晕目眩的气
第 21 页 共 23 页
味。
(简单举例子,提出问题,中国的味道越来越淡,中国传统文化没落)
“中国味”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情感,是经历千百年的文化沉淀而
15 形成的。它应该是每个中国人所挥之不去的气味。
(总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人们似乎遗忘了那份来自生命最初的气味。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然而,这更是一种文化的危机。当人们过分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就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影响,这便会使自己陷入文化的泥潭。90 年前,1914 年辜鸿铭在英文报纸上发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已经下论断道:“在我看来,往日那种典型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正趋于消亡。”90 年后的今天,这种态势愈演愈烈:人们不再敬仰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说几句普通话都要带上几句英语;总是认为进口的比国货好。中国人越来越对自己不够自信。或许就如柏杨的《》所说中国人在一起便是一条虫。
(说明在全球性精神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世界日益趋同。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人不应随波逐流,而是要让自己得到认同,散发属于自己的中国味。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些武打明星,用自己坚硬的拳头,打出了一条让外国认识中国文化的道路,让中国功夫在世界的舞台风
第 22 页 共 23 页
靡,他们身上正有一股浓烈的浸染中国传统的中国味,这股纯正的中国味让世界舞台耳目一新。给世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正需要以不同的手段向世界告之我们的存在。
(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然,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会失去生命。宋儒也曾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因素更新了儒学;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的变迁更是明于纸上。可见,想让中国味散发得更远更长,需要不断的创新。
(层层深入,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需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却要注意开放和包容外来的异质文化)
在这个汽笛声和嘈闹声充斥的世界,这个人们忙于奔波生计的时代。不要遗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已为我们准备下了寻找自己未来的精神财富。落叶归根,江涌大海,中国人坚守着那股中国味度过“文化的冬天”。
(比喻总结)
第 23 页 共 2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