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
农耕经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游耕文化:“夷狄”无城郭、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主,全民善骑战,极其勇猛剽悍。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核心要素是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和不定居的生活。 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以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的政治制度。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文字狱:名词,专指一类迫害文人,以排除异见的事件。动词,指利用特权对异己进行构陷。形容词,形容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行的无情专制。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 770 年—前 476 年)战国(前 475 年—前 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经学: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图腾崇拜:原始社会中的一种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莫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既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为全族之忌物,禁杀禁食。 二、简答题
1、汉字组字的六书
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 3、原始宗教崇拜分为哪三种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4、秦始皇统一文化的主要措施
政治: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③制定颁布了《秦律》。
经济: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收税。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货币。④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①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以后又在社会上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③兴办学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中国文化史上对四方少数民族的主要称呼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6、24史前4史指的是哪几部?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7、请列举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任意五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8、列举诸子百家中的任意五家?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批注: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阴阳家(邹衍)、法家(韩非、李斯、商鞅)、墨家(墨子) 三、论述题
1、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武力为主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每个朝代皇帝的权力,都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加以扩大的,中国民族刚刚进步到文明的边沿,就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作用.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时代产生起,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皇帝止,前后达两千五百多年,基本上没有质的变化.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 ②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注意事项.由于封建小农的自然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③群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由于皇帝专制的本性决定,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轨迹是:皇帝总是把大权交给身边的亲信侍从,以取代皇室以外宏大的官僚机构.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如朝议制、谏议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也作出过世界性的贡献,其严密性曾令世人赞叹、模仿,回避制度也曾为外人所学习,特别是隋唐时期开始确立的科举制度,后来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先导,这些都是应该加以总结和充分认识的. ④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制定了一些使居民失去流动的制度和法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对土地的管理,管好了土地,也就管住了人民,因为民以食为天.
2、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一)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负面意义是形成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其积极影响是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消极影响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过分迷信,形成了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现象和个人的奴性意识,这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因此“官本位”思想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心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牢固的基础,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严密体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堡垒,
把人们禁锢在了一个狭窄的天地里。因此,在这样的中国政治环境中生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加强了,国家利益、君主利益至上的观念被强化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了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人可行的政治标榜,另一方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这些都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3、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 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4、儒学是怎样崛起成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①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②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③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④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⑤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4.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答: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
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5、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6、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7、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8、对中西文化的交汇,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①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机整体。 ②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并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③ 中西文化在伦理观念、文化价值观、文化结构、思维方式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世界的多样化,在多样性中和谐共生,在差异性中谋求发展,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大国心态和大国胸怀,倡导文化共融,兼收并蓄,收为己用,不必盲目排外,要先深入了解学习西方文化,领悟到精髓后,再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