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文化史

2022-09-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如果将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称之为上古文化,那么,秦汉至唐中叶时期的文化则为中古文化,从唐中叶至明中叶可称之为近古文化。

公元9世纪的中国,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又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唐中叶以降,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已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层面则呈现市井式的热闹与繁华。文化特点:1、地主——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领主庄园经济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科举制度实行以后,门阀贵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从地主和自耕农中考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2、市井文化勃兴实物经济式微,货币大量流通,城市由单纯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 3、儒学复兴酝酿于唐中叶,在宋明得以张大的理学,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 。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为一体,形成所谓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观念主导了全社会的价值规范 。4、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

宋明理学又名新儒学、道学、宋学。它是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是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而兴起的新儒家哲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儒学变革的需要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理学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终结于清代,历经七、八百年,构成了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开创时期:北宋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周敦颐:理学创始人,号濂溪居士,曾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院讲学。他设计了宇宙演化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因动、静而生阴阳,阴阳与五行相融产生万事万物。人也是如此,凡人主动,圣人主静,“无欲故静”。它与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无心”是一致的。他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此种认识路径成为后代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的礼治秩序在经过了魏晋六朝的乱世裂变之后得以重建。 第二、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古代的经世路线由“外王”事功转为“内圣”修身。 第三、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得以完善和实现。一是“孔颜乐处”二是“民胞物与” 三是浩然正气 。唐中叶以后,在日益强化的君主集权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实行文武分离、右文抑武之策,虽然防止了武人割据和篡权,却导致国防劣势,也使民族文化的气质和国民性格发生变化。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1、中唐乃“古今百代之中”:安史之乱

2、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两税制出台与均田制崩坍

3、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崩溃与商业革命

4、文化史的转折:韩愈、李翱的“道统”理论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原道》

二、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1、承上启下:王通、韩愈、李翱

2、理学的概念

3、开创时期:周敦颐、邵雍

4、奠基时期: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

5、集大成时期:朱熹的闽学

6、陆王心学:鹅湖相会

7、理学的文化效应

三、文化的雅化

1、主意主理的宋诗

2、美仑美奂的宋词

3、雅致精美的宋画

4、声气相求的书院

5、清幽脱俗的文房清玩

四、俗文化的展开

1、商业革命与市镇的勃兴

2、都市化与市民化

五、文官政治的确立

1、科举制的完善

2、兴学与书院

3、锐意文史

4、文官政治

5、开明的文化政策

六、文化中心的南移

1、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到靖康之难

2、文化中心南移:

长安、汴京、洛阳——杭州、苏州

政治人才的“沉抑之叹”

学术中心由洛而闽

3、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