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024-04-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第一章 商业银行概述

1. 什么是商业银行?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传统定义:商业银行是融通短期资金的金融机构。

创新中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手段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和一般企业的区别:商业银行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环节,经营具有一般使用价值的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 主要职能:

(一)信用中介:

(1)使闲散货币转化为资本; (2)使闲散资本得到充分利用;

(3)续短为长,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要。 (二)支付中介:

(1)使银行持续拥有廉价的资金来源;

(2)节约社会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投入。 (三)金融服务:

指银行利用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提供信用、支付中介业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和工具,为客户提供其他服务。 (四)信用创造:

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可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货币,从而扩大社会货币供给量的行为。 (五)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通过信贷政策的实施,利率、信贷规模及资金投向的调节,实现调节经济结构、投资消费比、产业结构等目的。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发展特点是什么?

(一)银行经营智能化:

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并完善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处理自动化,内部综合管理信息化,银行业务电子化的最新发展动向——电子化外包。 (二)经营方式网络化:

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网络银行对银行传统营销方式的影响。 (三)机构网点虚拟化:

银行营业网点虚拟化:无人化,无形化。使银行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四)业务综合化、全能化:

传统存、贷、汇业务的多样化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向综合性服务机构转变,业务范围扩展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混业型金融集团的产生。 (五)银行资产证券化:

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与资产(其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汽车消费信贷及其证券化;(3)信用卡应收账款证券化。

3. 比较分析商业银行不同组织制度的利弊。

单一银行制

优点:

一是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缓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减缓银行业务集中的进程; 二是有利于协调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使银行经营更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需要; 三是银行的自主性较强,灵活性较大;

四是管理层次少,中央银行的调控传导快,有利于实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缺点:

一是由于限制了竞争,不利于银行的发展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是单一银行制与经济的外向型发展相矛盾,人为地限制了资本的流动; 三是单一银行制的金融创新不如其他类型的银行。

分支银行制

优点:

一是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开展竞争,并取得规模效益;

二是分支行遍布各地,易于吸收存款,调剂转移和充分利用资金,同时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 三是分支银行制银行数目少,便于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 缺点:

一是如果总行没有完善的通信手段和成本控制方法,银行的经营效益会下降;

二是在银行人事管理上的矛盾,分支机构人员的调动与轮换,会影响银行与客户的联系;若工作人员固守一地,又会形成本位主义,削弱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能力; 三是易形成垄断,不利于银行间的有效竞争。

控股公司制

分为非银行持股公司和银行性持股公司。有效控制权为持有该银行25%以上 股票。 优点:

一是可使银行有效摆脱州政府关于设立分支机构和经营范围的各种法律限制;

二是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地区分散化、业务多样化,有利于加强风险和收益的管理; 三是银行控股公司的股票更畅销,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银行控股公司服务设施集中,可以节约费用开支。 缺点:

易于形成垄断,不利于竞争。

4. 银行在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一是信息揭示优势:银行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对存款账户现金流的观察和剖析,判断借款人的诚信和资信,可较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内部信息和信用风险(日本的主银行制有利于该优势的发挥)。

信息监督优势:贷款的不可转让性使银行可以对借款人行为进行长期监督,降低道德风险。 银行“一对多”的监督方式可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

二是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优势:银行在解决贷款中道德风险问题上的相对优势。

方法:通过设计适当的契约解决借贷双方利益背向的问题,如设计一系列的限制性条款约束借款人随意的经营和转移投资。

贷款中的抵押或担保要求可强化借款人与银行的同向利益,形成激励相容。

5. 如何认识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间的关系?

安全性目标:

安全性目标是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款,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心。

流动性目标:

流动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满足客户提现与合理的贷款要求,满足银行支付的需要。 盈利性目标:

盈利性目标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它要求经营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三性是矛盾的,所以必须做到三性间的平衡和统一: 1) 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统一

一是盈利性要以流动性为基础;

二是盈利性的提高不一定降低流动性,因为存款不需要100%的准备,大部分资金可投放于盈利性资产上;

三是增加资金流动性措施不一定会减少资金的盈利性,一些盈利性措施也不一定会影响资金的流动性。

2) 资产盈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一是盈利性必须以安全性为前提,如果资金过多地投向信用不好,经营风险大的企业或项目,不安全的资金是不可能带来盈利的;

二是安全性要以资金的盈利为条件,因为盈利是弥补信贷资产风险损失的真正来源;

三是盈利资产并不一定都是高风险资产,只要加强对风险资金的管理,盈利资产可以是安全资产。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1. 四种不同的银行资本的意义是什么?

(一) 股本:普通股与优先股(外源资本):

普通股是银行资本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优先股是银行股东持有的股权证书,和普通股一样构成银行的核心资本,持股人的股息收益是事先固定的,持股人不拥有对银行的表决权。 (二) 盈余:资本盈余(外源资本)、留存盈余(内源资本):

资本盈余是权益资本,由外源资本渠道形成,是调节银行资本金,制定股息政策的重要依据。留存盈余是银行的权益资本,属于内源资本

(三) 债务资本:资本票据、债券(外源资本):

外源资本和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

(四) 其他来源:准备金——资本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金、证券损失准备金(内源资本)

准备金是为了防止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提留的资金,税前列支,享有税收优惠。

2. 戴维·贝勒的银行资产持续增长模型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定义:由内源资本所支持的银行资产的年增长率称为持续增长率。 1) 银行资产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SG1 = (TA1-TA0) / TA0 =△TA / TA0

SG为银行资产增长率,TA为银行总资产,△TA为银行资产增长率 2) 由于资本的限制,决定了银行资产的增长率等于银行资本的增长率:

SG1=△TA/TA0 =△EC/EC0

EC为银行总股本,△EC为银行股本增加额

3) 当新增加的资本来源于未分配利润时,公式 2 改为:

ROA(1DR) SG1(EC1TA1)ROA(1DR)

ROA为资产收益率,DR为银行税后收入中的红利部分,(1-DR)为留存盈余比。

公式表明银行资产持续增长率与三大变量:资产收益率(ROA)、留成盈余比(1-DR)、资本充足率(EC/TA)之间的数量关系。当资产持续增长率确定后,可根据已给定的任何两个变量,计算出第三个变量。

3. 内源资本支持银行资产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哪些?

内源资本的构成:留成盈余与准备金。

(1) 银行及金融当局所决定的适度资本金数额;

(2) 银行所能创造的净收入数额,当银行的盈利提高时,银行可以提留的未分配利润则相应增加; (3) 净收入总额中能够提留的数额。如果银行能在不影响其股票价格的情况下增加提留未分配收入

部分,则可以达到支持更高的银行资产增长水平的目的。

影响内源资本增长的三因素:资本充足率;总资产收益率;留存盈余比率。

4. 比较分析不同外源资本来源的利弊。

普通股票

四种外源资本 后期偿付债券

优先证券 优先股票

租赁合同 普通股票的发行: 制约因素:

一是在银行净收入增加时,面临股东要求增加红利分配的压力; 二是新股票发行的交易费用一般要高于其他的外源资本形式;

三是当银行发行较多的新股票时,现有的大宗持有人将面临失去控股能力的威胁。 后期偿付债券: 优点:

一是此类债券享有免税优待,可降低筹资成本;

二是后期偿付债券不影响股东对银行的控股权,因而在发行过程中不会受到股东的反对; 三是发行此类债券有可能提高股票收益率。 缺点:

一是法定的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压力;

二是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后期偿付债券可能会加大银行的负担。

优先股票: 优点:

一是当银行普通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票面价格时,发行普通股票会进一步降低股价与收益率,而发行优先股票则可以减缓股价与收益率的下降;

二是优先股票不同于长期债券,不存在偿债基金负担;

三是优先股票的红利分配在总量上小于普通股票,其发行成本相对低于普通股票。

租赁合同: 金融租赁合同:

其一,企业只要支付少量租金就可使用设备,可减少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占用,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与资本利润率;

其二,可避免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加快企业设备更新。 其三,融资租赁可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银行开展租赁业务的意义:

一是银行只需提供设备价款20%~40%的资金,就可以获得设备的所有权,享受全部的所有权利益;

二是租赁利率比后期偿付债券利率低1%~2%。这种租赁合同实质上相当于银行的借贷资本。

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管理

1. 银行负债业务在其经营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负债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

负债规模的大小决定资产规模的大小,负债提供了银行96%的资金来源,负债业务是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

负债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

负债业务可为银行聚集大量资金,满足合理的贷款、提现、支付的需要。负债水平决定银行的盈利水平。

银行负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银行负债业务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的功能,可在社会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社会生产资金的总量。

银行负债构成流通中的货币量: 流通中的货币量 = 现金+存款货币

如果贷款增加了,存款没有相应的增加,会导致社会上现金流量的增加,稳定银行负债对稳定社会货币流通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负债是银行同社会各界联系的主要渠道。

2. 影响存款定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制约银行存款工具自主定价的两个因素:当地市场的竞争状况;保持本行应有的利差。

(资金成本与贷款费用、贷款风险程度、借款人的信用及与银行的关系、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贷款供求状况。)

3. 银行短期借款的主要途径和管理重点是什么?

途径:

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贷款与再贴现;

同业借款: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主要用于调剂准备金头寸; 转贴现和转抵押;

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以弥补资金的短缺。 管理重点:

主动把握借款期限和金额,有计划地把借款到期时间和金额分散化,以减少流动性需要过于集中的压力;

把借款到期时间和金额与存款的增长规律相协调,争取利用存款的增长来解决一部分借款的流动性需要;

通过多头拆借的办法将借款对象和金额分散化,力求形成一部分可以长期占用的借款金额; 正确统计借款到期的时机和金额,以便做到事先筹措资金,满足短期借款的流动性需要。

4. 试分析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措资金的利弊。

优越性:

 筹资范围广,可跨地区进行,不受银行原有存贷关系的约束;

 可通过各地证券机构代理发行,不受银行自身网点和人员数量约束;

 债券的高利率和流动性的结合,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筹资速度和数量;

 发行债券是银行的主动负债,银行可根据资金运用的项目需要,在债券发行的期限、规模、时机

等方面尽量使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相匹配;

 债券筹资不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弊病:

 筹资成本较高;

 债券发行数量、利率、期限均受管制;  债券的流通性受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

5. 不同种类金融债券的特点是什么?

 一般性金融债券(四种划分):

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按债券发行的条件划分);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普通金融债券和累进利息金融债券;附息金融债券和贴现金融债券。  国际金融债券(三种划分):

外国金融债券:指债券发行银行通过外国金融市场所在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发行的以该国货币为面值的金融债券。

平行金融债券:指发行银行同时在几个不同的国家发行的几种外国金融债券,其债券的筹资条件和利息基本相同,在哪个国家发行,就以哪个国家的货币标价。

欧洲金融债券:指债券发行银行通过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债券面值以外的国家发行并推销债券。所以称为欧洲金融债券,因为是利用欧洲的某一个金融市场来发行的。

第四章 现金资产业务管理

1.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和作用。

现金构成:

1) 库存现金:指商业银行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主要用于应付客户提现和银行本身的日常零

星开支。

2) 在中央银行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定比率向央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狭义):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存款。 3) 存放同业存款:商业银行存放在代理行和相关银行的存款。 4) 在途资金:也称托收未达款。 作用:

1) 保持清偿力:防范支付风险,维护银行信誉。

2) 保持流动性:确保原有贷款和投资的易变现性;有利于银行及时获取新的贷款和投资机会。 3) 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4) 同业清算及同业支付。

2. 如何预测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

对银行资金头寸的预测事实上是对银行流动性需要量的预测,对银行流动性需要量的预测是银行实施积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资金头寸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存贷款的变化,存款预测的对象主要是易变性存款和准变性存款。还应结合考虑其他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变化趋势

时期资金头寸量 = 时点的可货头寸+存款增量+各种应收债权+新增借入资金-贷款增量-法定准备金增量-各种应付债务 + 内部资金来源与运用差额

3. 影响商业银行库存现金需要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测算库存现金需要量?

影响因素:

1) 现金收支规律;

2) 营业网点的多少; 3) 后勤保障的条件;

4) 与中央银行发行库的距离、交通条件及发行库的规定; 5)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测算库存现金需要量:

银行库存现金是其为了完成每天现金收支活动而需要持有的即期周转金。匡算库存现金需要量主要应考虑如下两个因素: 库存现金周转时间; 库存现金支出水平的确定

银行通常只要考虑支出水平对库存现金的影响。测算现金支出水平,要考虑历史上同时期的现金支出水平,以及一些季节性和临时性因素的影响。求出即期现金支出水平以后,将其与库存现金周转时间相乘,再加减一些其它因素,即为库存现金需要量。

4. 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因素有哪些?银行如何调节超额准备金数量?

影响因素:

1) 存款波动: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对公存款和储蓄存款。

2) 贷款的发放与收回: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主要取决与贷款使用的范围。

3) 其它因素对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影响: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因素;同业往来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

因素;信贷资金调拨因素。

调节:商业银行在预测了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基础上,应当及时地进行头寸调度,以保证超额准备金规模的适度性。

第五章 银行信贷业务管理

1. 工商企业贷款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普通限额贷款:银行与企业签订一种非正式的协议,确定一个信贷额度,在这一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限额有效期为90天以内。贷款采用浮动利率。若银行资金紧张,可以取消贷款,不向企业承担贷款支持的法律责任。

备用贷款承诺:银行承诺在指定期限以及限额内,向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企业向银行支付承诺费。特点:是一种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贷款协议。

循环贷款:国家循环贷款协议,是一种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贷款协议。商业银行有义务满足企业在最高限额内的贷款需求,企业需支付承诺费。循环贷款既满足企业季节性资金需要,也满足企业长期运营资本的需要,期限一般为 3~5 年。 营运资本: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项目贷款,一般用于风险大、成本高的建设项目。

2. 抵押贷款的种类及抵押贷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抵押贷款的种类:

5) 存货抵押贷款:三种主要形式是浮动留置权贷款、信托收据贷款、仓库收据贷款。 6) 客账贷款:两种方式是选择性抵押贷款、是非选择性抵押贷款。 7) 证券抵押贷款:以借款人持有的有价证券作抵押发放的贷款。

8) 不动产抵押贷款:国外以法律规定此类贷款的发放只能是财产估价的 50%。 9) 寿险保单抵押贷款:以人寿保单的退保金额为抵押品发放的短期贷款。 抵押贷款管理:

1) 抵押物的选择与估价。选择具有合法性、易售性、稳定性、易测性。

2) 抵押物品的估价方法。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以及定期存单的估价。 3) 抵押物的产权设定与登记。 4) 抵押物的占管、处分。

3. 简述财务比率分析及其主要内容。

1) 流动性比率,也称银行家比率,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比率。

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1)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保持在1以上)

现金比率=(现金+等值现金)/流动资产(一般为5%) 2) 盈利能力比率。

销售利润率=(销售额-税额-销售成本)/销售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普通股收益率=(税利后净收益-优先股股息)/普通股权益额 股票市盈率 = 每股市价/每股盈利 3) 结构比率:财务杠杆比率或负债比率,衡量企业用举债筹措资金的程度,反映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反映企业负债程度 负债净值比率=负债总额/资本净值 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全部负债 流动资产率=流动资产/总资产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资产 财务杠杆倍数=总资产/股东权益

4) 经营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从企业资金周转状况分析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资产周转率=销售净额/资产总额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净额/固定资产净值 存货周转率=销售净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4. 银行贷款定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 目标收益率定价法:

贷款利率贷款收益贷款成本贷款应分摊资本额(1银行税率)

考虑补偿余额条件下的贷款定价、考虑贷款承诺费条件下的贷款。 2) 交叉利率定价法(基准利率定价法): 这种定价方法给贷款人自主选择有利的利率和期限的权

利,实际上是一种可变利率和可不断转期的贷款方式。 3) 成本加成定价法。

4) 优惠加数和优惠乘数定价法。

5. 房地产抵押贷款信用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贷款与财产价值,借款人未来收入,开支收入比。 2)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形势、就业状况、房地产价格等情况的变化。

3) 可调整利率和信用风险:可调整利率贷款,银行将利率变动的风险转移给了借款人,很可能会提

高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4) 贷款保险:为了降低违约风险,银行要求借款人购买贷款保险,使银行处于保险受益人的地位。

6. 简述消费信贷的种类及其管理重点。

消费信贷是指那些发放给个人,用来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个人消费的贷款。主要有以下分类: 1) 分期偿还贷款:利上加利贷款、78 数字和法则、、浮动利率的分期付款。 2) 信用卡贷款。 管理重点:

消费信用分析内容: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及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职业分析、资产、债务。主要用打分制。 风险转移:应收账款证券化、实施“有担保信用卡”,合理信用期限及利率调整,服务费用调整。

7. 银行办理票据贴现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要点是什么?

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业务流程:

一是承兑人(付款人)向申请贴现人(收款人)发出承兑汇票 二是申请贴现人向其开户银行申请贴现

三是贴现银行(贴现人的开户银行)核准贴现 四是承兑人在票据到期前将票款交存其开户银行

五是贴现银行在票据到期时委托承兑人的开户银行划回票款 六是承兑人的开户银行向贴现人的开户银行划回票款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业务流程:

一是申请承兑人向申请贴现人发出经银行承兑的汇票; 二是申请贴现人以银行承兑汇票向其开户行申请贴现; 三是贴现银行核准贴现;

四是申请承兑人在票据到期前向其开户行交存票款; 五是票据到期时,承兑银行与贴现银行间结算。

第六章 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及其管理

1. 证券投资在商业银行投资组合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 分散风险、获取收益:避免资产结构单一化带来的高风险;增加收益。

2) 保持流动性:银行投资于短期国库券,既有一定的收益性,也可以低成本出售满足其短期流动性

需要。

3) 合理避税:各国政府在发行国债和市政债券时,均有税收的优惠,银行可以通过合理的证券组合

达到有效避税,增加收益的目的。

2. 市场利率与证券收益率和证券价格的关系?

债券市场价格与市场利率反方向变动,固定收入债券的价格随市场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银行重新投资的收益水平与利率的变动正相关,即新投资的收益会因利率下降而减少,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

3. 商业银行各种证券投资策略的内容和优缺点是什么?

1) 流动性准备方法:

证券投资应重点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在资金运用安排上以流动性需要作为优先顺序的考虑,将银行资产按流动性状况分为4个层次,分别实现不同的目标。 优点: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统一。 缺点:被动、保守、消极准备。 2) 梯形策略:等距离到期投资组合

首先确定证券投资的最长期限N,然后把资金量均匀地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同质证券上,即1/N,每年到期的证券收入现金流再投资于N年期的证券上,连续地向前滚动。 优点:操作简单、可规避利率风险、可获得中等以上的平均收入。 缺点:机会成本高;流动性的满足有限。 3) 杠铃策略:

把投资资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资金投资在流动性好的短期证券上,作为二级流动性准备,另一部分资金投资于高收益的长期证券

优点:有利于实现流动性、灵活性和收益性的高效结合;可有效避免利率波动的风险,在利率波动时,投资损益可相互抵消。

缺点:对银行证券转换能力、交易能力和投资经验要求较高。 4) 利率周期期限策略-循环到期投资组合:

在预测利率上升时,应更多地持有短期证券,减少长期证券;预测利率处于上升周期转折点并逐渐下降时,应将大部分证券转换成长期证券;当利率下降至周期的转折点时,银行再次将证券组合换成以短期证券为主。

优点:最大限度地利用利率波动,采用主动与富有进取性的投资策略,获得净利息收益。

缺点:市场利率是否一定呈周期性变动;能否准确预测;管理层判断、决策不一致时效果如何。

4. 证券组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主要原则:

1) 银行流动性组合要与流动性需求相配合。

2) 满足银行抵押担保资产的需求。要求国库券的持有量应达到一定的比重。 3) 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析:银行贷款组合的风险,银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银行资本金与资产比例。 4) 纳税考虑:银行应仔细研究各种会计上的合法避税的方法。

5) 投资风险分散的原则:表现在证券的不同区域分布,不同种类的证券组合等方面。

6) 利率弹性分析:银行应对不同金融资产进行利率弹性分析,合理确定银行现金需求及投资组合风

险的高低。

5. 银行证券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1) 信用风险-违约风险(非系统风险):依据权威机构的信用评级。 2) 通货膨胀风险-购买力风险:预期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的比较。

3) 利率风险:对存量证券价格和新增证券价格的影响。价格与利率负相关,收益率与利率正相关。 4) 流动性风险:指某些证券由于难以交易而使银行收入损失。

6. 一般而言,银行如何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调整证券组合?

利率周期期限策略-循环到期投资组合:

在预测利率上升时,应更多地持有短期证券,减少长期证券;

预测利率处于上升周期转折点并逐渐下降时,应将大部分证券转换成长期证券; 当利率下降至周期的转折点时,银行再次将证券组合换成以短期证券为主。

7. “持续期”与“证券投资组合的免疫性”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持续期指投资者真正收到该投资所产生的所有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反映了证券投资在经济意义

ntcnFt(1i)(1i)tt1上的期限。D。

P证券组合的免疫性是指使投资组合处于不受利率变化影响的“免疫”状态。使证券投资组合的价格风险恰好抵消再投资风险。

当证券组合的计划到期期限等于其持续期时,证券投资组合由利率变动导致的价格风险就可以抵消再投资风险,投资组合获得了免疫性。计算公式H

第七章 银行表外业务管理

1. 什么是表外业务?它有什么特点?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发展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特点:

1) 灵活性大:银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交易方式的多样性。

2) 规模庞大:现行金融法规一般对表外业务规模无资本金要求,或只要求较少的资本金,使其杠杆

比率较高,即只需要较少的资本金就能从事巨额的交易活动。 3) 交易集中:从事表外业务的机构以大银行、大公司居多。

4) 盈亏巨大:许多表外业务操作建立在对利率、汇率的预期基础上,加之交易规模巨大,预期正确

与否,带给银行的收益和损失是对等的。

5) 透明度低: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体现,使金融管理当局、股东、债权人、银行外部和内部

的工作人员难以了解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 发展表外业务的原因:

1) 规避资本管理、增加盈利业务; 2) 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 3) 转移和分散风险;

4) 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 5) 银行拥有发展表外业务的有利条件; 6) 科技进步推动了表外业务发展。

2. 什么是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 内容:

根据事先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的一系列协议,借款人可以在一个中期内(一般为5~7年),以自己的名义周转性发行短期票据,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中长期资金。 承诺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与无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

3. 什么是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段的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届时参照利率之间差额利息的贴现金额。 作用:

1) 锁定未来筹资成本。 2) 锁定再投资成本。

3) 创造浮动利率敞口。远期利率协议可用来将固定利率的投资或负债转换为浮动利率的投资或负债。 4) 对浮动利率的长期负债中的高风险段进行保值。

p/p,H即为计划到期期限。

i/(1i)5) 五是用于套利和投机。

4. 表外业务有哪些主要的风险?如何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督与管理?

表外业务主要有10 种风险: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转移风险、部门风险、主权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风险、结算风险、运作风险、定价风险、经营风险、信息风险。 管理:

1) 建立有关表外业务的管理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业务风险评估制度、双重审核制度。 2) 改进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办法:注重成本收益率、杠杆比率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 监管:

1) 完善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披露; 2) 依据资信认证,限制市场准入; 3) 严格资本管制、避免风险集中。

第八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1.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中,资产管理思想与负债管理思想各自强调的管理重心和所处环境的差异是什么?

资产管理思想:它是以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的一种管理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说”背景:商业银行建立的初期,企业以自有资本经营为主。

资产可转换性理论背景:19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各国政府大量发行短期国债,为银行提供了新的流动性资产;证券二级市场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并同时又能变现的交易环境。 预期收入理论背景:二次大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出了大量的资金需求,而且产生了以固定资产投资和设备更新为主的长期资金需求。

负债管理思想: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负债的双向同时调整。只要扩充借入资金,就可以达到既保持流动性,又使资产获得高收益的目的。

背景:严格的利率管制,资金 “脱媒” 现象的产生,大量资金流入金融市场,银行面临资金来源的压力;负债工具的创新,为银行通过负债管理满足流动性的需要提供可能。1950年代产生,1960年代发展到极盛时期。

2. 当预测利率处于不同的周期阶段时,银行应如何配置利率敏感资金?为什么?

当预测利率上升时,具有正利率敏感性缺口的银行应采取增大缺口的策略,而负利率敏感缺口的银行应缩小缺口。

在重构资产负债时,若预测利率下降,在发放贷款时应尽量要求采用固定利率;在负债方面,应努力提高利率敏感性资金来源。

3. 持续期的经济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经济含义:指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现金流的加权平均时间,即金融工具各期现金流抵补最初投入的平均时间。持续期反映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持续期越长,对利率变动越敏感,即利率风险越大。

影响因素:DD(N,C),因而持续期可衡量一系列固定现金流的平均期限。

4. 当利率处于不同周期阶段时,资产负债持续期的正缺口和负缺口对银行净值有什么影响?

缺口正值时,利率下降,银行净值价格增加;利率上升,净值价格下跌。 缺口负值时,银行净值价格随利率同方向变动。 缺口为零时,银行净值价格不受利率变动影响。

5. 什么是流动性缺口与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缺口指现在和未来时点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当负债大于资产时,出现资金盈余,其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但隐含利率风险,因为使用盈余资金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当资产大于负债时,资金紧缺,产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不能保持必要的资金来源或者不能锁定外部资金与资产规模保持平衡的风险。

6. 什么是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

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考察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即,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是指在计划期内,作用在这些资产和负债上的利率会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资金缺口=利率敏感资产-利率敏感负债

第九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1. 简述度量信用风险的主要方法及其利弊。

1) 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专家法、信用评分法、信用评级法。

专家法:评价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信贷专家的专业技能、主观判断和对某些关键因素的权衡. 信用评分法:优点是提供了信用风险量化分析的方法,使信用风险分析相对客观。缺点是线性分析方法难以充分描述各因素与违约间的非线性关系;历史财务数据与借款人信用品质的变化会产生偏差;未考虑非财务数据;缺乏对企业信用品质的准确分析。

信用评级法:优点: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客户的风险评价较全面。缺点:属于静态分析;用离散的信用等级变化描述信用质量,对信用风险的量化不够精确。

2)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KMV 模型、J.B摩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信用风险附加

模型、Altman死亡率模型等。

KMV模型:优点有它是一个动态模型,基于对借款人股票价格变化的分析估算EDF,从而对违约概率的预测具有前瞻性。缺点是只注重对违约的预测;忽视了企业信用品质的变化;未考虑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

J.B摩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优点有该模型是盯住贷款市值变动的多状态模型,能够更为精确地计量信用风险的变化和损失值。不足之处是该模型利用历史数据计量信用风险,仍属于“向后看”的风险度量方法。

2. 常用的衡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流动性指数:用来衡量银行在特定状况下所面临的潜在性风险损失。 NPIWi(i)

Pii1

存款集中度:银行存款集中度较高时,所面临的存款人提前支取的风险就越大。

n

LEiWi

i1流动性比率: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1) 核心存款与总资产比,该比率越高,流动性越强。 2) 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该比率越高,反映流动性较差。

3) 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比,该比率越小,银行存储的流动性越高,流动性风险越小。

4) 易变负债与总资产比,衡量银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易变负债获得所需资金。该比率越大,流动性

风险越大。

5) 证券的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比,该比率小于1时,银行的流动性能力受影响。

3. 试述利率风险的主要分类。

1) 重新定价风险:

银行资产、负债与表外业务头寸在期限上的不匹配,在利率变动时,各自重新定价的不一致性,使银行收益和主要品种的市场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风险中。银行资产、负债与表外业务头寸在期限上的不匹配,在利率变动时,各自重新定价的不一致性,使银行收益和主要品种的市场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风险中。 2) 收益曲线风险:

在收益曲线发生对银行收益和内在经济价值不利的变化时产生的风险。 3) 基差风险:

指由于对各类资产负债利息率调整标准上的不完全相关性,使现金流量和收益差额发生不可预测变化的风险。

4. 什么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设计不完善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 表现:

1) 人员风险因素:员工欺诈等犯罪行为、员工越权或隐瞒行为、员工操作失误、违反劳动合同、人

员配置。

2) 流程风险因素:支付清算风险、文件或合同标准文本风险、产品风险、执行风险、业务流程不当

风险。

3) IT系统及技术风险因素:科技投资风险、系统开发和执行、系统功能问题或系统失效、系统安全、

法律或公共责任、风险管理模型风险。

4) 外部事件风险因素:法律与合规风险、犯罪、外部采购或供应商风险、国家政策调整、政治或政

府风险、其他主客观原因产生的风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