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竹林七贤文章

2021-09-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竹林七贤之山涛:七贤中最普通的一个,却也是最清醒的一个

每次一提到魏晋风骨,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竹林七贤。而这七人之中,真正在后世名气最大的就是嵇康和阮籍,剩下的五人在历史上的名气远不如前两人。在这七人之中,最为年长的便是山涛,可是背负骂名最多的也是山涛。后世的许多人都觉得山涛随波逐流,他违背了竹林七贤不惧权势,不慕富贵的品质,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山涛的才华。在他被自己的至交好友嵇康在文章中骂的狗血淋头之时,同时又是一位发掘了不少人才的好宰相。

01进退有度,远离官场

其实纵观山涛的一生,他似乎就是这7人之中最为普通的那一个,不争强好胜,也没有过于自我的性格,无论是才智情趣,远不如嵇康和阮籍两人。但是在山涛的身上,有一种风度,他活的很清醒,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世道早已经混乱不堪,没有明君的朝代,纵然有着过人才华,也势必是无人赏识的;即便是真的踏入仕途,又有几人能心怀大志,只是为了天下苍生,并非是为了争名夺利。正因为时代如此,山涛这种波澜不惊的性格,才更加适合当时的潮流。

山涛在早些年读书的时候,接受的都是儒家思想,所以他一直在寻求着能够积极入世的机会。古人之所以刻苦勤奋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实现心中大志,所以山涛的骨子中就是一个很传统的文人。但是当他真正踏入政治舞台,却已经是不惑之年了。40岁的年纪,也让他越发的谨慎、沉稳,他能够准确的察觉到政治的风向,能透过平静的表面,看到名利场上的波涛汹涌。正是有这样的远见,他才能够在半夜熟睡之时突然惊醒,逃回老家以后,避开了那一场足够他丧命的政治斗争。

02结识好友,心怀大志

也正是因为这次回老家,他暂时性的脱离官场,结识了嵇康等人。尽管是初次见面,山涛也要比他们几个年纪大的多,但是很快就结成了关系亲密的好友。他们在这一片竹林之中,饮酒写作,讨论趣味之事,这里远离政治场上的斗争,给山涛打造了一个可以暂时安放心灵的静谧之地。只是远离朝堂的他,也确确实实还挂念着洛阳那边的消息。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曹马两党政权夺势的高平陵事件落下帷幕。

在曹马之争结束以后,他主动向司马家求官,又一次的步入仕途。就是因为这件事,历史上不少人指责他趋炎附势。他可是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这是一个大团体应该是同退同进才对,世人觉得他们就应该活得潇洒自在,极为有个性,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就入朝为官。可是山涛做官的目的很明确,他并不关心坐在皇位上的是哪个皇帝,他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之所以选择顺应时局,是因为他懂得变通,只有能屈能伸之人,才能不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这样心怀大志的人,会是一个好官吗?

03入朝为官,不畏权势

西晋时期社会极为黑暗,贪污受贿的官员更不在少数,甚至花重金买官职和爵位,都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他在朝廷中主要是在吏部任职,吏部所管辖的旧式管理的升迁任免,这可是一个能大力捞到油水的官位,可是无论收与不收,都是极为容易得罪人的一件事。

但是尽管这样,山涛还是明确的知道,在职场上有哪些事能做与不能做。有一次一位山东的官员,为了能给自己求一个好的职位,给山涛一次性送来了100匹丝绸。山涛明知这些名贵的丝绸不能收,可是碍于当时的风气与官场的潜规则,他又不得不收。为了拒绝后来送礼受贿的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这100匹丝绸全部打包,并且还在包上面贴上了封条,随后悬挂于自己办公的房梁之上。后来每次有人再来送礼之时,他并不明确拒绝,反而是让他们抬头看一看,悬挂在梁头上的物品,别人就能明确的领会到他的意思。果然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山东官员事迹败露,当初接受过他所行贿的官员朝廷要全权追究他们的责任。而山涛将当时他所收的100匹丝绸拿了出来,上面不仅积满灰尘,连封条都没有动过的痕迹。不仅让他逃过一劫,还收获了清明廉政的好名声。

04知人善用,千古留名

山涛还是一个知人善用之人,根据古代文人的评价,还有史书中的记载,山涛自年少时起就比一般的人更加有气量。他总是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加以善用,比如阮籍的人就是他引入竹林的。这七人之中,最有名的自然不是他,但是他却是“七贤”真正的领导和协调之人,虽然灵魂人物是嵇康和阮籍,但是如果这个团队没有这位最年长的老大哥,这七人想要以一个团体的名声留名后世,却是不是一件易事。

除此之外,山涛在做官以后,仍然展示着他宏大的气量和广博的见识。山涛曾经担任过冀州刺史一职,在他任职之前,整个冀州风俗并不端正。人们之间互相嫉妒猜测,甚至那些官员并不愿意推荐比自己优秀之人。当山涛上任以后,他在各地搜寻有贤能之人,在他手下所任命的官员更是多达30多人。当这些人都认识以后,整个冀州的风俗都发生了明显转变,从以前的嫉妒贤能良才,转变成为了互相之间的崇尚与尊重。让他担任吏部官职之时,只要是他亲自举荐之人,皆无无用之人。他做官到80多岁,即便是面对各种争权夺利,也能够妥善处理,所以才会有“山公启事”的典故。

05重情重义,做人有道

山涛更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当他入朝为官以后,人们认为它背离了竹林七贤的品质,他从前的那些兄弟更是与他日渐疏远。但是他一直十分欣赏嵇康的才华,曾经多次推荐他入朝为官。可是嵇康并不领这份情,他明确表示坚决踏入政治一步,尽管如此山涛还是多次相求,最后嵇康直接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定表明自己的立场,甚至还要因此与山涛绝交,可是山涛并没有与之计较。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最为了解彼此之人,这个长篇大论,也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两人的感情,其实只是鸡汤为了表明政治立场,而山涛更是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在嵇康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时,便将自己10岁的儿子托付给了山涛,他对儿子说,只要有山涛伯伯在的一天,他就不会成为孤儿,自己也能放心离世。而山涛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好友,反而将好友之子抚养成人,甚至推荐他做了大官,过往的那段旧事,与感情相比确实不值一提。山涛的一生过得平淡如水,但是却造就了不平凡的传奇。

情,有三境;人,有三等!

情之一字,在中国文化中最是动人心魄。君不见,多少婉转流淌的诗词歌赋,都是生之于情,因情而起。

什么是情?——心的温度。

《世说新语·伤逝》中载,竹林七贤的王戎儿子死了,山简前去探望,看到王戎悲伤得不得了。魏晋流行的是玄学,求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出尘脱俗,竹林七贤又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于是山简劝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的回答,则是我见过关于情,最打动人的话。他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山简。

一、下等人,薄情

薄情还是深情,与文化程度无关,与读书多少无关,而只反映着人内心的质地。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读书多、有权势的人知识高、见识广,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等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就像一首打油诗说的: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许多好朋友——烟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昔时贤文》中说:“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不正是我们成年以后,世俗常态的写照吗?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这说的就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冷漠无情;朋友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平常无所谓,也许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热情。

二、中等人,深情

对于亲情,深情是表面上离经叛道的竹林七贤的阮籍,在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仍故作镇定地与人下棋,却在下完之后吐血三升的痛断肝肠。

对于活着,深情是阮籍在人家年轻貌美的女儿死后,明明不相识却孤自跑去大哭一场的真挚哀怜;是在现实的无路可走、痛苦挣扎面前,驾着马车荒野里奔驰,遇到歧路大哭而返的茫然坦荡;是登上武牢山对着楚汉决战的古战场,孤独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深沉悲愤。

对于友情,深情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以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公然绝交后,又在广陵绝唱、慷慨赴死的最后,将唯一的儿子托付给了嵇康的信任。是向秀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不得不屈从做官,经过嵇康的旧居时写下的那篇悲凉的《思旧赋》,其中多少欲说还休的追忆和思念。

对于爱情,深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愿望,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挂念,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沧桑,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定,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

三、上等人,忘情

魏晋时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圣人到底有情还是无情?

王戎的“圣人忘情”就是当时一派的看法,认为圣人是离情去欲的。最终为这个问题盖棺定论的,则是玄学天才王弼的一句话:“有情而无累。”圣人有情,但是不为情所累。

这五个字道出的,才真正是“忘情”境界的真谛。我们平常人,却要么是薄情和无情,要么是深情到自伤,难以自拔。

人间多少相濡以沫,世人都以为温暖动人,其实是不得已。学会转身和抽离,并非心中无情,而恰恰是情太深,尝尽了其中滋味而终于看透,于是做得到放手。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是一种太高的境界,其实也很平实,归结为三个字,不过就是——“不强求”。所有的心有不甘,所有的自伤伤人,看透了,都是一种强求。所以金庸《书剑恩仇录》里说:情深不寿。

忘情的境界或许太高,离我们太远。但我们之所以卑微,是因为连深情也失去了。那本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使我们活得高贵的根本。

有人说,人可以分为三个阶层:贵族,平民,流氓。区分这三者的并不是钱和权,而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泰戈尔诗中所说:“这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活着从来艰难,在经受了生活锋利的切割和粗粝的打磨后,只要有一点光,就反射出眩目的美。不管生活给予人什么,都会高昂着下巴坦然接受,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这就是贵族。

嵇康为什么最终被杀?其实,在他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缺陷

三国尽归西晋之后,司马炎作为一个昏君,他荒淫无道、欺压百姓、奢靡成风。甚至,他还纵容手下石崇等人肆意搜刮民脂民膏,所得宝物甚至连皇宫都快装不下了。庙堂尚且如此,市井更是不必多言,纷纷效仿不说,奢靡之风在当时依然成为了一派风气。

虽然,有不少正义之士也看不过去,可是,他们又没什么拨乱反正的好办法。那个时候,最为出名的中国文人怕要颁给“竹林七贤”,虽说,这七人也看不过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现象,却也没什么好办法,随即,志同道合的七人选择归隐山林,反倒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实,“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是为了对抗司马家族的黑恶势力,是有着特殊背景为前提的,这其中,最被人所熟知的当属嵇康。但不幸的是,他后来被石崇砍了头,死的非常冤枉。七贤中略为“负面”的是山涛,因为,他满脑子想的是怎么当官。

嵇康和山涛二人是好友,临死前对儿子说:“只要有你山涛大爷在,你就不是孤儿。”为了保护山涛的周全,他还特地在死前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表面上看,仿佛是斥责山涛与他划清界限,但是,实则却是在保护他。

因为嵇康骂山涛越狠,越意味着二人的关系没那么好,朝廷也就能饶过山涛的性命。这也就很好地诠释了“君子和而不同”,更让后人感受到了患难好友的一种境界。

纵观嵇康与山涛的漫漫人生路,反倒是山涛的做法更为可取。虽然,嵇康死的壮烈,但是,他并未发挥才华造福百姓。而山涛一生积极追求功名,不仅为官清廉,更是深知:自己要努力做好官,努力活着才是对百姓最大的效忠,希望因我山涛的存在,给百姓留的一席喘息。

可以说,山涛在乱世之中有保全自己的方法,不像是嵇康那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正之法,反倒是多了一些看似柔,实则刚毅的手段。

这里,有一故事说的就是如此:

曾有县令袁毅送给山涛一百斤丝,价格不菲,山涛判定袁毅不会仅向他一人受贿,当场拒绝怕是过于明显,当即举报势必会得罪一众官员。他的做法就是:收下这份贵重的礼物后,放在库房不动。最终,县令袁毅认罪伏法,并招供一众行贿对象,他本要惩治山涛的时候,山涛则从仓库中拿出尘封已久的那一百斤丝呈给了皇帝,并说明缘由后宣布无罪。

在乱世之中,山涛并未以刚毅做法对抗权势,反倒是保全自己,再寻治贪污的法则,这真是既有智慧又值得称赞。

反观好友嵇康就没那么圆滑了,当时,嵇康明言拒绝与司马家族合作,看不过他们乖张的行事作风。嵇康与阮籍并不一样,他不愿意再看司马一家冥顽不灵荒淫奢侈了。同时,他还多次参与暴动,但是,因为时机不对,他还没参与就被平息了。其实就算是嵇康真是加入这些武装起义,他恐怕也很难有所作为。因为嵇康不会看人,没有慧眼无法识别英雄。

相反,他的死与不会看人也有着莫大关系。

他的死皆由心狠手辣的吕巽引起的,这人非常毒蝎,见弟媳貌美伺机轻薄了人家。嵇康作为两兄弟共同的好友,在面对这样大是大非的事情,居然选择和稀泥,做和事老化解此事。

这还不算,吕巽却以莫须有的罪名状告兄弟吕安对母亲不孝。不久,正当嵇康想为吕安辩解一二的时候,却被司马家族抓住了把柄,最终致死。

嵇康之死已成定数,因为,他宣扬与司马一家对抗到底。他的价值在于树立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丰碑,其傲骨值得尊敬。而七贤中最憋屈的当属阮籍,他装疯卖傻拒绝做官,最后,不得已在司马昭胁迫下写了“劝进文”。阮籍的一生代表了绝大多数七贤的一生,他们一生窝囊,没有成就大事,看似是归隐山林,潇洒一生名士,其实,他是一事无成。

七贤之一王戎一生爱财,是七贤里的奇葩,最终,成就其财富,成为了京城里屈指可数的大富豪,也就算是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很多人辩驳,说他不算是负面人物,有钱也没有太过抢夺百姓的钱财,最多算是“自污”了,为的就是让司马一家看不起他,认为他没政治抱负而高抬贵手放了他。可是,这位王戎的钱终究还是来自于老百姓。

百姓花了重金养了一位不作为的官员,那么,这算得上是正面人物么?他确实没像石崇那么过分,但是,在其位没谋其政也可以被原谅?皆因没做坏事就能算得上正面人物吗?所以说,竹林七贤很好的反应了中国文人特点:心怀天下,一身傲骨正气,虽然,想特立独行,但是,却也少了些计策和勇气。

这在普通百姓看来,可谓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嵇康的魏晋风骨:从名士打铁到《广陵散》绝

魏晋时期,因为时局动荡和政治诡异而造成的社会氛围,完全是一种低气压的生存状况。 社会虽然乱了,但是,维系社会道德的规范并没有倒塌,所以,魏晋的“名士风度”里面,除了形体的潇洒之外,还有内质的纯真。当士人们无法把自己的才学施展在安世济民的仕进之路、或者他们根本不愿意跟当权者合作的时候,他们的许多精力是无处发泄的。

在乱世之中,能够活着,是一种幸运;在乱世之中,能够平安地活下去,更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在那样的乱世之中,士人们活得前进无路、后退无门的时候,那许多的精力要如何派遣呢?结果,便是神仙、修炼之道的大行。

回想一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兴盛的时候,老庄之学就曾经风光过。春秋战国之后,几千年间,老庄之学风起云涌的社会,大约以魏晋之间可称之为首屈一指吧。嵇康,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在魏晋之间的真名士。

后人曾说:“是真名士自风流”,用这句来总括魏晋间的名士,也算是贴切。当然,这话也毫不例外地适合于嵇康。

关于嵇康的“风流”,后人可以从他遗世的文字中细细品读。这里,就先说一说“嵇康打铁”的一段佳话。

嵇康是怎样一号人物呢?

此处,我们先从他的外形说起。要说嵇康的外形,《世说新语》里面的描述最为精炼传神。话说:嵇康身高一米八左右,风神姿态特别秀美。当时有人说:他的举止潇洒脱俗,他的形容清静凝定。还有人说:嵇康这个人,他的风神仪态,就如风入松的声响,逸致高远而舒缓悠长。

同是“竹林七贤”、有选贤用能之明、曾与嵇康相友善、后被嵇康遗书绝交的山公巨源曾说:嵇康这个人,他的为人处世,正直挺拔,就如同傲然独立的青松,他的醉态,更是绝倒,你看他倾颓的样子,就如同巍峨的玉山将要倒下来了。

就是这样的人物,似乎和“铁匠”、“打铁”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正是这样的人物,就偏偏会“打铁”;也只有这样的人物去“打铁”,才更增加了他的传奇色彩。可惜的是,也是因为“打铁”,断送了嵇康的性命。

其实,嵇康和曹魏算是姻亲关系,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曹操的曾孙女是他的妻子。曹魏时期,嵇康曾经官居中散大夫。司马氏在曹魏横行的时候,嵇康就再没有做官。猜想,其间的原因,大致不过以下几点:

其一,从所谓家国的观念来说,忠贞不二,应该是士大夫阶层的传统理念和信仰,虽然不能在朝代交替的时刻杀身以成仁,但是,坚守自己的理念,以老庄为依托,避世、隐世,不和有心篡权的权贵苟合,也是坚守自我的途径之一。

其二,从个人亲情的角度来看,作为曹魏宗室的姻亲,与曹魏政权的那些统治者们多少是有些血亲关系的,这里面的情感是无法割舍的。

其三,从可能发生的政权轮替来讲,虽然曹魏取代汉室的手段不会比司马氏拉曹氏下马高明多少,但是,站在嵇康的角度、或者在嵇康的眼里,这种阴谋或者阳谋夺取政权的方式,多少是有些不光彩的、多少会让人不齿的。

其四,从当时的政治现实观察,权力者之间的明争暗斗,权势的瞬间倾覆,政治环境的险恶,也是不能不让人忧虑的。

其五,从当时的社会氛围分析,太多的名人异士是散落在民间的,猜想,“魏晋风度”里面的名士的老庄风习,也是以吟啸林泉为髙致的。

基于以上的实情,嵇康在司马氏实际当权的现实之下,怎么可能去做官?

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作为社会的人,大家都有身不由处:一是你要吃穿,你要生存下去;二是作为统治集团下面的“庶民”,你会有意无意间被卷入政治的漩涡,管你愿不愿

意,特别是嵇康这样的名士、高士,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人士。面对生存问题,吟诗作赋写文章,是没有出路的。

还好,嵇康有一技之长,这一技便是打铁。聪明的人,一通百通。嵇康就是聪明的人,他的理论高深,文章高雅,人品高洁,即便是所谓的粗活打铁,他也可以称得上是高巧,甚至是高绝。嵇康铁打得好,他也喜欢打铁。

当时,嵇康家里有一颗柳树,这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嵇康环绕柳树挖了个水沟。每到夏天,嵇康就在这棵柳树下打铁。遥想当年的图景,眼前是一副天然的画卷:夏日火红,绿树浓荫之下,有清流环绕,炉中炭火炽热,一位身材魁梧,气质非凡的名士,在舞动锻锤,叮叮当当,火花飞溅……

如果历史至此便结束,似乎就成了一出田园诗篇的演出。历史毕竟就是历史,它的真实与惨淡往往都是发人深省的。

嵇康打铁,是因为生活过不去,他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补贴家用。

想当年,他在树下打铁,还有“竹林七贤”之一、名士向秀给他拉下手。于是,经常有人可以幸运地看到他们两个在嵇康家的柳树下打铁自娱,嵇康掌锤,向秀鼓风,两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自得其乐。有一次,嵇康在打铁,司马氏的谋士、好友,权贵出身的才子钟会专程去拜访嵇康,嵇康只顾自己打铁,对钟会不理不睬,也没有所谓的礼数。等到钟会要走的时候,嵇康问他:“阁下因为听到什么来到这里?阁下又看到了什么而离开这里?”钟会素有才辩,他回答说:“我听到了我听到的东西才来到这里。我看到了我看到的东西就离开这里。”

因为这件事,钟会记恨在心。于是,他回去以后就对司马昭说:“嵇康这个人,才学卓绝,是个危险分子。还有,他可以左右舆论,影响力也不可小觑,留着他,始终是个祸患。”山涛当年举荐,嵇康拒不出庐,还与山涛书面绝交;钟会亲自专门拜访,嵇康爱理不理;加之又为好友吕安辩护;这许多事体,终于酿成了杀身之祸。

其实,钟会说嵇康有左右舆论的影响力,并不是空穴来风。嵇康处斩时发生的状况,是最好的注脚。

嵇康即将上刑场前,有三千名太学生以请嵇康当老师为理由,希望保嵇康一命,没有得到当局实权派的容许。嵇康死后,天下之士,都为他惋惜,为他伤痛。

嵇康死后一两年之间,司马氏就废了曹魏,自己登基临朝。 嵇康虽死,打铁的事,还被作为美谈。

世间再无嵇康,世间再无如此秀逸的打铁名士了。 试问,嵇康之后,谁还能打铁? 呜呼,哀哉!

据说,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罢,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请教我,想要学习《广陵散》,那时,我因为吝惜,故而不曾不教授与他,从此以后,《广陵散》要绝响于世了。”

哀哉,呜呼!

嵇康与山涛: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01

如果古代有朋友圈之说,魏晋时代最有名的圈子当属竹林七贤。

这个圈子里的七个人个个都是行为大师,他们吃药、饮酒、抚琴、清谈、饮啸、佯狂,浊酒一杯,思接千载,诞生了清俊的诗歌、高逸的精神、璀璨的思想、狷介的人格,成为魏晋风度的代表。

这个圈子里,关系最扑朔迷离的是嵇康和山涛。 当他们还是布衣之交时,山涛曾高调地宣称,“举世能够做我的朋友的,只有嵇康和阮籍了。”可以想象下孤傲的山涛遇到知己的那份狂喜,他忍不住想告诉全世界每一个人:“嵇康和我是朋友。”

后来,山涛步入官场,一而再再而三地举荐嵇康也出来做官,嵇康怒了!接下来就有了那篇举世闻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那是跳起来指着鼻子骂山涛的姿态,山涛狼狈不堪,千载之下,依然背负骂名。

然而,嵇康临终之前的那个晚上,山涛带着嵇康的儿子嵇绍去探望他,月光下,嵇康牵着嵇绍的手,放在山涛温厚的掌心:“有山伯伯在,你此生就不会孤单了。”历史每读至此,我都忍不住动容,是怎么铁的交情,才值得临终托孤?

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他待嵇绍,如同亲生孩子。嵇绍这个十岁就失去父亲的孩子,在山涛伯伯慈父般的关怀下,长大成人,后来又由山涛举荐做官。有一个成语叫做“嵇绍不孤”,就是由此而来。

人生路上,有此知己,夫复何求? 这种倾盖相交互不猜疑的友谊,岂是“绝交”两个字就能抹杀得一干二净?嵇康和山涛,表面上是绝交于江湖的陌路之人,在内心深处却有着最深的懂得。他们在绝交书里分裂,在心灵深处重逢。风起云涌的时候,他们执手笑看风云,就像莫逆于心的兄弟,无须多言,一个眼神就够了。

02

魏晋是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除了血腥还是血腥。帝王有两把刀,一把是温柔的软刀;但硬刀子并未放在一边。文人身处其间,命如草芥,朝不保夕。

嵇康和山涛,代表着乱世的两种不同的处世之道。 嵇康是屈原式的人物,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者,太爱惜自己的羽毛,甚于生命。司马家族诛戮名士,铲除异己,不择手段,嵇康岂肯与其同流合污?

他才名太高,又性格刚直,既不会婉转避让,又不能与世沉浮,作为士人领袖,他在嬉笑怒骂间剑锋直指朝廷最高层。他在给山涛写的绝交信中不厌其烦地表白了自己极度懒散的一些生活习惯后,立刻许下誓言:我宁赴汤蹈火,也不要这富贵的圈套!这宁折不弯的气度,是不是和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追求特别相似?

因此,嵇康给山涛写绝交信,绝交是假,明志是真!表面上他拒绝的是山涛的出山邀请,实际上是旗帜鲜明地摆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可是,纵然是明志,也不要让自己的铁哥们来背黑锅吧?难道,嵇康此举还有别的缘故? 我猜测,嵇康是为了保护山涛。嵇康是司马炎的眼中钉,而山涛如今位居高位,他和嵇康的任何一点藕断丝连,都会引起司马炎的猜疑。只有和山涛斩断关系,山涛的官才能越做越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另一种成全。

嵇康对出仕、归隐两途是无所轩轾的,政治选择不同,并不妨碍心性的相知。嵇康在绝交信中说:人与人之间相互成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成全”这两个字说得特别好,爱情需要成全,友情亦如是。

03

山涛的处世之道和嵇康完全不同,如果说嵇康是闪闪发光的金玉,那么山涛就是未经打磨的璞玉。

山涛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智慧长者。他身上有着道家的风范,读书、清谈、喝酒、作诗,他样样在行,做一个隐士,他毫不逊色;同时,他又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志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受百姓敬仰。他虽然比不上嵇康的风流飘逸、率性而行,但他如温润的君子一样有着宽宏雅量,值得信赖。

乱世官场是一个大染缸,能适应者是少数,能游刃有余者更是少之又少。有人纵身一跳,就丧失了良知、丢掉了底线、失去了尊严,如同后来陷害嵇康的小人钟会一样。想当初,作为钟繇后代的钟会是一个多有灵气的少年,一入官场,就变成了染缸中的一员。

但是山涛用自己在官场上的清白展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能。山涛位居高官,治理有方,举用贤才,最终清贫而死。

山涛有饮酒八斗才醉的酒量,这是混迹于官场人物的基本技能。有一天,当司马炎试探他酒量,在八斗之外又添一些酒时,他坚决不再喝了。从男人喝酒这件事上,很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他不贪婪、有节制、有底线,这就决定了他在官场上的所为,从污流的漩涡中打了几个圈后,他依然能够漂亮地转身,不带走一点污浊。

人生万事,都是污泥和白莲的交织。如果说司马家高压禁锢下的官场是污泥,山涛的品性就是白莲。

所以说,嵇康归隐,展示了节操;山涛为官,也坚守着节操。他们两人的选择,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没有谁高谁低的区分,两人都处在污浊的尘世里,难得的是,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04

乱世风云里,嵇康选择里独善其身,山涛选择了兼济天下,两者都是中国读书人中优秀的代表。

优秀的人,总会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寻找到和自己灵魂最相似的另一个。 “人生一世间,忽若风飘尘。”我们每个人生存于世,从本质上来言,都是孤独的。我们寻寻觅觅,追求的不仅是高远的理想,还有情感的温度。羽毛相同的人,总会聚在一起。有些人,和我们朝夕相处,也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另外一些人,哪怕是远隔天涯,心灵也就彼此契合的。

嵇康和山涛,以绝交信的方式相杀于江湖。事件若放在今天,可能一场对骂是难免的,围观的各挺一方,为琐屑的生活增加些无聊的话题。然而,千年之前,山涛如山一样沉默,如海一样包容,缄口不言,除了尊重自己的内心,他不发出任何喧哗的声音。

不喧哗,自有声。对于那些急哄哄为名利奔乎东西的人,对于那些急吼吼发声议论的人,是不是有点启示呢?

高质量的友谊永远发生在优秀的个体之间。在心灵深处,嵇康和山涛,劈面相逢。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名传千古的散文。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他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

魏晋之际,政治上正面临着王朝更迭的风暴。\"七贤\"的政治倾向亲魏,后来,司马氏日兴,曹魏日衰,胜负之势分明,他们便分化了。首先是山涛,即山巨源,投靠司马氏作了官,随之他又出面拉嵇康。嵇康是\"七贤\"的精神领袖,出身寒门,与魏宗室通婚,故对司马氏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为了表明自己的这一态度,也为了抒发对山巨源的鄙夷和对黑暗时局的不满,他写下了这篇有名的绝交书。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杨昊鸥: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一再责怪山涛不理解他的傲慢与散淡,但我们反过来看看,仅就这篇文章所流露出的尖刻与褊狭来看,也很难说嵇康真正理解山涛的为人。山涛固然没有嵇康的风流任性、逞才放旷,但他的中年持重、内不失正的恢宏度量却是如此暖人心肺,值得信赖。好在,嵇康临终前的托孤,是对山涛最深刻的理解。其实,嵇康和山涛都是货真价实的魏晋人物。真正的魏晋人物,骨子里除了有贵族式的对诗意人生的追求,更具有那股不顾一切的坚持劲头,不论是与世俗乖舛,还是被自己最深交的朋友撰文宣告绝交,都不能改变他们心中为之笃守的坚持。嵇康的高洁放任,山涛的雅量恢宏,都是对魏晋人物的绝佳诠释。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对我说,您曾经打算要我来接替您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罢了。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以向您陈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

我从前读书的时候,听说有一种既能兼济天下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总认为是不可能的,现在才真正相信了。性格决定有的人对某些事情不能忍受,真不必勉强。现在大家都说有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能忍受的通达的人,他们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而内心却仍能保持正道,能够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没有悔恨的心情,但这只是一种空话罢了......再加上我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身体也比较瘦弱,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不去读那些修身致仕的经书。我的性情又比较懒惰散漫,筋骨迟钝,肌肉松弛,头发和脸经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别发闷发痒,我是不愿意洗的......又因为放纵过久,性情变得孤傲散漫,行为简慢,与礼法相违背,懒散与傲慢却相辅相成,而这些都受到朋辈的宽容,从不加以责备。又读了《庄子》和《老子》之后,我的行为更加放任。因此,追求仕进荣华的热情日益减弱,而放任率真的本性则日益加强。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阮籍嘴里不议论别人的过失,我常想学习他但没有能够做到......我没有阮籍那种天赋,却有傲慢懒散的缺点;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能随机应变;缺少万石君那样的谨慎,而有直言不知忌讳的毛病。倘若长久与人事接触,得罪人的事情就会每天发生,虽然想避掉灾祸,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还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都有一定的礼法,国家也有一定的法度,我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但有七件事情我是一定不能忍受的,有两件事情是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我不喜欢出去吊丧,但世俗对这件事情却非常重视,我的这种行为已经被不肯谅解我的人所怨恨,甚至还有人想借此对我进行中伤;虽然我自己也警惕到这一点而责备自己,但是本性还是不能改变,也想抑制住自己的本性而随顺世俗,但违背本性又是我所不愿意的,而且最后也无法做到像现在这样的既不遭到罪责也得不到称赞......我的性格倔强,憎恨坏人坏事,说话轻率放肆,直言不讳,碰到看不惯的事情脾气就要发作,这是第二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一旦做官以后,就失去了这种生活乐趣,怎么能够丢掉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而去做那种自己害怕做的事情呢?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人与人之间相互成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所以士、农、工、商都各有自己的专业,都能以达到自己的志向为快乐,这一点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它应该是在您意料之中的......我有心闷的毛病,近来又加重了,自己设想,是不能忍受所不乐意的事的。我已经考虑明确,如果无路可走也就算了。您不要来委屈我,使我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友好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倘使您纠缠住我不放,不过是想为朝廷物色人,使他为世所用罢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如果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以此感到高兴;这样讲最接近我的本性,可以这样说。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像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说的那种高尚品质,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