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doc初稿

2020-10-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

摘要: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幽古淡、远, 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 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 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关键词:倪瓒、元末、题画诗

元代文人圈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家同时又是诗人,或者,以诗文扬名的文,人同时又工于丹青。元前、中期著名画家诗人如高克恭“画入能品”,其诗亦“神超韵胜”( 柳贯《待制集》,卷 18) ; 赵孟頫“为文清约典要,诸体诗造次天成”,“画入逸品,高者诣神”( 欧阳玄《圭斋文集》,卷9) ; 钱选“善人物、山水……尤善作折枝,其得意者,自赋诗题之”(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 5 ) 。元末诗画兼擅的文人更多,如黄公望“善画山水,师董源。晩季变其法,自成一家。山顶多岩石,自有一种风度” (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 5) ; 王蒙“作诗文书画尽有家法”( 顾瑛《草堂雅集》,卷 12) ; 倪瓒“所作诗画,自成一家,潇洒颖脱,若非出于人为者” ; 吴镇“弄翰自清逸,歌诗更悠长” 。此外还有王冕、曹知白、方从义、朱德润、张雨、陈汝言、唐棣等人。由此可见,元代自高克恭、赵孟頫直至元末,文人而兼画家,画家而兼文人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元末,以四大家为代表的文人的创作实绩,使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 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却在大兴于元末的文人画中和谐共处。同时,以善画扬名而兼擅诗文的文人,又以在画上题诗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题材领域,为元代文学史添上了独特的一页。

元末画家诗人中,声名最著者当推倪瓒。倪瓒( 1301 - 1374) ,字元镇,号云

林,无锡( 今属江苏) 人。由于家饶资财,倪瓒得以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史,出门求友生”,刻意经史,悠游岁月。曾自筑清閟阁,蓄古诗画于其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以读书、吟诗、习画为主的安逸生活。元末社会动荡,倪瓒卖田蓄古诗画于其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以读书、吟诗、习画为主的安逸生活。元末社会动荡,倪瓒卖田宅,疏家财,“往来五湖三泖间二十余年,多居琳宫梵寺,人望之若古仙异人……”。明洪武七年倪瓒返回家乡,寄居姻戚家以终。① 倪瓒“工诗,善画山水”,“盛年诗名在馆阁,晚当至正末,飘流中作诗,益自喜。其诗信口率与唐人语合”( 张端《云林倪先生墓表》) 。倪瓒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尤以画著名,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画“四大家”。著有《倪云林诗集》,后人辑有《清閟阁全集》。

倪瓒历来被视为元末“高士”的代表,袁华《倪云林同集》诗云: “云林遁世士,诗酒日陶情; 洒墨写虫篆,放歌挥兕觥。” 顾正谊亦在《题云林先生》中说: “元镇高洁士,世外托幽襟。弃捐千金产,独抱五湖心。笑傲烟霞际,逍遥松桂阴。峨峨青閟阁,古鼎灿成林。床头荀歇尺,窗下孙登琴。……画竹写逸气,倪云林的诗风和画风是相通的,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倪云林的诗风和画风是相通的,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疏简清逸、古淡幽远。以其传世名作《渔庄秋霁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为例: 画面为平远山景,坡石上,几株萧疏枯树临湖而立,湖面浮动着一抹同样枯索的远山,树梢水际萦绕着一缕若有若无的轻烟。图右上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

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乙未年为元至正十五年( 1355) ,作者时年五十五岁。壬子为明洪武五年( 1372) ,可知作者于七十二岁重题此画。“翠冉冉”状远处逶迤山脉,“玉汪汪”喻近景平湖静波,剔透空灵,似嫩实苍。与其说他表现的是画境,不如说是借画映出年逾古

稀、久客怀归的作者在繁华历尽后归于枯寂的心境。此外,倪瓒的书法风范在《渔庄秋霁图》中也表现得甚为鲜明: 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 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呈现出瘦劲通神、化密为疏的书风,极具个人气质,与诗情画意完美地融为一体。

再如《古木幽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干湿墨互用,干笔淡墨运用尤妙,真正达到了有意无意、若淡若无的境界,给人以清幽静谧之感。图上有自题诗: “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蚊溪古逸民。”诗中充溢一股兀傲不驯之气,补足了画面未竟之意。

除了自题诗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为友人及经眼名画所题的诗作也屡见佳什。如为高进道《水竹居图》所题《高进道水竹居》: “我爱高隐士,移家水竹边,白云行镜里,翠雨落阶前。独坐敷书席,相过趁钓船。何当重来此,为醉酒如川。”诗中“白云”的洒脱,“翠雨”的闲散,为淡墨山水增添了一抹鲜亮的色彩和超然的韵致,使画面情调更见明朗。后四句则是元末避世文人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看似高逸出尘,实际上仍难摆脱内心的傍徨苦闷,只有在“书席”、“钓船”中寻求解脱,和千年以来的文人一样,一醉解千愁依然是元末文人排遣苦闷的最佳方式。

再看倪瓒在宋遗民郑思肖遗墨上题的《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首句取《楚辞·离骚》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句意,喻指南宋将亡之际的一班变节臣子。众鸟投林,宋室气尽,沉郁的现实更衬托出所南天地独存的悲慨况味,而“泪泉和墨”的阐发,更令人产生画面上的墨兰乃是和泪写就的联想。全诗赞的是郑所南坚贞的民族气节,而在后世看来,这其中似乎隐藏着同样处于易代之际的题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像这类诗还有很多,如《题安处斋图》: “湖上斋居外史家,淡烟疏柳望中赊。安时为善年年乐,处顺谋身事事佳。竹

叶夜香缸面酒,菊苗春点磨头茶。幽栖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题画十二首》之四: “坦腹江亭枕束书,澄清江水空自虚。修草古木悠悠见,何处青山可卜居。”《题画二首》之二: “我识幽人颜仲逸,药栏竹径近前除。不将世事经心耳,浊酒盈樽读汉书”等等。作为作者内心世界的映照,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诗人不愿为世俗所污的高洁旷达的胸襟。

倪瓒画风疏远荒古,画中意境浮动着作者的情绪与心态,极易契入读者的心灵,并产生回应; 诗风冲淡萧散,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思,在题画诗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扬。龟巢老人谢应芳曾评倪瓒诗画“诗中有画画中诗,辋川先生伯仲之”,将倪瓒与王维相提并论;顾瑛称倪瓒“诗趣淡雅,如韦苏州”; 四库概观倪瓒题画诗,可以认为这些评价是中肯的倪瓒的画与诗,寄托了他“风雨萧条晚作凉”( 《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 的凄苦、忧郁、孤寂的心绪,渗透着他“身世浮云度流水”( 《洪武甲寅中秋夜寓姻邹氏病中咏怀》) 的茫然落寞的人生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尘俗既抗争又不得不屈服,虽然屈服却又在心灵上追求超脱的高逸雅洁的情怀。

为画题诗的传统由来已久。清人王士禛说: “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始创之功伟矣。”[5]可知尽管六朝时期是诗与画的融通之始,但在唐以前还远未成为常态。

画家把诗直接题在画上,从形式上将诗与画融合在一起,画界一般认为始于北宋赵佶。然而当时多数题画诗与题跋一样,只是写在自作画卷的后尾或前面,直接题在画上的并不普遍。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逐渐发现了在画上题诗的功用,正如宋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中所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以画不足”(6)即指出了画与题画诗两相映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

清人方薰云: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7) 元人既然是本着“一吐胸中块垒”而作画,有助于此的题画诗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元代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胡应麟曾说: “宋以前,诗文书画,人各自名,即有兼长,不过一二。胜国则文士鲜不能诗,诗流靡不工书,且时傍及绘事,亦前代所无也。”(8) 在元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绘画领域的文人,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审美范式带入了绘画。在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上,题诗题字少则寥寥数语,多则百字十数行,或平衡布局,或弥补空白,与绘画作品浑然一体,成为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 书法或奔放,或秀逸,或朴拙或工整,与绘画笔墨风格相融,起到了图文互补、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也使诗、书、画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映现,增强了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元以后,明代画家王孟瑞、沈石田、文征明、唐寅、董其昌、陈继儒、徐渭、陈老莲,清代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王时敏、恽南田、郑板桥金冬心、李复堂、李方膺以至晚清的蒲华、吴昌硕、近现代齐白石、钱松喦等等,无不重视题画诗的创作,将中国诗书画合一的艺术精神发扬光大。

倪瓒是元代题画诗存世最多的画家诗人。而且不仅倪瓒存有大量题画诗,和他往来过从的友人,也多存题画之作,其中不少就是为倪瓒书画所题。如倪瓒好友昆山人易恒,曾在倪瓒画上题诗《题云林筠石》云: “故山有锡知何日,笠泽移家放棹时。雨里推篷写绮石,烧香何处独题诗?”(9) 诗后有注: “倪先生尝辟( 避) 地渔村,人有追寻之者,忽闻芦苇中有异香,遂为追者所得,诗中故云”。不但补足了画意,更实证了倪瓒爱洁成癖的传说。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是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倪瓒. 清閟阁全集: 卷十一[M]. 四库全书本.

[2]袁华. 耕学斋诗集: 卷八[M]. 四库全书本.

[3]顾嗣立. 元诗选[M]. 北京: 中华书局,1994.

[4]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2003

[5]王士禛. 蚕尾集·带经堂集[M]. 乾隆十二年刊本.

[6]杨公远. 野趣有声画[M]. 四库全书本.

[7]方薰. 山静居画论: 卷下[M]. 续修四库全书本.

[8]胡应麟. 诗薮·外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朱存理. 珊瑚木难[M]. 四库全书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