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2020-02-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14卷第4期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5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for the geomorphologic data in multipleresolutions旰U,中]/赵文吉f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 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胡卓玮,陈 永良,莫映∥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一2o07,12(8).一1457 ̄1462 大场景的3维地形可视化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至今大场景的3维地形数据可视化仍存在数据处理速 度慢,显示滞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叉树的 多分辨率地形数据3维可视化算法,即首先以规则网格为基本 处理单元,采用链式四叉树数据结构存储多分辨率地形数据; 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动态LOD算法完成四叉树的高效遍 历.在该算法中,采用了视景裁剪、三角扇形和内存池等优化 显示技术,用以支持大场景3维地形数据的实时显示,并已在 标识和保证全局投递顺序,通过令牌进程对不稳定消息的转发 和两阶段提交来保证投递原子性和虚同步.模拟实验表明,协 议提供了一个代价较小的可靠组播方法,具有快速和轻量的优 点.图2参9 关键词:星球机器人;分布计算系统;组播通信;原子组播; 向量时间 530化学工程 08041422 530・11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表面活性剂对化学镀镍一磷体系热力学的影响=Influence of surfactant on thermodynamics of electroless plating Ni—P system [刊,中]/刘少友(凯里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凯里556000), Windows平台上,用VC++6.0开发了大场景地形数据3维可 视化演示软件.图3参l3 关键词:大场景;地形数据;四叉树;LOD算法;可视化 O8O4l4l9 520・60 地下水空间信息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Visualization and virtual naalysis technology of ground water[干U,中]/胡卓玮(首都师范 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37),宫辉力∥中国图象 图形学报.~2o07,12(8).一1463 1470 将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地下水科学管理工 作可以弥补传统技术在分析研究、辅助决策中的不足,发现仍 有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合适的虚拟现实方法以及高效 的可视化空间分析算法等问题有待解决.结合实际研究与应 用工作,探讨了地下水及其赋存地质体的空间数据建模与数据 库存储技术,基于OpenGL图形库实现了地下水、地质体、相 关地表信息、等水位线、地下水流向等的3维可视化,设计并 实现了基于纵断面快速生成算法的可视化空间分析功能.以 苏锡常地区为研究示范区,开发了“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空间信 息可视化虚拟分析系统”软件,在实际地下水科学管理工作中 取得了明显效果.图6表7参9 关键词:地下水;虚拟现实;空间分析;可视化 O8O4l420 520・60 地下水空间特征自动化提取方法研究=Study on automated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spatial characterisitcs[刊,中]/潘云(首 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一2oo7, 12(8).———1489 ̄1494 在地下水水位栅格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汇流方向、 地下水降落漏斗以及地下分水岭的水文地质学含义,首先结合 栅格数据的特点建立它们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种子算法、数 学形态学方法设计了自动化提取算法,并对所提取的结果进行 了可视化表达.最后以苏锡常地区为例,通过对提取结果的分 析,提出了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该方法有助 于更好地认识地下水时空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辅 助决策支持,同时也是数字化地下水研究的有益探索.图8参 20 关键词:地下水;空间特征;种子算法;数学形态学;可视化 08041421 520・99计算机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基于星球机器人分布计算系统的原子组播协议----Atomic mu1. ticast protocol for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of plnaetary rover旰U,中]/蔡京平(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 机科学工程系,北京100081),邓宏彬,贾云得∥计算机工程 与设计.一2007,28(18).-4386 ̄4389 针对星球机器人分布计算系统容错的可靠组播通信,提出了一 种基于向量时间的原子组组播协议.协议从星球机器人分布 计算系统及通信模型的特点出发,使用向量时问和令牌进程来 蒋天智,邹勇∥化学工程.一2o07,35(9).一37~40 为确定表面活性剂对化学镀镍体系的影响程度,采用紫外.可见 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固定工艺条件下苯磺酸钠(SBS)、十二烷基 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羟基磺丙 基甜菜碱(DHSB)、琥珀酸二(2一乙基己基)酯磺酸钠(AOT)等5 种表面活性剂在铜基体上相对沉积量0和吸附自由能△G。的 变化.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的△G 。与未加表面活性剂 的基础镀液的△GI。差的绝对值小于3.5 kJ/mol;在含有表面 活性剂的镀液体系中,固/液相界面所吸附的镍离子量存在一 个限度;镀层沉积速率的高低与体系△G。,△S,AH的值并 不呈正相关性,影响该速率的能量基于化学能与镀层的结构及 组成成分的差异所消耗的能量等方面.图4表2参l0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化学镀镍.磷;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 热力学 08041423 530・11 乙酸异丙烯酯一乙酰丙酮汽液相平衡研究=Study on vapor— liquid equilibrium of isopropenyl acetate—acetyl acetone system [刊,中]/刘望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上海200237), 梁丽,朱家文,武斌,陈葵∥化学工程.一2oo7,35(9).一4l~ 43 为了给乙酸异丙烯酯(IPA)异构化生产乙酰丙酮(AA)SE艺的产 物分离设计提供基础热力学数据,用埃利斯(Ellis)平衡蒸馏器 测定了l01.3 kPa下乙酸异丙烯酯一乙酰丙酮体系的汽液平衡数 据,结果表明,该二元体系未形成共沸物,实验数据通过了 Herrington面积法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分别采用Wilson方程 和NRTL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均 较为吻合,其中NRTL模型的关联结果较好,乙酸异丙烯酯汽 相摩尔分数的最大偏差为0.003 6,平均偏差为0.001 0.同时 关联得到了2个方程的模型参数,满足了工程设计的需要.图 2表2参8 关键词:乙酸异丙烯酯;乙酰丙酮;汽液相平衡 08041424 530・11 钛基材上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研究=Bioactivity of hydroxya. patite coating on titanium substrate[刊,中]/t月勤(南京航空航 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016),陶杰,王玲,何 娉婷,孙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一2007,39(5).一659~ 664 考察了电沉积时添加双氧水(H20J与不添加H2O2对羟基磷灰 石涂层在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lfuid,SBF) ̄fl柠檬酸修饰的 磷酸缓冲液(Citric acid-containing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s, CPBS)中浸泡时生物活性的影响.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涂层 的形貌,x射线衍射仪(XRD)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仪(FTIR)对涂层的物相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SBF浸泡试验 表明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CPBS浸泡试验表明电沉积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6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Chinese Edition) OllO4l428 2008 Vo1.14,1"4o.4 530・17 加入H202的涂层的溶解性降低.该项工作对研制钛基材上高 生物活性、长效性的羟基磷灰石涂层有积极意义.图8表2参 12 空调工况下非共沸制冷剂在冷凝器内的传热窄点=Heat tl-ans. fer pinch point of zeotropic refrigerants in condenser with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钛:生物活性;涂层 o8041425 530・11 air-conditioning operation[刊,中]/赵力(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 院热能工程系,天津300072),朱禹,王晓东,韩建盛∥化工 学报.一2oo7,5800).-2450 ̄2454 为了揭示15种常用非共沸制冷剂在空调工况下冷凝器中的传 多孔介质干燥过程分形孔道网络模型与模拟II.数值模拟与试 验验证=Fractla pore network simuhtion on the drying of porous mediaII.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刊,中J/ 袁越锦(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杨彬彬,焦阳, 刘相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一2Oo7,12(4).一55~60 为验证建立的自然多孔介质干燥分形孔道网络模型的正确性, 采用新鲜土豆切片进行热风对流干燥试验,并对干燥过程进行 热窄点特征,探明它们和换热流体间温差的沿程变化规律,以 及如何防止传热窄点的产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首先, 建立了制冷剂的冷凝换热模型,明确了冷凝过程中传热窄点产 生的条件,并根据标准的空调工况确定了15种制冷剂的冷凝 物性参数.然后,利用制冷剂状态方程得到冷凝过程中温度与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形孔道网络模型模拟得到的多孔介质 内部温度、水分含量的分布与响应较规则孔道网络模型的更接 近试验结果分形孔道网络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目前常用干燥理 论所不能解释的湿斑和不规则干燥前沿等现象多孔介质的喉 径分布对干燥有显著影响,喉径分布不均匀程度越高,干燥时 间越长孔隙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干燥时间无确定性关系.孔道 网络模型考虑了多孔介质孔道细观结构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在 预测多孔介质内部水分分布与响应方面更接近真实干燥过程. 图12表1参13 关键词:多孔介质;干燥:模拟;孔道网络;分形 0804142.6 530・17化工传递过程 旋流片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和场协同分析=Numeircal simula. tion and analysis wiht field synergy of heat trnasfer enhancement by twisted-leaf supports[刊,中]/周水洪(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 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1),邓先和,何 兆红,李志武∥化工学报.一2oo7,58(10).一2437~2443 基于壳程周期性单元流道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一种 新型的传热强化元件——旋流片作为管间支撑物的湍流流动 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采用重整化(RNG)1c-E双方程湍流模型, SIMPLEC算法进行压力和速度的耦合,壁面处理采用强化壁 面处理法.分析了单元流道横截面流场和湍流强度的周期性 变化,以及截面上流场和温度场的协同关系.比较了截面平均 Nusselt数和平均协同角的对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旋流片使 流体在管束间做三维螺旋运动,破坏了流体流动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增强湍流强度从而强化传热,同时改变了管束问流体的 速度场与温度场分布,旋流片强化传热的根本机理是改善了两 场的协同关系.图9参l8 关键词:旋流片;强化传热;数值模拟;场协同原理 o8041427 530・17 基于知识及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翅片管换热器管路优化方法 =Knowledgebased genetic simulatedannealingmethodforopti- mizing tube circuit offin nad tube heat exchangers[刊,中]/吴志 刚(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丁国良, 浦晖∥化工学报.一2007,58(10】.一2444~2449 通过在现有方法中引入专业知识及模拟退火算法,提出了一种 基于知识及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换热器管路连接优化方法. 以一个实际翅片管换热器为例,在满足实际制造工艺的约束条 件下,以换热器换热能力最大为优化目标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 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知识及遗传退火混合算法得到的最优管 路连接中,各支路均匀交叉分布于空气流中,且所含换热管数 目相等,避免了流体在不同支路之间换热不平衡的问题;优化 后得到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比优化前提高22%,比单纯基于遗传 算法的优化方法得到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10.3%.图3参15 关键词:翅片管换热器;管路连接;知识;遗传退火;优化 焓值的对应关系,并分段计算了焓随温度的变化率,进而得到 15种制冷剂冷凝过程中发生传热窄点现象的概率.最后,针对 10种可能发生传热窄点现象的制冷剂给出了换热流体温差控 制范围,为合理选择制冷剂和设计运行工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 依据.图2表2参l2 关键词:非共沸制冷剂;冷凝;传热窄点;空调工况 O804l429 530・17 利用30)法同时测量纳米流体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thermal conducfivi ̄and thermal difusivity of nanofluids using 3co method[刊,中]/t照亮(中国科学院工程 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唐大伟,郑兴华,周乐平,刘 石∥化工学报.一2Oo7,5800).一2462 ̄2468 提出了应用基于谐波探测技术的3co法进行液体导热性能测量 的方法.设计了3co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 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与文献中的测试结果进行了 对比.实验中测试的热波信号较好地满足频域内的导热方程, 说明采用交流电流加热可使流体的微对流作用得到有效减弱. 采用基于多颗粒布朗运动的微对流(MSBW)模型预测了纳米流 体的热导率.浓度比较低时TiO2+蒸馏水、AhO3+蒸馏水纳 米颗粒流体的热导率随温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并且与液体的 Prnadtl数有关,在测试温度为18 ̄65"C范围内,水的热导率 随温度升高以及纳米颗粒的布朗运动所引起周围基液的微对 流作用是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两个重要机理.图l0参24 关键词:30)法:纳米流体:热导率:热扩散系数:微对流模 型 08041430 530・17 第二液相对气液二相体系传质的影响=Effect of the second liquidphaseonmasstrnasferofgas—liquid system[刊,中]/李文 秀(沈阳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沈阳110142),于三三,史正学, 毕颖∥化学工程.一2Oo7,35(9).一1~3,8 以CO2气体一K2CO3/KHCO3水溶液吸收过程为研究体系,用酸 解法测量气体被吸收的速率,通过对比试验考察了加入第2液 相(有机相)对体系传质速率的影响.经过试验研究证明,第2 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过程的影响程度与加入的物质有关,在 试验条件下甲苯对体系强化作用高于异辛醇和庚烷对体系的 强化作用.当第2液相加入量较小时,随加入量的增加,其对 气液传质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但当第2液相加入量较大时, 这种作用则不明显.同时第2液相对传质作用的影响与流动场 有关,增加流动场的搅动有助于强化气液传质作用.图3表3 参12 关键词:气液传质;过程强化;传质系数;第2液相 08041431 530・17 N 废气吸收的板式塔模型=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NOx absorption in plate column[刊,中]/任晓莉(天津大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2】,赵林;杨宝强∥化学工程.一20o7, 35(9).一13~l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