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Chinese Edition) OllO4l428 2008 Vo1.14,1"4o.4 530・17 加入H202的涂层的溶解性降低.该项工作对研制钛基材上高 生物活性、长效性的羟基磷灰石涂层有积极意义.图8表2参 12 空调工况下非共沸制冷剂在冷凝器内的传热窄点=Heat tl-ans. fer pinch point of zeotropic refrigerants in condenser with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钛:生物活性;涂层 o8041425 530・11 air-conditioning operation[刊,中]/赵力(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 院热能工程系,天津300072),朱禹,王晓东,韩建盛∥化工 学报.一2oo7,5800).-2450 ̄2454 为了揭示15种常用非共沸制冷剂在空调工况下冷凝器中的传 多孔介质干燥过程分形孔道网络模型与模拟II.数值模拟与试 验验证=Fractla pore network simuhtion on the drying of porous mediaII.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刊,中J/ 袁越锦(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杨彬彬,焦阳, 刘相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一2Oo7,12(4).一55~60 为验证建立的自然多孔介质干燥分形孔道网络模型的正确性, 采用新鲜土豆切片进行热风对流干燥试验,并对干燥过程进行 热窄点特征,探明它们和换热流体间温差的沿程变化规律,以 及如何防止传热窄点的产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首先, 建立了制冷剂的冷凝换热模型,明确了冷凝过程中传热窄点产 生的条件,并根据标准的空调工况确定了15种制冷剂的冷凝 物性参数.然后,利用制冷剂状态方程得到冷凝过程中温度与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形孔道网络模型模拟得到的多孔介质 内部温度、水分含量的分布与响应较规则孔道网络模型的更接 近试验结果分形孔道网络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目前常用干燥理 论所不能解释的湿斑和不规则干燥前沿等现象多孔介质的喉 径分布对干燥有显著影响,喉径分布不均匀程度越高,干燥时 间越长孔隙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干燥时间无确定性关系.孔道 网络模型考虑了多孔介质孔道细观结构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在 预测多孔介质内部水分分布与响应方面更接近真实干燥过程. 图12表1参13 关键词:多孔介质;干燥:模拟;孔道网络;分形 0804142.6 530・17化工传递过程 旋流片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和场协同分析=Numeircal simula. tion and analysis wiht field synergy of heat trnasfer enhancement by twisted-leaf supports[刊,中]/周水洪(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 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1),邓先和,何 兆红,李志武∥化工学报.一2oo7,58(10).一2437~2443 基于壳程周期性单元流道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一种 新型的传热强化元件——旋流片作为管间支撑物的湍流流动 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采用重整化(RNG)1c-E双方程湍流模型, SIMPLEC算法进行压力和速度的耦合,壁面处理采用强化壁 面处理法.分析了单元流道横截面流场和湍流强度的周期性 变化,以及截面上流场和温度场的协同关系.比较了截面平均 Nusselt数和平均协同角的对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旋流片使 流体在管束间做三维螺旋运动,破坏了流体流动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增强湍流强度从而强化传热,同时改变了管束问流体的 速度场与温度场分布,旋流片强化传热的根本机理是改善了两 场的协同关系.图9参l8 关键词:旋流片;强化传热;数值模拟;场协同原理 o8041427 530・17 基于知识及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翅片管换热器管路优化方法 =Knowledgebased genetic simulatedannealingmethodforopti- mizing tube circuit offin nad tube heat exchangers[刊,中]/吴志 刚(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丁国良, 浦晖∥化工学报.一2007,58(10】.一2444~2449 通过在现有方法中引入专业知识及模拟退火算法,提出了一种 基于知识及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换热器管路连接优化方法. 以一个实际翅片管换热器为例,在满足实际制造工艺的约束条 件下,以换热器换热能力最大为优化目标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 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知识及遗传退火混合算法得到的最优管 路连接中,各支路均匀交叉分布于空气流中,且所含换热管数 目相等,避免了流体在不同支路之间换热不平衡的问题;优化 后得到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比优化前提高22%,比单纯基于遗传 算法的优化方法得到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10.3%.图3参15 关键词:翅片管换热器;管路连接;知识;遗传退火;优化 焓值的对应关系,并分段计算了焓随温度的变化率,进而得到 15种制冷剂冷凝过程中发生传热窄点现象的概率.最后,针对 10种可能发生传热窄点现象的制冷剂给出了换热流体温差控 制范围,为合理选择制冷剂和设计运行工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 依据.图2表2参l2 关键词:非共沸制冷剂;冷凝;传热窄点;空调工况 O804l429 530・17 利用30)法同时测量纳米流体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thermal conducfivi ̄and thermal difusivity of nanofluids using 3co method[刊,中]/t照亮(中国科学院工程 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唐大伟,郑兴华,周乐平,刘 石∥化工学报.一2Oo7,5800).一2462 ̄2468 提出了应用基于谐波探测技术的3co法进行液体导热性能测量 的方法.设计了3co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 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与文献中的测试结果进行了 对比.实验中测试的热波信号较好地满足频域内的导热方程, 说明采用交流电流加热可使流体的微对流作用得到有效减弱. 采用基于多颗粒布朗运动的微对流(MSBW)模型预测了纳米流 体的热导率.浓度比较低时TiO2+蒸馏水、AhO3+蒸馏水纳 米颗粒流体的热导率随温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并且与液体的 Prnadtl数有关,在测试温度为18 ̄65"C范围内,水的热导率 随温度升高以及纳米颗粒的布朗运动所引起周围基液的微对 流作用是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两个重要机理.图l0参24 关键词:30)法:纳米流体:热导率:热扩散系数:微对流模 型 08041430 530・17 第二液相对气液二相体系传质的影响=Effect of the second liquidphaseonmasstrnasferofgas—liquid system[刊,中]/李文 秀(沈阳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沈阳110142),于三三,史正学, 毕颖∥化学工程.一2Oo7,35(9).一1~3,8 以CO2气体一K2CO3/KHCO3水溶液吸收过程为研究体系,用酸 解法测量气体被吸收的速率,通过对比试验考察了加入第2液 相(有机相)对体系传质速率的影响.经过试验研究证明,第2 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过程的影响程度与加入的物质有关,在 试验条件下甲苯对体系强化作用高于异辛醇和庚烷对体系的 强化作用.当第2液相加入量较小时,随加入量的增加,其对 气液传质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但当第2液相加入量较大时, 这种作用则不明显.同时第2液相对传质作用的影响与流动场 有关,增加流动场的搅动有助于强化气液传质作用.图3表3 参12 关键词:气液传质;过程强化;传质系数;第2液相 08041431 530・17 N 废气吸收的板式塔模型=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NOx absorption in plate column[刊,中]/任晓莉(天津大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2】,赵林;杨宝强∥化学工程.一20o7, 35(9).一13~l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