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节日礼仪之历朝历代中秋祭月礼仪

2020-09-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是华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历来的说法,皆把嫦娥、玉兔、元末起义之事纳入其中。其实,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自上古时代即有的敬月信仰,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中秋节本质上是“华夏祭月之节〞,那里有先民天地人和的哲思,也有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信仰。

汉民族的祭祀文化,表达的是“敬天、礼地、爱人〞这三种根本情感指向,所崇拜的是天神、地祗、人鬼三种类型的神明。天神之中,按等级分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列星三等,太阳和月亮就是华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

远古时代的日月崇拜之俗已遥远难考,但是,《周礼》等文献中已确定无疑地证明,其时对日月的崇拜已开展至宏大而正规的天子的日月祭祀。《周礼·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国语·周语》:“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

为什么天子要祭天地日月?郑玄曰:“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训人事君也。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况人得不事耶。〞帝王自命昊天上帝之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祈求护佑,也是向天下臣民示范“孝悌〞之义,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悌。

日月之祭的时间,自周代就定在了春分和秋分,即所谓“两分〞。为何要定在这两个日子呢?这要从天文与二十四节气说起。

每年夏至之后,太阳就从北回归线逐日南移,到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再往南,北半球的秋季就将结束而迎来冬天。这一时刻,二十四节气中称为秋分。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郑玄也说,“君子履端于始,举正于中,故本二分也。〞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别成了祭祀太阳和月亮的日子。 祭日,称“朝日〞,祭月,称“夕月〞。“夕月礼〞就成为了祭月之礼的特有称呼。

虽然《周礼》中就已经确定了“两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历代的时间并不绝对固定(波动主要发生在比拟短的王朝),不过,总的来看,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根本的日期选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