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
赵执信,清初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少年就用功呤咏,悉心钻研诗歌。9岁捉笔为文,“奇语惊其长老”,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23岁任山西乡试正考官,25岁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廉翰林院检讨,还充任过明史纂修官兼预修清会典等。28岁时,因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观看洪升的戏曲《长生殿》,被给事中黄六鸿告发,以“国恤张乐大不敬” 为名,被革职。当时京城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秋谷才华回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表达了人们对其才华的赞扬和不幸遭遇的惋惜。此后他到处游览,一直拒绝与统治集团合作。游览生活,使他开阔了眼界,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他的著作很多,流传至今的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谈龙录》、《声调谱》、《礼俗权衡》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饴山诗集》和《谈龙录》。前者共19卷,计各体诗歌1044首。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田园风光。后者是其诗歌理论的结晶。他的诗论,是针对当时王渔洋倡导神韵说导致诗坛出现形式主义诗风和宗派主义倾向而提出的。为了反对形式主义诗风,他主张“诗中要有人在”,反对作家无病呻吟,脱离现实;主张“诗之外要有事在”,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主张“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要求形式服从内容,语言为内容服务;主张作品“从其所近”,自由选择艺术风格,反对用“神韵”的唯一尺度去衡量作品的好坏。为了反对诗坛上的宗派及义倾向,他呼吁要奖掖具有真才实学的“佳士”,不要赏识善于诌媚逢迎的庸人;要培养真正的新生力量,不要借此拉拢宗派。更可贵的是,在现实主义传统中断的情况下,他号召作家继承从《诗经》、汉乐府、建安风骨直到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要被来自严羽而被王渔洋发展了的那套形式主义诗论所迷惑。这些主张,虽有过激之处,但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