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2022-04-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文言文二则》选编了“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两个经典故事,揭示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的故事。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境贫寒,夜晚没有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文题“囊萤夜读”与课文第二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互为解释。课文配有一幅“囊萤夜读”图。练囊悬挂,桌案上、地面上堆放很多竹简,一位贫穷的读书人坐在地面,双手摊开竹简聚精会神地读书。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车胤勤奋学习的品质。

《铁杵成针》是一则关于李白的传说,大意是: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勤奋学习,完成学业。课文的第三、四、五句,简洁的言语藏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活的对话情境,藏着人物的神色变化和态度转变,藏着有志竟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课文中的“倦”“贫”“弃”“感”等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主要义项基本一致,利于学生古今对照,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则经典的故事,四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多数听过故事或背过三字经等。这为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奠定了认知基础。

2.能力基础:学生已经学过《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本课则在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引领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在理解层面要求更加精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断句和较精准的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感悟刻苦求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囊萤夜读》

【课时目标】

1.认识“恭、勤”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一)激趣引入,写字解题

1.出示萤火虫的动态图片,简介:萤火虫又名夜光、夜照、耀夜等,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而得名。不同的萤火虫光芒持续的时间不同,有的不到一秒钟,有的可以维持好几分钟。

板书“萤”,这是一种小型甲虫,所以下面是“虫”。

2.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故事,跟老师一起写——补充板书:囊萤夜读。提示:囊的笔画多,合计22画,是一个横特别多的字,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横画的长短和留白距离,秃宝盖要写得宽一些,各部件要写得紧凑,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3.借助注释,说一说文题的意思。(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照亮,在夜间读书。)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认知,利用动态发光的萤火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学文“数十萤火以照书”奠基,顺势利导指导正确书写“萤”字和“囊”字;借助注释,让学

生尝试自主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

(二)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1.学生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恭:撇捺舒展,竖钩以中轴为基准,写在竖中线上,左点与右边两点形成呼应,有顾盼之势。

勤:右边是力,表示努力。写时,左部笔画多占位略高,最后一笔“提”与右部的“竖撇”要穿插避让。

(三)比较读文,学习断句

1.教师范读,要求:仔细听,老师读的哪些地方和你读的不一样?做个记号。

2.学生交流之后自主练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小结:读文言文,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句子较长而中间没有标点符号的,要能够根据意思读出停顿,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3.关注“焉”字,引导读出文言文的语气语调。加上一个“焉”字就感觉时间好长,还能读出古人摇头晃脑的感觉。

【设计意图】加强文言文初读练习,练习断句,抓住“焉”,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停顿。

(四)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尝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合作交流,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3.分享收获,助学导思。

(1)出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让学生交流对“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等词语的理解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预设1:恭勤,肃敬勤勉。不倦,不知疲倦。通,通晓,了解,知道。博学多通,博学多识,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预设2:胤为人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学识渊博。

(2)师出示“胤恭勤不倦(疲倦)”,引导学生运用组词法理解“家贫不常得油”的“贫”字,并点出古今有别,但义项相通,可以尝试组词,再选词入文,选择合适的意思。

(3)课件突显“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读一

读,你能用文中的句子解释“囊萤夜读”吗?

预设: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提问:“囊萤夜读”的“囊”与“练囊”的“囊”意思相同吗?

预设1:“囊萤夜读”的“囊”是用布袋装的意思。

预设2:“练囊”的“练”指白色薄绢;“囊”指布袋;“练囊”即白色薄绢做的布袋。(联系:锦囊妙计、囊中羞涩、探囊取物。)

点拨:同一个词语,有时候表示事物名称,有时候表示一种动作行为。

(4)提问:课题和第一句前后分句间有什么联系?

囊萤夜读是“恭勤不倦”的表现,是“博学多通”的原因。

(5)连句成文,整合串讲。

小结:交流并总结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读准字音,学习断句与停顿;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出味道,感悟道理。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尝试运用。教师通过提问、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五)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谈话:车胤勤学被传为佳话,还有一个人同样有影响力。出示:

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思考:能说一说什么意思吗?

小结:两个勤学的故事合在一起,就有了成语:(板书)囊萤映雪。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比喻人勤奋好学。

2.“囊萤夜读”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相机出示名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小结:车胤能够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这样的经典作品,我们更要熟读成诵,传承下去。

3.出示:四读成诵,传承经典。

(1)师生接读,同桌共读,男女赛读,熟读成诵。

(2)课后预习另一篇励志文言文《铁杵成针》。

第二课时《铁杵成针》

【课时目标】

1.认识“卒”字,会写“逢、卒”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铁杵成针》,能读出其节奏和韵味。

3.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一)亲近李白,解题入文

导语:“诗仙”知道是谁吗?(生回应)了解李白吗?(指生答。相机引导:李白,字太白,所以又叫——“李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们是李太白的忠实“粉丝”,李白斗酒诗百篇!能吟诵一两句吗?(学生回顾,吟诵李白的相关诗作。)看来,不仅是忠实“粉丝”,还是“铁杆粉丝”!

1.写题读题。今天咱们一起分享李太白的传奇故事——(出示文题,提示“杵”的读音)读——伸出手跟老师认认真真地写课题(板书)——再读文题。

2.解词释题。出示“铁杵”的注释,展示舂米和捣衣的图片助解(舂米、捣衣与学生认知有距离);引导学生把文题的意思说一说。(铁棒变成针;把铁棒磨成绣花针等。)

【设计意图】基于学情,由旧知切入,激起学习兴趣,亲近文中人物,同时也是让“诗仙李白”与文中“李太白”建立联系,助解通文。“铁杵、舂米和捣衣”与学生的生活均有距离,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形象感知,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为后文补白对话和“感其意”

奠基。

(二)正音疏句,理解句义

导语:《铁杵成针》的故事小朋友们听过吧,不过今天咱们要学的是宋代祝穆先生写的文言文,距今700多年了,虽然只有5句话,45个字,但是想要读好不容易的。有信心读好吗?

(1)范读引领。读正确字音,不算会读,读文言文还要读有停断,注意句逗。当然,句逗不仅是逗号和句号,还包括句中的停断。竖起耳朵,听老师读。

(2)像老师这样出声地练习读一遍,随手在文中用斜线标注一下停断。

(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请一位练得最投入的同学来读,其余同学在心里跟着读。

(4)真是超级模仿秀!老师为什么这么断句?首先要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意思理解了,自然就能准确断句了。你有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吗?咱们四年级已经学过了文言文——《精卫填海》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谁来分享?

生自由表达:借助注释,利用组词,结合插图,联系生活……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时间大约三分钟;再同桌交流。

4.集中反馈,理解句意。

(1)“以读代讲”解首句: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A指生读:去掉逗号再来读——意思清楚了吧?还能换个说法吗?“磨针溪”“象耳山”,是溪流和大山的名字,现在已经是四川的著名景点了。能记住吗?

B考考你:请用“读句子”的办法,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注意,要让老师听出答案。磨针溪在哪儿?(生读)什么在象耳山下?(生读)同一句话,侧重不同,读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读书真有意思呀!第二句谁来读。

(2)“词语联想”解次句: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A调整语序理解:“读书山中”,引导调整语序,就是“在山中读书”。联系生活,在某校读书,古人会讲“读书某校”。以后再读古文,要学会调整语序去理解。

B组词助解:“弃”有点挑战啦!可以组哪些词呢?(出示:抛弃、放弃、丢弃等)引领学生通过组词法尝试理解。提示:学习文言文,要尝试把单个的字组组词,再放到句子里面读一读,这样就会正确理解了。(出示:组字成词,选词入文)

C提问: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离开了。你会联想到哪些词儿?(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有始无终、三心二意等)

D指导朗读:是呀,真可惜,太遗憾啦!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引领再读“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句,表达惋惜之意。(让老师看到你的表情。)

(3)“借助注释”解两句:接下来难度提高,第三、四句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注释来谈。

重点提示:“媪”是对年老妇女的敬称,现在可称为老婆婆。“是溪”就是这条溪,这条溪名叫磨针溪。逢,碰到、遇到。方,正在。“问之,曰:‘欲作针。’”引导学生弄清楚谁问谁答,把话说完整。

(4)第五句最难理解,但又最容易解决,让学生借助注释说一说。

5.出示:连句成文 ,整合串讲。让学生试着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

(1)自主尝试,连起来说一说。

(2)推荐学生完整地讲。(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一读正音,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二读疏句,注意句逗,读有停断;三读知意,借助注释,自主理解。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把文言文读正解、流利,并能利用借助注释等途径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达成教学目标。

(三)补白对话,探究“其意”

导语:你讲得清清楚楚,但老师听了却有点疑惑——这李太白也太容易感动了吧?一问一答,就改变了主意。难道二人只有这样一次问答吗?还会有哪些对话呢?

1.四读明理:补白对话,探究“其意”(出示)

2.先自主思考,再同桌之间互相模拟对话。

3.指生对话。

4.师生对话,老师扮李太白。(预设)

师:老婆婆,您磨铁杵干什么?

生:——想要磨成绣花针。

师:把这么长、这么粗的铁杵磨成绣花针?您是不是开玩笑呢?!

生(语气坚定):不是。我就是要把铁杵磨成针!

师:那您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磨成呢?简直不可思议!我不相信!

生1:一定行的!只要坚持去做,一定能成功的。

师:请你把“坚持”两字写在黑板上。

生2:今天没弄好,明天继续去做,只要有耐心一定能成功!

师:每天都去做,那么这个耐心可以换成“恒心”,请你写在黑板上。

生3:我们才学过“精卫填海”,它能这样做,我也会把这个铁杵磨成针的!

生4:我想到了滴水穿石、愚公移山!(相机让学生上台板书关键词)

……

师:哦,我明白了。(指黑板学生写的词,学生读;出示“精卫填海”、“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生再读)这就是“其意”的意思!

5.此时此刻,假设你就是李白,你心里会怎么想?(指生说,反思反省之类。)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何以悟道?此环节,设疑激思,补白对话,还原画面,让学生在对话中自主探究明晰“其意”所在。将中华勤学文化用关键字词定格在黑板上,铭刻在心灵上。

(四)五读定格:整读全文,传承经典

1.学以致用:今后,当你见到做事情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人,你会怎么

办?(生:我会给他讲《铁杵成针》的故事……)

2.结语提升:是的,中华美德要发扬光大,中华经典要世代传承!愿意的同学们请起立!师生齐读全文——“铁杵成针”。美梦成真!祝福同学们!

【设计意图】辩证看事情,深刻学道理。教学充分利用经典故事积极的一面,发挥其正能量,指引学生如何解决困难,走向成功。中华美德要发扬光大,中华经典要世代传承,虽然没有要求背诵,但要让学生熟读内化,传承经典!

六、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