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2024-07-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按心期刊 Science) 2006年第4期 No.4.2IDO6 J.NI】RⅡ ,盥r UNIVl口瞳SrrY,.0R NAⅡONAI肛Ⅱ璐(Phib。ph 白居易《琵琶 》的艺术成就 (1.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甘肃兰州730000;2.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写成的有感之作。这是一首和他 的(长恨歌)齐名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的抒情方法、摹声技巧、语言艺术三个方 面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抒情方法;摹声技巧;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4—0122—04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 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 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后写成的有感之作。诗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注于笔而为诗。 全诗融情于景,诗意浓郁,读之感人至深。这首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一经问世,就 广为传唱。<唐摭言>卷十五记载:“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日:‘缀玉连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 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1.-I见其深远影响。 一、白居易认为诗是感情、语言、声韵、思想的统一体。可以说,《琵琶行》是白居易实践自己诗歌理 论主张的典范之作,全诗不仅达到抒情与写境的有机统一,而且沟通了抒情主人公与抒情对象之间感情 交流的渠道。 白居易总结前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的经验,正确地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他说:“感人心 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J认为诗是感情、语言、 声韵、思想的统一体。可以说,《琵琶行》是白居易实践自己诗歌理论主张的典范之作。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7字,便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客送别)和时 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景物,渲染环境,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 围。在瑟瑟秋风中,枫叶如火,芦花似絮,这浓重的秋色,烘托了浓重的离愁,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正是这种含情之景,才很容易感染读者,从而激起读者的共鸣。“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 写景而情在其中”-3 J。“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两句达到情与景无间的交融。秋、夜、月 摄入画面,客体形象有助于主观感情的抒发。诗人凄惨的离情别绪和江水茫茫、冷月沉江的外在景象是 两相契合的,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深长的抒情意味,不仅为主客的醉别增添了气氛,而且为琵琶女 的含情弹奏、白居易的深情感叹创造了艺术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才能跟琵琶女的忧愁暗恨、 [收稿日期]2006—03—10 [作者简介]贺兴(1967一),男,甘肃定西人,一级教师,主要从事现代语文教育研究;俞布仁(1967一),男(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语言文化研究。 ・-——1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作者的凄然掩泣相协调,所以全诗的抒情主调和写景色彩是调和的。“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 佳”【 。琵琶女的弹叙、诗人的听问、琵琶的乐意,这些真情的流露,都分别寄寓在冷月和寒江中,通过 独特的艺术意境的描绘而得到表达。 全诗不仅达到抒情与写境的有机统一,而且沟通了抒情主人公与抒情对象之间感情交流的渠道。 作者足从这样两个方面来沟通的:一足曲音。“举洒欲饮无管弦”,突出了音乐调节气氛的作用。“浔阳 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眼中只看到“黄芦苦竹绕宅生”,耳中只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这里是 一个缺少诗意、缺少美的地方,在如此酸楚的谪居环境中,诗人抑郁的心情始终得不到舒展,破碎的心境 终年得不到慰藉。所以,“忽闻水上琵琶声”,一个“忽”字,突出了诗人惊喜的感情。同时,引起了作者一 连串的动作:忘归、暗问、移船、开宴。也形成了闻声忘情、寻声入情、移船动情、开宴叙情的情感历程。 “添洒回灯重开宴”,为诗篇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引起作者惊喜、撩起重新开宴兴致的根本原因在于琵 琶声的特征: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曾为京都人,过去常闻京都声;而今,诗人终岁不闻此声。故而带有 京都韵味的琵琶声飞进诗人的心房,就立刻拨动了诗人的心弦。琵琶声成为连结诗人和琵琶女之间感 情的重要纽带。二是身世。在身世的描述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把琵琶女红遍京都和沦落浔阳 的不同人生际遇相对比。在京都,她名噪一时。其技艺之精,折服曲师;容貌之美,遭人嫉妒;声名之大, 独一无二。“善才服”足正面显示;“秋娘妒”是反面衬托;“争缠头”是纵情渲染。这样就对比出眼前的凄 凉处境:江口空船,寒月为伴,梦萦魂绕,妆泪纵横。一是繁华,一是冷落,琵琶女今昔之境况,真如天壤 之别。从而突出了世情变幻: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青春难再,日月难追。也从而突出了 人情冷漠:门前冷落鞍马稀;也突出了丈夫的薄情: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欢笑声中送走 了春花秋月,在流年似水中消磨了青春光景,“老大嫁作商人妇”。世道命运,何其如此! 作者除了从纵的方面来对比琵琶女今昔境况的不同外,更从横的方面对照了琵琶女和诗人处境的 相似。从全诗的构思来考察,纵的相比是为横的对照服务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把 曲音联结感情的这层意思又深化了一步,从而接触到身世相似、情感相连的根本:同是天涯沦落人。虽 然诗人和琵琶女身世际遇的具体过程不尽相同,但足他们之间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他们都来自京都,又 都是度过安适富贵的生活后跌入寒伧凄楚的境地的。琵琶女沦落江口,诗人谪居浔阳;琵琶女独对冷 月、苦守空船,诗人独伴寂寞、卧病他乡。共同的遭遇使诗人由琵琶女的境遇想到了自己。于是诗人“感 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触动情怀,产生共鸣,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江州司马青衫湿”,由于感情 的触发与诗人的身世联系在一起,因此显得自然而真切。 诗中饱蘸感情色彩的叙事也是很成功的。诗人创作中以情驭景,以情驭事。饱含着诗人强烈的主 观感受,让浓郁饱满的诗情交融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划中,他的叙事诗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人有情,曲有意,做到叙事与抒情无间的结合。也正因为情与事熔为一炉,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既避 免了单调空洞的纯粹叙事,也避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主观主义倾向。全诗流转回环的感情是低沉 的,从惨别到叹息再到掩泣,诗人以潮水般的感情汇成了这首优美的诗章。 清朝方扶南评论此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 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j指¨{《琵琶行》的艺术魅力是“足以移人”,也就是说能从 感情上深深打动读者。这一评价是很恰切的。 二、诗人用画家的生花妙笔描绘琵琶乐音,给无形的声音赋予了鲜明的形象。作者除了采用赋声于 形的方法之外,还通过语言描述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 本来,乐音只是无形的,不能通过视觉来感受,而只能赋予人们听觉形象。而要把这种乐音的动人 之处表达出来,上升到美的高度,就必须赋声于形,以形喻声,完成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迁移,把琵琶 演奏艺术化。诗人对于琵琶乐音的表现是很成功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互成对比,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如急风骤雨,时如儿女私语,运用比喻使乐声具体化。在分别描述大弦、小弦的 乐音后,总领一句,加以概括: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的乐音如珠落玉盘,像清泉丁当, 清脆悦耳,清新感人,妙不可言。“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花团之中,莺语啁瞅,流畅悦耳; 一】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寒冰之下,泉水呜咽,纡缓艰难。这是根据乐声的高低、声音的浓淡、音调的抑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 等积极的形象思维,赋声于形,用画家的艺术笔触对琵琶乐音所作的艺术描绘。诗人把音乐、图画、文学 3者结合在一起,用图画艺术来显示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图画美;用文学手段来描述音乐形象,具有浓 郁的文学味。在这里,声音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被诗人化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了,如雨、如珠、如 莺、如瓶、如帛……构成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世界。 诗人用画家的生花妙笔描绘琵琶乐音,给无形的声音赋予了鲜明的形象。狂风急雨,显出声急;私 语切切,显出声抑;春莺百啭,是在百花丛中;泉流幽咽,是在寒冰之下。这样,“花丛”、“莺语”,益见声音 流利婉转;泉咽冰下,更显乐音涩滞纡缓。清人段玉裁说:“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 绝。”【6 J此言精当至极。 作者除了采用赋声于形的方法之外,还通过语言描述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转轴拨弦三两 声”,琵琶女随手拨弄,天然成韵。“弦弦掩抑声声思”,声音幽咽、如怨如诉。“低眉信手续续弹”,“低眉” 见其含羞,“信手”显其从容,“续续弹”写其节奏渐快。“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之中,写出了4种动作,不 仅有情态、演姿的描述,更多的则是对琵琶女演奏技巧的欣赏。 随着“拢”、“捻”、“抹”、“挑”的动作出现,节奏开始加快。“大弦”、“小弦”交错演奏,各种乐音交相进 发,形成高潮。乐音在高潮中尽情飘逸,然后由高潮突然落入低潮,“凝绝不通声暂歇”。片刻的间歇是 节奏的调整,有助于向高潮推进。“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始如银瓶暴裂,水浆喷发;既如 铁骑驰骋,声威俱壮,又如刀枪齐鸣,铿锵回荡。音乐形成高潮以后,又戛然而止——“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从错杂弹到声暂歇,从声进发到如裂帛,整个乐曲时而强音冲天,时而低沉呜咽,疾徐 清晰,抑扬鲜明。这是根据琵琶声本身的特点所作的艺术描绘、从而形成了整首诗的优美节奏。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把琵琶女弹奏的乐音和琵琶女表达的心情联系起来加以描绘,情灌曲内,音 流弦外,音情互见。掩抑声则“似诉平生不得志”,“续续弹”则“说尽心中无限事”,“声暂歇”则“别有忧愁 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本无言,艺伎实有情,形成了无声胜有声的特殊的艺术效果,从而达 到写艺绝佳、声情并茂的境界。 三、白居易的诗通俗、明快、不事“雕琢字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在艺术上形成了明朗圆熟、自然 流畅的风格。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中说:“元白尚坦易……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 沁人 t-脾,耐人咀嚼。”【7]正因为白居易的诗通俗、明快、不事“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又能道出人 人 t-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8]。他的好友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记录道:“二十年间,禁 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嫠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 交酒茗者,处处皆是。”【9]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在艺术上形成了明朗圆熟、自然流畅的风格。 白居易写诗善于选取“眼前景”,不像李贺那样常常选取一些冷僻奇峭的形象,“鲸吸鳌掷,牛鬼蛇 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l 。为了表现质朴的形象,白居易多选用常见的“口头语”。然而“坦易”不是 索然无味的平淡,而是追求用质朴的语言对形象作出惟妙惟肖的描绘,因而文学语言的形象感和表现力 极强。 “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干呼万唤”是出来前的气氛烘托,“遮面”是出来后的姿态描 绘。出来之不易,不难察其内心之隐痛。这为后面自述身世、回顾青春繁华的生活作了铺垫。由于这两 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某一特定的情态,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因而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 t-秋月白。”东船西舫,悄然无声,以人声静,烘托出乐声美,暗示听者已随 乐声进入忘我的境界。“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境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 也”【l 。正是这种优美之境,才使人回味悠长。在“曲终收拨当心画”后作者要显示出演奏的艺术效果, 就别开生面地写“东船西舫悄无言”。没有这七个字,则前面的大段描述就显得不够扎实,没有着落。无 声无息,是入情入迷的表现,是对琵琶女演技高超的衬托。然后,一句“唯见江心秋月白”,平中见奇。乐 声一停,万籁俱寂,静影沉壁,冷月无声。7个字,把夜静、声静的情状、气息具体化、形象化了。作者对 一】2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琵琶女技巧的评说、赞扬,都在平易坦直的语言描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真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 琵琶女自叙身世,引起了诗人内心强烈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同琵琶 女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当他听到琵琶女的一番自述后,感动得青衫泪湿。接着,诗人便}井起了自己的“沦 落”,但.}三要还是围绕着音乐讲,讲心境的低沉。关于“沦落”之原因,虽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 带过。但我们不难看Ⅲ,他和琵琶女的悲剧命运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白居易(772—846)的一生正当唐王朝走下坡路的时候。自居易filI身子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在进士 及第以前,一直羁旅漂泊,居无定所。“时荒年难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就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长期的贫困流浪生活,使他更容易接近下层人民,了解战争带给社会的混乱、带给百姓的灾难。从而使 得他的感情与下层人民的感情发生了一定的共鸣。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参加进士考试, 从此步入仕途。因亲眼看到朝廷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担心长期这样下去,国家的命运将被断送, 便和他的好友元稹一起研究澄清政治的对策,写成《策林》七十五道,充分反映了白居易的政治思想。白 居易的理想政治是正统儒家的“仁政”,归纳起来,有以下4条:重礼教以归化人心,尊贤能以澄清吏治, 罢兵革以苏民困,薄税敛以安民生。白居易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是进步的,但他把这种政治改革的理 想寄托于皇帝,也说明了他思想上的时代局限性。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很有效法太宗的决心,因此提拔 了一批公忠正直、颇有才_f的新进分子为翰林学士。这时的白居易已有一定名望,因而受到宪宗的破格 提拔。宪宗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认为这是实现政治理想的大好机会,便全力以赴,屡次上疏请求革 除弊政,有时甚至和皇帝当面争执。与此同时,他还以诗歌为武器,双管齐下,互相配合,为实现其政治 理想而奋斗。 元和十年(815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勾结宦官,遣人刺杀极力主张削平藩镇的宰相武元衡,白居 易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诗人怀抱满腔的报国热忱,却遭如此不幸, 如今听到琵琶女自叙身世,内心深处能不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吗?如此看来,本诗属白居易的“感伤 诗”,但“感伤”,并非仅仅是对琵琶女的感伤,而实在是对诗人自身不幸遭际的感伤。因此,诗人在本诗 中才会全身心地抒情叙事,达到物我一体之境界。 诗篇的最后,作者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以自身形象与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 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旨。 《琵琶行》一诗比喻精妙,抒情真挚,语言平易,形象鲜明。此诗由于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历来被选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这首诗虽不像白居易的政治讽刺诗那样直面现实,振聋发聩,却能启发我们如何 为情造文,认识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艺术创作规律,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仍有着不 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郭绍虞.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6、 [3儿4 [清]况周颐.惠风词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4,6. [5][10]蒋凡,储大泓.李贺诗集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496.2. [6]未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0 【7]郭绍虞.清诗活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73. [8]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_三联节店,1980.111. [9]颐颉刚.白居易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 [11][近代]王国维 人间间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92. (责任编辑董河燕 责任校对李晓丽) --——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