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天津方言

2020-06-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析天津方言

天津方言常会出现在春节晚会的小品里,还有相声名家的段子里,如马三立的“逗你玩”,天津话怎么就这么哏?喧嚣的火车站一句“嘛呀!”就能让你找到老乡,两眼泪汪汪,天津话怎么就这么有特点?李世瑜老先生跋山涉水探询天津方言的源头,天津话怎么就这么传

奇?当我开始研究天津方言时,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她抱着琵琶等了很久……

一、天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 方言的产生和积累须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且由时代和地域两方面决定的。一种方言的形成主要原因有社会的分离、地理的阻隔、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接触。在天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准确的依据: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 这说明了明初天津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军事移民”。这些移民实行军事建制,“家庭承袭,邻里相望”,形成相对牢固的“语音小区”,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而在天津民间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明代朱元璋称帝后,封了很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屡建战功,故遭朱元璋忌惮。为削弱他的实力,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燕王朱棣不但扫北得胜,还把他从家乡安徽带来的士兵安置在天津地区戍边屯垦。朱棣夺取帝位后,为天津赐名,还设立了天津卫。相传移民者大都是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天津又是清代淮军的大本营,所以天津的地方话,受苏北江淮一带的方言影响较大。

2母方言: 但是天津方言,不是天津地区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旧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土语,即天津话。这个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一带接近唐山一带方言,西南和东南则接近静海方言。由于方言岛内居民祖先可能是来源于明初的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北部。因此,这个方言区内的语言与“岛”周围的天津土语有很明显的区别。那么燕王扫北占据这个地方,有多少人,从哪里来,他们说的话怎么是天津话?怎么把静海话压倒的?天津方言近600年的身世,终于被破解,而为得到这一成果让一个青年变为一个古稀老人。他就是李世瑜老先生,他对天津史志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发现天津古海岸遗迹,掌握了天津退海地和沧海变桑田的规律:第二是提出了天津方言岛的概念及找出天津的母方言。 哪儿是天津话的根?

---近于凤阳音 又似徐州语 类同淮安言 最像宿州话

燕王是安徽凤阳人,他带兵北上定会从他的家乡及附近招募士兵,包括随军家属或其他移民,而且这些人有“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县新志?汪来传》)。所以《卫志》户口有军籍,官籍。通过上述逃荒、漕运、戍边等,大批人定居到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记:“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些史料、说明了明朝初期天津卫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军经商的吴人成了天津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为确立天津话的来源,上世纪80年代,已经60多岁的李世瑜先后两次南下,奔波于安徽的各个城市。洪泽湖畔,留下李老踯躅的身影。在固镇所属的安徽北部的宿州市,李世瑜听到了很多的天津话,由此找到了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往北到徐州,往南不超过蚌埠。

出行之前,几种线索形成不同的画面,呈现在李世瑜的面前: 线索一:80年代,“凤阳杂技团”到天津表演,讲解员说的完全是“天津话”,李世瑜以为是临时雇用的天津人来当讲解员。表演结束后,他和演员谈话,才发现,他们的口音和讲解员差不多,他们说的就是自己的家乡话。李世瑜联想到,天津西于庄有一种民间舞蹈——花鼓,他们的唱词、鼓点、舞蹈、服饰都是从凤阳来的。听黄梅戏的时候,也常常感到道白很像天津话。

线索二:一次他从合肥乘车南下,列车员说的都是“天津话”。李世瑜以为这是天津列车段的乘务员调到淮南铁路段的。经询问后,才知道他们说的也是家乡话。一位在徐州工作的天津人告诉他,徐州话和天津话差不多,只要动几个音就可以了。凡此种种,都让李世瑜意识到,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很可能与苏北、皖北一带有关,特别是以凤阳为中心的地带,当年燕王扫北时所带的兵可能就是从这里招募的,后来在天津定居下来。 线索三:周总理的口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的口音和天津话很像,因为他的阴平(一声)读低平调。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这样就又使他意识到,以淮安为中心的方言有可能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

带着这些假设,1986年9月,李世瑜开始了寻访工作,先去凤阳。李世瑜在蚌埠下车,先调查了蚌埠方言,边听边录音边研究,结果却令人失望。因为除了它的阴平(一声)也读低平调之外,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尤其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的。如果加快语流速度,他们便有听不懂的地方了。到了凤阳,发现那里的方言不像杂技团的成员那样,而是和蚌埠基本相同,可能是杂技团的人并非都是凤阳人的缘故。与此同时,李世瑜发现,凤阳的方言南部和北部还有差异,南部入声字更多一些。他又调查了凤阳附近的临淮和留埠,结果也是一样。抵达淮安后,同样是一无所获,李世瑜的线索一下子断了。凤阳和淮安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的推断,被事实否定了。

绕着高邮湖、洪泽湖地区跑了一圈之后,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似乎还在云里雾中。李世瑜决定再到安庆寻访。在从徐州乘火车前往安庆的途中,他却有了出人意料的收获,这个收获成为李世瑜寻访成功决定性的因素。 火车上很拥挤,李世瑜和很多人一样是“站票”。火车过了宿州后,李世瑜身边的两个人因为抢座吵了起来。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从两个人嘴里硬硬地甩出来。李世瑜以为碰到了老乡,便劝起架来,“都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别吵了。”抢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门在外!我,我就这儿的。”

一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安庆不去了!他干脆跟着这两个人下了火车,下车的这一站叫固镇,在蚌埠北48公里处。一到固镇火车站,李世瑜以为回到了天津,充斥双耳的统统是他从小听到大、说到大的天津话。

车站的茶摊前,一位老掌柜和他们搭起了话,一种“共同语言”让他们相谈甚欢。至今李世瑜的录音带里还留存着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两位同志,你们哪儿人哪?”“您听我们是哪的人?”老人迟疑了一下:“听你们的口音是本地人,可我怎么没见过你们啊?”原来,固镇来来往往的人都要经过这个火车站,老掌柜差不多都认识。老掌柜告诉李世瑜,固镇属于宿州市,宿州市距离固镇45公里。

兴奋的李世瑜马不停蹄地回了宿州,历经数月的调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现出了真容——天津话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

经过名家研究和探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津方言形成由人民迁徙和人为的隔阂两大要素。从天津卫形成的角度来看,当时形成了一定批量的移民,他们集中聚居,因民的语言与当地的方言形成了一定的抗衡之势。从方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天津方言的形成是覆盖式。

3发展与推广:清末产生了洋务运动,天津成为了当时沿海的发达地区,名噪一时。发展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北京。天津交通便捷,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内部差异小,

人口多且几种方言意识也很浓,这使得天津发言历经百年而不变。天津是曲艺之乡,在天津方言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有京韵大鼓、天津十韵、天津快板、相声,尤其是相声,著名的相声演员汝周德山,常宝堑,马三立,他们将天津话推广到全国。随着改革开放,天津成为了渤海湾的一颗明珠,天津方言也与时俱进走向世界,。前不久,一些中学的学生将天津方言中特有的一些词汇翻译成英文,并打算编纂一部天津话辞典。下面是他们翻译处的一些词汇:

崴泥 terrible白话 chat and boast糟改 dally 麻利 quick扎刺儿 provoke

有人说天津方言庸俗不堪,可是方言只是地方语言体系,不应该附加进雅欲概念,更遑论尊。天津方言的历史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悠久。天津人性格爽朗、乐观,通过天津方言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天津方言的分区

天津方言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天津方言区是一座全国罕见的方言孤岛。据天津方言在语调上的特点,也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把普通话的一声高音、高平调读成低音、低平调,即起音低,落音比起音还低的这个特点,李世瑜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津展开了实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画出了天津话的边界——在地图上,这个区域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旧城是天津方言的中心,“方言岛”的东、南、西三面被静海音系所包围,北面则被北京音系所包围,几百年来,天津方言仅能“占领”九平方华里的旧城和十几座村镇,始终陷入其它

音系的重重包围之中。

在李世瑜的地图中,标明七个方言小区,(1)就是天津方言区,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旧城是天津话的中心,它的四至(即等语线或同言线,同语线圈)从东郊徐庄子开始经赵庄子、张贵庄、翟庄子、芦庄子、西郊北马集、南马集、北里八口、大韩庄、大芦北口、小南河、陈村、侯家台、邢庄子到曹庄子。在这范围的西北方向是(3),即北郊方言区。这里又分为A、B两区。(5)即东郊方言区。(4)即静海方言区(属静海音系)。以及(2)即武清方言区(属北京音系)。

由于(1)即天津方言区,它的东南西三面都被静海方言区包围着,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就称(1)为“方言岛”。所谓方言岛是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来方言区域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全国这种例子不少,大都因移民所致。北方方言区内最著名的方言岛是承德,它距离北京近二百公里,但居民操纯北京话,就是由于康熙时兴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大批供奉、保卫人员移住该地,定居下来,以致压倒原来居民所操方言,使之同化于北京话,因此承德形成一方言岛。

至于天津方言岛,它的移民是从哪里来的即它的语源在哪里?李世瑜表示,这里应先解决两个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是确定方言岛即画出它的等语线,主要根据天津话的语音特征:阴平(一声)读低平调,在天津周围找不到。图上倒置的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外侧都是静海方言区或属静海音系的海下方言区。两腰村子,有时近在咫尺,但语意也迥然不同。主要是阴平的低调在两腰外的地点中突然消失,其他声调也有所改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北斜村,这里恰在等语线上,村子北由南运河引来的小河隔开,河东半操天津话,即阴平读低平调。而河西低平调突然消失变成静海话。在天津方言岛即那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则情况略异。(3)方言区是过渡阶段,阴平读低平调的现象是珠江消失的,越往北低平调的越少。到(2)方言区才全部读成高平调。二是,为什么从天津话中心旧城往北不过一公里,从东于庄、西于庄语音就变了——尽管它是个过渡地区,而往南到二十多公里的大八里台,大孙庄一线才变呢?

因为,燕王的驻军以老城厢为根据地,无论是向北、向西还是向东开垦,都是不可能的。这三个方向都有人密集居住,常年耕作。村民不会让外来的人口占据熟地,所以驻军只能向南方开垦。天津地区原是个退海地,自从三十年前发现渤海湾西岸三道古海岸遗迹后,才确认,战国时期天津地区的聚落点还散布在沿张贵庄到八里台一线上,当时军粮城到咸水沽一线之西还是动荡不定的沼泽。而在旧城以北地区则在新石器时代已成陆地且逐渐开发。明初,天津地区的地位更为重要,建卫筑城之后,移民聚集,占据原属静海地面定居,向北阻于南北运河和子牙河,那是早已开发的武清地界。往南多沼泽、苇塘、荒地,移民尽情占用,因此一直开到二三十公里以外。

三、天津方言的语音及词汇

1语音: 天津方言与普通话不同之处主要在语音和声调上。从语音的声母看,天津话一

是把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读为舌尖前音z、c、s,所谓齿音字多。如把\"事shi\"读成\"似si\"。二是把普通话没有声母的开口呼字在前面加上声母n,如把\"爱ai\"读成\"耐nai\"。三是把普通话中r模成i,如把\"肉rou的\"读成\"右you\"。同时又把普通话中带i介音的无声字母改读成r声母。如\"永y6ng\"读成\"冗r6ng\"。从韵母看,天津话一是把普通话的合口呼的字读成开口呼,即把韵母中的韵头u丢掉。主要发生在以n、l、h、r等作声母的字中,如把\"落1uo读成\"乐le。二是把普通话中以n、1为声母的撮口呼字,读成合口呼,并增加韵尾i,即把u变成ui,如\"女nu;\"读成nui。

从声调上看,天津话把普通话的一声高音、高平调(5-5)读成低音、低平调(2-1),即起音低,落音比起音还低。如\"天tian\"读似\"添tian\"。有的把普通话三声字音读成二声字音,如\"笔bi读成\"鼻bi\"。有的把二声字读成一声字,如\"菊ju\"读成\"居ju'。

2语词、词汇:天津方言,名词后面的字发音较轻,而动词、形容词则无此现象。天津方言词汇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如\"摞摞缸\",用缸码得高,不稳定的形象表示麻烦的事。\"抹抹丢丢\",用贴着墙角徘徊不前的形象表现尴尬的神态。\"拿捏\"用捏着东西不肯撤手的样子,表示矜重,不轻易给人。\"有根\",\"没根\"用树根扎在地里表示事物言行的可靠与否。\"有过结(节)儿\",以心中有疙瘩不解,表示有矛盾。\"沉沉\"、\"沉会儿\",用水浑了稍等一会儿就清了

的意思,表示要等片刻。\"歪(崴)泥\",用浆稠的泥巴难铲表示事情难办,\"事办砸了\",\"砸锅了\",表示事情失败。如此等等方言词汇;都很富于生活气息。天津话趣味性很强,但是很难解释,也很难找到具体的字,多数为拟音字如“哏”,再词典中,哏有两个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上声,作阳平读音时是天津特有方言之有意思的行为或语言。此外天津方言中还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如二把刀、能耐更、坐地泡、打镲、白活、祸祸。 综上说述:

1、天津方言特点之一是“齿音字”较多。例如,干什么叫做“奏嘛”,上网叫做“桑(四声)网”;手机叫“叟机”等等。还有许多发音特点就不多说了。

2、天津方言特点之二是名词动化或者以动词代替名词,显得很有生气。比如,“哏”代表“好笑”;但这种语种渐渐消逝了。不过新的民间方言却又滋生于市井,譬如天津“楞子”这词儿就是典型的新生方言。

3、天津方言特点之三是口语味重。过去天津卫的老腔调是有些粗俗,包括许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骂”(你这是干什么);“咱介不寺没银耐吗”(咱这不是没人爱吗);”油泥嘛丝儿,你管凿吗”(有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

4、天津方言特点之四是与京腔方言词汇通用。老天津话既受江淮语系的影响,又受老北京方言的影响。至今有许多天津方言与北京方言是通用的,尤其是口语。过去就听说过“说卫话,带京腔”的说法。例如,惹祸了都称“捅篓子”;上当了都说“冤大头”;特别令人讨厌的人都称其为“狗食”;不男不女的都叫做“二尾(读乙音)子”;更多的是“老谣”(不可信的事)、“磕膝盖”、“窝囊废”、“能耐梗”等等,举不胜举。

5、天津方言特点之五是“省略字”多。天津方言的口语很磁润,省略字较多,说起来简短脆亮。比如,“什么”用“嘛”代替;“劝业场”用“劝场”代替;“百货公司”用“百公司”代替等。

6、、天津方言特点之六是没有“卷舌音”。这是与北京方言最大的区别之处,“说缩”不分,“车册”不分,“十四”不分。

7、、天津方言特点之七是有特定的词语。如,小汽车爱称“小笛笛”、摩托车俗称“嘟嘟车”、收音机别称“话匣子”等等。几十年前,男孩子不义气被说成“奸”,女孩子事儿多被说成“刺儿”,小孩儿之间斗嘴所说的“气斗斗”,已统统成为绝响。更为久远的天津方言里,譬如将钱包儿说成“靴掖子”,将醋说成“忌讳忌”,将抹布说成“带手”,将发薪说成“关饷”,则更鲜为人知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广播影视的传送,天津话的语音、声调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而那些方言埋语的准确、生动形象的部分则会汇入普通话之中。

结语:天津方言无疑是中国方言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特,神秘,永恒,而充

满趣味。许多方言在颓败的过程中,当地的文化也在失传,地域文化在不断地向现代发展的时候,历史上承传下来的珍品是绝不该被轻易的淘汰的。方言是一个地方历史的缩影,民俗民风的体现,更是当地特有文艺产生发展的依据。从前我不了解我的方言,还曾一度认为我的口音很土,但是通过对天津方言的研究我认为我们的方言很美丽,同时作为一个汉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会在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上,积极传播天津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津,爱上天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