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迹文化』课程论文
往昔繁华尽六朝
张曙光 0804620126
指导教师:韩玫 2009年12月
“秦淮烟月无新旧,纸香粉腻满东流”,以秦淮文化为代表的南京文化自然成为今古文人不朽的话题。闲来无事,游逛于夫子庙一带,看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倒也算得上是一件乐事。秦淮文化或许早已成为南京文化的代名词,然而如果说起夫子秦淮一带的繁华,大抵还得应当从六朝那段盛极一时的十里秦淮讲起„„
提起六朝古都,人们大都会想到这便是指的南京,六朝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烙印,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将之抹掉的。公元211年,孙权听从谋士张纮之言,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是为南京为国都之始。从此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南京城便真正地开始了她那段不平凡的历程,“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秣陵,自此便实至名归。“一代宏图开建业”,从雨花台下的越城到清凉山上的金陵邑再到东吴的新都建业,建业城不仅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开始,严格地说,它是后世南京城的真正肇端。至此,南京都城始也,并且从此开启了南京历史上长达300年的璀璨的六朝文化„„
东吴、东晋以及随后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便是人们口中时常提起的六朝了,而南京城便是在这个时期成了绝对的宠儿。然而这六朝虽是确指六个朝代,但是较之后世的唐宋,这六个朝代却是偏安的、短命的六朝,最长的不过百余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真是应了那句话“你方唱罢我登场”,倒也着实充满了戏剧的味道。六个朝代的各自版图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没有哪个朝代说是能真正大一统。“三百年间通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此时的南京城倒是更像一个精心布置好的大舞台,上演了高规格的一场场戏,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帝王的匆匆过往。“帝王之宅”或许有失偏颇,倒不如直接叫做“帝王之台”。一位接一位的“天子”在此登场亮相,却难有真命天子出现,不免令人心生遗憾„„但所有的这些并不能妨碍南京城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没有改变得了秦淮一代那旖旎的青楼风情。频繁更迭的政权背后,一朵文化奇葩正在徐徐地成长、绽放。所以,出现如此这般委婉的文化,又与如此更迭频繁的政权不无干系,如此频仍的朝代的更迭对南京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统治集团的更迭如此密集,造就了南京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后继的王朝可以使他们的前任在一夜之间丧失政权,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其影响;或者说,后继的王朝总是来不及肃清前朝的文化影响。于是,南京城里,便陆续形成了一块相对稳定的居民群落,每一个群落都试图固守自己的文化氛围,试图以固守自己的文化氛围显示某种优越地位。另一方面,对于南京的平民百姓,那些匆匆过客般的外来帝王,难以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南京人从来不曾有过像北京人那种天子脚下的自豪。没有认同也就没有仇视,南京人更多的是怀着看客般的心情,对于台上台下的角色,他们都宽容对待。这便形成了那些外来文化群落得以维系的大环境。这些文化群落之间的渗透融合十分缓慢,过多的以邻为壑的群落间留下了太多的文化裂隙,正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保守力量足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入,是新的文化因素总可以在南京站稳脚跟,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璀璨的六朝文化的形成正得益于王朝更替的频繁,这种保守性的开放格局一旦形成,便贯穿了南京文化发展史的始终,也可以说,南京的开放性正得益于其各自组成部分的保守性。
其实,如果真正能够把南京文化单独拿出来讨论,也大概只能从六朝这个阶段开始了,南京城从正式建城开始到东吴以此定都的这一段时间里,虽屡屡被人认为有帝王之气,但却是一直未成气候,这个阶段,南京文化自然无从讲起,说
白了,此时的南京只是江南众多城市中不起眼的一座小城,此刻的文化也只是属于江南文化的范畴。直至东吴定都建业伊始,南京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政治地位的骤然提升带动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因此引起了文化的快速繁荣。幸运的是,十里珠帘的秦淮被人们选中来承载这样的文化,于是秦淮一代文人墨客,商贾云集,一幅盛世华章的昌盛之景,秦淮地区的文人风气从这个阶段开始变得越来越浓厚,久而久之,秦淮文化已悄然成型。
桨声灯影,用这个词来形容秦淮也绝对是前人的妙笔,也难怪这个词能成为秦淮风光的代名词。虽然现在的夫子秦淮上已然难见当年的桨声灯影,但那种情景的回味还是让人们觉得难以忘怀,泛舟于秦淮河,从东水关到西水关,或许你没有如此的雅兴,但这也确实是让人值得纪念的。坐在画舫上,游玩于十里珠帘的内秦淮,也难怪会有那么多的诗文在此做成,也不怀疑朱俞两位先生民国时代作的那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什么那么的有六朝时代的味道了„„
然而,六朝的繁华过后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痛,当“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 隋文帝荡平建康城,毁掉了鳞次栉比的楼阁寺宇,毁掉了无数的丽宫雄殿,南京变成了一片耕地和荒草地,六朝豪华此时已荡然无存„„“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的一首《金陵怀古》道尽个中滋味。南京,或许已经不是先前的那个建康城了„„
随后的岁月中,南京又先后成了南唐、明帝国、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的都城,但是总让人觉得有种悲凉的感觉,每每提起这四朝在南京的历程,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南京已经失去了统治者的宠爱,此时的南京城很随意地被拿起又被放下,所有往昔的繁华也只存在于万般回忆中了„„如此说来,再煞有介事地弄出一个“十代都会”便难免让人觉得有牵强附会之嫌,虽说十代,可是后来这些在南京做都城的时间或者是自己政权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或者就是因为某种原因以南京为都的时间短,反正是断断续续地,南京有糊里糊涂地做了四个朝代的国都,所以也只是偶尔露峥嵘,兴许哪天那个皇帝高兴,把南京作为都城,也兴许哪天皇帝不高兴便把都城给迁走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南京的文化并没有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进一步产生大的改变,所以才有那么浓重的脂粉味留到今天,南京文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说起来倒也是一件好事,我们今天能有幸再看到那秦淮一带的委婉倒也是幸甚幸甚„„
“六朝古都”,“十代都会”,姑且都将它们看作是南京的代名词,但孰轻孰重却是很显然的。六朝的繁华让南京盛极一时,尽享优待,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孕育南京人的文化--“璀璨的六朝文化”并且经久不衰;而十代之说便显得
有些禁不住考验,硬生生的将后面的四个朝代加在六朝之上,前与后本就没有什么相对的联系,并且后面的朝代对南京的影响也不见得那么深,所以,“十代都会”之名只像是画蛇添足就让人觉得不那么舒服了„„
写到这,我的文章已经差不多了,其实写南京的文化是比较有难度的,主要是自己的阅历少,而且对南京的理解也有限,不过但从作为作业这层面上说我认为已经足够了,看着那《家在六朝山水间》,不禁为作者叫好,文采纷扬,见解精辟,相比之下,我的这篇文章也只能是写给自己看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