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工程测量技术特征
(1)、本工程规模大,建筑结构超长,特别是中央主指廊南北长度达到1050米,东西次指廊约600米,测距大,施工区域分散,测量控制网精度要求高。
(2)、结构施工分区多,随着施工区的展开,各区的高度不一样,将影响施工放样的通视要求。
(3)、结构平面形状变化较大、建筑结构形式特殊,促成施工测量工作内业计算量超常,同时显著增加了测量工作量,复杂的平面曲线放样精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成形效果。
(4)、航站楼超高独立柱要达到免装饰混凝土施工效果和上部钢结构安装的精度要求,垂直度控制是测量的关键。
2 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和测量规范的熟悉,测量基准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与检定,针对本工程测量技术特征采取的应对措施。
2.1 人员组织
针对本工程测量难度及施工进度需要,安排测量人员数量及分工如下。 职 务 高级测量工程师 资深测量工程师 测量工程师 测量技师 人 数 1名 2名 6名 12名 岗 位 责 任 本合同段管理总承包测量工作的组织安排、协调与其他标段的联测,测量总策划人和负责人 方案编制、理论分析、组织测量工程师一起进行测量控制网布设和传递,其他专业分包测量协调配合及重点部位的跟踪复核 实施楼层测量操作,技术资料编制,测量数据计算 测量放线操作 2.2 设备组织
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进行初步调配,并对下列进场的主要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
设 备 名 称 全站仪 全站仪 平差软件 电子水准仪 激光铅直仪 水准仪 型 号 Leica TC2003 SOKKIA210 Zeiss Dini10 Leica ZL DS2 数 量 1台 2台 1台 2台 8台 用 途 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高程传递 楼层轴线测量 1套 高程控制网测量 控制点的竖向投递 标高测量控制 精 度 指 标 ″ 1mm+1ppm 1″ 1mm+2ppm 控制网数据平差 km 1/200000 1mm/km 2.3 技术准备
组织测量人员会审图纸,掌握结构特点及工艺流程,对重要点位的坐标,轴线尺寸,标高关系进行验核。学习《工程测量规范》相关章节,掌握施测技术要求及限差要求。
2.4 基准点的交接及复核
测量工作开始前与业主、监理工程师对所有基准点现场确认,并要求提供点之位记录
及成果表,并采用与原等级测量技术要求相同的测量方法对业主方提供的基准点进行复测校核。考虑到本工程桩基工程已经施工,场地已有部分其他施工单位承担的用于上述工程的测量控制点,在工程交接时,要一并交接,经我单位复核并报验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可并入本施工测量控制网中,以利于桩基工程与后续工程的测量控制衔接。
2.5 针对本工程测量技术特征采取的应对措施
(1)、针对本工程对施工测量要求精度高等特征调配先进的测量仪器,如高精度的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激光铅直仪,采用科学的测量技术及建立高等级的控制网,采取严格的复核校正手段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
(2)、针对地下室面积较大、分区较多的特点,尽量围绕基坑一周布置控制点,同时选择图形条件较好的控制网形状,使控制网组成的平面面积最大化,以提高控制网的精度,同时根据现场平面情况适当加密平面控制点,现场施工测量主要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测量法,解决通视制约难题。
(3)、由于结构复杂、计算量大,尤其是对于平面不规则的施工放样与数据计算,使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依据设计图纸中的坐标和高程系统,用CAD软件制作建筑物平面图和轴网图,形成电子版图纸。应用电子版制图模拟法还可快速求点坐标和量取距离、图纸校对等,为整个施工过程测量工作提供可靠的点位坐标和高程。
3 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3.1 平面控制网建立
本工程平面控制网分三级控制,首级控制网为导线网,二级控制网为附合导线,三级控制网为建筑物的主轴线控制网。控制网分级的技术标准见下表。 控制网分级 首级控制网 二级控制网 三级控制网 布网形式 导线网 附和导线,加密插点 十字线控制下的主轴线网 测量等级 四等 一级 一级 主要作用 总体定位,布设监测二三级控制网 曲线控制;地下室深基控制;盲区控制 轴线定位,指导施工 3.1.1 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为保证航站楼总体工程和各分项工程测量工作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其所有标段必须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为了获得较高的相对精度,对业主方前期交的各基线点进行校核,采用业主方最新提供的两个城市导线点JY-3,、JY-5,的坐标点作为起算边,首级施工平面控制网采四等导线网的形式布设,由T1~T6六个点构成,对整个场区测量工作做整体控制。
首级控制网布置图如下图所示。
图 例已知导线点首级基准点首级控制网 轴 线T5T6T4T3T1T2
导线网按四等导线技术要求施测。采用控制测量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等级 平均边长(km) 四等 测角中误差 (″) 测距中误差 (mm) 18 测距相对 中误差 1/80000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35000 首级网点是建筑物整体定位的依据,同时又是布设二、三级网的基准点,因此要求精度高且整个施工期间点位变形在允许误差之内。施工区域为填海工程区域,回填土层厚,基准点易产生沉降或偏移,为此首级点要选在距基坑25米以外,根据地基不同分别结合现场采用以下两种埋设形式。 @200单层双向 上人台阶回填土地面地面箍筋8@300定位钢筋沙地水管井12@200单层双向沙地地基基准埋点图片石天然土基基准埋点图定位钢筋长度定位钢筋共16根,大约沿管壁每300布置一根。说明: 1、图中尺寸单位均为。 2、图中标注为现场调节段(以保证通各测点通视为前提)。 3、图中主筋为直径12的螺纹钢;保护层厚度大于等于50。 4、最底层为300厚片石层,需用机械压实。 5、基准点四周搭设防护栏杆进行维护。 3.1.2 平面二级控制网的布设 本标段二级控制网分导线和插点两种形式布设,考虑到本工程桩基工程已经施工,场地已有部分其他施工单位承担的用于上述工程的测量控制点,将其他施工单位承担的用于
上述工程的测量控制点并入二级控制网中,其次为了对主楼地下室深基施工、所有首级网通视盲区进行控制,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灵活布置二级插点作为首级网的扩展和补充。插点采用双后方交会法定位,控制地下室施工的二级插点,应随测随用,如再次使用应重新测量,避免由于变形引起的误差发生。二级控制导线点布置如下图。
3.1.3 主轴线控制网的布设
主轴线平面控制网直接指导施工且在垫层、底板及各层施工过程中需多次布设,因此要求该网在满足施工精度要求前提下,做到简单,实用,方便放线。根据本工程情况,除特别注明外,控制线按照实际轴线偏移米布设并与施工轴线平行或垂直。利用二级控制网布设主轴线控制网,并根据施工流水段加密控制主轴线,在基坑边建立地面控制桩轴线控制点,在延长线上外移至基坑外固定的建筑物或地标上,并在基坑内设置木桩作为地下结构的平面控制点。主轴线控制网见下图。
E1E0A3A4A1A2A5A6F0F1主轴线控制点
3.2 高程总控制网的建立
本工程高程总控制网采用国家二等水准精度进行测设。为使高程总控制网具有较好的内符合精度,控制网布设为闭合水准路线,并用两个深圳市城市高程点JY-3(H= 、JY-5(H=进行检测以确定起算点的正确性后,再由点JY-5与控制网联测。高程水准点位直接采用首级平面控制网所埋设的控制点。测量仪器采用Zeiss Dini10电子水准仪及其配套CCD测量传感器自动测量条码尺进行外业作业,内业经仪器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平差后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取得各控制点高程数据。上述测量总控制网经自检合格后,由监理单位验测后方可使用。在施工过程中每周对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和高程总控制网进行复测,保证整个工程水准测量的整体性、统一性。二级高程网布设方法同高程总控制网一样,采用二级控制网所埋设控制点。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 偶然中误差M△ ≤±1 测段、区段、 路线往返测 全中误差Mw 高差不符值 ≤±2 ≤±4LS 附合线路或 环线闭合差 ≤±4L 检测已测测 段高差之差 ≤±4LI 4 测量方法
本工程地下结构施工平面测量采用外控法 ,直接用全站仪投测主控制轴线,投测主控制轴线的方法主要采取前方交会和正倒镜法;地上结构施工采取内控为主,外控为辅,内外控相结合的控制方法,但始终保持内、外联测;在首层依据首级及二级控制网采用前方交会和极坐标法进行测设,上部用激光铅直仪将轴线控制点整体同步传递,作为后期工程(包括结构、砌筑、钢结构屋架吊装、幕墙施工及精装修施工)测量的控制基准。高程测量采取新三角高程、悬吊钢尺相互校核的方法。具体如下: 地下部分平面施工测量(外控法): 1.全站仪架设在基坑边主轴线控制网点,直接投测每一条控制轴线,可根据现场需要临时加密一定数量的轴线控制点,并以此为基准,依据图纸对其他轴线和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进行放样。 2.上述投测主轴线除进行闭合检验外,还应与地上首级、二级控制网点联测投线进行验核,以确保施工测量控制精度的要求。为减少由于工程高差太大产生I角的影响,避免地下、地上两部分结构出现测量放样的超差,事先在基础护坡周围布设“十”字轴线控制点。 外控法:轴线控制网示意图
地上部分平面施工测量(内控为主,以首层A1区为例): 1.测量基准线的布置及竖向传递:根据建筑平面形状,对各个楼层仔细分析,找出平面形状各层变化之处,每层的控制点组成图形力争最大化,以提高各点位精度,竖向传递与轴线测量定人测量。 a.在底层基点处架设激光准直仪,调校到准直状态后,发射和该点铅垂的可见光束;b.在楼板开口处用接收靶接收;c.调校可见光光斑直径,达到最佳状态时,逆时针旋转准直仪, 在接收靶处出现一个同心圆(光环),取其圆心作为向上的投测点,并将接收靶固定。从二层开始,逐层留设放线孔,按照上述方法,向上传递控制点。 2. 轴线控制点整体传递上楼层,组成轴线控制网,在同一层投测的纵横主轴线不得少于2条,以此做角度、距离的校核。经校核无误后进行细部的放样。 内控点的传递示意图 内控法:A1区轴线网示意图 高程施工测量: 1.地下部分高程传递: 地下室浅基部分直接用水准仪传递。深基施工区域采用水准仪吊钢尺法向坑内传递高程,传递如右图。 计算公式b’=H0—H1+a’—a+b。 2. 地上部分高程传递: 考虑到航站楼面积大,为保证标高精准,标高控制要求严格,为了减少钢尺分段传递标高的累积误差、避免传递标高中风力对钢尺量距的影响,竖向标高的传递利用精度为1/200000的全站仪竖向测距结合特殊尺垫完成: 特殊尺垫为作业层标高引测的转点,尺垫的背面装有反射贴片用来反射全站仪发射的激光。从反射贴片到尺垫顶端的距离为定值h0。 步骤1:全站仪架设在首层轴线控制点预留孔下方便于向上传递处,仪器精确置平,使垂直角度为90°00′00″,后视设置于核心筒侧立面+处塔尺读数(h1),旋转仪器望远镜利用弯管目镜观测置于作业层预留洞上方已精确置平的特殊尺垫,测出两者之见的垂直距离(h2)。 步骤2:在作业层架设水准仪,后视特殊尺
地下高程传递 地上高程传递 特殊尺垫 步骤1 步骤2
垫上放置的塔尺读数(h3),并将该水平视线引测到核心筒侧立面。该水平线高程为H=h+h1+h2+h3+h0(h为设置在首层基准点高程、h0为尺垫到反射贴片的距离) 3.标高引测: 为了避免标高传递出现上、下层标高超差,对传递而来的标高控制点(每层不少于三点)进行联测、复测、平差,精度在±3mm以内,总高±5mm以内调整闭合差,结构标高主要采取测设﹢1m标高控制线,作为高程施工的依据。 关键部位测量控制办法 非对称内凹圆弧曲线测量: 超高独立柱垂直度的控制: 在曲线外的已知控制点设站,结合平面布置采用传统方法线坠加全站仪对柱模板支设进图对照实地情况,拨转任意方向的方位角,计算行控制,架体稳定后在纵横轴线上安置激光垂准仪在该方向上测站点到曲线上的距离,即可进行放向上投点,在模板上挂纵横线对模板上口进行检样。实际工作时可将公式输入到Microsoft 验。垂直度偏差按H/3000进行控制。 Excel表格中或备有编程计算器(例如CASIO fx-4800p),进行电算,可很快输出偏角和偏角距,输入仪器拨转方位角即可求出测站点到该方向上的放样距离,通过调整圆弧的每段间隔距离,就可以随意加密弧线的特征点,大大提高了放样速度。 装饰安装施工测量: 装饰阶段的测量以混凝土结构各楼层轴线或轴线控制线为依据,标高采用各楼层传递的高程控制线为基准在每个楼层形成闭合导线。 钢结构施工测量: 钢结构基准点布设时尽量使用混凝土结构基准点并与之联测、闭合。采用高精度Leica TC2003全站仪″,±(1mm+1ppm)),并配以专用测量设备进行三维实时测量,对于待测的结构要通过精测后计算点的改正值进行点位归化,归化后的点位要进行检验同一部位是否符合相关的几何关系要求,使其各点之间相对误差严格控制在3mm之内。 5 施工测量管理 5.1 管理体系
本工程日常管理分三级测量管理,管理总承包技术部测量管理为第一级,施工总承包部技术管理部测量管理为第二级,专业分包施工测量管理为第三级。管理总承包技术部设一名高级测量管理工程师负责T3航站楼整体工程的测量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协调一、二标段的联测及测量资料的统一归档管理。施工总承包在技术部设有专门测量管理人员和专业测量队,负责本标段的测量工作。
5.2 对专业分包单位、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的协调配合与管理
除完成本标段自身的土建施工测量工作外,施工总承包测量队还将对各专业分包工程的测量进行协调。专业分包工程开工前,我单位移交测量基准点和基准线给分包单位,由移交双方进行相互交接检查无误后形成交接资料。在分包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对分包工程重点部位的施工测量进行跟踪复核监控。各分包自行加密的施工控制点和放样的重要轴线
必须先进行自检,符合标准后上报施工总承包测量队,由施工总承包测量队进行复核和验线;复核验线前,各单位应提交有关报验资料,包括已知数据依据、施测方案、施测精度等。测量过程中,所有测量原始记录和测量成果均由相关测量人员互相核对签字认可,形成相互交叉检查的测量控制制度。为了确保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管理总承包技术部和施工总承包应为第三方监测单位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和周围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等工作提供便利,并积极配合第三方监测单位的桩点保护及现场安全防护工作。
5.3 测量成果整理与积累
测量成果的计算资料必须做到记录真实、字迹清楚、不得涂改,记录格式统一、装订成册,妥善保管;外业测量原始记录数据必须做到真实性,内容完整、签署齐全,采用电子记录手簿时,应打印出观测数据,装订成册,妥善保管;凡须纳入技术档案内的,应按规定整理好方可交其主管部门入档,不入档资料应保留到工程竣工验收后一年方可处理。
1 2
3
4 5
本工程测量技术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员组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组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准点的交接及复核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针对本工程测量技术特征采取的应对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平面控制网建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平面二级控制网的布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轴线控制网的布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程总控制网的建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量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施工测量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理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专业分包单位、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的协调配合与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量成果整理与积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