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基础知识技能部分(共22分) 1、考考你的眼力,下面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题后的括号里。(4分) ①肃穆 荒廖 健忘 纳粹 ( ) ②赃物 箱箧 制裁 振撼 ( ) ③拂晓 瓦砾 鞠恭 地窖 ( ) ④寒禁 悠闲 阴惨 憧憬 ( ) 2.完成下列成语:(2分) 故弄 ( ) ( )残年 ( )指一算 ( )理力争 3.根据要求默写。(5分) ①会当凌绝顶, 。 ②《春望》一诗中写战争的持久,诗人渴望家书的诗句是: 。 ③《陋室铭》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是__ 。 4.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2分) 例: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 。 5、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以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
6、“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2分)
。
7. 国庆节到了,班级要开展“祖国颂”的主题班会,由你担任
主持人,为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并请你根据所给的节目,在节目一和二之间设计一段生动的串连词。(共5分) 节目一:诗朗诵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 舒婷) 节目二:歌曲――《走进新时代》(演唱者 张也) 开场白(3分): 串连词(2分) 开场白: 串联词: 二、 课内阅读部分(共28分) (一) 《爱莲说》(共17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 ·
③不蔓不枝( ) ④香远益清( ) · · 2. 翻译文言语句。(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 3. 理解填空。(8分)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4分) ②短文以 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2分)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 。(2分) 4.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11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
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指出这一则消息的导语部分。(2分)
6.这则消息的大意是?(请用最简短的语言作答)(2分)
7.文章主体部分写解放军渡江可分为三层,请你在下面写出起止点。(3分)
第一层: 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第二层: 净赚了五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第三层: 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8.文段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说明了什么?(2分) 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 9.文章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2分) 二、课外阅读(共20分) (一)(13分)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 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
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2分)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2分)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4分)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3分)
( 三)贫穷与富有(7分) 女儿曾问我:我们家有钱吗? 我说:我们家没钱。 她又问:我们家很穷吗? 我说:我们家不穷。 六周岁的她似董非董。 前日,单位发起“冬季捐寒衣”活动,晚上,我打理着一些我们一时穿不着的寒衣。女儿问:这些衣服给谁? 我说:送给穷人。 她又问:为什么? 我说:他们没寒衣,过不了冬。 她点点头,一副很明白的样子。一会儿,她拿来一件小棉袄、一条围巾,一顶帽子,说要捐出去。我正想鼓励她两句,不料她一把拉下她爸爸的帽子说:爸爸,求您了,把这顶帽子也送给穷人吧! 我的心一震,为女儿那小小的心。我一直以为自己富有同情心,而在这之前,我却从未想过要将自己正需要的送给别人„„ 第二天,我送她至校门口,看着她捧着那个小包裹一蹦一跳地走进校门,我的眼睛渐渐湿润。 我高兴,她将比我更富有。 5、文章的主人公是__ _,“我”在文中起_________ _________ 作用。(2分) 6、“将自己正需要的送给别人”体现了女儿的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篇幅短小,但有韵味,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作文(60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等待。等待亲人的归来,等待朋友的问候,等待春天的到来,等待赞许的目光,等待假期的来临,等待2008奥运的召开,等待宝岛台湾的回归„„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是一种希望,等待是一种无奈,等待也是„„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8、(1)C(2分)(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2分,意近即可) 29、(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2分,每小题1分,意同即可) 30.(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2分,每处1分,各有一点即可) 31.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2分,意近即可) (三)贫穷与富有(12分) 32、女儿 衬托 33、不是一般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为人的精神。 34、金钱不应该是人们唯一的财富,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三. 文言文阅读 10. 多 洗涤 长蔓(牵牵连连) 更加 11.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2.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13.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 、1、第1、2句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4.这八个字写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5.议论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