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第九课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第九课教案1
夏朝和商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暴政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教材,回忆老师教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70年”的“约”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
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习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习;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案。
①势力范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范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范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教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案。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新课介绍完了,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看着板书复述一遍课文。
初一上册历史第九课教案2
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
2.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初一上册历史第九课教案3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初一上册历史第九课教案4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
2.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3.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
教学重点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淘气、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
学习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
一、河姆渡遗址
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观察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第8页《骨耜》《炭化稻谷》,然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填表: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原始农业: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饲养水牛等
湖泊沼泽密布采集业:利用舟船,采集水生植物
捕捞业:捕捞鱼蚌
居住:建干栏式房屋
其他:挖水井、制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二、半坡遗址
提问: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二目后回答。
填表:自然条件对半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少雨原始农业:粟、麻、蔬菜
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鸡等
采集业:植物种子果实
加工业: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加工彩淘
居住:建半地穴式房屋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采集、纺织;男子:耕作、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看小孩。
三、大汶口遗址
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遗址。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