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 D图画说 2、《周易•系辞》和《说文解字》认为“八卦”为( )所作 A神农氏 B伏牺氏 C仓颉 D郑樵 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亦”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6、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吹”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 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采明北晶 B耳林从解 C治星炊信 D 自文蚕进 9、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 )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 10、“辟”和“避”的关系是( )
A古今字 B通假字 C繁简字 D 异体字 11、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号,这几个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 )年至5000年 A 2000 B 3000 C 40000 D 4500 12、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保”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自”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星”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牟”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亦街炎伐 B涉崔莫私 C安即和牧 D鸣步武益 1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修约菜苗 B保禄私空 C寐融照哀 D问娶分笺 18、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左形右声的一组是( ) A攻期江棋 B郊胡鸽邵 C河诂语超 D滑株鸠功 19、“说——悦”这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是( ) A改换意符 B增加意符 C读音相同 D意义同源 20、《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
A王引之 B张玉书 C阮元 D 许慎
2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 A止末行锦 B目曰戒哀 C又甘受朝 D皿亦眉疆 2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 )
A佗——他 B翦——剪 C说——悦 D反——返 2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是( )
A陈——阵 B赴——讣 C矢——屎 D曾——增 24、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 )
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 25、“北”是一个( )字。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6、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 b 雅 c 洗 d 室 e 篇 f 贼 g 颖 h 彩 A a b c /d e /f g h B a b /c h /d e /f g C a c /b h /d e /f g D a b c g /d e /f h 27、《说文解字•叙》中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六书”中的(A 象形 B 指事 C会意 D 转注 28、下列各组形声字,声符相同的一组是( )
A 问 闷 B 福 祈 C 通 过 D 江 河 2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
A雨舟水牛 B兵本日月 C手木鱼甘 D刀亦哀鸟 30、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哀”字应属( ) A形声 B会意 C指事 D象形 31、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策”字应属(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3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草慎武信 B集泪承莫 C从战天走 D现责至秉 33、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莫鱼向闽 B牧岩岳泪 C凭亦寒罟 D集冰迢逐 34、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锦楚众男 B森栽表朝 C友见比炎 D袜肥果解 3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回步文意 B笛初明看 C即婢休驰 D暴祭赤半 3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固颁旗锦 B病师姑甲 C马偷逃布 D斧行财国 3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一组是( )
A腾贼章汁 B徒问辩背 C勉海谐盗 D后美碧途 3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一组是( )
A胞记范舀 B斩初伐婚 C暑迪跳除 D箸怡哨安 3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一组是( )
A修梁吟前 B吠技菜荆 C志赛浅鸣 D怕表苦存 40、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一组是( )
A炼约输碉 B唾睹理明 C油姚破益 D特灿威慕 41、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 a 袒 b 崔 c 欣 d 照 e 路 f 效 g 霜 h 基 A a e /c f /b g /d h B a c /e f /b d /g h C a e g /b d h /c f D a c d f /b e f h 42、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购 b 露 c 切 d 烈 e 锡 f 都 g 爸 h 贷 A a d /e f /b d /g h B a e /c f /b g /d h C a e g /b d h c f D a c d f /b e g h 43、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 b 衷 c 颖 d街 e徒 f 哀 g 碧 h 瓣 A a /b f /c d h /e g B a b f /c e /d g h C a c /b d /e g /f h D a g /b f /c e /d h 44、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 b 阔 c 旗 d 固 e 辩 f 病 g 刊 h 斯 A a b /c g /d f /e h B a b d /c e g /f h C a e /b f /d e /g h D a e /b d /c f /g h 45、下列各组字,具有相同声符的一组是( ) A治始怡笞 B胡朔朗朝 C 闷问闺闾 D颖颍顿颈
46、下列各组字,与“信——伸”两字间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 A赴——讣 B泪——淚 C剩—— D予——舆 47、“干”和“乾”的关系是( )
A繁简字 B通假字 C异体字 D古今字 4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
A见-现 征-徵 解-懈 B奉-俸 景-影 文-纹 C益-溢 然-燃 干-乾 D立-位 县-悬 雕-凋 49、“征”和“徵”的关系是( )
A通假字 B异体字 C繁简字 D古今字 50、“要”和“腰”之间的关系是( )
A异体字 B通假字 C古今字 D古音同 5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其中的“守圉”即“守御”,“圉”和“御”是( )
A古今字 B通假字 C异体字 D繁简字 52、《辞源》和《康熙字典》的部首总数分别是( ) A 214部; 540 部 B 540部; 197部 C 214部; 214部 D 240部; 514部 53、《礼记•王记》“南方有蛮,雕题交趾”中“题”字的意义是( )。 A额头 B雕刻 C题写 D题目 54、“诛——戮——弑”这组同义词在( )上有所不同。 A词义轻重 B使用条件 C语法关系 D感情色彩
5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扩大的是( )。 A于予与何诛? B 皆感激为云泣下。 C笑从双脸生。 D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5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缩小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众人皆醉我独醒。 D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
5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转移的是( ) A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B王厚贿之。
C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D厉王虐,国人谤王。 58、《尚书•舜典》“班瑞于群后”中“班”字的意义是( )。 A群体 B集体 C分发 D颁布 59、“盗——窃——攘”这组同义词在( )上有所不同。 A词义轻重 B使用条件 C感情色彩 D语法关系
6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扩大的是( )。 A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B孝公时时睡,弗听。 C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D治其事故。
6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缩小的是( )。 A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B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C众人皆醉我独醒。 D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转移的是( ) A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B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 C皆感激为云泣下。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6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6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缩小的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嘉耦曰妃,怨耦曰仇。
C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D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5、“穆公访诸蹇叔”中的“访”意思是( )
A征询 B探望 C拜访 D访问 6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中的“购”意思是( ) A重价收买 B悬赏征求 C买 D卖 6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的“淫”意思是( ) A浸润 B淫邪 C过分、过度 D不正当的 68、“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中的“睡”意思是( ) A睡觉 B睡醒 C睡着 D坐着打盹 69、“太后之色少解”中“色”指( )
A颜色 B怒色 C妇女美貌 D品种
70、下列各句中的黑体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 A笑从双脸生。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D交通王侯。
7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转移的是( ) A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C齐侯之子,魏侯之妻。 D古者墓而不坟。 72、“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中,“树木”的意思是( ) A树 B就是“树木” C树木和木材 D种树 73、下列例句“鄙”字用其本义的是( ) A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D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
74、下列例句“道”字用其本义的是( ) A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C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 D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75、下列例句“防”字用其本义的是( ) A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B以礼义防民。
C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D以防止水。
76、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 ) 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77、根据字形分析,“时”字的本义应该是( ) A时机 B时常 C时间 D季节 78、根据字形分析,“朝”字的本义应该是( ) A早晨 B朝廷 C早上省视父母、君王 D朝见,朝拜 79、“期”是一个多义词,有下列义项:①邀约、会合;②希望;•③期限、日期;④至、及;⑤必、决定。 有下列例句: a《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诗经•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d《左传•哀公十六年》“期死,非勇也。” e《韩诗外传》卷五:“比期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 例句和义项搭配得当的是( )
A①a/②b/③c/④d/⑤e B①b/②c/③d/④e/⑤a C①c/②a/③b/④e/⑤d D①b/②a/③e/④c/⑤d
1、D 2、B 3、C 4、B 5、A 6、D 7、A 8、A 9、B 10、A 11、D 12、C 13、A 14、D 15、B 16、D 17、C 18、C 19、A 20、A 21、B 22、A 23、C 24、C 25、C 26、C 27、B 28、A 29、A 30、A 31、D 32、B 33、B 34、C 35、D 36、A 37、B 38、C 39、B 40、A 41、A 42、B 43、C 44、D 45、A 46、D 47、A 48、B 49、C 50、B 51、B 52、C 53、A 54、D 55、C 56、B 57、C 58、C 59、A 60、B 61、B 62、A 63、A 64、B 65、A 66、B 67、C 68、D 69、A 70、A 71、B 72、D 73、D 74、A 75、D 76、C 77、D 78、A 79、C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分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 1、下列各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
A反——返 B芸——耘 C归——馈 D涂——途 E知——智 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是( )
A时——伺 B生——性 C伯——佰 D辟——避 E矜——鳏
...
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是( )
A点——點 B泪——淚 C烟——煙 D敛——殓 E弃——棄 4、《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言:原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这段话中解释正确的是( ) A盛气:怒气很大。
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 C揖:当作“胥”,“须”的通假字,等待。 D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E谢:谢罪,道歉。
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是( )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E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6、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引申义的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B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C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D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E三十而壮,有室。
7、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其本义的是( )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 C酌以大斗。
D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E淆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8、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假借义的是( ) A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B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E故中御而从齐侯。
9、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 ) A薪:砍柴。
B奋:举起,扬起,振作。 C权:权力,权衡。 D信:言语真实。 E候:守望,放哨。
10、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引申义的是( ) A断:决断,果断。 B术:道路。
C危:不稳定,危险。
...
D析:分析,辨析。 E牢:监狱。
11、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假借义的是( ) A弟:表示尊重、顺从兄长。 B信:表示伸展。 C岁:表示时间,即一年。 D辟:表示逃避。 E畔:表示背叛。
12、下列各组字,后者属于为前者的引申义所造新字的是( ) A解——懈 B辟——嬖 C国——國 D景——影 E取——娶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占优势。 B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复音节化。
C汉语词汇中词的复音节化规律当同汉语语音的简化规律相联系。
D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根源,主要是由语言内部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E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在“异”而不在“同”;难不在“微殊”而在“迥别”。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爪牙:君主的得力武臣猛将,褒义。 B《国语•周语中》“王厚贿之。”贿:赠送。 C《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诛:谴责,责问。 D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青年。
E《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楚歌。”闻:听。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复音节词的大量产生已成为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个趋势。
B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单音节同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复音词。这个复音词的词义只落在其中的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仅仅作为陪衬而存在。 C《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中“指示”是偏义复词。 D合音词是指书写形式是一个字,但实际上暗含了两个单音节词,表示的是两个字合起来所表示意义。 E《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中“诸”是“之乎”的合音。
16、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有( )
A “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重点在“入”不在“出”。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卑鄙: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C“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勉:勉强。 D“是儿最叵信者。”叵:不可,合音词。 E“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丈人,妻子的父亲。 17、《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言:原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这段话中解释正确的是( ) A盛气:怒气很大。
...
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 C揖:当作“胥”,“须”的通假字,等待。 D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E谢:谢罪,道歉。
18、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释材料,这说明“东”和“红”的关系是( )
A两字具有双声关系 B两字具有叠韵关系 C两字具有同音通假关系 D两字具有声调相同关系 E两字具有同义关系
19、下列各组字,意符全都相同的是( ) A徒徙行径 B腥胡肖胃 C冯骐笃骏 D孟盟盆益 E福神祈视
1、ADE 2、ABCE 3、ABC 4、ACDE 5、ABCD 6、ABE 7、BCE 8、ABD 9、ADE 10、ACDE 11、BDE 12、ADE 13、ABCD 14、ABCE 15、ABDE 16、ABD 17、ACDE 18、BD 19、BC 三、释词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2)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夸父与日逐走。 (5)弃其杖,化为邓林。 (6)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7)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8)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9)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10)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11)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1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13)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14)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 (1)文首:花脑袋。喙:鸟兽的嘴。 (2)詨:呼叫。 (3)堙:填塞。
(4)逐走:竟走,赛跑。 (5)邓林:桃林。
(6)湍:水流急。浚:深。
(7)偃蹇:盘曲高耸的样子。殆:几乎,差不多。
(8)冲然:向上冲的样子。羆:熊的一种,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也叫“马熊”或“人熊”。
(9)刈:割。烈:火猛,此处作动词,意思是猛烈地烧起。 (10)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效:呈献。 (11)渊然:深沉的样子。谋:谋划,商讨。
...
(12)匝:经历一周。旬:十天为一旬。好事之士:此指爱好山水并到处搜奇选胜的人。
(13)陋:鄙陋。此用作意动,即“轻视”之意。 (14)胜:景致优美。
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1)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夸父与日逐走。
(4)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5)是其果有遭乎?
(1)以:介词,表示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略等于“用来”。 (2)故:所以。
(3)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又写作“甫”。与:介词,译作“跟”。 (4)以:连词,相当于“而”。举:副词,全,都。 (5)其:句中语气词,表推测的语气。 四、简答题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2、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3、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江”、“河” 由专指长江、黄河引申为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好”由女子貌美引申为泛指美好,“涉” 由淌水过河引申为泛指过河,都是词义由个别引申为一般。 再如:“道”、“術” 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权”由秤锤引申为权力、权变,“骄” 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大,“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引申为抽象。
...
4、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l)《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l)(2)皆为此义。“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例句(4)、(5)。(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
5、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 (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如例句(l)、(2)、(5)皆为此义。“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例句(6)、(7)皆是。“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如例句(3)“虽饥不饿”、例句(4)“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 6、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恭”、“敬”之间的差别: (l)《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 (2)《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3)《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4)《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5)《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6)《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是两词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恭”侧重外貌,多指对人恭谨有礼貌,不怠慢。如例句(1)、(2)皆是。“敬”则侧重内心,指内心的肃静,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如例句(3)接待宾客用“恭”,举行祭把用“敬”,又如例句(5)“貌思恭”,“事思敬”等,都说明“恭”、“敬”二词的区别。另外,“敬”还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如“敬业”,“敬老”,这些用法,也是“恭”所没有的。 7、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 (l)《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3)《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
...
不能,不耻不见用。” (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5)《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 (6)《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耻”、“辱”作为抽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但是在用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别。“耻”用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其宾语一般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耻辱。如例句(l)、(2)、(3)中“耻”都是意动用法。“辱”用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其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如例句(4)、(5)、(7)皆是。例句(6)“耻”后面的宾语“之”为代词充当,但是这个代词指称的是事情,即对某件事情感到耻辱,“耻”仍然是意动用法。 8、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 (l)《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2)《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完”、“备”都有完全的意思,但是“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如例句(l)、(2)皆表此义。“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如例句(3)、(4)皆是。以上四句例句中的“完”、“备’一词不可以对换,因为对换后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当这两个词对举使用时,其区别就更加明显,如例句(5)中的“完”、“备”二词不能互换就证明了这一点。 9、根据以下例句,说明“给”与“共(供)”二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关系: (1)孟尝君使人给其使用,无使乏。
(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 (3)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 (4)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 (5)令百官府共(供)其财用。 (6)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给”在上古的意义是“供给”,例句(l)、(2)、(3)中“给” 的用法都是如此。对比例句(4)、(5)、(6),各例“给”、“供”与句中有关词的语法关系、意义联系,基本相同。“给”、“供” 的对象大都是食用、财用类物品。通过归纳可以看出,“给”、“供”二词同义意思都是提供资用,满足所需,不使缺乏。
10、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曲”、“屈”之间的差别: (l)《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2)《周易•系词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曲”、“屈”都可以表示弯曲,但是“曲”是静态的形容词,与“直”相对,义为弯曲,如例句(l);“屈”是动态的动词,与“信(伸)”相对,义为蜷曲,或使之弯曲,如例句(2)。二者的差别正在于此。
1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
(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恨”和“怨”二词在词义发展中意义的轻重起了变化。
“恨”的古义轻,今义重,古义为遗憾,不满。如例句(l)“亡所恨”,即无所遗憾。例句(2)“私恨”,即内心的遗憾。今义“恨”为怨恨,仇恨,较之古义加重了很多。
“怨”的古义重,今义轻,今义为埋怨,不满,而古义为怨恨,仇恨。如例句(3)“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可见“怨”的程度之深。例句(4)“甚怨”,用程度副词“甚”来修饰“怨”,也说明“怨”的语气之重。 12、根据以下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3)下流多谤议。
(4)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5)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 (6)冯唐已老听吹嘘。
(7)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8)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9)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所举例句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意义上起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义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是褒义词的情况。 例句(l)(2)的“谣言”意义均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现代“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例句(3)(4)的“下流”在古代指地位低下或处境低下,没有包含贬义,而今义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义。 例句(5)(6)的“吹嘘”在古代用于人事或言语多指替人宣扬,称扬,为中性词。而今义“吹嘘”指说大话,并且含有贬义。
例句(7)的“爪牙”在古代用于人,指得力助手,今义则只具贬义,相当于说“走狗”、“帮凶”了。
以上四例都是由中性变贬义的情况。也有由贬义而变为中性“或褒义的。如例句(8)(9) 的“锻炼”,指的是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为贬义词。而现在“锻炼”一词不但没有贬义,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 13、说明下列例句中加着重号的成分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虽然,何以报我? (2)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6)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7)数犯主之颜色。
(8)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9)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说。
...
(1)虽然: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连用。现代“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连词。
(2)知道:懂得道理。是动词“知”和名词“道” 的连用。现代“知道” 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
(3)地方:土地纵横见方。“方”是古代计算面积的用语。现代“地方” 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指地上的区域。 (4)消息:“消”是灭的意思,“息”是生的意思,“消息”相当于说“消长”,指事物的增减生灭。后来“消息”用来指音讯,信息,成为一个复音词。 (5)果然:果然这样。“果”是副词,“然”是代词,二词连用。现代“果然”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相当于古代的“果”。 (6)景響:“景”,后来写作“影”,指日光下的阴影。“響”是回声。两词经常连用,用来形容感应迅速的事物。后来凝固为一个复合词,指对人或物起某种作用。
(7)颜色:颜面之色,即脸色。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色彩。 (8)味道:“味”是动词,指体察,“道”是名词,道理。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食物的滋味,相当于古代的“味”。
(9)高兴:很高的兴致。形容词“高”和名词“兴”的结合。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愉快。
14、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构造,说明每个字的本义,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符的表义功能:
鄙、融、鞍、攻、赋、除、耨、题
鄙:从邑,啚声,本义是边邑。意符“邑”,与城邑有关。 融:从鬲,蟲省声,本义是炊气上腾的样子。意符。“鬲”,与釜锅有关。 鞍:从革,安声,本义是马鞍。意符“革”,与熟皮有关。 攻:从攴,工声,本义是攻击。意符“攴”,与手的动作有关。 赋:从贝,武声,本义是敛收钱财。意符“贝”,与钱货有关。 除:从阜,余声,本义是殿阶。意符“阜”,与山陵或台阶有关。 褥:从耒,辱声,本义是除草农具。意符“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 题:从页,是声,本义是额头。意符“页”,与人头有关。 15、指出下列各组字哪些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并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的条件:
村——邨 雕——彫 睹——覩 斗——鬥 修——脩 泪——淚 游——遊
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宇有以下几组: 村一一邨 睹一一覩 蹟一一跡 淚——泪 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指读音(通常包括古音)相同,意义(通常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修——脩”在古书中的通用只是同音通假的关系,“雕——彫”“游——遊”的本义也不相同,它们只是繁简字的关系,所以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 16、以“适”与“適”、“后”与“後”、“髮”与“發”为例,说明在阅读用简化字排印(或书写)的古代作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古代文献中,“适”音kuò,本义为疾速,古书中常用作人名;“適”音shì,本义为往、到……去。这本是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后”与“後”古代读音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后”原表示君主,后来表示君主的妻子;“後”表示走在後面,先後、前後的意思。“发”作为简化字,在古代有两个对应的字,一是“發”,本义
...
为射箭(把箭射出去),后来有出发、发动、启发等义;另一是“髮”,用于头发的意义。这三对字,反映了汉字简化以后必须注意的三个问题,即同形字、同音替代字以及两字共简为一形。尤其是今天阅读用简化字排印(或书写)的古代作品时,应该认识到这些现象,从而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古代作品中的用字。 17、分析下列各字的形体构造,说明每个字的本义。 向、戒、豆、脱、顾
向: 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象形字。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
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脱:从肉兑声,本义指消瘦(即肉体消解)。意符“肉”,表明本义与肉体有关。 顾:从页雇声,本义为回头看。意符“页”,表明本义与人头有关。
18、指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并说明其词义变化的类型。 (1)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1)售:古义为“卖出”,今义为“出卖”。词义的侧重点不同。(2)恨:古义为“遗憾、不满”,今义为“仇恨”。词义的轻重不同。(3)狱:古义为“诉讼、案件”,今义为“监狱”。词义所指的对象转移。(4)色:古义为“脸色”,今义为“颜色、色彩”。词义范围的扩大。(5)爪牙:古义用于人指“得力助手”,今义相当于“走狗”、“帮凶”。词的褒贬意义即感情色彩不同。
19、指出下列各组汉字哪些具有古今字关系,并说明其中为本义造今字的组。 (1)队—坠 (2)无—毋 (3)益—溢 (4)原—源 (5)赶—趕 (6)灯—燈 (7)景—影 (8)宁—寧 (9)辟—避 (10)蚤—早 具有古今字关系的:(1)(3)(4)(7)(9)。为本义造今字的组:(1)(3)(4)(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