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整理

2021-05-27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 名词解释

1、 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 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 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 “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 《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 “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 “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 “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 《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 7、 《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 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

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 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上都进行了变革,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10、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诗作内容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 11、《红高粱》: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这部作品从民间的角度给读者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展现了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的民族精神。 13、《小鲍庄》:王安忆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在小鲍庄这个村镇中各色人群的生活状态,主要刻画了捞渣作为“仁义的象征”的形象在成长中不断地奉献自我以成全他人,最后在洪水中因救鲍五爷而去世。作品中表现出对仁义内核的探讨,并且透露出最高道德对个体生命本身的损害这一思想倾向。 14、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15、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等。 16、《烦恼人生》:池莉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轧钢厂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十分详尽地展现了当代普通工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不尽的烦恼。小说直面生活,对庸常的人生进行平实的叙写,但又不是对琐屑人生的妥协,而是表现出生活于底层的人民依旧怀揣着一种自我安慰和坚守信念的积极心态。在艺术上采用生活流的叙事结构,并运用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来展现生活的原生态面貌。这部作品开启了新写实小说的写作潮流。 17、《活着》: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作品表现出作者对死亡与社会、人性之间的思考,以大量出现的死亡来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展现出底层人民生命的坚韧力量。

18、《风景》:方方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描绘了在河南棚子里一户人家在时代不断的变迁的大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作品采用幽灵叙事的方法,用已经死去的老八的视角来还原整个家庭中每一个人人物的人生轨迹,实际上是改革后社会全景式的缩影,展现出不同类型的人在改变命运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这部作品也开拓出了一种写作的新空间,即处于社会底层的都市民间的生存世界,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 19、《白鹿原》: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20、《九月寓言》

21、第三代诗:80年代后期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写作倾向和审美思潮。在诗学上提倡非文化、非崇高、非意象,主张诗就是诗本身,是由语感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主要的文学社团有“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等,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等。

22、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 23、《随想录》 24、《文化苦旅》 25、《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着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加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舍情怀,土地的流失,清风镇上人们的勾心斗角,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二、 问答题

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特点

(1) 从话语系统上看,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其现实战斗精神表现为

紧张地批判社会弊病、针砭现实、热忱地干预当代生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

(2) 叙事的观念化和情绪化。作家个人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愿望强烈,揭露知识

分子对自身经历的迷恋。从维熙“大墙文学”。 (3) 情节的巧合大于逻辑。《在小河那边》

(4) 人情人性的深度刻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2、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区别(见上名词解释+叙事形式) 3、改革文学的特点与阶段特征 (1)特点:

A、重复50年代国家政权利用文学创作来验证一项尚未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展开其结局的政策的做法,但也表现出作家们对政治生活的强烈参与精神。

B、并非按照文学自身的规律,而是依仗强大的时代共名产生,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或民众普遍情绪的代言人,提出尖锐的政治、伦理或者现实主题,引起轰动效应。

(2)阶段:

A 1979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标志,是发轫期,并创造一批“开拓者家族”。 此时大多揭露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改革家的改革事业,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同时也有对历史因袭和现实理想问题

而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病予以揭露和批判,呼唤新的社会秩序。(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而高晓声则专注于对普通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变动与滞后进行观察。 B 1981张洁《沉重的翅膀》,进入第二阶段,包括路遥《人生》和李国文《花园街5号》。剖示了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投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C 1985年后,改革精神存在于普通劳动者的自觉要求和日常生活中,作品趋于生活化和多视角,内容多交织着各色矛盾和斗争,富有悲剧性。 4、《芙蓉镇》思想艺术成就 (1)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如赶圩、互赠吃食、精神会餐、忠字舞、黑鬼舞。

(2)塑造了复杂性与时代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如胡玉音这样思想和精神上都有着新旧交织的人物,秦书田这种佯狂中不乏正直、荒诞中又不乏同情的人物,李满庚在政治高压下性格扭曲,李国香自私、虚伪、投机的政治掮客但也交代了可以令人同情的原因。

(3)语言特色上,富于地方性、口语化、笔调有情感。

(4)思想意义上在于引导人们思考破坏正常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力量来源,同时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反思。 5、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1)高加林是一个自尊、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农村女子刘巧珍和城市女子黄亚萍之间的纠葛摇摆不仅表现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带有隐喻性地表现出了在改革年代由于城乡差距的出现,社会阶层进行分化,其恋爱心理和文化上的不对等实际上给了这类情形出现一个趋于必然性的理由。

(2)代表了新时期农村青年的生存困境与人生志向,也代表了青年人出走和创业的追求。农民的身份束缚其进行现代化的追求。

(3)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其主动地放弃农村、选择城市,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觉醒又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6、刘心武《班主任》中谢惠敏的形象分析

(1)从极左的角度上看,谢惠敏是个“好青年”:不看黄书《牛虻》和《青春之歌》;开会狠批同学;决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积极过组织生活;不穿裙子等。但是,实际上,她是一个受极左思潮严重毒害的形象。

(2)谢惠敏在对待每一件事情上言辞的激烈与慷慨,实际上都是以一种反讽的形式来表现出她对于党组织的言听计从而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仅仅成为一种强大而盲目的执行力的代表。

(3)以谢惠敏这个形象,揭露出文化大革命对于青少年精神的残害之深,从而提出了这个社会性问题并引起了广泛思考。 7、《古船》中隋抱朴人物形象分析 (1)深重的苦难意识,饱经沧桑

(2)隐忍、坚守以保全自我的儒家精神

(3)忏悔者、内醒者,并且具有极大的时空涵量,但却在生活和爱情上退避 8、《古船》中的象征意象

(1)古船 小镇粉丝产业的依赖;与外界的联系;追求和向往的热情;生命力 (2)老磨屋 传统文化、精神寄托 9、韩少功《爸爸爸》中丙崽形象分析

(1)丙崽是一个只会说“爸爸”和“X妈妈”两句话的白痴形象,永远长不大也死不了。他生活在愚昧、龌龊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

(2)一方面,他是原始野蛮文化的象征,是在这个封闭的湘楚地域中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所滋养出来的人物。他永生不灭,在最后所有人都服毒自尽还独自存留象征着这种由于长久积淀形成的以藏污纳垢为特征的腐朽文化的难以根除性。

(3)另一方面,他在后期被神化,被村里的人民当做神供奉,实际上又体现出丙崽是具有新陈代谢的人的本质力量,他所说的两句口头禅揭示的是这个世界得以运行的最基础的生殖繁衍。虽然他愚昧落后、腐朽衰败,但他的永生性又可以看做是对人类力量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希望。 10、《棋王》王一生的形象分析

(1)王一生是一个专注其棋艺而对其他世俗事件不甚关心的棋呆子的形象,其中包含着矛盾的两方面,即呆子和智者两重身份的叠加。

(2)王一生身上这种两层性也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现。在吃的方面,王一生在物质贫困的年代对匮乏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享受人生的态度;在精神方面,他则是执着于对棋艺的追求。

(3)这个形象有着道家思想的色彩,在乱世之中崇尚淡泊,在世俗中不耻世俗却又能超越世俗和痛苦。这实际上透露出在特殊的年代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即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来超越世俗,以心灵自由来内化消解时代性的痛苦和无奈。 11、80年代文学特征 (1)“文学自觉”之下依旧满含着时事关切和责任担当,有关“历史”的清算和记忆的书写大量存在,不仅体现在“题材”上,还表现为视域和精神意向上。如沉重、紧张是普遍的基调,同时作品中充斥着无数问题、观念,有过多的意象、比喻、象征和寓言,表现出强烈的干预现实和激动的情绪。

(2)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发掘“禁区”或未曾涉猎的题材;创造难以用正面反面定性的、在道德判断上暧昧不明的人物;尝试不同的美学风格,如反讽、零度情感等;运用各色的艺术方法,如意识流、开放型结构、荒诞性描述、多种叙述人称、纪实与虚构互渗等;偏移当代文学正统的历史叙述,以“欲望”取代“阶级斗争”成为历史动力。

(3)持续的超越、创新的压力也给80年代文学带来了“潮流化”的特征。表现为在创作上一定阶段取材、主题、方法的趋近。即使是80年代末出现的强调个体经验的“个人化”写作最后也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12、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A、原因:(1)1985年前后,“文化寻根”是文化热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将弘扬民族文化的国家意识形态和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巧妙结合,是“新启蒙”在政治改革受挫后的转向,这也意味着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有利的接受场。

(2)文学本身具有直接动机,作家群体普遍对当代文学的“贫乏”感受焦虑,从而积极推动借鉴西方文学来加以改善。由此形成的共识: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对“文化岩层”的广泛深厚的“文化开凿”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美文学将文学创造植根于悠久深厚的民族土壤之中带来深刻影响,促使作家们以中国人的感受性来改造西方的观念和形式期望开拓新的审美空间。 B、特点:(1)思想上分为两种趋向,一种是对民族文化资料重新认识阐释,发掘积极的文化内核,同时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另一种是为当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找到对应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从而进行持续的批判。

(2)对生活情景、细节的真实描述与幻想、想象、寓言的因素糅合,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情境。

(3)以“现在时”或“过去现在时”的叙述来处理历史,在叙述者和故事人物、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上构成复杂关系,以此来强化小说的叙述意识。

(3)以现代意识来审视中国传统审美思维、表达方式,开发传统小说的艺术要素。如小说整体情调、小说语言趋于平淡、节制和简洁、小说的章法、结构取法古代等。 13、汪曾祺“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色

(1)民俗风情的诗情画意。不重视故事和典型形象,更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2)日常生活中描写出人情、人性美。摒弃外在于人的社会符号。 (3)淡泊平淡的审美意境。把握叙事的“度”,不用情节去定义立场。 (4)创造性地融合了古典艺术资源。 14、乡土小说、市井小说的叙事立场 (1)“五四”新文学另一个传统的回归,即建构现代审美原则为宗旨的文学的启蒙。作家试图从传统圈定的所谓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游离,在民间的土地上寻找理想的寄托之所。

(2)一种趋向是,作家在其作品中隐含着“深刻”的价值判断,体现在用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来清理民间的藏污纳垢性。(冯骥才《三寸金莲》、邓友梅《那五》) (3)另一种趋向则是,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中发掘出美的感受,并以此来衡量统治阶级强加于民间的道德意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理性。民间的藏污纳垢性也表现为封建意识对民间弱者变本加厉的残害,而民间的真正文化价值就在于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汪曾祺) 15、先锋文学的特点

(1)明显地受到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指引和影响。后现代派文学和非理性主义哲学被横向移植进入中国,依凭经验世界的痕迹明显。

(2)以荒诞、怪异、非理性的方式去书写人和人的存在。作品中的“假定性”、先验世界和超验主义明显。

(3)注重梦境、幻觉、性、暴力、丑等与人的非理性相关的主题。

(4)追求文学的审美自觉,不再执着于社会效应,破除形式和内容的二元对立。 16、莫言小说创作特色

(1)莫言的小说形成了个人的神话世界与语象世界,并由于其感觉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汉语进行引人注目的扭曲和违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人文体。 (2)叙事华丽,信息量大而过剩。以形式和语词来体现,《生死疲劳》中“元叙事”的手法,将作家与叙事者剥离,同时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3)幻觉现实的描写手法,真实与虚构交织。《透明的红萝卜》中红萝卜的形象即是铁融化后有铁水的表现,同时还以拟物、比喻的方式将人动物化。《生死疲劳》中“单干户”的形象在当时的时代中是不存在的,但其进行文学创造却不违和,虚构中又透着真实的现实。

(4)具有隐含的社会批判性。

(5)将中国传统文学叙事资源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整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风格。

17、新写实小说的特色(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建构人物和社会)

(1)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追求生活的原生态,对庸常人生进行平实的叙写,但卑微琐碎的生活中又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

(2)纯粹的语言状态,抛弃典型化,转向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

(3)采用“零度写作”,即叙述者不在作品中表露情感态度,较少介入故事,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

(4)通俗化、世俗化的语言风格。

(5)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以及带来的阐释多元化。 18、简述贾平凹80年代小说的艺术风格 (1)强烈地关注现实。

(2)注重从乡土社会的历史、风物、地理、掌故中汲取创作的元素,厚重沉郁,获取浓郁的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3)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小说虚静、阴柔、和谐的美学风格。

(4)综合运用古代笔记、杂说及西方现代派技巧,因而在叙述方式上有所创新。 19、王朔90年代小说的特征

(1)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代表。文体的混杂性。 (2)反文化和反价值倾向。“个人化”历史叙述的倾向显露,作品人物对作为主体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抗拒倾向,故事在世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展开。矛盾性,对主流政治文化的颠覆、批判,与对批判的内在消解;对精英文化的嘲笑,与对这种文化身份的依恋。

(3)语言的高度戏谑、调侃。放逐了承担,取消了生命的批判意识,以调侃的姿态来迎合大众的爱好噱头的心理。

20、以《红高粱》为例,论述历史小说的特点

(1)新历史小说将目光从宫廷、议政、战事、暴动等巨型景观转向村落、家庭、血缘、人伦、性这种微型社会组织及其冲突。新历史小说注重建构个人的历史话语,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分毫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来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和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 (2)《红高粱》典型地彰显了狂放的自然,如红高粱、酒等,狂野的性本能,强烈的钱财欲和原始的反抗。这使其在内容和价值倾向上与一般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大相径庭。

(3)从叙事策略来看,《红高粱》用“虚构叙事”取代了“亲历在场”,以民间叙事颠覆了官方正史。

(4)从人物塑造上看,用人性写真取代了政治写意,以“酒气财色”颠覆了“英雄崇拜”。

(5)从思想深度看,用理性反思取代了虚妄幻觉,以“灵魂救赎”颠覆了“旧梦新知”。 21、《白鹿原》思想艺术成就

(1)历史反思。白鹿原没有确切的时间,但白鹿书院却有详细的年代,一虚一实,展现其纷繁的历史容量;对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历史变迁,站在中立的角度上进行观察。

(2)民族生存的文化反思。长期积淀的宗法观念构成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祖先崇拜与血缘关系结合,延续生命(耕织、祭祖、认干爹、迁坟、丧葬、伐神取水);家族权势力量的执着热衷;征兆语言带有神秘的文化内涵,常见于智者朱先生行为言语之中。

(3)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大量的生殖繁衍;两个世界的对比;在历史变迁的夹缝中生存的人民的生活状态。时代的发展与现代性的关系间的思考。

(4)矛盾复杂的人物塑造。白嘉轩宗法大家长的形象,却又满怀仁义和责任担当;白孝文的价值概念的解构;田小娥的复杂性 22、新生代小说的特点

(1)欲望化,在对欲望的张扬与描述中突出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的生活形态与人生观念。

(2)个人化。以自身的生活与心态为模本,细致地描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种种心理心态。

(3)面对当下人生碎片的写实。

(4)技术化。对于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探索。

(5)边缘化写作姿态。关注世俗生活的本色叙事方式。 23、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和陈染《私人生活》比较分析

(1)两人都采用了“私人体验”叙事和“个人化写作”的方式,以女性的独特性别视角对观察世界,从女性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生命经验、身体欲望着手,延伸到外在男权社会里存在的困境和特殊群体的探索。 (2)从内容和取材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私人生活》的主人公倪拗拗和《一个人的战争》的主人公多米都是有着偏离集体的倾向,孤独而充满欲望,都有对同性的迷恋。故事都是以主人公内倾化的视角去展现成长过程中的幽闭甚至病态的心理状态和创伤性心理体验,关注个体本身的价值。

(3)有区别的地方在于,林白的小说更多地涵盖到社会的层面,有社会的温度和历史的深度。而陈染的小说则显得格局更小,更多地着力点依旧在于对自我的探索和病态心理的描摹上。

24、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1)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2)在“文化苦旅”中整合文明的碎片,重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和人文主义精神

(3)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

(4)在艺术技法上,其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体现出一种大散文的风范。 25、简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于《随想录》整部书的总主题。在《随想录》中,巴金对史无前例的文革进行了愤怒的揭露,痛彻的控诉和深沉的思考,提出应该给这场空前的历史大悲剧做总结。《随想录》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场民族性灾难的残酷现实作了深刻再现,真实记录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灵轨迹。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3)艺术上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26、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

(1)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

(2)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 (3)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

(4)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

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 27、第三代诗歌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

(1)朦胧诗影响扩大所产生的大量模仿、复制,诗歌有限的革新被过度挥霍,模糊的意象的大量出现实际上带来了传达意义的无效性。其虽然开启了探索的前景,但是过早的“经典化”阻碍了诗歌的拓展。

(2)社会生活“世俗化”的加速,公众高涨的政治热情有所滑落,诗歌热情下降;同时国家赋予诗歌政治动员、历史叙述责任担当的强度降低。 (3)新诗潮后续者的人生体验和所要表达的政治伦理与前人不同,要求诗歌的变革。 特点 (1)“回到诗本身”、“回到个人”以及语言上对“日常口语”的重视。

(2)对文化的反叛和超越,表现出一种“反文化”的倾向。用玩世不恭的调侃、嘲讽姿态,随意性、口语化的语调。

(3)是对“前文化”的还原,即感觉、意识、语言获得最初的存在状态,而其现实指向,则是对既有知识、思想、逻辑、价值和语言的逃避、超越和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