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2015第一学期阶段考试(语文)

2023-04-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2014.12

命题人:刘中凯

一、基础知识(1-11题,每题2分,共22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每组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 ) A.针灸/残羹冷炙 符箓/碌碌无为 慰藉/声名狼藉 ......B.抚慰/繁芜丛杂 测量/不可估量 绰约/卓有成效 ......C.煊赫/显而易见 踉跄/悲怆不已 脚踝/赤裸裸的 ......D.高亢/引吭高歌 攫取/一蹶不振 啁啾/各有千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藉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 C.他还要老虎头上瘙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D.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返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愿以偿(偿还) 安之若素(平常) 不名一钱(值) ...

第 1 页 共 1 页

B.迫在眉睫(眼前) 衣冠楚楚(整洁的样子) 无足轻重(满足) .....C.浅尝辄止(就) 冠冕堂皇(古代帝王的礼帽)心不在焉(这里) ...

D.望洋兴叹(海洋)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层峦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语言上留下的蛛丝马迹让研究者对他们那78个在线约会者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候....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增强了研究者的信心。

B.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C.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张莉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气。

D.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可能的。 ....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 C、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第 2 页 共 2 页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复习了旧课,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B.文章概括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环境科学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C.老寿星田龙玉因当时的贫寒家境和医疗条件,养育的6个儿女均全部夭折。 D.研究人员注意到,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B.“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

C.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D.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搅得天翻地覆。 8、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拟人)

第 3 页 共 3 页

B.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比喻)

C.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夸张)

D.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借代) 9、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议论)

B.身穿轻裘大氅的淑女、绅士在寒冷的空气里兴高采烈地走动。(抒情) C.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用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描写)

D.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记叙)

10、下列各项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项链》《麦琪的礼物》都是欧.亨利的代表作。

B.《药》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他的其他代表作有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等。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

第 4 页 共 4 页

演说词。作者恩格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D.赫尔曼.黑塞,法国作家,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1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演讲是以口语(讲)为主,以体态语(演)为辅的一种表达方式。 B.演讲诉诸听觉,只要充满感情,就能使听众听明白演讲者的观点。

C.写议论文的目的在于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所以必须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D.一般情况下,写作议论文最好能简要地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把它放在开头、结尾等比较突出的位置,以使读者容易把握。 二、阅读理解(12-20题,每题2分,共18分)

(一)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12、如果原文的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下列五个问题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第 5 页 共 5 页

②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 ③究竟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④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

⑤“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A.B.C.D. A.④③②①⑤ B.②⑤④③① C.④③②⑤① D.③④①⑤②

13、对上段文字的有关判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拿来的”指中外文化遗产。

B.“新人”指“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 C.“新人”和“新主人”不同。

D. 其中第三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4、对“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概括的最为正确的一项( 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全盘西化,全盘继承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师夷长技以制夷 15、对这一语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

第 6 页 共 6 页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儿,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第 7 页 共 7 页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检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16、下列各项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一段描写的景物阴暗、单调。一方面写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与环境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为夏瑜的牺牲制造了沉寂肃杀的气氛。 B.文中第一段景物的描写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突出了他精神兴奋和对儿子的命运充满信心,更好的突出了华老栓的愚昧、麻木。

C.刽子手卖人血馒头时,“刺得”“摊着”“撮着”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 D.选文写于1923年4月,以秋瑾被害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

第 8 页 共 8 页

17、选文两次写华老栓“按”衣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次写华老栓“按”衣袋,其实作者仅在强调其动作,两次的含义是一样的。 B.第一次表明华老栓对钱之珍惜,办事稳妥细心。

C.第二次按衣袋说明他谨慎机警,同时又说明社会的动乱黑暗。

D.“按”字这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华老栓对钱的珍惜也表明了爱子之心,因为此时钱对于华老栓来说已是儿子的命。

18、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选文的倒数第二段写刽子手的外貌神态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B.作者两次写华老栓“吃了一惊”,显示华老栓的善良性格、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胆小以及周围环境的可怕,社会的黑暗。

C.作者对华老栓的态度是同情的,对他没有批判之意,因为他生活困难、地位低下,独子生病这些遭遇都令作者同情。

D.描写刽子手时,“嚷”“扯”“抢”“裹”“塞”这些动作表现了其粗野的态度、不耐烦的心情。

19、“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对这段文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主要是行为动作描写,表现老栓想快些去买到给儿子治病的药。

第 9 页 共 9 页

B.这段文字主要是环境、景物描写,写天气冷、天色亮及道路分明,表现老栓买人血馒头前的喜悦。

C.这段文字主要是心理描写,写老栓觉得爽快,觉得天更亮了、道路也更分明了,从而表现老栓去买药时对“药”充满了希望,深信人血馒头能治好儿子的病。这正反衬了老栓的落后与愚昧。

D.这段文字实写天气冷、天色愈来愈亮,别无深意。

(三)

①可是,在一个异常 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这时有一座 的教堂,建筑 ,不很 ,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过去。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②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③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第 10 页 共 10 页

④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醒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

⑤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⑥“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⑦“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⑧“那你跟我来。”警察说,“你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 20.依次填入①段中划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幽静 破旧 古雅 整齐 B.宁静 古老 古朴 整齐 C.宁静 破旧 古朴 规整 D.幽静 古老 古雅 规整 21.第①②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2.苏比的内心活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3.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4分) 2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分析主人公苏比的形象。(3分) 四、写作训练(6分)

第 11 页 共 11 页

-- - -- - -- - -- - -- - -- :---号---学线- -- - -- - -- - -- - -- - -- - -- - -- :-----

25.选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陌生人(清洁阿姨、站岗警察、环卫志愿者…)作描写对象。要求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不少于150字。 五、口语交际(8分)

26.班级要召开一次班会课,要求以“阅读名著”为主题作一分钟演讲,200字左右。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30分)

27.请以“温暖”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文体不限(诗歌 、剧本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答案卷) 2014.12

命题人:刘中凯

第 12 页 共 12 页

一、基础知识(1-11题,每题2分,共22分) 题目 答案 题目 答案 1 6 2 7 3 8 4 9 5 10 x x 11 二、阅读理解(12-20题,每题2分,共18分) 题目 答案 题目 答案 12 17 13 18 14 19 15 20 16 x x 21.第①②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2.苏比的内心活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3.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4分)

第 13 页 共 13 页

2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分析主人公苏比的形象。(3分)

四、写作训练(6分) 150 五、口语交际(8分)

第 14 页 共 14 页

--------------- -- - -- - -- - -- - -- - - 线- - -:---号---学---- - -- - -- - -- - -- - -- - -- - -- - -:---场---考---- - -- - -- 封 - -- - -- - -- - -- - -- - -- - -- :---名---姓-----

200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30分)

27.请以“温暖”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文体不限(诗歌 、剧本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

第 15 页 共 15 页

200 400 500

第 16 页 共 16 页

700

第 17 页 共 1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