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后裔,战国时期“世王东瓯”。秦朝末年,率领瓯人加入抗秦队伍,共同推翻秦朝。后又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因功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封为海阳齐信侯。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晋封东海王,建 都东瓯, 世称东瓯王。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温州、丽水、台州三地。历来被奉为东瓯人文始祖。明代在华盖山下建东瓯王庙,每逢农历三月初八,拥其塑像巡游街市,
驱灾祈福。今温州鹿城区瓯浦垟有东瓯王墓,被列为市
谢灵运(385-433)
释玄觉(665-713)
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璞(276-324)
晋代学者。字景纯,山西闻喜人。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温州筹建郡城。郭璞经过乐清郭路村,来到温州卜城。他建议跨山筑城,城内凿井二十八口象征二十八星宿,疏通五条河流以配五行,于是温州城“山分九 斗,水城阡陌”的建筑格局从此形成,并影响至今。
中国山水诗鼻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承袭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现留存他在温州写的山水诗20余首,名章佳句, 千余年来脍炙人口,使温州成为山水诗的摇篮。
唐代高僧。字明道,俗姓戴。世称宿觉大师。童年出家,精研佛学。在曹溪(今广州韶关南华寺)谒见禅宗六祖慧能时,受到六祖印可。永嘉禅学从此名传天下。著作以《证道歌》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
王开祖(约1035-1068)
宋代学者。字景山,学者称儒志先生。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处州主簿。后退居郡城东山书院,讲学授徒。重视教育与对历史的研究借鉴作用,倡导修己治人,发明经义。被推为“永嘉学术开 山祖”。著有《儒志篇》。
周行己(1067-约1124)
宋代学者。字恭叔。与许景衡、刘安节等并称“元丰太学九先生”。元祐六年(1091)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在谢池坊建浮沚书院,讲学授徒,使洛学在温州盛行,奠定永嘉学派基础。北宋时货币思想集大成者, 最早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著有《浮沚集》。
王十朋(1112-1171)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龟龄,号梅溪。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太子詹事。龙图阁大学士。为官忠直清正,力主抗金。著有《梅溪先生前后集》五十四卷,朱熹代刘珙撰 序,将王十朋与诸葛亮、颜真卿、范仲淹等并称。
薛季宣(1134-1173)
永嘉事功学派创始人。字士龙(士隆)。累官大理正,知湖州,改知常州,未赴任而卒。精通儒家经典及历代典章制度,重视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以经制言事功”的永嘉学派开创者。著有《古文周易》《春秋 经解》《古书文训》《浪语集》《汉兵制》等。
陈傅良(1138-1203)
永嘉事功学派中坚。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乾道八年(1171)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宝谟阁待制。充分继承薛季宣的学术思想,并深入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擅长政史论辩,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著有《止斋文集》《周 礼说》《春秋后传》《历代兵制》等。
王执中(约1140 -1230)
宋代医学家。字叔权。乾道五年(1169)进士。为温州籍最早有医学专著问世、并见诸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为我国针灸学名著,八百多年来一直作为取穴标准。此外,重视搜录 民间医药经验,结集为《既效方》。
叶适(1150-1223)
永嘉学术集大成者。字正则。淳熙五年(1178)进土第二。官至兵部侍郎,生平力主抗金。开禧北伐失败后,夺职回里,潜居温州城郊水心,专心著述,授徒讲学,学者称“水心先生”。继承由薛季宣创立、经陈傅 良强化的“永嘉经制事功”之学,使永嘉之学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相鼎足。著有《水心文集》二十九卷,《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
戴侗(1200-1284)
宋代文字学家。字仲达。淳祐元年(1241)进士。曾由国子监主簿知台州。宋亡后隐居著述。传世著作《六书故》三十卷,是我国第一部明确按意义分类编排的字典,我国古代语言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陈宜中(约1236-1280)
宋代名臣。字与权。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祐元年(1275)六月任左丞相兼枢密使,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为支撑南宋危局作出重大贡献。德祐二年即景炎元年(1276),元兵压境,奉命组织二王出宫南下, 在温州会合。五月在福州重新设立朝廷。战败后前往占城(今越南南部)、暹罗(今泰国),以图借兵复国,最终没有成功,蹈海而亡。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爱国诗人。字德旸,号霁山。咸淳七年(1271)进士。宋亡后弃官归里。至元二十二年,元朝僧人杨琏真珈盗掘宋皇陵,林景熙与友人化装成药农,冒死收拾遗骨,并作《冬青花》、《梦中诗》以抒忠愤。诗风豪 健酣畅,深婉凝炼。著有《霁山集》。
黄公望(1269-1354)
元代画家。字子久,原籍江苏常熟,七岁过继给温州平阳黄氏为嗣,黄氏取“黄公望子久矣”为其名。所作《观瀑图》自署“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擅长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创浅绛山水画风。传世作品 十多幅,以《富春山居图》最著名。前段“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写山水诀》。
周达观(生卒年不详)
元代地理学家。号草庭。元贞二年(1296)二月二十日由温州港出发,奉命随使赴真腊(今柬埔寨),于七月抵达真腊国都吴哥,于元贞三年六月方返国。写成《真腊风土记》,记录其山川草木、城郭宫室、风俗信 仰及工农业贸易等,是珍贵的国际历史文献,有法、英、日文等多种译注本。
王振鹏(约1278-1350)
元代画家。字朋梅。擅长界画,有“元季界画第一”之誉。传世作品《阿房宫图》《金明池龙舟竞渡图卷》《伯牙鼓琴图》等,被历代皇家珍藏,现分别藏于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明(?-约1359)
刘基(1311-1375)
李孝光(1285-1350)
元代诗人。字季和。现存诗八百多首,古体近体皆能自成一家,被推为元代诗歌代表。早年隐居乡里,至正四年(1344),以布衣召为秘书监著作郎,后擢秘书监丞。至正十年辞官南归,卒于途中。
元末剧作家。字则诚。至正五年(1345)进土。所作《琵琶记》被誉为戏曲史上的明珠,上继宋元南戏,下开明清传奇体例,在中国乃至世界戏曲史上影响深远。
元末明初文学家,明代开国战略家、功臣。字伯温。至顺四年(1333)进士。至正二十年(1360),应聘辅佐吴王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诚意伯。著有《诚意伯文集》。
黄淮(1367-1449)
明代名臣。字宗豫,号介庵。洪武二十九年(1396)进士二甲。在朝廷任职推荐了不少温州人,如画家郭纯、书法家胡宗韫等。宣德二年(1427)致仕归里,为温州文化建设多有贡献。著有《省愆集》《介庵集》等。
章纶(1413-1483)
姜立纲(1444-1498)
张璁(1475-1539)
明代名臣。字大经。正统四年(1439)进士。景泰五年(1454),章纶时任礼部郎中,上疏直言,触犯景泰帝大忌,被捕入狱,屡遭毒刑。其坚毅忠节,赢得当世及后人敬重。
明代书法家。字廷宪。七岁以能书荐为翰林院秀才,后累官太仆少卿。在任四十年间,朝廷圣旨、宫殿碑额多出其手。日本国都城门大字亦为其所书。
明代政治家。字秉用 。正德十六年(1521)因“大礼议之争”深获嘉靖皇帝倚重,官至内阁首辅,赐名孚敬字茂恭。入阁后,竭力改革,以身作则,整顿吏治,清理勋戚庄田以解民困,罢除所有镇守太监,外戚永绝 世封,导致嘉靖初年中兴,史称贤相。著有《太师张文忠公集》。
王叔杲(1517-1600)
明代抗倭领袖,永昌堡倡建者。字阳德。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家乡主持并出资白银五千多两兴建民间抗倭名城永昌堡。热心公益事业,温州现存古迹江心寺、仙岩寺、东瓯王庙, 及府学、县学、镇宁城楼等,都曾由他捐资葺修或重建。
赵士桢(约1552-约1617)
明代火器专家。字常吉。才兼文武,善书能诗。先后借鉴西洋火器,分别制造“掣电铳”、“迅雷铳”、“鹰扬铳”等七种,是当时国际先进武器。著有《神器谱》《续神器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 史》曾给予高度评价。
孙衣言(1814-1894)
清代学者。字劭闻,号琴西。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江宁布政使等职,以太仆寺卿致仕。在家乡创诒善祠塾,所建玉海楼为清末浙江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治学严谨, 重振永嘉学派以救时弊。编著有《逊学斋诗文钞》《瓯海轶闻》等。
孙锵鸣(1817-1901)
清代学者、教育家。字韶甫,号蕖田。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二十七年(1847),任会试同考官,李鸿章、沈葆桢出其门下。历任广西学政、侍读学士、兵部武会试副总裁。后以重宴鹿鸣加侍郎衔。归里历主 苏州、上海、温州等地书院。今有《孙锵鸣集》。
黄体芳(1832-1899)
清代名臣。字漱兰,人称瑞安先生。同治二年(1863)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福建学政、山东学政、江苏学政、兵部左侍郎等。列名“上海强学会”。与宝廷、张佩纶、张之洞有“翰林四谏”之称。今有《黄体芳集》。
徐定超(1845-1918)
孙诒让(1848-1908)
洪炳文(1848-1918)
近代政治家。字班侯。光绪九年(1883)进士。曾任京师大学堂医学堂教员、山东道监察御史、河南道监察御史、京畿道掌印御史、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等。辛亥革命后,被邀出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使温州平静 度过新旧政权的交替。1918年1月乘普济轮失事遇难。著有《伤寒论讲义》《徐侍御遗稿》等。 清末学者。字仲容,号籀庼。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古籀拾遗》《温州经籍志》等三十余种。晚年所著《契文举例》,开甲骨学先河。晚年热忱投身教育、实业与文化启蒙。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出任 温处学务分处总理、浙江教育总会副会长,在温处两地倡办学校三百余所。 近代剧作家。字博卿。曾任教瑞安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剧本创作有传奇、杂剧及时调新剧共36种,是晚清至民国创作数量最多的剧作家。并开寓言剧、禁烟剧、科幻戏剧之先河。代表作有《警黄钟》《后南 柯》《悬岙猿》《电球游》等。今有《洪炳文集》。
陈虬(1851-1904)
近代思想家。字志三,号蛰庐。与宋恕、陈黻宸并称“东瓯三先生”。参加保国会,组织保浙会。著《治平通议》,主张变法,创设议院。创办全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创办利济医院、《利济学堂 报》,主编《利济丛书》。著《新字瓯文七音铎》《瓯
黄绍箕(1854-1908)
黄绍第(1855-1914)
陈黻宸(1859-1917)
文音汇》,是第一份瓯文拼音方案的设计者。今有《陈虬集》。 近代教育学家。字仲弢。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北乡试正考官、京师大学堂总办、翰林院侍讲学士、湖北提学使等职。列名“上海强学会”。与孙诒让等创办瑞安学计馆,任瑞安务农支会会长。著 有我国最早的教育史专著——《中国教育史》(未完稿)。
近代教育家。字叔颂,号缦庵。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南乡试考官、福建乡试副主考、湖北全省学务处总办、代理湖北提学使等职。列名“上海强学会”。曾与孙诒让、黄绍箕创办瑞安学计馆, 任瑞安务农支会副会长。著有《瑞安百咏》。
近代教育家、史学家,“东瓯三先生”之一。字介石。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曾任京师编译局总纂、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浙江省谘议局正议长等职。杭州光复后被推为省民政长。1912年初,在温州组织民 国新政社,刊发《东瓯日报》。1913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大学文科史学教授。今有《陈黻宸集》。
宋恕(1862-1910)
近代启蒙思想家,“东瓯三先生”之一。字平子,号六斋,晚年改名衡。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汉文教习、《经世报》主笔、杭州求是书院汉文总教习、山东学务处议员兼文案等职。著《六斋卑议》,主张维新变法,学习 西方科学。今有《宋恕集》。
刘绍宽(1867-1942)
近代学者、教育家。字次饶。清末拔贡。曾任温州府学堂监督、平阳县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长、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对温州近代文化教育有重大贡献。编纂《平阳县志》,著有《厚 庄文钞》《厚庄日记》等。
弘一法师(1880-1942)
近代高僧。俗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颇有造诣。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天津、上海、浙江等地任教。1918年在杭州虎跑出家。后来温 州驻锡庆福寺,首尾达十二年,在温期间写成近代最有影响的佛学名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刘景晨(1881-1960)
文史学者。字冠三,号贞晦。曾任教两广师范学堂、温州府中学堂。为众议院议员,拒曹锟贿选。抗战期间,隐居温州,致力于乡邦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任温州市文管会主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温州市政协副主 席等职。善诗文书画,尤擅画梅。今有《刘景晨集》。
黄群(1883-1945)
近代社会活动家。字溯初。青年时留学日本。1905年倡言成立温处学务处,是浙南近代教育的推动者。入民国,当选首届国会众议员,是宪法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和代表人物、安福国会众议员。抗战时期,策动“高陶 事件”,揭露汪精卫卖国丑行。弃政从商后,筹办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瓯海医院、温州师范学校、瓯海实业银行。并出资刊行《敬乡楼丛书》等。
金嵘轩(1887-1967)
谢侠逊(1887-1987)
姜立夫(1890-1978)
教育家。名嵘,以字行。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浙江省立十中校长达二十余年。毕生从事教育,是继孙诒让之后浙南教育界耆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温州市副市长、民盟温州市主委、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温州 师专校长。著有《乡村教育及民众教育》师范教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力倡加强农村教育、劳动教育和健康卫生教育。 爱国棋王。1918年,获中国象棋个人冠军;1926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夺冠。1935年获得中、英、美、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冠军。抗战时期,赴南洋诸国 以弈棋形式宣传抗日救国, 被周恩来赞为“爱国象棋家”。编著《象棋谱大全》《象棋指要》等。 数学家,教育家。名蒋佐,以字行。早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州立大学学习数学,再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0年,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圆素和 球素几何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有重要贡献。
马公愚(1893-1969)
书法家。名范,以字行。创办永嘉启明女学、东瓯美术会,与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出版《新学报》。曾任教浙江省立十中、上海美专、大夏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有“艺苑全才”之誉。
梅冷生(1895-1976)
郑振铎(1898-1958)
周予同(1898-1981)
文史学者。名雨清,以字行。早年考入东瓯法政学校,参与组织慎社、瓯社。曾任籀园图书馆馆长、温州市图书馆馆长、市文管会副主任等职,致力于家乡文献遗产的征集、保护工作。辑有《温州区地方资料汇编》。 今有《梅冷生集》。
新文化活动家。笔名西谛、CT等。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全力推动新文化运动。1919年从北京回温后创办《新学报》等。曾任教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暨南大学,主编《世界文库》《民主周刊》等。抗战期间,在上海冒险抢救珍贵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等。1958年率团出国访问,因飞机失事遇难。所藏图书文物悉数捐献国家。著有《中国文学史》《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等。今有《郑振铎文集》。
历史学家。1916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五四运动”时,热情高涨,火烧赵家楼。后曾在上海大学、浙江省立十中、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5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著有《群经概论》《中 国现代教育史》《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等。
夏承焘(1900-1986)
词学家,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字瞿禅,别号瞿髯。曾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著《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天风阁词集》等。今有《夏承焘集》八卷。
方介堪(1901-1987)
苏步青(1902-2003)
王季思(1906-1996)
篆刻家。名岩,以字行。1926年任教于上海美专。与张大千莫逆,张画方印,珠联璧合。新中国成立后,任温州市文管会副主任、温州博物馆馆长等职。晚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著有《介 堪印存》《方介堪印选》《古玉印汇》《玺印文综》等。
数学家。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任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创立国际公认的微分 几何学派,发现“苏锥面”和“苏链”。多次获国家科技大奖。著有《微分几何学》《射影曲线概论》《射影共轭网概论》《高等几何》等。 曲学家。名起,以字行。曾任教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副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被誉为中国当代戏曲研究的泰斗。编著有《西厢五剧注》《集 评校注西厢记》《中国文学史》《全元戏曲》等。今有《王季思全集》五卷。
戴家祥(1906-1998)
古文字学家。字幼和。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曾任教中山大学、浙江省立杭高、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英士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编有《金文大字典》。
苏渊雷(1908-1995)
夏鼐(1910-1985)
琦君(1917-2006)
学者、诗人。字仲翔。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12”事变中被捕。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编辑、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长期从事古典文史哲及佛学诸方面 研究。今有《苏渊雷全集》。
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字作铭。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74年起当选为英、德、美、意等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著有《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等。
散文作家。原名潘希真。毕业于之江大学。曾在上海汇中女中、永嘉县中(今温州二中)、之江大学任教。1949年赴台湾 。出版《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千里怀人月在峰》《橘子红了》等散文集、小说集及 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