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王小波与西方文化

2022-09-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史博览(理论) 2009年9月 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 Sep.2009 论王小波与西方文化 邓谦林 [摘要]在思想、创作等方面王小波和西方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罗素的哲学思想促进了王小波的自由人文思想的形成, 并进一步影响到了他的创作思路和叙事风格。而杜拉斯、卡尔维诺等西方现代小说家在文学的感觉、小说艺术的理解、创作方法的 运用等方面对王小波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这使他的创作在中国文坛独具风格和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王小波动;西方文化;自由人文思想;小说艺术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8653(2009)09—0022—03 王小波及其小说、杂文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独特的 存在。作为一个自由人文知识分子,自由和理性是他的思想生命, 他的创作大都富有知识分子气息、原创性和幽默飞扬的风格特 的谦让“毁损行事之功效,自不待论,而毁损个人交际之真诚,为 害尤甚”(见袁伟时《中国人对罗素思想的误解》,《学术研究)1997 年第11期)。纵观王小波的小说、杂文创作,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和 征。这是中西文化、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才气等“合力”共同 铸就的。其中西方文化(主要指思想和文学两个方面)对王小波的 影响尤其重要,而且这在王小波的创作思路和语言风格上的表现 也十分明显。 罗素和王小波的自由人文思想 “我们的生活”的看法上,他和罗素是极为相似的。 王小波和罗素“气昧相投”[1 ,他非常喜欢罗素的《西方哲学 史》 一并“特别爱引证罗素” J,如“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 “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同等看待” 等就是他最常引用的观点。 对罗素思想的自由和理性要素的关注、吸收,使王小波成了一位 “自由思想家”。“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 一、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自由人文主义立场贯穿在他 王小波以自由和理性为核心的自由人文思想的成因是多方 面的。有他对亲身经历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迷信盛行、人性的 失落、不理性与不自由的行为的本能的反叛因素,有家庭氛围的 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 罗素的影响最具体表现在王小波从生活、思维到作文都是自 由与理性的和他以自由与理性的方式书写自由与理性等方面上。 熏陶(他的父亲是逻辑学家.他的哥哥也是从事逻辑学研究的而 且哥俩常常喜欢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因素,也有他曾留学海外数 年受国际自由主义思潮的湿润的因素,而罗素的哲学思想则是王 小波的自南人文思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现代英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最 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的著作有《西方哲学史》、《宗教与科 王小波逃离了经典权力之轭,跳出了其同代人的文化怪罔,赢得 了绝大而纯正的精神自南。他辞去稳定的高校教职,置身于任何 体制、机构之外,甘愿做个自由撰稿人。在流派繁多的当代中国文 坛,王小波是个特立独行的、把小说创作当作终身追求的“严肃文 学”作家,他既不媚俗也不“媚雅”,是个不属于任何流派和“话语 圈”的“文坛外的高手”。他“生性相当抑郁”,却有一颗浪漫骑士般 的心灵。他用奇异的想象,简洁飞扬的文字,按照音乐的韵律,构 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让人欣悦、沉思和悸痛的诗意世界,并 且,企望以此与人交流,超越那没有智慧、没有性爱、没有趣味的 学》、《论历史》、《中国问题》等71种,其中,被译介到中国来的约 有35种。“五四”时期他的思想学说就传人了中同,并从此对我国 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素的思想极其丰富,崇尚科学、 理性与自南则是他的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罗素认为“理性的作 滞重、单调、畸形的世界。在这文学与现实的对比、超越与反超越 中,批判的意味也自然包蕴其中了。王小波的叙事方式非常自由, “时代三部曲”的时间和空间转换灵活,人物角色和叙事视角变换 自如,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写作规范的束缚。他的小说主人公也 是自由的,虽然表面上“王二”们受压迫时从不辩解,甚至自甘“受 用只是为了保证选择一个正当的手段”,并“希望所有的人都热爱 自由与正义”和对事物的评价要按事物本身的实际来进行。当事 实与理想之间的对立开始充分显露 来之后,为了维护自由,就 必须有一种激烈反抗和强烈憎恨神祗的精神。思想自由才能创 造出一个美好的艺术和哲学世界。(参见《西方哲学史》之“绪论”) 虐”,但是其内心的自由理性思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在王 小波这里,自由人文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而且是一 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生活方式。 罗素还以这样的理论视角和态度来看待我国文化,在赞美它的优 点的同时对它进行了尖锐地批评,即他认为,一是宗法关系和孝 道已成了社会进步的障碍,二盲目的崇拜古人和经典, 巾同人 [作者简介]邓谦林,男,湖南道县人,吉首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影视艺术的研究(湖南吉首,416000)。 二、西方文学与王小波的文学创作 首先,西方现代小说培养了王小波对小说艺术的文体、语言 等方面的感觉并真正影响了他的创作。王小波文学上的师承来 自老一辈学人的翻译文学。其中,已故的查良铮和王道乾两位先 生对他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他的帮助的总和还要 大"]。查、王二先生的译著(如《青铜骑士》、《情人》)是他学习文 学的范本,从中他学到了最好的文学语言和文学的韵律 1。20 世纪欧美现代文学为王小波的创作提供了最主要的参照文本和 激发了他创作像《情人》、《少女之死》、《我们的祖先》等那样的“一 流”作品的激情。而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尤其是她的《情 人》,在小说观念上对王小波的影响最大 ]。 在《我对小说的看法》一文中,王小波说,“我对现代小说的看 法,就是被《情人》固定下来的。现代小说总是包含了极多的信息, 而且极端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而 且他认为杜拉斯在写法上追求完美,并说,“《情人》经过反复的修 改,每一段、每一句都重新安排过。”甚至于王小波还坦诚地说, “我也特别喜欢写长中篇(六万字左右),比如我的《未来世界》,就 是这么长。《情人》、《法官的刽子手》等名篇也这么长。当然,这样 做有东施效颦之嫌。”在《用一生来学习艺术》一文里,王小波进一 步谈到了他对《情人》的认识及其对他的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实际 影响: 我认为这篇小说的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精心的安排……从全 书第一句“我已经老了”,给人带来无限的沧桑感始,到结尾的一 句“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带来绝望的悲凉终,感情的变 化都在准确的控制之下。叙事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一 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这种写法本身就 是种无与伦比的创造。我对这件事很有把握,是因为我也这样写 过:把小说的文件调入电脑,反复调动每一个段落,假如原来的小 说足够好的话,逐渐就能找到这种线索;花上比写原稿多三到五 倍的时间,就能得到一篇新小说,l ̄tllZI的好得没法比。 这清楚地说明了《情人》对王小波对小说艺术的理解的启示 和他在创作中对《情人》的叙事方法的借鉴。王小波就是用“追求 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的创作方法来写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 的。这个只有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是他“从二十岁时开始写,到 将近四十岁才完篇,其问很多次重写”,直到“丝毫没有改动的冲 动”才定稿的。《黄金时代》的开头一句“我二十岁时,正在云南插 队”和最后一句“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她”,虽然质朴,但在叙述上、 情感控制上和《情人》的首尾两句有异曲同T之妙,整篇小说也达 到了他所企羡的杜拉斯那种“写出一种人生韵律”_1 0_的境界。 除杜拉斯外,在小说艺术的感受方面对王小波影响最大的还 有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王小波非常喜欢卡尔维诺的小说,如 《我们的祖先》、《看不见的城市》,他还读过卡尔维诺谈论文学的 《未来千年备忘录》(辽宁教育出版社译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 录》),王小波说,“我一直喜欢卡尔维诺,看了这本书,就更加喜欢 他了”。王小波喜欢卡尔维诺是因为他觉得必须喜欢卡尔维诺的 这个主意,即“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和一个作者应该拥有“完 备的轻逸、迅速、易见”等文学素质l1 ],而这些与王小波在写作 时讨厌受真实逻辑的控制和现实生活中索然无味的一面,极力 张扬“有趣”与“智慧”是一致的。王小波认为,“有趣是一个开放的 论王小波与西方文化 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 们全部耳熟能详”l】 。《红拂夜奔》就是一部以“有趣”为主旨的小 说。在这部小说的序里他说,“这本书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 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本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 另一本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该达到的标准”。王小波对“小说艺术 有无限可能”的首肯,除了这确实是一种较高明的艺术理念之外, 与他在思想上推崇罗素的“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这个观点也 是相呼应的。这不但体现了王小波对小说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 解,也表明了他热爱小说的真正原因——用小说那个无限丰富、 有无限可能的世界来超越那封闭、单调、乏味的现实世界,用作品 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并以此体现对畸型的无趣的现实的批判, 承担起知识分子批判现实的责任。另外,王小波的《唐人秘传故 事》是对《太平广记》中的唐人故事的改写,而《青铜时代》又是他 对《唐人秘传故事》部分作品的改写,在他的小说中,一个故事情 节、素材经常被反复叙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理感 受。这或许也是他对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的一种探索、一种实 践吧。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波还赞同米兰・昆德拉的观点——不懂 开心的人不会懂得任何小说艺术,并认为在对小说艺术的“真正 爱好”上自己与昆德拉是相通的。 其次,西方文化促进了王小波幽默睿智的文风的形成和反讽 的艺术手法及“施虐/受虐”人物关系模式的广泛运用。以“幽默 睿智著称”的小说家马克・吐温和戏剧家萧伯纳,是王小所喜爱 的 1 。他认为,“作家里有些人拥护有趣……马克・吐温是和我一 头的,或者还有萧伯纳” l ,并说“萧伯纳的剧本与众不同,不可 不读”lI 。而且,王小波还写了评论文章《萧伯纳的(巴巴拉少 校)》。王小波的创作“语言犀利,妙趣横生……既让人捧腹,又令 人掩卷深思”_l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分辨出十九世纪欧 洲文学及地道的美国文学的痕迹。他的小说扬溢着“智慧的诗学 精神”,让读者“总是忍不住要笑”和“让人在笑声中认识到荒谬的 本质”_1 。小说的幽默是叙述者的幽默,叙述者同样经受着荒诞 与无味,但他以一种幽默的精神对抗其荒谬,采用夸张、戏仿、反 讽等手法,以滑稽与强大的以庄严面目出现的荒唐对峙。可见, 王小波的幽默睿智文风和马克・吐温、萧伯纳二人的影响不无关 系(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说王小波的文风就是源于此二人的创 作)。但我们也注意到王小波的幽默睿智有他个人的特色,他自己 也说,“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我小说里的人也 总是在笑,从来就不哭。我以为这样比较有趣。喜欢我小说的人 总说,从头笑到尾觉得很有趣等等。”l】 纵观这三位的创作,我们 确实发现在总的风格(幽默睿智)“大同”的情况下,王小波和马、 萧二人还有不少的“小异”。如,马、萧二人的幽默伴随着对物质利 益的挤压造成的腐败、堕落的或轻淡或尖刻的讽刺,批判的用意 显明,行文酣畅,而王小波的幽默中则有对(政治)权力导致的人 性的逆转和生活的畸变的深沉反讽,批判的意味曲包,行文更蕴 藉;马、萧二人对政治、道德有更多的兴趣,更乐观,而王小波则更 冷静,极力张扬理性与自由,目力集中在“我们的生活”本身;马、 萧二人的幽默多带有喜剧色彩,气氛轻松,而王小波的幽默虽然 也轻松但是“黑色”的,有更多的荒诞性;马克・吐温揭露、讽刺社 会时弊时“总教训人”,而王小波是主张“不应在作品里夹杂某些 刻意说教的”ll ;萧伯纳的人物中间常有论辩发生,而王小波的 人物“似乎”是顺从的,几乎从不与人争论。这些由王小波的生活 23 文史博览(理论) 2009年9月 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 Sep.2009 经历、置身于内的特定语境等原因造成的“小异”并不否定“大 同”,而且,这也显示了文学的“无限可能”和王小波对世界文学遗 产的消化和创新。 王小波认为,“任何一个文明都该允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 解毒剂,可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 他非常欣 赏福尔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假正经”、“无趣的”社会风气和 当时一些“无趣的”地下小说的幽默反讽。他觉得“福尔斯是个反 无趣的义士”,并扪心自问,“假如我是福尔斯那样的人,现在该写 点啥?”[2”实际上,王小波也是个“反无趣的义士”,他在文学上的 努力,就是想“用作品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想用文学来超越平 淡泛味的现实生活。他的小说平静、缓和、自由的叙事和作品中 所反映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众生狂热、混乱严重对立,小说中 的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和谐游戏”和通常的实际生活构成强烈反 差,他就以这种高超的反讽方式让深藏于幽默有趣背后的批判 意蕴“浮出了海面”,并完成了“智慧对野蛮的胜利”l2 。 “施虐/受虐”关系是王小波小说的一个基本的人物关系模 式(在它的变体中有此关系模式中的角色互换、并存)。在王小波 的小说中,施虐者和者受虐双方有压迫与反抗、专制与自由、理性 与非理性的冲突,但是二者又是特定社会历史场景中密不可分的 两种角色,双方似乎并不是真正为善恶是非或利益作斗争,而更 像是作为“施虐狂”和“受虐狂”在做一场和谐的游戏。这和王小 波“有趣”的主张是一致的,和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中的 特定情境是谐合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物关系模式和弗洛伊 德对受虐狂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 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 些 】——是契合的。王小波把弗洛伊德所解释的情形称为“人性 的逆转”,他还写了两篇文章《人性的逆转》、《弗洛伊德和受虐 狂》,对此作了分析探讨,而文章中所分析的对象,大多是王小波 小说中的原始素材。由此可见,王小波小说的“施虐/受虐”人物 关系模式或许是得益于弗氏对受虐狂的解释的启发?但这种关 系模式的运用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另一个隐性目的,即消解权力 与权力话语的有效性与尊严和由此发 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声 音,那是肯定的。 性爱是王小波在小说中用来反思人的生存状态的奇异载体。 这是王小波小说的又一鲜明特色,也是常引起人们误解和非议的 地方。对此,t/b波有他的解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写了 出来。现在回忆起来,这样写既不是为了找些非议,也不是想要 媚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 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 的年代里吃会成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 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会成为人性的障碍。然而,在我 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义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 生存状态的反思。” ]王小波的解释是真诚的、正确的,这也隐约 显示了英国维多利时期的地下小说(色情文学)对他的这种创作 思维的启发。王小波说他喜欢看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 虽然这些书是“很不堪的”,但他“总算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 了 。王小波认为如果生活中有严重的障碍,有人把事情干到 没滋没味的程度,就会有“逆潮流而动的事”,他喜欢这样的事。同 时他还认为,英同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就是人们以“真色情” 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假正经”和统治阶层压抑人性的做法的反 24 动。[2s 如果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是英国人民的一种 自发的无意识的反叛行为的话,那么,可以说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描写则是一种自为的、有意识的“反动”(不是政治术语上的反动 意思),他按一种黑色幽默的逻辑 』,把性爱当作了个人向极权 和不理性、不自由的生活环境抗争的最后手段。因而,王小波小 说中的性描写才“青出于蓝”,超越了对人的官感与本能的欲求的 书写,实现了审美的升华;才给人既朴野、灿烂又无做作之感和既 彻底又干净的美好印象。另外,王小波曾留学美国、游历了西欧诸 国,感受到了西方自由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在《摆脱童稚状态》 一文中,他还对西方文学艺术中的性描写作了个勾勒和分析,并 和中国文艺进行了比较。这对王小波摆脱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 束缚,进军文学艺术的禁区也应该大有帮助吧。 结语 在此,主要从思想和文学两个方面分析了王小波和西方文化 的关系,以及王小波在文学创作中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借鉴。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t/J"波的创作就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王小波及其 创作和中国文化、文学是血肉相联的,只是限于论题,在此不便旁 逸斜出,去做过多的分析。王小波对西方文化的借鉴是有选择、有 消化、有转化提升的。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学,他都是以自由和理性 为基准的。这也反映了他希望输入西方的理性和自由,以便我们 健康的生活和阻止“文化大革命”那种昏乱的局面再度发生的愿 望。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说,“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为独特且重要的作家。他让我们快 乐并深思,他让我们痛楚并欣悦。他展示给我们汉语写作的一个 别样的平台。”[27]是王波渊博的中西文化学识、开阔的视野、他独 特的人生经历,他对文学的“严肃”态度与不懈追求和他的艺术天 才,以及他独特的思路和语言风格,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功开辟了 康庄大道。我想,王小波所走过的文学道路,对那些正在文学的 道路上匆匆行进的人应该有所启发吧! [参考文献] IH131[61113】李银河.《浪漫骑士・自由恩想家・行吟诗人》,见王小波 的《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20()2年第2版381)380.380 381). f2¨4ll5lI7】f81【11)儿11】【12 J【14l【15】f18}l19H20¨22】【23lI24][25][26J王 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7.4.2 300.300-302.340.336-337.328.235.365.316 318 352.137 316 27-2 8.352-353 3l6. 『91王柏华.《轻快而沉重的跳跃——谈王小波对小说艺术的理解》. 《北京社会科学》,2oo1(3):48. 【1 61李银河见(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序言”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第1版2 【171121】静矣《王小波:智慧的诗学精神》.《小说评论》,1998(1):62. 【27】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3-代作家评论》,1998 (12):34 (责任编辑:良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