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文浅谈巴金的《家》

2022-08-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巴金的《家》

【内容摘要】:在现代文学的长河里,在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里,巴金的《家》,以其独特的魅力占取一席之地,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它对中国现代青年人生道路影响之大。巴金以青年人的激情描写了他那一代青年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进行的勇敢斗争和不懈追求,在一代青年人里引起了共鸣,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是一盏耀眼的启明灯,指引着在黑暗中的人们寻找光明。

【关键词】:巴金、《家》、光明、迫害者、叛逆者、觉慧、觉新

热情地寻找光明的人——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腐败和幼弱者和劳动者的苦痛境况、悲惨命运,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萌生了对旧制度的反叛思绪,也构成了他终生创作的“情绪记忆”。他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家·新版后记》《巴金全集》第一卷,第453页)

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读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在那里他读到了《新青年》《每周论坛》等倡导新文化的刊物,也阅读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些作品。1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法国,1928年底归国。这期间,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并且开始读卢梭和伏尔泰的著作,在中外文化的融通中,他的眼前不时的呈现出“另一个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取自由谋幸福的奋斗之大悲剧。(《前夜·译者序》)在苦闷与痛恨中,他把爱与很交织起来,陆陆续续的写成小说。1928年8月,巴金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发表在《小说月刊》1929年1至4月号上,之后又将《死去的太阳》《新生》和“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巴金以饱满的激情和美好生活的热爱,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1936年,鲁迅便赞许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一部热烈而忧郁的青春小说――《家》

在悠久的年月里“家”是中国人大的安乐窝,是休憩的港湾,可巴金笔下的“家”在新时代的风景里成了牢笼。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离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在这个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联的大家庭里封建的理论规范和儒家的教义,像无形的绳索一样禁锢着年轻一代的手脚,虐杀着他们的生命。

1.它外表庄严优雅,内里却荒淫腐败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那是“四世同堂”之家崇尚“和乐”之分,表面上肃穆庄严,幕后到处都是邪恶和隐私。 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威严的象征,然而他自己却又在涑渎着家庭的尊严。他在子孙面前道貌岸然进行着“万恶淫为首”之类的家庭教训,自己却在玩小旦,娶姨太太,过着荒淫的生活。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以“避血光”让临产的瑞钰到城外生产最后死于难产;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乱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个家庭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2.高公馆是一个制造“吃人”罪恶的厨房。

高公馆是一座坟墓,使一些人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高老太爷为了早日实现“四世同堂”的梦想和承传家绪,他剥夺了觉新的理想、失业、青春和爱情。觉新的青春于是就在抑郁、无奈、痛苦中枯萎;他与梅表姐从小青梅竹马、相亲相爱,却因为在父辈中的一次不愉快的争吵中最终错过,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的离开了人间,一支本该灿烂的梅花在无望中颓败。瑞钰是一个贤淑善良、宽容的女子,她在一次抓阉中成为觉新的妻子。觉新虽然不爱但却以夫妻之礼代之,夫妻之间也相敬如宾,平淡中也算一种幸福吧,可这种奢侈的幸福在陈姨太之流闹所谓的“血光之灾”邪说中结束,她和梅都是礼教的牺牲品。另一个年轻的生命鸣凤仅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少年的少女为保全纯洁的爱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3.表象强固而实则虚弱,最终必然崩溃

高公馆看似强固实则虚弱,各种矛盾重重,家内高老太爷是这个把宗法礼教当做思想支柱的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在高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旧家长、旧制度的缩影,在他身上鲜明体现了封建制度专横、虚伪的本质特点。“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这就是高太爷的信条。高家以外有冯乐山“死教会”的老恶棍与之交好,军阀督军的支持,各种姻亲而建立的关系网。

即使看起来到此坚固的高公馆也必然崩溃家外,辛亥革命结束,专制政治势力消弱,经济支柱动摇,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反封建反礼教会越演越烈,思想统治也开始动摇,封建

专制体系摇摇欲坠。

高家内部斗争重重,克安、克定这两个坐吃山空、耽于肉欲的败家子家长的塑造,揭露了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而克安、克定的堕落,高家太爷因失望、幻灭死去,后代创业宗业一代不如一代,挥霍、堕落却一代胜过一代;另一方面,在封建压力下,觉慧、觉民走上反抗的道路。离开高公馆,反抗斗争加速了高家的崩溃。

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的迫害者与叛逆者

巴金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要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家》中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竟不感到是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呻吟出来的,是自然地天呼。

他在《激流》总序里写到:“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的知道了。”

巴金在《家》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有专横独断、荒淫无耻的高老太爷和冯乐山,有闲懒堕落的高克定、高克安,有道貌岸然、一心支撑着这个家庭的高克明,也有庸俗、虚伪、专事明争暗斗的陈姨太等等。在这些形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摧残,青年们过着各不相同的痛苦生活。在作者笔下,觉慧与觉新、琴与梅、淑英与蕙,鸣凤与婉儿这些人物的处境和命运都是以对比的方式来刻画的,并借此表明:逆来顺受就会成为垂死的封建势力的祭品,只有反抗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高公馆里长辈们不仅把持着经济大权,而且以旧的道德教义威压着幼弱的青年和妇

女。在这里,进新学校被视为异端,婚姻自主更被视为大逆不道;这里的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的囚犯一样,”就是在这样森严、古旧、冷酷的大宅子中,青年、特别是妇女的青春和幸福被葬送了。在《家》中,我们看到仅仅13岁,脚便裹成畸形的淑英,被执拗的父辈强令嫁给凶狠刻薄的郑英,终至忧郁而死的蕙和由于是女辈,不能传嗣竟至被父母虐杀的淑贞。

那个爱而不能的梅,那个多情的女子本该有美好的归宿,但就因为双方父母一时的任性给破坏了。和不爱的人结婚本就不幸,不到半年却又成寡妇更是不幸。她虽然思念她的旧情人——觉新,觉新也仍然钟情于她,但觉新已另有了瑞珏。而瑞珏又是一个贤淑、善良的

女子。于是,她陷入了爱而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只能靠回忆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度日。这种回忆也就成了她的一种追求,但这种追求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更增加她的痛苦。她终于夭折于这样的矛盾和痛苦——爱而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成为封建礼教的又一受害者。

除了梅还有鸣凤,那个为爱坚守纯洁,不愿被糟蹋的她选择了投湖自杀,也许湖才是她最好的归宿,平静、纯洁。瑞珏,一个端庄、贤淑、宽容的女子,虽和丈夫相敬如宾,但她更心知肚明,她不是丈夫的最爱。她强颜欢笑,爱丈夫喜欢的一切:梅花甚至包括丈夫喜欢的女人,她真心地同情梅帮助梅,就算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子也难免一死。她死在封建迷信之下,她们都是一群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年轻女子,是一朵朵盛开在寒夜的花朵,却一朵朵夭折。

巴金在《家》中不仅仅描写了一群年青女子被迫害的悲剧,更不惜重墨给我们描写了一个“软弱的好人”觉新和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徒”——觉慧的现象。

觉慧是高公馆第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富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长辈们的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反顾地走出家庭。觉慧性格中除了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方,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理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风相爱,又经常处于一中矛盾中,下不了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种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的反映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新——巴金笔下一个软弱的好人,封建末期最后一个孝子形象。 (一) 旧文化熏陶下一个失掉青春的青年。 1、 “孝悌”文化熏陶。

高觉新是高家的大少爷、长子长孙,相貌清秀,聪明机灵,他曾经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也有过美好的梦想,但长辈的安排把他的梦彻底打碎了。他本来预备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深造,甚至想到德国留学;但父母早早为他安排了工作,让他挑起家庭的重担。由于中国“孝悌”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先,他是高家的长子长孙,他必须担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为此他牺牲了爱情,他本有意中人梅表姐,但父亲为他包办婚姻,用抓阄的方法决定了他的终身大事。后来父亲不幸早死,他又过早挑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担。这一切,他都毫无反抗的接受了,他知道这只能使他毁灭,但又无法解脱,最后他不仅失去了爱情,还有儿子(海臣)妻子(瑞珏)还有自我。 2 、长子文化的载体形成了历史的“中间人物”。

《家》中说:“高觉新是觉民兄弟称作“大哥”的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是长房长孙,正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

社会角色决定了家中处境,他处于大家庭的内部矛盾纠葛的旋涡中心,是贯穿长辈、晚辈的枢纽。因此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而且以此律人、懦弱忍从、委曲求全、敷衍处世,他感到“不断的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形成了他“作揖主义”的人生哲学。 (二) 一个有着两重人格的失掉青春的青年。

“持中贵和”是觉新的人生观。老一辈把他视为“祖业的继承人”喜欢他;少一辈把他看作可信的依托,敬爱他。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力图采取中立,缓和矛盾。他屈从封建传统,但在屈从中也常有不满和痛苦:同情被长辈压制的青年,但同情中有劝诱;既是旧礼教的受害者,又时时处处以旧礼教为处世行事的最高准则;既渴望着自由解放,又无力与旧家庭决裂;既说着要为别人牺牲自己,又常常让别人为自己的孝道而牺牲;既极其痛苦,又在麻木中苟且偷生。如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两个弟弟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新青年。他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这样矛盾,在弟弟和长辈的冲突中他处境尴尬。思想上,他倾向于弟弟;行为上,又服从长辈。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祖父大骂一顿,关在家中。觉新同情觉慧,但又让觉慧听祖父的。觉民反对祖父包办婚姻而逃婚,他同情觉民但又想找回觉民。长辈们逼他妻子瑞珏到城外生产,他不愿意,但也服从了,但在《家》的最后,觉新目睹瑞珏、梅的惨死,又受到两个弟弟的影响,终于有所觉悟而帮助三弟觉慧逃出了家庭的“樊笼”,并表示:“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逆,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觉新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载体。

艺术特色和成就:

1、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

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一般不注重肖像、形体和服饰的描绘。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写觉慧在鸣风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又如通过生活中各种细节的描写来突出觉新性格的两重性。整个作品人物众多,情节线索纷繁多样,主要以三组恋人七个角色的生活故事为叙述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 2、 善于大开大阖地展开铺排,用独特、富于变幻的人物命运打动读者。作品以第二十五

节“新的路”为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五节是悲剧、冲突的酝酿、预付期,后十五节是爆发期。在前二十五节里,作家既通过一两节重点写一个人的方法,对一些主要人物进行了刻画,又通过一些大场面的描写将许多人物穿合在一起。这二十五节也可以说是“放”的阶段,将诸多头绪,关系一一铺开。从第二十六开始,作品进入悲剧、冲突的爆发期:先是鸣风的悲剧,接着是高老太爷派定觉民婚事;觉民为争取自己与琴的爱情开始抗婚;以后是梅的夭亡;往下是克定丑事的败露,高老太爷幻灭而死,瑞珏临产时死于城外,觉慧远走上海等。这后十五节其实是“拢”的阶段,浓墨描写一个又一个悲剧,展现一桩又一桩冲突、变故,充分显示了作家善于组织冲突,大副度推进情节的非凡才能,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束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使巧妙的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井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3、 作品语言上独具魅力。《家》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心理,都带着浓郁的

感情色彩,使作品产生诗话一般让人久久留连的意境和情趣。

黑暗里的启明星

巴金《家》的思想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控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并写出了它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崩溃、过程。而《家》则将一切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纳入到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

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之中。

其次,它通过有着两种人生态度和性格的旧家庭青年男女的对照描写,肯定了人生、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的生活哲学,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和成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虽为同一父母所生,长年朝夕相处,但相差不几年的经历却使他们成为恍若隔世的青年。最后三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赞扬了觉民,觉慧为争取自由幸福而积极反抗的人生观。

《家》的现实意义

《家》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及青年人的斗争过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精神。那股生活激流的力量,正如巴金所说:“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家》曾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反抗旧家庭、追求新生活,也曾激励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现在和将来《家》也一定能激励更多的青年为追求幸福合理的生活而大胆奋斗。解放初,巴金曾说,《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经过三十年的教训,他终于认识到:“我的书还不曾“消亡”“买卖婚姻似乎比我写《激流》时更加普遍,今天还有青年男女因为不能同所爱的人结婚而自杀……各种打扮的高老太爷千方百计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光彩。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文学采英》 沈振煜 李守仍 吴建波 湖北教育出版

《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 林志浩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明的阶梯〉 贺立华、汤顺文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题解〉 夏明钊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