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粤港经济的发展联系与合作策略

2023-06-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粤港经济的发展联系与合作策略

摘要:

广东和香港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先分别分析广东与香港回归之后的经济发展概况,再分析其存在的联系,然后提出了当前粤港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区域性政府相互协调、统一规划不完善;“前店后厂”的模式限制了两地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合作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急需提高合作层次。最后得出了三个对策措施:粤港两地在政府层面加深合作与协调;粤港两地共同协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做好粤港两地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协调一致。本文的宗旨是让粤港经济能够互惠互利、更健康、更快速地发展,提高粤港两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广东;香港;经济;发展联系;合作策略

一、广东经济发展概况

1. 生产总值

1979至2010年,广东连续31年生产总值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稳居全国首位。 2010年,广东经济运行速度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890.29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5903.75亿元,增长10.4%。总体而言,广东经济的结构、效益和质量同步改善。

2. 对外贸易

广东进出口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357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逾30%。其中出口额1915.58亿美元,增长25.3%;进口额1655.75亿美元,增长26.7%。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297.35亿美元,增长3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4.64亿美元,增长38.2%;服装、纺织品出口178.27亿美元,增长8.0%;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轻纺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4.9%、23.8%和15.5%。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3. 人均可支配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广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居民储蓄余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7.6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5 .9元,

1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和4.0%。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7.0%,农村为48.8%。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03.7 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000元,增长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3%。广东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多年稳健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同时,广东相当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人才进入广东,能为投资者提供高素质的、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香港回归之后的经济发展概况

1、1997—2007年综合数据

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本地生产总值(简称GDP)总额十年间由13650亿港元增长至14743亿港元,增加7.9%;人均GDP由2.70万美元增长至2.76万美元。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2005年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7%。在服务业中,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和贸易比重最大,占53.9%。 香港的经济实力雄厚。截至2007年5月底,香港的外汇储备为1362亿美元,居世界第八位;财政储备为3758亿港元。

2、特区政府财政状况明显改善。

特区政府2005/2006年度财政收入为2471亿港元(主要来自税收、卖地收入和基金投资收益等),开支为2331亿港元,结余140亿港元,扭转了过去数个财政年度连年赤字的局面。2006/2007年财政年度,财政结余预计为586亿港元,为历来第二。

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是世界主要银行中心之一。截至2006年底有认可机构总数202家,其中持牌银行138家。世界前100家大银行中有69家在港营业。香港股市恒生指数成份股(又称“蓝筹股”)的数目从2006年9月11日由原来的33只增加至38只。2006年香港股市交易量为83763亿港元。香港交易所在全球以市值计算的排名,从1997年的第9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6位;2006年香港交易所的首次上市集资额(IPO)创下3331.9亿港元的历史纪录,并超越纽约,仅次于伦敦,在全球排名第2位。

4、国际资本在香港的投资继续增加。

由于继续看好内地及香港经济的前景,回归以后,特别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投资者加大了在香港的投资。截止2006年底,在香港注册的海外公司有7709家,比1997年底的5067家增加52.1%;在香港设立的外资地区总部达1228家,比1997年的924家增加32.9%;在香港的外资地区办事处达2617家,比1997年的1611家增加62.4%;以市值计算的外来直接投资头寸,2005年底为40563亿港元,比1997年的7324亿港元增长4.5倍。

2

三、广东与香港的经济联系

70年代末,广东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地经济合作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香港绝大部分制造业都已转入广东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服务业则为两地间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提供各项服务,迅速增长。大量的广东企业来香港上市筹资,促进了香港金融证券业的发展。广东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的转口贸易主要围绕广东进行,20年来,香港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同样,多年来,香港充当了广东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的重要对外窗口和中介,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两地经济在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特区正在形成更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合作领域也更广阔。近年两地交流日益频繁,在经济发展上发挥各自优势,包括粤、港、澳三地的“大珠三角”雏形己悄然显现。香港和泛珠三角在地理上山水相连,在经济上唇齿相依。香港拥有稳健的法治基础、健全公平的市场原则、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良好的企业管治,且密切掌握国际市场信息。 泛珠三角则拥有充裕土地、高质廉宜的劳动力、完善的基建和日趋健全的投资环境。改革开放后,邻近香港的广东省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泛珠三角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逐渐发展成为潜力极大的消费品及服务业市场。粤港政府为推动泛珠三角的发展,己积极消除各种投资障碍,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条件,例如改善过关、营商程序、研究加快审批手续等。目前香港正加紧与内地商谈,以使双方经贸关系更加紧密的有关安排,把握内地经济快速增长的机会,为港商在泛珠三角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鼓励和吸引内地民营企业来港上市,推动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随著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阻止,广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将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桥头堡的作用会更加重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两地经济一体化趋势会不断加强。

四、当前粤港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之所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粤港经济的合作是最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发展到今天,我们也应看到在粤港经济合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

1、区域性政府相互协调、统一规划不完善

虽然广东各地在引进外资的态度上十分积极,但引进外资的质量与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不能很好协调。总体上外资的质量不够高,外资结构有待优化。各地甚至在引进外资时出现

3

恶性竞争,珠三角各城市重复建设严重,各城市同质竞争,缺乏大都市圈之间城市差异化定位以及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共赢的总体远景。这主要在于大珠三角合作缺乏战略规划、整体合作框架不明确所致。

2、“前店后厂”的模式限制了两地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1980年代在港澳接单、设计,在广东生产、加工,以港澳的金融及市场营销与广东的人才及土地资源相结合为特征的“前店后厂”格局。双方各得其所,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这种合作模式从长远看,将把广东束缚在从属地位,经济的继续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并且,制造业的转移缓解了提高技术水平的压力;虽然提高了产品价格竞争力,却延长劳动密集型产品生命周期,客观上阻碍了香港产业的升级,使其向高新技术产业转轨的力度不足。

3、合作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急需提高合作层次

改革初期的“三来一补”只是赚取加工费,附加值极低;而进一步的“前店后厂”模式,总体上也只是办工厂赚取低附加值的制造费。港澳资金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少项目重复引进,规模小、效果差。两地均不以技术型产业见长,生产要素在技术上的有机构成偏低,企业开发能力薄弱,技术开发机构不全。港商多采用OEM生产方式,为外国厂家加工生产,既无自己品牌,更缺乏创新动力。目前,通过引进港澳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尽管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广东在全国的制造中心地位开始凸现;但也应看到由于粤港企业合作的局限性以及产业链处于低端所带来的问题。

五、提升粤港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以展开更紧密的粤港经贸合作,通过互利合作,将双方的经济进一步向前推进。

1、粤港两地在政府层面加深合作与协调

要建立和完善两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在宏观上建立高层次协调机构和管理机制,深化整体的协作关系,这是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粤港澳经济区的关键。如举行行政长官和省长、市长的协商会议,组建研究会、基金会机构,组织专业咨询委员会等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机构,协调三地的经济发展。目前合作的关键是要把民间的、半官方的和官方的协调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协调重点从微观推向宏观,从自发走向自觉,在两地成立统一的、由两地政府组成的区域经济协调机构,实现全区域的整体协调。建立协调机制的实质,是超越两地的界限,通过政策协调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实施统一的国民待遇,推进区域经贸的发展,提高本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极的竞争力,形成世界新的经济枢纽。

2、粤港两地共同协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东香港各具优势。广东科研体系完整,人才充足,具备基础产业和现代化原料加工业;但科研经费匮乏,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手段和机制落后,信息不灵。相对而言,香港资金充裕,与国际联系广泛密切,作为独立关税区,进口高科技设备没有限制,信息灵通;但缺乏人才和技术。粤港多年来单纯依靠大量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以降低成本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必须发展高科技,以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参与竞争,才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因此粤港两地经济有着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共同要求和趋势。

3、做好粤港两地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协调一致

多年来,广东和香港都在兴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机场、公路、铁路、货柜码头、物流中心等。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资源,对两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通过国家主管部门的协调,对今后20年的大型基建项目进行协调和统筹,做到投资少、效益大,互补互利,促进粤港两地的经济繁荣。

要规划、设计好陆路、水路与航空交流网络,整合粤港两地的交通运输业。从长远来看,广州、香港、澳门及整个大珠三角将逐渐形成一个都市圈,因而必须看得长远一些,做出20年甚至50年的规划,将他们有机联系起来。再者,物流业的合作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几年,深圳、广州、香港的机场物流量均呈增长趋势。香港机场大多为国际航线,国际货流量大,深圳、广州等地的机场则以国内市场为主,二者有很大的互补空间。在深圳盐田港的货运量中,每年有100多万箱是给香港码头的。香港与珠三角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今后,广东省应逐步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程度,拓展国际间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