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春
——浅谈对康拉德小说《青春》的认识及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
约瑟夫·康拉德:波兰出生的英国作家,著名的海洋写手,被评为英国现代八大作家之一。他从17岁开始到67岁结束,共经历了50年的航海生涯,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海洋。因而他笔下的作品大都以海洋为背景,突出表现海洋与陆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他肯定人生的意义,正视来自大自然的困难与挑战,歌颂海洋的苍茫壮阔。
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水仙号”的黑水手》、《台风》、《走投无路》、《青春》、《阴影线》、《黑暗的心》、《吉姆爷》等等。其中以海洋为背景的作品,例如《“水仙号”的黑水手》、《台风》、《青春》等,无论风格沉郁,抑或是明朗,始终都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这一对矛盾在其中。水手们靠海而生,同时又与海洋作斗争。他们漂泊于海上,团结互助,共同对抗暴风雨,少了争权夺利的喧嚣,多了原始生命力活力的展示。
海洋类作品大都以海洋为中心,歌颂信仰与抗争,在矛盾中追寻人生的意义,风格深沉凄婉却又刚毅、自信。总的来说,康拉德对海洋是情有独钟的,正如他自己在墓碑上写的那样:“劳累后的睡眠,暴风后的港口∕战乱后的和平,生命后的死亡∕这是最大的快乐。”下面我就以《青春》为例,谈谈我对康拉德小说的浅略认识,以及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青春》写的是老船“犹太号”接受保险商的任务,运煤到曼谷去,途中遭遇了两次暴风雨,经历了爆炸与火灾后,老船焚烧沉没的故事。整篇小说在接连不断的事件中体现了文中的“我”的抗争精神,以及对信仰的追求。同时在把“我”与老船长的对比之中,召唤青春的活力;在老船与汽船的对比当中,显示灵魂的重要性。
1
文章中水手们虽苦难不断,却始终高升抗争的大旗,从不妥协。在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歌颂大自然的伟大,赞美水手的坚强、勇敢。同时也缅怀对老船及老船长的追思。最后即使老船沉没了,水手们也不曾放弃自己的信仰,乘着小船也要实现到曼谷去的坚定理想。
文章取材于作者1881年秋在“巴勒斯坦号”上当大副,次年接命运煤到东方,途中遭遇风暴,最终船失事烧毁沉没的故事。应当说《青春》这部小说基于现实,以时间为顺序进行描写,有日记的特点。然而文章却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模式,将这件历史事件描述成一个激情澎湃的航海故事。文章一开头便向我们说明了,这是在酒吧朋友之间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我想,作者不以日记体的形式而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这是一个历史事件毋庸置疑,日记体的形式只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作者的意图并不仅仅是要向我们讲述有这么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讲故事的形式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从而体现作者的价值倾向,歌颂和怀恋青春的活力,肯定抗争的力量。
文中最成功的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物之间的对比。“犹太号”上换过一批又一批的水手,但始终有3个人是伴随着“犹太号”从最初的出港到最后的沉没的。那就是老船长比尔德、大副马洪以及二副马罗(也就是文中的“我”)。其中老船长与马罗的对比是最为强烈的。他们一个是沉着、冷静,拥有宝贵航海经验的老者,一个是初出茅庐有着无限干劲的少年。老船长拥有宝贵经验,处事沉着,镇定自若,带有时间的沧桑。马罗怀揣理想,憧憬美好未来,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积极昂扬的对抗着海上的大风大浪。也许,老船长年轻时也像马罗一样疯狂过;也许,老船长就是年老之后的马罗。两者一相对比,无形当中我们看到了航海中
2
的暴风雨、暗礁、漩涡、龙卷风等等,而这些灾难都被时间的刀斧一笔一笔的刻在了老船长的身上,心里,沉淀为一道道皱纹与伤痕。
再则是事物之间的对比,最为突出的当选为“犹太号”老船与汽船之间的对比。老船“犹太号”满身铁锈、尘埃、污垢,四百吨左右,只有一个简陋的绞盘,门闩也是木头做的,船上没有一片黄铜。而对汽船的描写则是通过“犹太号”反村出来的。当“犹太号”在船坞中修理好,准备第二天出海时,一条汽轮的船头便斜斜地撞上了“犹太号”的前缆处。只是这轻轻地一“吻”,老船的舷墙便被撞了个粉碎,转帆索也被撞断了。老船的特点在于老,在于旧,它是对抗不了汽船的冲击的,然而老船的船尾却刻着“死而后已”的铭文。“死而后已”是老船所特有的信念,在小说中老船的外形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然而它的魂——死而后已已经和船上的船员们融为一体而永存。即使最后失事烧毁沉没海底,它也并未辜负了死而后已的信念。因为水手们还勇敢地秉持着最初的理想,拼搏在通往曼谷的路上。
如若老船象征着原始文明,那汽船则象征了工业文明。老船虽陈旧了,但它的灵魂——“死而后已”却是永不过时的。它不同于汽船,汽船则更多的在于展示工业文明的强大,以及工业文明对原始文明的破坏。文章写到船坞中老船被汽船撞损了前缆,同时也写到处于困境中汽船对老船的帮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工业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对立统一关系。工业文明由原始文明发展而来,对原始文明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威胁,然而也在帮助原始文明向前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发展只是针对原始文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表面形式,而并未触及其发展实质,原始文明还是保持着其亲近大自然的一面。
汽船帮助老船,工业文明带动原始文明,却始终也改变不了老船沉没,原始文明消亡的命运。但作者却正是在这种沉没和消亡中成全了其精神的伟大。小说中也说到,“犹太号”是一艘“注定永不会到达任何地方的船”,但它依然勇敢无畏的前行着,最后带着火的余温,
3
永远投进了大海的怀抱。这一刻,水与火在老船身上得到完美结合,形与神在老船身上得到完美统一。形虽灭,神却更自由了。它的沉没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了“犹太号”,记住了“死而后已”。原始文明也一样,虽然现在我们无从寻找他存在的踪迹,但在现代文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亲近大自然,这个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依相伴的永恒命题。
小说以“青春”命名,为我们展示了青春的激昂,信仰的崇高以及力量的美,可以说青春在这部小说中成了激情、信仰、力量、抗争、执着、勇敢地代名词。小说全篇都洋溢着昂扬的斗志与激情青春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于与自然的抗争中,力的展示中,爱的追求中。航海虽然风雨兼程,危机重重,但是海上的生活却显得是那样的和谐。在整个航海过程中,几乎没有一次争吵,即使在文章的末尾有粗野的辱骂声,可是作者也给了它一个合理的骂的理由。同时,漂泊在海上的船只也像个特殊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争权夺利的争吵,没有机关算尽的陷害,相反的,和谐与团结围绕着整个的航行。也唯有在和谐与团结的氛围中水手们才能更好的在自然灾害面前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同伴。
《青春》是男人的世界,是抛开世俗后人类智慧美与力量美的体现。小说几乎没有描写到爱情,只是可以在比尔德船长与比尔德太太身上看到爱情的影子。比尔德太太作为小说中唯一的女性,她慈爱、和善、热心,并且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与这一帮水手相比,作为女性的她是柔弱的,更特别的是她还是位老太太,她的弱小可想而知。然而正是这样弱小的一个女人,她就是比尔德船长的命,是支撑着比尔德在海上拼搏的信念之一。出海为了家庭,为了养活自己的爱人,这是生命的需要;在海上拼搏,是自我生存的需要;然而享受拼搏的过程,恋上奋斗的感觉,则是精神的追求,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情感得到满足的需要。也正是在航海过程中,带着爱亲人、爱同伴、爱自己的信念,所以在风雨中水手对生的意识才更为的强烈,对青春、对生命情感的渴望才更值得珍惜。同时,在强烈精神意识支配下的人的力量才能得到更为完美的体现。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