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课后达标检测

2021-04-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太原模拟)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可知,班固认为由于武帝推恩导致本末俱弱,使得王莽才生奸心,故A项正确;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说法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说明分封成太宗之业,但并不能表明此时期安平四方,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对武帝推恩的影响的分析,并没有涉及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故D项错误。

2.(2016·湖北武昌调研)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 D.士庶之分严格

解析:选C。“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故A项错误;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宗法制没有崩溃,故B项错误;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层,提高社会地位,故C项正确;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故D项错误。

3.(2016·广东实验中学考前热身训练)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解析:选D。题干中描述的“斜封墨敕”现象说明了皇权受到了三省六部制的约束,故D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唐朝所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不具备民主性质,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结合古代中国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可知唐代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

4.(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

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解析:选D。隋唐后期直至五代十国,节度使控制藩镇发展地方势力形成割据局面,宋初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重文轻武,故D项正确。题干中的时间范围是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不是宋朝之前的隋唐时期的,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

5.(2016·湖南五市十校仿真模拟)分析下面人口简表,导致人口户数剧减的主要原因是( )

皇帝纪年 太祖开宝九年 仁宗庆历八年 徽宗大观四年 高宗绍兴三十年 光宗绍熙四年 A.政治形势 C.社会动荡

公元纪年 976年 1048年 1110年 1160年 1393年 人口户数 3 090 504 10 723 695 20 882 258 11 375 733 12 302 873 人口指数 100 346 676 368 398 B.生产力水平 D.思想文化

解析:选A。从材料表格中分析可知为宋代,人口剧减发生在宋徽宗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徽宗时发生“靖康之耻”,所以主要原因是受当时的形势影响,故A项正确;生产力水平在宋代一直发展,不是人口户数剧减的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动荡一直是宋朝面临的局面,不能充分说明宋徽宗后人口锐减的原因,故C项错误;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占据主导

地位,对人口的发展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D项错误。

6.(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 )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解析:选D。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元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行省的权力,而是强调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

7.(2016·武汉调研)明朝地方志记载:“正(德)、嘉(靖)以前,仕之空囊而归者,闾里相慰劳,啧啧高之……嘉(靖)、隆(庆)以后,仕之归也,不问人品,第问怀金多寡为重轻。”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 )

A.“吏治之坏,根于士风” B.“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C.“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D.“圣人治吏不治民”

解析:选B。B项意为治理官员和百姓,关键在于君主,明后期官场腐败,风气日下,主要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导致政治黑暗、腐败,故B项正确;A项意为官场腐败的根本是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会影响官场腐败,但不能体现出官场腐败的本质,故A项错误; C项体现习俗生活对人的影响,与问题中“本质”不符,故C项错误;D项圣人治吏,不会放任官场腐败日益严重的现象出现,故D项错误。

8.(2016·江西上饶模拟)“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解析:选D。材料中的“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监察人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的素养而不是强调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吏治腐败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犯罪的问题,故C项错误。

9.(2016·山东烟台模拟)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解析:选C。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明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而东方封建专制加强,故C项正确;东方文明未能及时跟上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转型,但不是“衰亡”,故A项错误;东西方失衡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B、D两项以偏概全,故错误。 10.(2016·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明朝时,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这主要反映了( )

A.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奴仆身份而存在 B.手握国家利器的官员仰仗皇帝的家奴 C.宦官专权严重加剧了封建政治的腐败 D.宦官借助专制皇权以抬高自身的地位

解析:选A。材料意思是公侯驸马这些官僚贵族遇到宦官要回避,遇见大臣要互相叩拜,表明官僚贵族身份和地位很低,作为君主的奴仆而存在,故A项正确;手握国家利器的官员仰仗皇帝的家奴这仅是一种表象,故B项错误;宦官专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宦官地位提高背后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

11.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选B。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只能反映明朝情况,而不能反映清朝情况,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朝的“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从明到清的决策制度发生变化,因此决策制度僵化的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在材料中并未强调皇权的加强,而是强调

内阁首辅和内阁对皇权的约束,故D项错误。

12.(2016·湖南永州模拟)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我国学者孙宏年认为“疆界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疆界观”。对以下两幅地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幅地图体现的“疆界观”并无本质区别 B.英国的“疆界观”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国“疆界观”不同 D.清朝的“疆界观”的实质是一种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

解析:选D。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疆界观”,二者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英国的“疆界观”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清朝的宗、藩关系,反映的是传统的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6·江苏苏锡常镇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8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10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10分)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一中“乡举里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随世兴衰,不顾才实”“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重门第;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3)据材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材料三中科举制的变化概括得出:据材料三中“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得出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据材料三中

“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得出社会阶层的对流、统治基础的扩大,据材料三中“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儒学的地位、官员的文化素质。

答案:(1)制度:察举制。

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4.(201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历史漫画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结合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对图中两人对话内容进行阐释。(24分)

解析: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之一是: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直至废除;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图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阐释时要围绕宰相制度来讲述,从宰相的职责、发展历程、作用等角度阐释,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答案: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相对稳定的宰相制度;宰相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性。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