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020-04-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思路,把握情感线索。 (二)明确内容,掌握观察方法。 (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效果。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上一堂课,我们品味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感受大西北的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情致。 2.介绍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刚察县以南,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为360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为19米,最深处为28.7米。湖面海拔3196米。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名鲜海或仙海。直到北魏以后才改称青海。 (二)自读

3.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前后左右的同学能够借助书本的注释,理清字的笔画,读准字音。 (二) 研读 1 2

分析题旨,确立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梦幻) 找出文中表示相关意义的句子。

明确:“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3

讨论文章的线索。

明确:由此可见,文章是以“梦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 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 4、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我的眼前”、“再顺眼望去”、“水天相连的地方”、“再往上”、“伸展到身后”、“垂向”、“山峦”、“脚下”、“伸向遥远的地方”、“雨珠闪露在草丛中……”、“山峦”、“空气”、“画卷”。作者从近到远,从下到上,又由上向下,从局部到整个天地。作者这样远远近近,上上下下要把青海湖的美深深地印 在心里。 5

讨论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可与《周庄水韵》实行比较)

这种站在一个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叫 “定点观察”。 6

讨论作者描写景物的思路。(先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概括所描写的内容)

明确:

相关句子 描写内容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

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 轮廓……” 观赏海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三) 作业

熟读全文,摘抄你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想想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一堂课所讲的内容。 (二)研读

1、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神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试从文中 找出带有叠词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 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但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

充满蓬勃生气的景象。

②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子使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③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但仅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④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灿烂,光彩夺目。

⑤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作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纯正”“深沉”,表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2. 学生自己交流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可从多角度阐述理由,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等,不求全面,但教师评点要力求准确) 示例1:青海湖湖水蓝色的醉人。

(1)“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观赏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纯正”、“深沉”,是与“海洋”和“天空”比较后给予作者的主观感受,更突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先用排比的句子,从多方面描述青海湖迷人的水色,再用比喻具体描述湖水,“水灵灵”,极富动态的感觉,活灵活现,“蓝晶晶”,指蓝得发亮,富有色彩感。由此,湖水显得更为娇美可爱。

此外叠词的运用,也使得语言富有了一种音韵的美。 3、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的体会。

①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作者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音乐感。把“起伏着微微涟漪”的湖面比作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非常贴切,不但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湖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的污染,还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②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作者被这大自然的静谧给震慑住了,不敢跑,也不敢喊,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作者压抑着内心的欣喜;表达出的感情比直抒胸臆要强烈得多。 ③“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人陶醉;又有各种各样的鸟,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仿佛进入梦境一般。所以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4、文章最后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五、积累语言:

再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组成2-300字的短文,当堂背诵下来。

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诗一样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