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编辑/张 倩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义◎金立义(晓庄小学,江苏 南京 210028)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编了15篇文言文,意义重大。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增强爱国之情,提升思维品质,塑造人格魅力,培养语言素养。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叙说故事;反复诵读,积累语感;适度拓展,丰富认识等策略。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价值;教学策略一、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一)增强爱国之情自秦朝开始,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跟文言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国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文言文记录感受文言文丰富的意蕴,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而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次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选编的《少年中国说》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名篇。作者梁启超鲜明地提出了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这一观点。作者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经腐朽,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并且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章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内心激荡,爱国之情喷涌而出,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必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斗。(二)提升思维品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思维和语言是息息相关的,思维的提升有助于语言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这次统编教材所选的几篇文言文,塑造了几位智慧少年,他们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非常可贵。《司马光》打破常规,急中生智,砸缸救人,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王戎不取道旁李》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了王戎思维的深刻性;《杨氏之子》在应答客人的逗引时,反应灵敏,机智幽默,令人钦佩,体现了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性;《两小儿辩日》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两个孩子思维的批判性,不轻信,遇到问题点,教师要善于发掘,精准把握,用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三)塑造人格魅力优秀的文言文传达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对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其深刻的价值,学生通过文本,穿越时空隧道,与贤者圣人对话、交流,与他们产生思想碰撞、共鸣,启迪人生。学生还可以看到古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生活的画卷,触摸他们美好的心灵,感受他们的人生情怀,体会他们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学生学习《精卫填海》,感受精卫的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学习《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明白了学习、做事要有目标,要持之以恒;学习《司马光》,感受司马光那份沉着、冷静及机敏;学习《书戴嵩画牛》,知晓做事要观察仔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生在阅读中明理,在阅读中启思,汲取营养,滋养生命,助推成长。教师要将文言文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坚韧不拔的品格,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做个真善美的人。(四)培养语言素养文言文鲜明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是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最好范本。《少年中国说》最后一段以四言韵语作结,把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一般的语言,蘸满了激情,洋溢着豪气!作者此时化身为一位画匠,工笔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壮美远景。这样的语言读之令人下来的,诵读文言文,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教材中蕴含着这些思维培养从驳斥日本和西方列强污蔑我国为“老大帝国”入手,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其独特的作用。14•小学 2019.9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真是妙不可言!学生学习《司马光》,可以让学生把现代文和文言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在语言上有什么发现,学生能很快地感知到文言文语言十分精炼。全文只用了30个字,就把一个故事叙述得清清楚楚,有张有弛,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写作需要遣词造句,需要推敲斟酌。二、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根据初中这一要求,小学学习文言文的目标在哪里?笔者认为教学目标要简单:激兴趣、知大意、能诵读、重积累。纵观统编教材选编的15篇文言文,都是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意义深刻的。在文字的理解上不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知道大概的意思即可,重要的是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激发喜爱之情,在读中感悟文章大义,在读中积累语言。(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把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情燃情,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在一条道路旁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很多李子,但是没有人去摘它们,你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一道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吧。(二)合作探究,叙说故事这次统编教材选编的15篇文言文,有11篇都是故事。语言简洁,但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趣味盎然,学生学起来应该会有兴致,不枯燥。但再好的文本,老师一人唱独角戏,也不会精彩。要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让他们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再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工,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的环境,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充分激发出来。文言文虽然在语言上古今有差异,但文本有注释,学生通过注释,通过讨论交流,通过工具书,基本上可以理解文言文大意。例如教学《学弈》一文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借助注释,合作学习,本版编辑/张 倩
论语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疏理文本大意。在理解了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叙说这个故事。说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说故事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大意理解与丰富的过程。学生在说《司马光》这个故事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个孩子一不小心跌进了缸里,有的孩子惊叫,有的孩子乱跑,有的孩子去找大人,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急忙拿起石头去砸缸。这样的场景通过学生的口头描述,丰富了故事的情节,突显了司马光的人物形象。(三)反复诵读,积累语感这里讲的诵读主要有三个层次:初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文言文和白话文读起来是有区别的,在字音上有难度。首先应该让学生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其次要做到断句精准,节奏把握恰当,把每句话读通,读流利;最后要力争做到平长仄短,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精读要读出故事意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要反复吟咏,在读中让学生理解文意,体验故事情节的变化,感受人物的形象,体悟故事的意蕴。让学生沉浸在故事之中,不知不觉得到感染、熏陶。背诵要加强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言文是语言学习极好的材料,让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培养语感,提升表达。比如执教《司马光》,在初读阶段,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句子的停顿: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在精读阶段,提醒学生故事的情节是怎么发展的,在朗读的时候,如何通过语速和语气的变化来反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塑造司马光沉着、冷静与机敏的形象。(四)适度拓展,丰富认识统编教材选编的15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适度安排拓展,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学完《司马光》之后,脑中会蹦出一个问题来:在那样紧张的时刻,七岁的司马光为什么表现得那么淡定?教师可以补充司马光和《左氏春秋》的故事,学生阅读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书给了司马光智慧与信心。这样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对司马光有了深度了解,也把文本的学习拓展到了另一个边界。相似拓展,拓展阅读的视野。根据所学文言文的文体、题材、主题、人物,进行相似拓展,开展群文阅读,或者整本书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信息量。2019.9 •小学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