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试卷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段话出现在( ) A.资本论中B.共产主义原理中C.哥达纲领批判中D.共产党宣言中 3、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 ) 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5、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 “多种规定的统一 ”的过程 6、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7、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10、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A.全面的社会化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D.市场的计划化 1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
1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 14、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15、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 ) A.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实现共产主义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二、多项选择题
1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17、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 A.生产全面社会化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D.资本日益社会化
18、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1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2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
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B.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C.社会分工的出现 D.市场经济的产生
三、辨析题
21、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2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意识形成发展的第一阶段。
四、简答题
23、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24、简述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关系。
25、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26、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7、简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过。
28、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相互关系
五、论述题
29、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D 5、D 6、C 7、C 8、D 9、C 10、D 11、A 12、C 13、A 14、A 15、C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D 17、ABD
18、AC 19、ABCD 20、AB
三、辨析题
21、答:该观点错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属于感性认识。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2)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3)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己经包含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但总体说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2、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生命物质反映形式的前提和基础。地球上无生命物质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生命,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一一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是生物体为适应环境,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对外部刺激做出的“应答”。如植物的枝叶总是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变形虫碰上食物就包围并吞食它,等等。
(2)第二阶段是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随着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进一步复杂化,而且有了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一一大脑,于是出现了动物心理。猿类的大脑己相当发达,动物心理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这是意识的萌芽。 (3)第三阶段是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简答题
23、答: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他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也做了不少破坏生态平衡的事。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人类先后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主要是:(1)空气污染严重;(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等等。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24、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普遍联系
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点。 (2)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3)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关系
①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
②所谓发展,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③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5、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人,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26、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
①己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②己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
③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③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7、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列宁去世后,由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探索出来的第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了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国防等重工业的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在第二次工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8、答:自由王国就是指人类的解放,即人类掌握了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力量,成为了自然界真正的和自觉的主人,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相应地,必然王国就是指未能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力量还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受着自然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其实,不论在自由王国,还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同样在起作用,只不过,在必然王国中,人民臣仆于这些力量之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在自由王国,由于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这些力量,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得到完全的体现。也就是说,自由不是对必然性的完全超越,而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自由王国不仅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还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从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人类最终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理想王国,而这一过程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即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自由王国。
五、论述题
29、答:(1)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的原因分析: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这些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
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堅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2)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