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作业题3答案及解析

2022-04-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题3答案及解析

(课程代码:03709 )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法国近代经济学

C. 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国近代经济学

知识点章节:绪论-1P41

难度:易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严密地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2.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D)。

A.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C.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D.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知识点章节:绪论-2P47

难度:中等偏易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是( C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点章节:1-1P62

难度:中等偏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等。

4.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是(C)。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都不是

知识点章节:1-1P63

难度: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第三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谚语说的是(A)。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时间具有有限性 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知识点章节:1-1P65

难度:中等偏易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时间的特征。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具有不可逆性。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讲的就是不可逆。

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D )

A.时间 B.空间 C.静止 D.运动

知识点章节:1-1P64

难度:中等偏难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

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D )

A.科学实验 B.教育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物质生产实践

知识点章节:1-1P68

难度:易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还有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8.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 )

A.能动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客观性

知识点章节:2-1P101

难度:中等偏难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突出特点。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

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所谓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是说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使之适应人的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了主体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9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D)

A.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B.认识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C.认识过程中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D.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知识点章节:2-4P120

难度:中等偏难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我们所遇到的实际,通过这种研究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再用规律性的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0.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A)。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

C.唯物主义反映论 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

知识点章节:2-1P104

难度:中等偏易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 D )

A.与时俱进 B.求真务实

C.开放创新 D.实事求是

知识点章节:2-1P121

难度:易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12.自然科学是生产力中的( C )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要素 D.准备性因素

知识点章节:3-1P129

难度:中等偏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其作用在于通过对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的选择、调动、处置等手段,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从而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者是( A )

A.邓小平 B.马克思

C.江泽民 D.胡锦涛

知识点章节:3-1P129

难度:易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者。邓小平总结了新的科技革命以来生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4.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

A.社会主要矛盾 B.社会重大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都不是

知识点章节:3-2P140

难度: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5.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的动物性 D.人的先天属性

知识点章节:3-3P148

难度:易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人的本质的决定因素。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

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16.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D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知识点章节:4-1P161

难度:中等偏易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17.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D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价值规律

知识点章节:4-1P165

难度:易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8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D)。

A.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 B.不变资本和流动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知识点章节:4-3P179

难度:中等偏难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生产资本的划分。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1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

A.国家制度 B.政党制度

C.选取制度 D.三权分立制度

知识点章节:4-4P186

难度:易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0.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向更高级的生产方式过渡创造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在(C)。

A.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B.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C.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

知识点章节:5-3P221

难度:难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向更高级的生产方式过渡创造物质条件。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是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矛盾的。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

21.垄断产生的原因是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C)。

A.财富的集中 B财产的集中

C.资本的集中 D.资金的集中

知识点章节:6-1P197

难度: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垄断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大规模,从而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即若干在生产上有联系的小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优势而联合成一个大企业,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走向垄断。

22. 19世纪初期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包括( D )

A.法国的圣西门 B.法国的傅立叶 C.英国的欧文 D.英国的莫尔

知识点章节:6-1P225

难度:中等偏难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初期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已经出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23. 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 A )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B.实行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建立完全纯粹的公有制经济 D.实行严格管控的计划经济

知识点章节:6-2P238

难度:中等偏难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24.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C)

A.消除两极分化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共产主义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知识点章节:6-3P245

难度: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5.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是(A)

A.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B.各尽所能,按才能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地位分配

知识点章节:7-1P253

难度:难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马克思十分强调“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面旗帜加以突出论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二、简答题

2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根据恩格斯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知识点章节:绪论-2P46-47

难度:易

2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是用概念、判断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 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成分,理性认识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在认识过程中既没

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经验论和唯理论是实际工作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知识点章节:2-2P107

难度:中等偏易

28.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三层含义。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它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知识点章节:3-1P129

难度:易

29. 简述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资本通过组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不断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就伴随着对剩余价值的盘剥,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劳动者购买力的需求存在日益相对缩小的趋势。

知识点章节:4-2P174

难度:中等偏难

30.简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六个

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有所不同。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知识点章节:6-2P238

难度:难

三、论述题

31.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内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这就是外因。要把内因和外因有机结合。

知识点章节:1-2P77-78

难度:中等偏易

32.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

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则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业和科技单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知识点章节:5-3P219-220

难度: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