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后现代语境下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研究

2024-02-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101 

后现代语境下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研究

徐立伟

(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22)

 大连大学学报

摘 要:现实主义艺术批评随着现实主义的演进,尤其是在当下后现代相对强势的文化语境下,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根据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演进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在审美的角度更加关注人文,文化和叙事性的探讨,而在历史的角度上,它的意义则更加倾向于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9)01-0101-04收稿日期:2008-11-13

作者简介:徐立伟(1983-),男,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与后现代文艺理论研究。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到了把“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尺度。“美学的”观点,是指要按照文艺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与美的特殊规律,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和评价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而不仅仅把批评停留在社会批评的层面上。“历史的”观点,是指按历史发展和文艺发展的规律,把文艺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和考察文艺作品的历史内容、思想深度、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如今,在当下后现代主义相对强势的文化语境下,现实主义艺术的批评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特征。基于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相关理论,笔者对于现实主义艺术中他者形象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新特征以及原因的探讨从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审美纬度:生活与艺术距离消解之后的他者形象

依据传统的审美纬度,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很多批评家首先解读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但是,近年来,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典型”这个形象也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从最初现实主义艺术的典型是以典型的叙事结构为背景,以典型人物形象表现为主,演变到当下出现了大量把日常生活场景,普通市井人物作为表现主体

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后现代语境中典型演变为他者的形象,对“典型”的“英雄”身份,和纵深环境加以解构,他者走向前台,成为关注的焦点。后现代极力消解的艺术生活的界限,使二者的关系越发变得模糊,这些表现他者形象的艺术作品屡屡获奖,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界普遍认识到了这种变化,批评家们的观点———尤其是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概念,已经有了新思考和认识。“他者”的形态表现,典型人物不再一味是被概括提炼的形象,也可以是寻常百姓普通的“小人物”,典型环境也不再是既定的波澜壮阔,而可以是普通生活中的一角。究其实质,随着后现代对艺术身份的解构,使当下语境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被大大消解,使“典型”与“非典型”的关系重新定位。

五六十年代,我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是文艺界的主流,当时文艺界倡导的批评话语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介于特殊历史的环境,“政治文化意识以强大的历史惯性发展成

[1]

为历史文化规范,”出现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大力宣传时代精神,共产主义思想。后来经由文化大革命,艺术彻底成为政治的工具。无论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还是现实主义艺术批评,都以政治斗争为中心,现实主义沦为了伪现实主义。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渐行渐远。

80年代初,现实主义曾有过短期的复苏现

。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一 102    象

 

大连大学学报

二○○九年第一期

度产生了不小影响。随着1985年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大量涌进,现实主义又曾在历史上的政治作用而被边缘化,渐渐淡出主流地位。但仍有艺术家和理论家坚持着现实主义探索,并对创作中体现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王仲先生说,“现实主义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创作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元创作方法,因为它最直接地紧扣着并解决着艺术的基本问题———艺术创作活动与

[2]

客观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随着现代与后代主义的影响,精英意识的逐渐消解,大众文化理论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题材,又逐渐走进现实主义家的视野成为表现的对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被大大拉近。

艺术与生活之间距离的消解,艺术批评的特征首先体现在批评家在人文范畴的思考,关注他者,关怀他者就成了引导方向。尤其是在那些诸如上文提及的关注普通人生活的作品中。这与艺术家的参与意识密不可分。在现代和后现代理论涌入中国的时候,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时期,现代性的某些特质很快地进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个人主义的承认与发展,个人主义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个人主义也使人沉溺于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冷漠,使社

[3]

会生活平庸化,平面化,公式化。”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主义性质,体现为对公共领域中社会事务的积极参

[3]74

与。”引导艺术创作对社会中小人物生活的关注,重视人文范畴的思考,就成了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重点。批评家杨卫指出了此类作品的意义:“深刻的艺术也许在表面上不一定是刺激

[4]

的,但却一定能够打动和唤醒我们的心灵。”

其次,艺术与生活距离的拉近,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批评还体现在对文化的思考上。尤其在对日常生活,日常小人物的大量反映上,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作者通过那些小人物的疑惑表情传达出来的对当下西方工业文明涌入中国后给农业文明中的中国人带来的疑惑和不解。这就体现了作品中的文化冲击与对抗。随着现代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传入与发展,西方式的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借用“艺术”的形式,大量地涌入中国的思维方式中,造就了一批用西方眼光来看待问题的中国

艺术家。这样一来,传统的文化,就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早已大量融进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即“经过了中国固有的

[5]

文化传统和文学观念的过滤”,被大大地中国化了,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总是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传统文化始终是这一艺术表现方式的根基。而当下现代后现代语境中,尤其是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破坏和否定,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了传统的文化精神。现代主义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否定和摒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很多批评家在对当下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研究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文化范畴的意味,李倍雷先生指出:“中国艺术文化亟待解决的是建立自己的艺术话语现代系统,立足点只能是在自己的传统文化根脉之中,其他文化无法取代也不可能取代自己的文化系统。”[6]

由此可见,注重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对现实主义创作进行引导,成为了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又一个重点。最后,艺术与生活距离的拉近,对于现实主义的批评还体现在对叙事性文本分析的加强上。当下的现实主义,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时期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文本叙事主导,对文本的分析与政治风向紧密相连。也不同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无风格,无深度,解构元叙事”对叙事性采取遮蔽。当下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们通过对社会公共领域事务的参与,对人文,对传统文化的关怀,使文本自身叙事性成为了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重点。所以,批评家们对文本叙事的解读给予极大重视。同样,因为批评中对叙事解读的重视,使现实主义艺术在当下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下把叙事性这个本身特质不断发展。利奥塔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叙事功能正在失去它的运转部件,包括他伟岸的英雄主角,巨大的险情,壮阔

[7]

的航程及其远大的目标。”而现实主义的叙事性正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根本,“现实主义与宏

[8]

大叙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解构,就意味着直接冲击了现实主义的根本。艺术家们当下对现实主义叙事性的保护担负着维持现实主义艺术生命力的任务,所以,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加重对叙事的解读,引导现实主义创作中对叙事性的重视,就自然成了当下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主要视角,并对在

创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历史纬度:当下语境中道德建构之于时代的特征

根据王宏建先生的观点,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新时期三段。现实主义艺术批评伴随着作品一路变化着。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初期,中国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因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写实手法反映生活题材和表现英雄主义主题。当时的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历史意义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鼓励人民的革命精神,维护新生政权。第二个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实主义被严重误读。“高、大、全”,“红、光、亮”成了当时现实主义艺术的主流表现手法,领袖被无限神化。疯狂的个人崇拜以及非理性化左右了当时艺术批评,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历史意义只在于一心一意地为政治服务。第三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伤痕现实主义,反思现实主义,以及现代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后出现的玩世现实主义等等。这使现实主义艺术批评更加多元化。在历史的角度上审视新时期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就会发现,它的发展是按“反思—多元—反思”这一顺序进行的。第一个“反思”,是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反思,批评理论中多是些意识形态的反思,警示后人莫重蹈覆辙。“多元”是针对现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引进后,现实主义受到影响而产生的多元效果,这种多元,是批评理论中针对表现手法与主题多元化的解读,在于理清当时的现实主义创作思路。第三个反思,是对当下后现代语境中作品深度被淡化,他者形象不被附着以价值取向与诱导而产生的反思。这一阶段的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历史作用在于有意识地在表现他者的过程中,加以道德倾向,在当下社会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激发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感,建构和谐的道德价值体系。这是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在历史纬度的特征。

2008年5月,中国四川省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中国写实画派袁正阳先生提出艺术家集体作画捐赠灾区。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赞同,于是26位画家不舍昼夜,终于在5月26日展出了《热血五月・2008》,并筹得3350万元善款捐赠灾区。《热血五月・2008》由多幅组成,画面中有灾区人民坚强抗灾,全国人民踊跃

献血的场景,也有武警战士奋战在抢险第一线 103 

 上,小女孩在人群背后持烛守夜的感人画面,这

大些画面对于接受者的情感都有着巨大的震撼

力,强烈地激发着每个人的民族凝聚感,牵引着大人们对灾区人民关怀与关注的目光,具有巨大学的社会价值。由于艺术家们对5・12这个宏大学

报题材的良好把握,使《热血五月・2008》不仅吸

引了艺术收藏家,慈善家,也为灾区筹得了巨额的款项,救人于危难。同时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使大家踊跃地投入到灾区的重建中,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的高涨,社会道德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社会美———“善”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在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大型作品《热血五月・2008》学术座谈会上,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此幅作品是几十年来少有的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美术杰作,将对今后美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批评家们通过对这类作品的深刻评论,意在唤起更多的力量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建构和谐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当下现实主义艺术批评之所以加大力度通过引导现实主义创作来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与现代后现代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现代这种高度强调自我意识,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态,使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危机,社会的人文关怀趋于淡薄。在这种背景下,汶川大地震后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开始针对这一事件进行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批评家们早已注意到在当下现代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关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问题。他们借用了有代表性的“汶川大地震”作品,通过理论的形式,适时地引导了艺术创作的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匡正了人们的道德价值体系建构。圣西门说:“艺术家的职责与使命就是向他们所处的社会施加积极影响,发挥传教士一般的作用。并且在历

[9]

史上最伟大的时代里,冲锋陷阵。”

第二,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对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还因为在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因素,甚至是对原有社会价值体系的破坏。这就需要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的理性匡正。在很多后现代的艺术中都可以看见血腥、暴力色情,甚至是违反法律的荒唐行为。究其根本,是“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同时出场在中国的时候,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在没有

” 104    来得及梳理的时候就全盘拿来了

 

大连大学学报

二○○九年第一期

这种对

自身意识的无限放大,非理性的全盘借用,并不适合人们的道德价值体系建构。中国现实主义艺术批评中,对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存在着关于理性的探讨。而当下艺术界所存在的非理性现象,也需要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关于建构和谐的社会价值体系这一历史意义去有效匡正。

[6]175

结语

现实主义艺术批评伴随着现实主义作品的发展,在中国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中国当下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同样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特征。随着现代社会艺术与生活之间距离的拉进,现实主义艺术批评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人文方面的关怀,引导艺术创作对于小人物的关注。同时,随着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的涌入,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而现实主义在中国发展多年,早已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质。在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引导艺术创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达。另外,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解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性特质,在这种冲击面前,批评家们通过理论引导艺术创作对现实主义叙事性的侧重,正是对现实主义本身特质的捍卫。

在历史的角度,当下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时代意义已经远非解放初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服务。更不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疯狂的领袖崇拜以及非理性化的伪现实主义艺术批评路线。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的时代意义在于通过艺术批评的理论引导来使艺术作

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构建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汶川大地震中,批评家们对众多现实主义作品的评论,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现实主义创作,这对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明显地体现了当下艺术批评的历史作用。

艺术批评是为艺术本身的发展而服务的,对现实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的新特征及成因进行梳理,有助于现实主义的长远发展。并且,在梳理的过程中,从发展的角度对现实主义本身的特质进行引导,使其与时俱进,同样也是对现实主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志远.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5:224.

[2]王仲.努力创造更高更好的现实主义[C]//中国百家金陵

画展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24.

[3]殷双喜.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现实主义[C]//中国百家

金陵画展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74.[4]杨卫.没有灵魂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76.

[5]王宁.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西

方文学的主潮[M]//柳鸣九.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64.

[6]李倍雷.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反思[M].南昌:江西美术出

版社,2008:186.

[7]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赵一凡,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

[8]贺少俊.现实主义的意义重建[J].当代作家评论,2008

(1):16-22.

[9]圣西门.有关文学、哲学和工业的观点[J].美国历史评论,

1967(73).

OnCriticismofRealisticArtinthePost-ModernContext

XULi-wei

(ArtResearchInstitute,Dalian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Withtheevolutionofrealism,especiallyintherelativelystrongpost-modernculturalcontext,realisticart

criticismhasshownsomenewfeatures.

IntheanalysisoftheevolutionfromEngels’s\"aestheticandhistoricalpointof

view\",itisfoundthatrealisticartcriticism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haspaidmoreattentiontothehumanism,cultureandnarration,whilefromtheperspectiveofhistory,itssignificanceliesintheconstructionofthesystemofmoralvalues.

Keywords:realism;artcriticism;post-modernis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