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院/系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
1.辩证法 2.矛盾的普遍性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4.金融寡头 5.垄断资本主义 评卷人 得分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2.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为什么说真理具有客观性?
4.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评卷人 得分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2.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合肥工业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3.(1)客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3)两者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4.金融寡头是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5.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
(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2)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a.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b.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自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承认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就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探索和发现真理,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4.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下: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通过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通过该商品所换来的另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
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结果,在价值的形式、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错误。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观念,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正确理解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清除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私有制商品经济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所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对待马克思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不坚持就谈不上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否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鼓吹“过时论”的机会主义观点和否认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从马克思的唯物论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与我国当前的实际相符合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条件下,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从马克思的辩证法出发,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世界各国的形势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得其获得新的力量。 (3)从马克思的辩证法出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到在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的条件下,我国发展的特殊性,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得到发展。
(4)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2.(1)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的原因分析: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这些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
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2)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