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萧氏家谱》中的孺人浅析

2024-07-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化纵横

《萧氏家谱》中的孺人浅析

钱 凯

(湖北省社科院 湖北武汉 430000)摘 要: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设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官员封赠制度,由官员封赠制度引申而来的命妇制度也是其中一环,其中萧氏家谱中提到的孺人正是封赠的称号之一到了明清时期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关键词:孺人;命妇;封赠从古代开始,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设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官员封赠制度,让官员的先人得享荣光,而后世子孙得以追享先人的光辉成就,从而使政府更好的管理官僚群体。由官员封赠制度引申而来的命妇制度也是其中一环,其中萧氏家谱中提到的孺人正是封赠的称号之一。命妇的封号, 视夫或子的品级而定。一品官之祖或妻封 “一品夫人 ”, 二品封 “夫人”,三品封 “淑人 ”, 四品封 “恭人 ”, 五品封 “宜人 ”, 六品封 “安人 ”, 七品封 “孺人 ”,八品封 “八品孺人 ”,九品封 “九品孺人 ”。要是因为子孙的功[1]孺人在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绩而封夫人的, 要前面加“太 ”字。他一些细节则在部分社会史和妇女史的著作中也有体现,比如《中国妇女生活史》等。萧氏家谱中主要记载了杨孺人、熊孺人、施孺人、郭孺人四位孺人的事迹和形象,通过对四位孺人的描述和刻画,展现了她们扶持家庭,坚贞坚强,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而皇帝敕封她们为孺人,以表彰门第,传承后世。命妇的称号主要依据男性封官的地位,其中不乏女子的人生经历、家庭贡献以及生命历程。在明清时期,政府严格规定命妇封赠的范围,只有明媒正娶的妻子才有资格接受封赠,而后纳的妾室则没有这个权利。命妇的封赠称号与她们担任的角色息息相关,主要是坚贞守节的妻子,教育子女的母亲以及厚德淑良的祖母三种角色。的涵义及代指。孺人在古代是指大夫的妻子,在唐代指王侯的妾。宋代则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而到了明清时期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目前学术领域关于品官命妇封赠制度的研究主要关于各朝代封赠制度的概况以及品官命妇的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其中杜文玉的《五代叙封制度初探 》[2]主要探讨了五代时期的封赠制度上承唐朝下启宋朝的作用;赵永春、王姝的《金代品官命妇获封赠途径研究》[3]主要论述了金代的妇女可以依靠家人担任品官获封,并且少数妇女也可以凭借自己所做出的贡献获封,而政府采取这一系列措施正是为了维稳社会,安定人心;陈超的《明代女性碑传文与品官命妇研究》[4]则通过碑文来探索品官命妇制度,从而梳理命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命妇的社会生活及思想活动。刘宁元主编的《中国女性史类编》[5]在第二编“女性与政治”中提到了品官命妇。赵东玉、李健胜编著的《中国历代其妇女生活掠影》[6]则详细介绍了各朝命妇封号的变化过程。坚贞守节的妻子角色在《萧母郭孺人传》中,郭孺人“孺人惟谨,执妇道无非无仪而已”,她端守妇道,克勤克俭,照顾病中的萧公,日夜哭泣,坚贞不移。《熊孺人序》中,熊孺人二十九岁就已经守寡,但是“事姑尽妇道守节”,未曾改嫁,一直忙于家庭生计,直到五十二岁去世。《杨老孺人记略》中,杨孺人,虽痛苦不已,但未随夫去,致力于忠海公的抚养,坚贞顽强。在《郭嵩焘全集》中的《陈孺人传》中提到“纳妇女空室中,自披发捍门,寇悉诸室所有,刮去而空室,妇女得无恙”,陈孺人独自一人守节家中,不畏贼寇,表现出了坚贞顽强之气。在封建社会中,自从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妻者以夫为纲,后世出现了很多为守节而死的列女,她们有的虽未入门,一旦丈夫逝去,列女们依然追随而去。而此处提到的命妇也符合此情况,她们虽未殉节,但是为了保 123

文化纵横

全家庭的声誉以及抚养孩童,苟忍于世,不曾改嫁于他人,坚贞不已。这些命妇的行为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死节”的观念,从一人终老,丧夫后照顾整个家族,符合当时的社会利益,为官府所褒扬。孺人与丈夫互为依助,丈夫处理门外之事,孺人处理庭院内之事,因此也十分考验孺人的基本素质,在这种主流汉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对妻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辅助丈夫成为贤内助,因此封赠命妇制度不仅用于褒扬赞美妻子坚贞贤良,更是以此来夸赞丈夫,从而彰显了男权色彩。教育子女的母亲角色在萧氏家谱中,众多孺人不仅承担着妻子的角色,更是担任着母亲的重要职责。母亲不仅作为一名妻子,需要辅助丈夫,更是要生儿育女,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熊孺人序》中,熊孺人“抚孤训诲不少”,“事必躬亲操作,始终无倦”,承担起抚养孤子的责任,任劳任怨,终年五十岁,不曾停歇,熊孺人堪为母亲之旌表。在《杨老孺人记略》中,孺人“回念身有遗腹”,“苟延残喘以待娩期”,“抚到十七岁”,这些字句表现了杨孺人忍气吞声,含辛茹苦将儿女抚养长大,并重置家业,创设家庭,给予子女良好的生活及教育环境。在《郭嵩焘全集》中的《郭母胡孺人墓铭》中,胡孺人“夫卒,抚子成立,娶妇高氏,生子五。”胡孺人将儿子照顾长大,并为其娶妻生子,彰显了胡孺人作为母亲的勤苦坚忍。从各种例子来看,母亲的职责和角色是儿女成才的摇篮,一个家族人才辈出,离不开母亲的孕育与关怀,因此母亲这个角色承担着培养家族人才的重任,是一个家族复兴或者崛起的关键,因此孺人作为母亲的角色更为世人所看重,所谓“母凭子贵”也从反面映衬母亲教育子女,子女反哺母亲的,从而更加体现了孺人作为母亲的一个表率,她在家庭中承担极为重要的任务。厚德淑良的祖母角色随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层层递进,再往上走就是祖母。祖母、曾祖母论其年岁,可以算是一家之中最年长的角色了,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这些土司夫人有着丰富的人生履历,经历了大起大落、生离死别,辅佐着丈夫,培养着儿子、孙子等几代。在《郭嵩焘全集》中的《郭母胡孺人墓铭》中提到“子家益复卒,孙夭者二,孺人更为其孙先招授室生子,又见其曾孙成立,能读书。”胡孺人将儿子抚养长大并为其娶妻生子,孙子出世后又悉心照顾孙子,直至曾孙结婚,胡孺人八十三岁才辞世。祖母作为家中的最年长的家庭角色,依据她丰富的人生经验,成为家中的话事人,辅佐儿子、孙子建功立业。而劳苦功高的祖母往往124

也是子孙孝敬的重要对象,在古代“百事孝为先”,甚至孝排在忠之前,可见孝道不仅仅维系了一个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形成了以祖父母为首,父母为次,子女为后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基础的家庭关系也充当了社会关系运行发展的基石。因此,厚德淑良的祖母角色在在家庭关系种不可或缺,成为“领头羊”的关键作用。这些祖母辈的命妇有着优良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整个家族的成长和复兴保驾护航。从先秦发展而来的品官命妇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女性封赠制度,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较为完备。从根据丈夫的品级到根据个人贡献封赠,命妇制度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今天探讨的孺人正是七品官员的夫人,从萧氏家谱中的孺人形象来分析命妇在家庭中担任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角色。孺人作为七品官的配偶,品衔不高,在文献和书籍中记载最为常见,她们的生活也往往更加清贫,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承担的责任往往更大,承受的压力更大。孺人在家庭中作为其他家庭成员的表率,在基层社会中也作为其他市民的典型,在封建社会中起着坚贞、勤苦、坚强的表率作用,为世人所敬仰佩服,也在家谱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人铭记。但是孺人为代表的命妇,作为个人,往往丧失自由独立发展的生活空间,她们承担家庭的重大责任,却忽略了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忽视了对自己的建设,从而使自己沦为家庭服务的“工具”,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无法改嫁再温爱情。“孺人们”的感情需求被封建礼教深深地扼杀了,自己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地工具,站在今天地角度再看,给这些普通的妇女们一顶“孺人”的称号,是对妇女人性的一种扼杀,遏制了她们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这又是及其不公平的。作为封建社会的特有的命妇现象,我们也应该进行反思,这样的制度的的确确地促进了社会地发展,符合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一点是可取的。注释 [1]邓爱红.明代熊明遇之母王太孺人墓志的发现及其价值[J] 南昌大学学报,2008(05)[2]杜文玉.五代叙封制度初探[J] 史学月刊,2003( 10)[3]赵永春,王姝.金代品官命妇获封赠途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陈超.明代女性碑传文与品官命妇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年 5 月。[5]刘宁元主编.中国女性史类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赵东玉,李健胜编.中国历氏妇女生活掠影[M]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