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本解读

2021-08-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六单元单元解读

第一板块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有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有表现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南国美丽风光的《海滨小城》;还有展现北国四季迷人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

从语言要素看,以上四篇课文文体各异,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古诗三首》为七言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应指导学生吟诵涵泳。《富饶的西沙群岛》为科学小品,语言通俗易懂又生动优美,首尾呼应,中间多段总分结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后拓展仿写类似段落。《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散文“海滨”和“小城”两个部分结构分明,颜色词的大量使用描绘出海滨的绮丽风光,总分段式写尽了小城生活的安静美好,适合学生进一步感受总分段式的写法,学习按地点转换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动人,生动传神的长句子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有感情朗读与积累。习作训练《这儿多美》则是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重点是总分的构段方式),仔细观察,把身边的美景具体、生动地介绍给别人。

从文化角度看,四篇课文古典与现代交融、自然与科学互补、意境与激情共生,每一篇课文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生动文字描绘着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品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从最南端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北方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从秀丽的江南风光《饮湖上初晴后雨》到奔放的南国热土《海滨小城》,字里行间,华夏大地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习作这儿多美》则引导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知道熟悉的地方也有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 单元主题:种下一份真诚的热爱

祖国为什么值得热爱?因为有文化的世代传承,有山河的无限壮美,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基因里就流淌着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这片土地到底有怎样的可爱,山川是如何之壮美,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展现给孩子们一幅幅神奇的画卷,带给孩子们一份沉甸甸的自豪。第六单元选编诗文所围绕的主题——壮美的山河,就是要通过这些诗文的阅读,在孩子们的心底种下一份真诚的热爱: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那么本单元描写的景观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望天门山》中的天门山雄踞在安徽省芜湖市北郊长江畔,《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浙江省的杭州市的西湖,《望洞庭》中的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阳市,位于湖南省北部,《早发白帝城》中的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今天是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富饶的西沙群

岛》所写的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海滨小城》结合原文考证,写的应该是广西的北海市(1951年前属广东省),《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的中北部。如果这样说明还不够清晰的话——三年级的孩子们大多是无法在脑海中弄明白这些地理方位的——我们还是借助地图来看一看吧。

如果再在地图上添加上二年级学习过的《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日月潭》《葡萄沟》,孩子们就更直观地了解到了这些景观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整个祖国辽阔的疆域内,到处都有让人骄傲的胜景,山河果然如此壮美。学习过这样一个单元,在阅读欣赏文字之美和山河之美的同时,借助地图“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说不定有的孩子就在心中悄然种下了“走遍中国”的心愿。这样的学习,就是深入心灵的历程,母语学习要“发展儿童的心灵”也就成为了现实。

二、单元语文要素:聚焦适切的读写目标

这组诗文选编在一个单元,除了在思想主题和文本内容上具有一致性(都描绘了或者内容中包含有祖国壮美的山河胜景),在读写目标的承载上,也具有一致性——这足见编者在文本选择上,目标意识是很突出的。 这个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有两条——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一条指向“读”,一条指向“写”。显然,“读”和“写”的目标联系很紧密:习作时围绕着写的“一个意思”,在片段或文章中用一句话写出来了,这句话就是“关键语句”。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即关键语句;同时,这段话也是围绕这“一个意思”写的。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在《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早发白帝城》中,题目就是“向导”,提示读者诗的内容写了什么景观或者与什么景观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认为,这几首的题目,就相当于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借助诗题,就能思路比较清晰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了。的确,《望天门山》描绘的正是诗人乘舟出川,经过天门山江段时所“望”见的壮丽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就是苏轼当时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望洞庭》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之所见;《早发白帝城》虽不是以写眼前景物,尤其不仅仅是白帝城的景象为落脚点,却在叙事抒情的同时,让读者欣赏到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壮美风光。古人写诗,大多就是触景生情,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虽是古诗,在读法和写法上,同样也可以提炼出学生能够理解的一般性规律来。这就是古诗阅读与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之间所隐含的联系。

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三篇现代文,无论在整体结构上,还是一些具体段落的写法上,都具有相似之处,在读写目标的落实上,能够形成合力。《富饶的西沙群岛》总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全文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来写的。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语句。文章中,很多段落也有关键语句,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整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意思,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和“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海滨小城》以小城为立足点,从远处的大海,写到近处的海滩,再集中笔墨描写了小城中的庭院、公园和街道,最后总结为一句话:“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关键句。“小城的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分别是四、五、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各段的意思。《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也是总分总的结构,具体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向读者展现了小兴安岭诱人的景色。文章开头,“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等词语,非常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小兴安岭的特点:树多。这一句话也奠定了行文的线索,每个季节都是围绕树来写的,抓住每个自然段开头写树的句子,也就很自然地随着文字走进了小兴安岭的那个季节。三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基本都是围绕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来设计的。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小练笔”,再到单元“习作”,充满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编排设计思路。

3、整个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联系和梯度 (1)以纵向序列横向铺展层层落地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文要素的编排,注意到了“梯度”,注重落实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来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分层落实到各个学段,各个单元。 (2)年段语文要素纵向延伸有序列

纵向看三年级年段语文要素,“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在三下第三单元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比较三年级上下两个单元的要求不难发现,三上的要求是在习作中“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试着”告诉我们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而三下不仅要“围绕一个意思写”,而且要“写清楚”,语文要素指向表达方法,要求更高、更具体。 (3)单元语文要素横向铺展有梯度

横向看本单元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在本单元中由导读提出,在精读课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课后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再在“交流平台”中对要素及方法进行梳理,最后在“词句段练习”中进行实践运用。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与第三单元“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也有关联,是第三单元语文素养的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真接写出了第5自然段的大意,第5自然段围绕这个意思把鸟的天下这一段话写得非常清楚。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从段到篇,这一要素的学习是以“了解课文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为基础的。可以说,

语文要素的学习是纵向有序列,横向有铺展,层层落地,重在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纵横结合”,准确把握年段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序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单元设想:打造开放式的教室课程

一个“写景”单元,看似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实际上,却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大有作为的主题单元。母语教室课程,必定要构建一段有联系的读写生活,才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才能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心灵”。 通过阅读诗文,借助诗文中或朴实或生动的文字描绘,学生可以运用想象体会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而生活经验和体验的参与,才能让这种体会变得真切。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游历经验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在阅读过程中激活这有限的经验,对于学习生活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教师要善于在适时的时候,让学生的这种经验参与到课堂学习历程中来。例如,在利用地图来建构这些景观的地理概念,“特设一种境遇”的时候,可以将学生的经验同时在地图上标识出来,标明他们游览过的地方,从而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阅读建立起了亲切的联系。这样。诗文中的词句,就会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唤醒和参与,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活力,很自然地沉淀为学生的言语经验。如果能够将与学生游览过的美景有关的诗文补充进来,在教室里读一读,欣赏欣赏,教室课程生活就会多一份情趣。

山河的壮美,不单体现于单元诗文中展现的这几处,而是用这几篇诗文告诉学生,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处处是美景,山川秀丽,如诗如画。这样的理解可以提醒我们教师从两个角度进行教室课程生活的创造,一是开展“跟着古诗游神州”的晨诵课程,二是如前面所述丰富主题阅读,进而鼓励学生为自己家乡的山水风景“立传”——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美景,并将自己的文章放进“诗文地图”中。

当然,认识地图,借助地图来促进文本阅读,学习地图本身也可以成为开放课程的一个部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关键是,基于这一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落实和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需要所创造的教室课程生活,要避免碎片化,注重内容、活动间的逻辑关联性,让学生在“我”的学习中能清晰地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

第二板块 关于目标

一、学段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而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也是有区别的。我整理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二学段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

从以上对“课标”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变化的转折期,这一时期也是拉开小学生语文学习差距的一条重要的分水岭。第一,三年级学习容量加大,学习难度加深,容易拉开学习差距;第二,统编本三年级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树立文化自信、进行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第三,第二学段也对学生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安排了篇章页、《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精读课文,还有习作“这儿真美”以及“语文园地”等七大板块。特别要说明的是篇章页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习内容。 1.单元系统解读。

对篇章页的解读,是把握单元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途经。可以说,解读篇章页的过程,就是在明确和把握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个单元前都设置了篇章页。本单元的篇章页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篇章页包含两部分内容:上部分文字点明单元人文主题即“热爱祖国壮美山河”,从文化角度提出:“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下部分文字则提示了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和目标:在读课文中体会关键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并在习作中初步尝试运用。 下面将每篇课文的教学要点分解如下: 内容 教学要点 教学建议 17.古诗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不同1.分析重点字词来理解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古诗大意。 2.借助图片重点是理解三首诗词的大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意境,理解诗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悟诗情、明诗理。 18.富饶的西沙群本课作者记叙了西沙群岛的风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岛 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句,感受体会西沙群岛的地方。重点是通过理解关键句,美丽富饶。 2.借助图片,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理解课文。 19.海滨小城 本课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1.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洁,重点是了解海滨小城的美文。 2.抓住事物特点,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的方法。 20.美丽的小兴安本课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岭 和丰富的物产,重点是学习作课文大意。 2.借助图片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理解课文。 行观察的方法。 习作 本次习作主题是《这儿真美》,1.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特点。 2.围绕一个意思别人,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用去写。 上最近学过的词语,按一定的 顺序描写下来。 语文园地 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1.指导学生用合作探究围绕一个意思的写作方法,学法来学习中心句、字词。 习带有相同偏旁的字,积累ABB2.利用插图学习和理解式词语和古诗《早发白帝城》,古诗。 重点是掌握围绕一个意思的写 法,积累字词和古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把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重点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对三篇课文内容情节的学习,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2)通过对三篇课文结构形式的学习,能够借助关键句理解段落的意思,借助图片理解课文。

(3)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提取,能够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进行文本解读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结束的时候送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人生是这样,读书是这样,教师解读文本也应当是这样。像《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就应该“慢慢读,欣赏啊!”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思路清晰,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思路写的,它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向我们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着读着,美丽的小兴安岭浮现在我的眼前: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野花盛开,即使是冬天,雪花飞舞,银花满地,也无比的美丽。又读着读着,我不禁赞叹,小兴安岭确实不愧于“绿色宝库”“金鸡冠

上的绿宝石”的美称,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参等名贵药材及珍贵动物,中国真的是地大物博。再欣赏着欣赏着,我又被作者清晰的文路、准确生动的语言着迷了。一次又一次地潜心文本,我对它有了自己的认识。

一、文路清晰

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 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作者把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作为描述重点。春天,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

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 二、用词形象生动

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这个词可以用换词法来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抽出”更准确,更形象。“嫩绿”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通过实物展示来理解。

2、“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及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理解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封”在课文中的意思。

3、“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气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用“浸”字来形容雾中的森林,使人感到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画面有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可以抓住“升”和“浸”两个字,想象小兴安岭早晨的雾景,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小兴安岭雾多、雾浓的景象。 4、“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可通过多媒体或录像把秋风吹来、树叶飞落的样子展示给学生,从而理解“飞舞”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想象落叶的样子,再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看到树叶飘落,作者

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三、善用修辞

1、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侧着脑袋”写小鹿欣赏水中影子的神态,“欣赏”是讲小鹿一边喝水,一边看着溪里流水的样子,好像在欣赏自己的影子。可引导学生想象小鹿的可爱神态。

2、“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这句是比喻,把太阳光比作利剑,写出了夏日阳光的强烈。夏天的小兴安岭,枝叶繁茂,密密层层的枝叶已经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森林里面是幽暗的,夏日里阳光很充足,当强烈的太阳光穿过只有一点缝的茂密的枝叶,在森林中就会出现一道道很亮的光线,这条条光线就像利剑一样。

3、“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运用拟人,写出松鼠的可爱,像人一样,来到枝头散散步,然后翘首盼望着春天的到来。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清晰 的结构,向我们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 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 爱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先总 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 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顺序分别 讲小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相关物产,课文的最后 进行了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 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整体 上看,这篇文章是按照总起一分述一总结的思路 来写的,条理非常清晰。

,借助比较,在品析中发现写法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四个季节的 景色各不相同。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细读作者 对每一个季节的描述,我们的眼前都会出现美丽 的景象。仔细品析,我们会发现四季的景色虽然 不同,但是都写到了同一种景物——树,可见树 在小兴安岭的重要性。细读课文,我们还发现, 除了四个季节中写到了树,课文开篇也写到了 树。第1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树的种类多,还写出 了树的数量多。因此,教学本课,文中对树木的描 写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

让我们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描写树木 的语句摘录出来,放在一起比较着读一读: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 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

们的视线,遮 住了蓝蓝的天空。

秋天,白桦和株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 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对比着读这几句话,可以发现同样是小兴安 岭的树木,但是因季节不同,作者的描写完全不 同。可见,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中有着不同 的特点,作者写出了不同季节中树木的不同特 点,这种写法是很值得学生学习的。 教学时,教 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语言现象, 并引导学生在对比品析中发现写法。可以这样 设计教学:

1.小兴安岭的树的确多,春、夏、秋、冬四个 季节里作者都写到了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 出四个季节里写树的句子。 2.引导交流,相机出示描写树的句子。

3.四个季节里,树各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特点)

4.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小兴安岭树木一年四 季不同景象的图片。 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无疑,小兴安岭的树木是最多的, 也是最有胯点的。引导学生将描写四季树木的句 子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学生就能发现作者抓住 特点来写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 非常有益的。 ㊂借力想象,在仿说中训练表达

小兴安岭四个季节景色各异,都能留给读 者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作者写出了树木在 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而且作者选择了每个季 节中极具特点的一种景物进行了描写,让每一 个季节都有了鲜明的特点。春天,作者写出了小 鹿的机灵;夏天,作者写出了小花的美丽;秋天, 作者笔下的果实是那么诱人;冬天,紫貂和黑熊 多么可爱。

再仔细阅读相关的语句,我们发现作者的描 写语言生动,值得品味。作者这样写春天里的小 鹿:“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透过 文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小鹿机灵可爱的样子, 也想象得到,这成群的小鹿中,除了喝水的、欣赏 自己影子的,还会有觅食的、嬉闹的、休息的。教 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表达。 1.读一读写''春天”小鹿的句子,感受小鹿的 可爱。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2.指名读,想象小鹿可爱的样子。

3.课丈中写到了喝水的小鹿,欣赏自己倒影 的小鹿,还有干什么的小鹿呢?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

小鹿在漠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有的,还有的

设计意图:这段话中的小鹿的确活泼可爱,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学习语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内容的层面上,体会到小鹿的可爱,必须再向前走一步,从理解内容走向运用语盲,让学生说一说其他小鹿会干些什么,学习作者的表 达方式,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完成 了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任”。

夏天的小兴安岭鲜花遍地,作者写道:“草地 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 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这美丽的大花坛里, 一定有着不同种类的花,不同种类的花又有着不 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 想象,练习表达,说一说还会有哪些颜色、哪些形 状的花。 1.读一读写“夏天\"野花的句子,成受野花的 美丽。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 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夏天的小兴安岭色彩是非常丰富的,你读到了哪些颜色?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

3.还会有什么颜色呢?加入自己想到的颜色,说一说。 (出示)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 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4.紧扣“各种各样”,想象还会有什么样子的 小花,运用自己想到的词语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我们不能止步于学生读懂了内容、想象到了画面,还应当引导学生进 行语言运用的实践。只有通过语言运用的实践,• 学生才能习得语言。让学生想象野花还有哪些 颜色、哪些形状,并试着与课文中的句子相融合, 练习着说一说,就是要落实学生的语言运用。 •借用资料,在朗读中巧妙拓展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 大的宝库,可以说小兴安岭这座巨大的宝库充满 了神秘的色彩,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 资源。课文中描写到的“宝贝”只是“冰山一角”, 要想对小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要想深入地了解 小兴安岭的资源,必须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文第1自然段写道:“我国东北的小兴安 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栋树……几百里连成 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小兴安岭的树木多得数 不清,自然不只有红松、白桦和栋树,一个省略号 不仅表达出了树木之多,更引发了读者无尽的想 象:到底还会有哪些树木呢?既然孩子们可能会 有这样的好奇心,我们不妨出示资料,让学生了 解更多。平日里,我们出示的资料只起到了传递 信息的作用,效果很单一,这里,不妨换一种思 路,创造性地使用资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汲取更 多的信息,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朗读。 1.出示句子,学生读。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 桦、株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2.作者写树多,用到了非常重要的词语,你发 现了吗?谁能读出来?我们闭上眼睛来听。

3.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猜猜看,可能还会 有哪些树?

生猜后师出示资料:小兴安岭还有落叶松、 鱼鳞云杉、冷杉、紫杉、水曲柳、山杨、五角枫和春 榆等树种。

无痕地融合在了一起,在读中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课文第4自然段写道:“这时候,森林向人们 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 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朗读这 句话,我们一定会被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 脆的榛子等诱惑得想流口水。是啊,小兴安岭的 确是一座宝库,这里的物产太丰富了,味道太诱 人了。这句话中的一个“等”

字让我们对这里的物 产充满了想象和期待,到底还会有些什么呢?我 们不妨出示资料,让学生借用资料,创造性地朗 读这句话,在读中加深对小兴安岭物产的了解。

1.自己试着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你会被 什么吸引。 2.欣赏图片后再读。

3.小兴安岭的宝贝还多着呢,大家看! (出示资料)

山林内有野生药材320多种,其中鹿茸、熊 胆、磨香、五味子、党参、黄民等十分名贵。

小兴安岭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松子、 山核桃、山梨、山葡萄、雅猴桃、草莓等山野果有30 多种,蘑菇、木耳、猴头黄、金针菜、蕨莱等已祓采集 利用的山野菜资源有20多种,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4.如果能够再选取一些诱人的果实,加上恰 当的修饰词,你一定会读得让班里的小馋猫流口 水的,试试看!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萩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 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 的 , 的 , 的 , 的 ,还有人参、 、 等 4.指导学生加上其他树名,进行创造性朗读。 (出示)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 、 、 、 ……几百里连成一片,就 像绿色的海洋。

设计意图:及时补充资料能够让学生获取更 * 多的知识,对小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这里补充文章资料的环节设计非常巧妙,从省略号切入,在学生—猜还会有哪些树的基础上出示资料,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紧接着的创造性朗读将朗读与表达名贵药材。

设计意图:阅读这篇课文,一般的读者会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但是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还应当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看到作者是怎样写的。这里出示图片和补充资料,虽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实 践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作者的描写方法。我想,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也一定会 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第三板块 单元教学建议

1、关注学段目标,逐课落实训练重点 《古诗三首》 项目 具体内容 语言内容 (1)识记本课的7个生字,书写13个字 (2)进一步感受七言古诗的韵律美,学会恰当的停顿,读出节奏感 思维内容 了解文中多个比喻、想象和现实的风景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 文化内容 (1)感受诗中的画面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象美、结构美 方法内容 (1)将字形与字义相联系,丰富识字经验 (2)通过看课文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情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 项目 具体内容 语言内容 (1)识记12个生字,书写12个生字,感受说明文语句的准确与生动。(2)了解总分段式,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及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 思维内容 感受说明文体中准确描述与生动形象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化内容 (1) 认识三沙市,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方法内容 创设情境,借助批注、朗读等方式,内化课文优美生动的语言。 《海滨小城》 项目 具体内容 语言内容 (1)识记本课的12个生字,书写13个字 (2)品味总分段式,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观察的方法和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思维内容 体会文中多处比喻和现实的风景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 文化内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家乡的感情,明白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方法内容 (1)进-步掌握通过汉字音、形、义相结合识写的方法。(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美丽的小兴安岭》 项目 具体内容 语言内容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13个字 语言内容(2)引导学生批注,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性,感受修辞的形象生动(3)进一步体会总起句的作用,尝试迁移仿写段落 思维内容 了解一年四季中“树木”的变化,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 文化内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保护森林的感情 方法内容 (1)借助关键词,在情境中内化课文语言 据。(2)引导发现差异,把左右结构的汉字写美观 《习作》 项目 具体内容 语言内容 (1)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 (2)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把景物写清楚 思维内容 根据景物的特点,合理选择表达顺序 文化内容 (1)感受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的情感 方法内容 (1)在对比中,感受总分结构段落使习作更有条理、更具体形象 (2)尝试运用课文中积累的优美词句,使行文更流畅、更生动 二、单元整体设计,多维训练落实语文要素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于学生来说,知道写什么很容易,但还要知道怎么写才是更重要的。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方法,是学生应该习得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语文要素清晰,“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关键句一般是指能够提示文章的主旨,或是能够集中体现段落意思的句子。教师应该基于单元整体来设计每课的语文要素落实点,每篇课文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学中要把每课的任务落实到位。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第五自然段的关键句,学生借助这个关键句,就能理解第五自然段的大意,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了解这段话主要写了“树林多、鸟蛋多、鸟粪多”三方面

的内容,再读一读泡泡。试着说出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梳理,这段话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第一句来说的。

又如,《海滨小城》第四、五、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段落的关键句。向我们展示了庭院、公园、街道的美。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渎课文,圈画所描写的景物并交流。在感悟和体会公园、街道的美之后,迁移运用学习前一课的经验,发现者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从而帮助理解段落的大意。 三、课后习题设计巧妙,紧扣语文要素训练

课后习题链接的是本单元语文要素“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比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从下面的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围绕“一个意思”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采用了怎样的句式?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感悟到作者运用了关键句的形式,把祖国河山描写的壮丽秀美。同时,还可以发挥想象,比如在《古诗三首》的课后习题中就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想象”是本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这一关键段的学习中,想象分两步走,第一步,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阅读的基本策略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体会天门山、西湖和洞庭湖的美。第二步,将想象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拓展写话,进一步感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