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题
1、比较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萌芽:古罗马,但丁《论俗语》;(1)诞生与确定:19世纪70年代欧洲,标志:杂志;理论类著作:1886年波斯奈特《比较文学》;课程;学位、专著、工具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2)新领域的开拓:教堂山会议、美国学派:平行研究。(3)当前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今a.理论热:解构主义;b.东西比较热:刘若愚、阐发研究、夏兴;c.文化热
2、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实证方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基亚:1951《比较文学》
3、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丰碑
4、意大利学家克罗琪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方法,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
5、比较文学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只要跨民族,就可成立)
6、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李贺和济慈;安娜和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7、文学与哲学: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古希腊悲剧对黑格尔的影响;论语。
8、文学与宗教: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同文化体系内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学与佛教:跨
1
文化体系内跨学科研究。
9、文学与心理学:150
10、文学与艺术:各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歌剧、题画诗、京剧、电影等
11、文学与科学: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1818——双重自我,文学与道德的冲突;史蒂文森《化身博士》——追求自由
1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二、名词解释
1、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的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这次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比较文学研究方向由此全面调整,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2、总体文学:以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他们随着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2
3、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早期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具体的文学事实,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注重的是“影响研究”,其方式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法国学派忽视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和保守倾向。
4、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5、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科学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
6、海外华文文学:是指栖居在海外的华裔在异域民族语境与异质文化景观下的汉语文学创作。大致有东西两大板块构成,东方版块以东南亚华文文学为主体,西方板块则以北美华文文学为主体,其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是中国文化与海外异域文化的汇通性整合。
三、简答
1、世界文学四个层面理论分析
第一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是在宏观的意义上客观地、综合的、总体地指称五大洲
3
的所有文学,是一个整体的“大文学”,仅仅是在量上的总体性的集合,没有表述的感情色彩。
第二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概念在外延与内涵上被缩小到专指欧洲文学,是专门用来描述欧洲文学在本土之外的疆域被阅读与被欣赏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是指称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的大师性作家的作品,他们的灿烂不仅属于民族和国家,而是一笔由时间来检验的、属于全人类、全世界的共同文学遗产。
第四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是1827年歌德在一种诗性的文学理想中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即一个全人类伟大的文学综合体,充满了和平,没有主流与二、三流文学之分。但这只是诗人在和平憧憬中的理想性描述,不应该作为客观的批评概念来使用。
2、举例说明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把中国古代诗人李贺与英国近代诗人济慈进行硬性的类比,从法国证实主义影响研究来看,他们二者年代相去甚远,没有材料证明济慈拜读过李贺的作品,因此在诗歌创作及审美风格上济慈并未接受过李贺的影响,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无法成立;文学比较着往往会从表面上寻找双方都类似性进行拼贴,而两位诗人在短暂的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的浪漫主义色彩即成为他们抓住不放的类似原则。
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如上,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
4
没有材料证明曹禺在塑造人物时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表面上她们同是女性,家庭都有社会地位,缺憾爱情,有欲望,找到情人并被抛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和学科,但由于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比附”。
3、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单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母题具有客观性,主体具有主观性;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因此,一般说来,母体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一种变量。《农夫与蛇》:最简化的归纳即农夫被蛇咬,就是母题,只是对情节的概括,由母题可以抽绎出不同的主题,。由此可见,母题受情节制约,没有随意性,不同民族对同一个母题可阐发出完全相反的主题。东郭先生情节归纳。
4、文学与宗教
基督教与欧洲文学:同文化体系内的跨学科研究。1.从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运动:大部分西方文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性,显示出一种经常起互补性并稳固二者关系的作用,如弥尔顿的《天路历程》。2.从文艺复兴后期到18世纪中期:文学渐渐开始对宗教观念和情感进行一种批判,如莫里哀的喜剧。3.从18世纪末开始:文学与宗教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
佛教与中国文学:不同文化体系间的跨学科研究。1.佛教的传播。2.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1)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进入中国古典文学。(2)佛教促进了中国音韵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出现。(3)佛教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学批评,如性灵说、神韵说等。(4)为中国古代小说提供了题材和来源。
5
5、文学与心理学研究角度:1.对作家个性和心理的研究。2.对创作过程的研究:无意识的蕴育,有意识的构思。3.对作品中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4.对读者的研究
6、文学与历史的亲缘性:文学和历史都离不开语言文学;他们的社会功能有相通之处;他们都与哲学密切联系;他们都是文化研究的对象。
7、比较文学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主要包括文类的划分问题、划分的标准、文类的自身特点、文类与风格、文类的变化发展及其演化原因等,还包括某一文类的跨国界流传演变现象和“缺类”现象。具体来说,一方面是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主要体现在:一、对于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累;四分法: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二、对于各种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缺类)三、对于文类与风格的研究。
8、普希金当成小说家的原因
首先,是当时中国文学界对小说的重视超过诗歌。晚清的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创作和翻译。当时的社会思潮左右了译者的译介。
其次,是当时中国文学界对富有人道色彩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品的重视超过浪漫主义作品。
6
再次,是当时中国文学界对普希金诗歌的魅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当时仅把普希金看作一个社会诗人,对他诗歌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价值了解不多。且译介形神兼备的诗歌又具有相当的难度,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在总体上不具备这个实力。
9、第二、革命诗人普希金?
翻译界提供给中国读者的是小说家普希金的形象,而评论界对普希金的诗人身份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田汉都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过普希金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在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接受普希金进入活跃期,先后举办三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革命诗人”的形象开始凸现出来。译介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致恰达耶夫》《自由颂》的反暴政、争自由的诗篇。中国左翼文坛过于浓厚的政治倾向和功利色彩,阻碍了对这位诗人更为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和接受。也由于这一点,60到70年代政治风向逆转,普希金在中国的地位才会一落千丈,成为“反动诗人”。 80年代开始,中国对普希金接受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这一案例表明,一方面文学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在跨文化的接受中所战胜的误读现象,与两个民族、文化、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10、译介学的发展
一、30年代以前,重视文化建构。二、40至50年代,关注可译、不可译的问题。三、60至70年代,等值成为核心概念。四、80年代,译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五、90年代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翻新,方法林立,学术范式开始文化转型。
7
11、法国学派的局限性
第一,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从一方面讲,拒绝美学可以表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也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否定了从美学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首先,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同时,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是总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考证的泥淖。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